卷十九管仲以其君霸
關燈
小
中
大
正大丈夫得志之時,安可久棄在野,不令萬夫仰望,竭謀勤政,以博聲施。
如弟今日可謂樗栎不足比數,然且忝傅子糾,今傅小白者尚無其人。
昨日厘公問外有晃賢可以堪傅?弟将管、鮑二兄相薦,厘公頗有訪求之意,不知二兄肯俯俞允否?”管、鮑尚有難色,躊躇未答,召忽又道:“吾三人在齊如鼎之有足,其足一失,鼎必不能立矣。
自今論之,萬弗求全責備,莫若即出為上。
”鮑叔道:“吾先人有言,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今君決知臣不肖,使傅小白,隻怕是夷吾弟與召兄共傅子糾也未可知。
”三人說未了,令旨傳來,果與鮑叔之言相符。
正是: 萬事皆素定,人何苦費思。
不如相結绶,建業及乎時。
卻說厘公有一個同母弟,名喚夷仲。
其人早死,有子一人,喚做公孫無知。
這厘公十分寵愛,令其衣服禮秩比于公子諸兒。
厘公卒後,公子諸兒即位,是為襄公。
他始初為太子之時,嘗與公孫無知争鬥。
其時即了國位,生殺之權、予奪之柄都憑襄公操縱在手,因此要将無知绌退。
若是臨莅有道,舉動有度,出入有時,進退有序,自然政行令出,風行草偃。
誰知襄公一味好為無道,所以其令不行。
公孫無知益為傑骜之事,群弟恐禍及身。
那次弟公子糾奔魯,其母乃魯國之女。
管仲、召忽輔而行。
未及一日,又次弟小白聞知,急喚鮑叔商量。
鮑叔道:“君子見機而作。
今殺機動矣,不出奔更待何如?”小白道:“吾雖出矣,宗廟社稷将若之何?”鮑叔道:“臣夜觀天象,不幸齊将有禍。
然而,平定之人舍公子不可,非管仲不能。
公子勿憂,且出俟其變。
不則如籠中之鳥,釜中之魚,雖悔無及矣。
”小白遂決意奔莒。
其母乃衛國之女也,有寵于厘公。
這小白自少好善,且無小智而有大慮,因此鮑叔為傅而行。
其時,公孫無知眼見子糾、小白紛紛出奔外國,就于本國中集了許多亡命,聲怨襄公绌己,遂作亂。
襄公失于防禦,那公孫無知遂乘機弑了襄公,自立為齊君,國中人心不服。
一日,公孫無知遊于雍林。
适有一個人向來有怨,及其往遊,襲殺無知,奔告齊國正卿。
這人姓高名敬仲,素重小白之為人。
恰好雍林人走來出首道:“小人居住雍林,甚憤無知篡弑,臣謹行誅,怕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
”高敬仲正中機謀,即暗地适一個心腹人往莒去召小白,約為外合,自為内應。
這小白見了高相國之使問知就裡,便與衛君借兵歸國,星夜而來。
魯國聞之亦發兵送公子糾,又使管仲将兵,以遮莒道。
這遮道二字以何取義?是遣将橫格而戰。
魯恐小白先入得位,誰知天意有在,不必多勞人力。
那管仲引兵遮道,恰好遇着小白、鮑叔人馬。
此乃離亂之時,大家各為其主,也顧不得交情友誼,兩軍相對好一場争鬥。
但見: 歸國的,乘飛騎,如漏網遊魚。
遮道的,率雄兵,似入林狡兔。
相見處,不打話,但聞半天中,金鼓齊鳴。
待避時,難措足。
怎奈一霎間,雕弧競響。
又見紛紛擾擾,雲卷旌旗。
忽聽哔哔崩崩,風吹畫角。
恰勝沸西京烽火,抵多少遠塞幹戈。
那管仲拈弓搭箭,直望小白對面射來。
幸得小白眼快,看見箭來将身一矬,那枝箭不奇不巧正射中小白的帶鈎之上。
小白将鮑叔偷觑一眼,即時佯死翻身落馬,早有溫車載了小白馳行。
這也是鮑叔預先定下的妙策。
那鮑叔就在馬前悲号恸哭,管仲聞知隻道小白被箭射死、有鮑叔在這邊,不來格殺。
鮑叔就着心腹人馳報魯國,小白被管将軍射死。
魯人隻道真死,送子糾者遲遲而行,路上耽擱了六日始到齊都,逆料大位穩是子糾的。
不期小白已入,高敬立之,做了齊國之主,名為桓公。
這也是高敬之功,即日發兵拒魯,在乾邑相遇。
齊兵奮力争殺,魯兵敗走。
齊兵掩襲魯歸路,遂将手書一通,使人遺于魯國。
其書中說道: 子糾,兄也,弗忍加誅,請魯自殺之。
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焉,不然将圍魯矣。
無忽。
魯莊公甚患之,遂殺子糾于笙渎之地。
召忽見子糾身死,遂伏劍自刎。
那管仲心知鮑叔必欲存己,因請囚系囹圄,以待齊桓之用。
恰好這一日,桓公欲使鮑叔牙為宰。
鮑叔辭道:“臣乃君之庸臣,無能為者。
若君欲治國家,伯諸侯,其唯管夷吾也。
況臣素與君言之矣。
”桓公道:“夷吾射寡人中鈎幾至于死,不共之仇,豈有複用之理?”鮑叔道:“彼為其君而動,君若宥而反之仲,他日報君之恩猶今日報君之事也。
”桓公道:“如此怎得他歸于我齊?”鮑叔道:“須請于魯。
”桓公道:“魯有謀臣施伯,知吾去請,将欲用之,必不肯予,又何以處之?”鮑叔道:“但宜使人向魯君請道,寡君有不奉法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以示群臣。
若如此請之,則予我矣。
”桓公使人請魯,如鮑叔之言,使者得令而行,備細告于魯莊公。
莊公即召施伯入宮問其所請之故,施伯對道:“齊非欲殺管仲,蓋欲用管仲為政。
但管仲才冠天下,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之憂。
”莊公道:“恰如之奈何?”施伯道:“殺了他,将其屍首與之。
”莊公将
如弟今日可謂樗栎不足比數,然且忝傅子糾,今傅小白者尚無其人。
昨日厘公問外有晃賢可以堪傅?弟将管、鮑二兄相薦,厘公頗有訪求之意,不知二兄肯俯俞允否?”管、鮑尚有難色,躊躇未答,召忽又道:“吾三人在齊如鼎之有足,其足一失,鼎必不能立矣。
自今論之,萬弗求全責備,莫若即出為上。
”鮑叔道:“吾先人有言,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今君決知臣不肖,使傅小白,隻怕是夷吾弟與召兄共傅子糾也未可知。
”三人說未了,令旨傳來,果與鮑叔之言相符。
正是: 萬事皆素定,人何苦費思。
不如相結绶,建業及乎時。
卻說厘公有一個同母弟,名喚夷仲。
其人早死,有子一人,喚做公孫無知。
這厘公十分寵愛,令其衣服禮秩比于公子諸兒。
厘公卒後,公子諸兒即位,是為襄公。
他始初為太子之時,嘗與公孫無知争鬥。
其時即了國位,生殺之權、予奪之柄都憑襄公操縱在手,因此要将無知绌退。
若是臨莅有道,舉動有度,出入有時,進退有序,自然政行令出,風行草偃。
誰知襄公一味好為無道,所以其令不行。
公孫無知益為傑骜之事,群弟恐禍及身。
那次弟公子糾奔魯,其母乃魯國之女。
管仲、召忽輔而行。
未及一日,又次弟小白聞知,急喚鮑叔商量。
鮑叔道:“君子見機而作。
今殺機動矣,不出奔更待何如?”小白道:“吾雖出矣,宗廟社稷将若之何?”鮑叔道:“臣夜觀天象,不幸齊将有禍。
然而,平定之人舍公子不可,非管仲不能。
公子勿憂,且出俟其變。
不則如籠中之鳥,釜中之魚,雖悔無及矣。
”小白遂決意奔莒。
其母乃衛國之女也,有寵于厘公。
這小白自少好善,且無小智而有大慮,因此鮑叔為傅而行。
其時,公孫無知眼見子糾、小白紛紛出奔外國,就于本國中集了許多亡命,聲怨襄公绌己,遂作亂。
襄公失于防禦,那公孫無知遂乘機弑了襄公,自立為齊君,國中人心不服。
一日,公孫無知遊于雍林。
适有一個人向來有怨,及其往遊,襲殺無知,奔告齊國正卿。
這人姓高名敬仲,素重小白之為人。
恰好雍林人走來出首道:“小人居住雍林,甚憤無知篡弑,臣謹行誅,怕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
”高敬仲正中機謀,即暗地适一個心腹人往莒去召小白,約為外合,自為内應。
這小白見了高相國之使問知就裡,便與衛君借兵歸國,星夜而來。
魯國聞之亦發兵送公子糾,又使管仲将兵,以遮莒道。
這遮道二字以何取義?是遣将橫格而戰。
魯恐小白先入得位,誰知天意有在,不必多勞人力。
那管仲引兵遮道,恰好遇着小白、鮑叔人馬。
此乃離亂之時,大家各為其主,也顧不得交情友誼,兩軍相對好一場争鬥。
但見: 歸國的,乘飛騎,如漏網遊魚。
遮道的,率雄兵,似入林狡兔。
相見處,不打話,但聞半天中,金鼓齊鳴。
待避時,難措足。
怎奈一霎間,雕弧競響。
又見紛紛擾擾,雲卷旌旗。
忽聽哔哔崩崩,風吹畫角。
恰勝沸西京烽火,抵多少遠塞幹戈。
那管仲拈弓搭箭,直望小白對面射來。
幸得小白眼快,看見箭來将身一矬,那枝箭不奇不巧正射中小白的帶鈎之上。
小白将鮑叔偷觑一眼,即時佯死翻身落馬,早有溫車載了小白馳行。
這也是鮑叔預先定下的妙策。
那鮑叔就在馬前悲号恸哭,管仲聞知隻道小白被箭射死、有鮑叔在這邊,不來格殺。
鮑叔就着心腹人馳報魯國,小白被管将軍射死。
魯人隻道真死,送子糾者遲遲而行,路上耽擱了六日始到齊都,逆料大位穩是子糾的。
不期小白已入,高敬立之,做了齊國之主,名為桓公。
這也是高敬之功,即日發兵拒魯,在乾邑相遇。
齊兵奮力争殺,魯兵敗走。
齊兵掩襲魯歸路,遂将手書一通,使人遺于魯國。
其書中說道: 子糾,兄也,弗忍加誅,請魯自殺之。
召忽、管仲,仇也,請得而甘心焉,不然将圍魯矣。
無忽。
魯莊公甚患之,遂殺子糾于笙渎之地。
召忽見子糾身死,遂伏劍自刎。
那管仲心知鮑叔必欲存己,因請囚系囹圄,以待齊桓之用。
恰好這一日,桓公欲使鮑叔牙為宰。
鮑叔辭道:“臣乃君之庸臣,無能為者。
若君欲治國家,伯諸侯,其唯管夷吾也。
況臣素與君言之矣。
”桓公道:“夷吾射寡人中鈎幾至于死,不共之仇,豈有複用之理?”鮑叔道:“彼為其君而動,君若宥而反之仲,他日報君之恩猶今日報君之事也。
”桓公道:“如此怎得他歸于我齊?”鮑叔道:“須請于魯。
”桓公道:“魯有謀臣施伯,知吾去請,将欲用之,必不肯予,又何以處之?”鮑叔道:“但宜使人向魯君請道,寡君有不奉法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以示群臣。
若如此請之,則予我矣。
”桓公使人請魯,如鮑叔之言,使者得令而行,備細告于魯莊公。
莊公即召施伯入宮問其所請之故,施伯對道:“齊非欲殺管仲,蓋欲用管仲為政。
但管仲才冠天下,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之憂。
”莊公道:“恰如之奈何?”施伯道:“殺了他,将其屍首與之。
”莊公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