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關燈
小
中
大
飲一回,華周夫妻遂辭别散去。
次日,華、杞二人早朝入禁。
齊莊公升座,對群臣說道:“寡人先年與衛國交戰,失了平陰地方,心中每每懷恨不能忘情,欲圖報複。
今已練成甲士,備就糇糧,擇定明日興師。
衆卿齊心努力,佐寡人親征,得勝旋師,自當酬勞。
”衆臣各各唯命出朝,杞梁不勝歡喜,遂與華周說道:“古雲為子死孝,為臣死忠。
今日國家有事,為人臣者正當竭力之時。
幸則奏凱論功得以封妻蔭子。
若不幸則慷慨赴難,便就戰敗輿屍,不枉為大丈夫也,亦不負我母親教誨之心。
”華周亦慨然回答道:“仁兄所言深為合理。
今日之舉,當與兄生死共之。
”當日兩人分别而去,隻待來朝承旨随征。
誰想到了次日莊公發出旨意,為車五乘之賓,皆是上大夫同領大兵,一徑先伐衛國。
莊公自督應兵,各官随駕。
杞梁與華周原是個下大夫,不能列于五乘之内,但隻随着車駕,統領一軍為合後。
杞梁、華周聽了這個消息,不能在前沖鋒陷陣,乘時立功,皆自悶悶不樂。
杞梁拉了華周回至家中,正遇杞母在堂前吃午飯,他二人上前參見,容色甚覺愧赧不平。
杞母吩咐媳婦添出蔬馔,命他二人同食,杞梁、華周不情不緒,并不舉箸。
杞母問了兩遍,杞梁隻得把不得與于五乘之内建立功勳的心事告訴了一番。
杞母便正顔作色道:“汝二人昏昏悶悶,食不下咽,我隻道為着别樣事體。
原來不在五乘之内,便是如此。
人生在世,不是為義,便是為名。
若是生的時節沒些意氣,死的時節沒些名目,雖然位居五乘之上,終是被人笑恥。
若是生時有義氣,死得有名目,便在五乘之賓,也都在汝之下了。
汝二人可速速吃飯,以從君駕。
其成敗利鈍聽之于天,惟義與名可留意圖之。
”言畢,二人唯唯從命,不敢有違。
後人有詩二首,贊詠杞梁之母曰: 賢母芳規誰與倫,義名二字訓諄諄。
世間豈少奇男子,天下無如此婦人。
當下華周便道:“伯母之言小侄謹記不忘。
我二人此行,或是立功,或是死節,好歹隻在這番了。
但是妻子獨自在家,我欲打發他過來,與嫂嫂同居,便好放心前去。
”杞母道:“這個更好,你可回去吩咐娘子,收拾行李,與哥哥同随大駕。
少時我自着人去接他過來,你不必挂念。
”當時二人辭了母妻同坐一乘車子,恰好莊公銮駕,方才出朝,一隊人馬,竟投衛國而去。
真個是: 旌旗蔽日,鼙鼓喧天。
中軍帳一位仁君,前後隊許多甲騎。
如雲如雨,人人可作王師。
若虎若彪,個個堪稱君子。
隻有一人圖報複,其餘誰不為功名。
不一日來到衛國地方,衛國那些打探的望見齊軍臨境,慌忙報知衛君,即刻遣兵調将,前來迎敵。
但齊國一向養威蓄銳,衛國是個應兵,不是預先訓練的,連戰數陣,皆是衛國少挫鋒镝。
衛君自知力弱,便差了一員官職,把先時所得的平陰地方,又割了自己一塊朝歌地方獻上莊公。
一面宰殺牛羊,犒勞軍士,請罷戰争,兩邊和好。
莊公暗思道:我隻為失了平陰,故有此舉,既然恢複,又且得地。
就受了兩處地方,出令收兵,乘勝取道,再伐晉國。
那晉國聞知,不待大軍臨境,随即出郊求盟。
莊公也隻暗裡喜歡道:此番真個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便許他盟好。
晉主辦了祭禮酒筵,邀了莊公一同對天盟誓道:“既盟之後,仍要姻親往還,勿得稱兵争戰。
”盟罷,二主對飲,盡歡而别。
莊公随即傳令班師還國,猛然想起舊事,即喚集群臣說道:“我先年與衛國交戰,那莒國助了衛國,使我失其地土。
如今雖仗群臣之力,恢複舊地,報仇雪恥,那莒國我怎麼放得他下?此去必繇莒道經過,趁此威風,再往莒國攻打一番,以遂吾志。
”衆軍得令前往不題。
卻說齊莊公那時就該思想道:我領兵伐衛一戰而得地,乘勝伐晉不戰而求盟,克捷兩番,這也算生平極快的事了。
若是奏凱還朝,卻不利名兩得?何苦貪心未滿,還要乘機攻莒。
雖然莒國甚小,不比衛、晉一隅,豈不曉得兵驕者敗,志滿者亡。
此一去有分教他: 君王受辱堪嘗膽,将卒罹殃不保身。
自此齊兵到了莒國,有一且于地方,是莒國外邑。
莊公吩咐把四門密密重圍,攻破且于,然後直取莒國。
次日,華、杞二人早朝入禁。
齊莊公升座,對群臣說道:“寡人先年與衛國交戰,失了平陰地方,心中每每懷恨不能忘情,欲圖報複。
今已練成甲士,備就糇糧,擇定明日興師。
衆卿齊心努力,佐寡人親征,得勝旋師,自當酬勞。
”衆臣各各唯命出朝,杞梁不勝歡喜,遂與華周說道:“古雲為子死孝,為臣死忠。
今日國家有事,為人臣者正當竭力之時。
幸則奏凱論功得以封妻蔭子。
若不幸則慷慨赴難,便就戰敗輿屍,不枉為大丈夫也,亦不負我母親教誨之心。
”華周亦慨然回答道:“仁兄所言深為合理。
今日之舉,當與兄生死共之。
”當日兩人分别而去,隻待來朝承旨随征。
誰想到了次日莊公發出旨意,為車五乘之賓,皆是上大夫同領大兵,一徑先伐衛國。
莊公自督應兵,各官随駕。
杞梁與華周原是個下大夫,不能列于五乘之内,但隻随着車駕,統領一軍為合後。
杞梁、華周聽了這個消息,不能在前沖鋒陷陣,乘時立功,皆自悶悶不樂。
杞梁拉了華周回至家中,正遇杞母在堂前吃午飯,他二人上前參見,容色甚覺愧赧不平。
杞母吩咐媳婦添出蔬馔,命他二人同食,杞梁、華周不情不緒,并不舉箸。
杞母問了兩遍,杞梁隻得把不得與于五乘之内建立功勳的心事告訴了一番。
杞母便正顔作色道:“汝二人昏昏悶悶,食不下咽,我隻道為着别樣事體。
原來不在五乘之内,便是如此。
人生在世,不是為義,便是為名。
若是生的時節沒些意氣,死的時節沒些名目,雖然位居五乘之上,終是被人笑恥。
若是生時有義氣,死得有名目,便在五乘之賓,也都在汝之下了。
汝二人可速速吃飯,以從君駕。
其成敗利鈍聽之于天,惟義與名可留意圖之。
”言畢,二人唯唯從命,不敢有違。
後人有詩二首,贊詠杞梁之母曰: 賢母芳規誰與倫,義名二字訓諄諄。
世間豈少奇男子,天下無如此婦人。
當下華周便道:“伯母之言小侄謹記不忘。
我二人此行,或是立功,或是死節,好歹隻在這番了。
但是妻子獨自在家,我欲打發他過來,與嫂嫂同居,便好放心前去。
”杞母道:“這個更好,你可回去吩咐娘子,收拾行李,與哥哥同随大駕。
少時我自着人去接他過來,你不必挂念。
”當時二人辭了母妻同坐一乘車子,恰好莊公銮駕,方才出朝,一隊人馬,竟投衛國而去。
真個是: 旌旗蔽日,鼙鼓喧天。
中軍帳一位仁君,前後隊許多甲騎。
如雲如雨,人人可作王師。
若虎若彪,個個堪稱君子。
隻有一人圖報複,其餘誰不為功名。
不一日來到衛國地方,衛國那些打探的望見齊軍臨境,慌忙報知衛君,即刻遣兵調将,前來迎敵。
但齊國一向養威蓄銳,衛國是個應兵,不是預先訓練的,連戰數陣,皆是衛國少挫鋒镝。
衛君自知力弱,便差了一員官職,把先時所得的平陰地方,又割了自己一塊朝歌地方獻上莊公。
一面宰殺牛羊,犒勞軍士,請罷戰争,兩邊和好。
莊公暗思道:我隻為失了平陰,故有此舉,既然恢複,又且得地。
就受了兩處地方,出令收兵,乘勝取道,再伐晉國。
那晉國聞知,不待大軍臨境,随即出郊求盟。
莊公也隻暗裡喜歡道:此番真個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便許他盟好。
晉主辦了祭禮酒筵,邀了莊公一同對天盟誓道:“既盟之後,仍要姻親往還,勿得稱兵争戰。
”盟罷,二主對飲,盡歡而别。
莊公随即傳令班師還國,猛然想起舊事,即喚集群臣說道:“我先年與衛國交戰,那莒國助了衛國,使我失其地土。
如今雖仗群臣之力,恢複舊地,報仇雪恥,那莒國我怎麼放得他下?此去必繇莒道經過,趁此威風,再往莒國攻打一番,以遂吾志。
”衆軍得令前往不題。
卻說齊莊公那時就該思想道:我領兵伐衛一戰而得地,乘勝伐晉不戰而求盟,克捷兩番,這也算生平極快的事了。
若是奏凱還朝,卻不利名兩得?何苦貪心未滿,還要乘機攻莒。
雖然莒國甚小,不比衛、晉一隅,豈不曉得兵驕者敗,志滿者亡。
此一去有分教他: 君王受辱堪嘗膽,将卒罹殃不保身。
自此齊兵到了莒國,有一且于地方,是莒國外邑。
莊公吩咐把四門密密重圍,攻破且于,然後直取莒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