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卞莊子之勇
關燈
小
中
大
人生于天地,烏可輕其軀。
立志如山嶽,慷慨鄙小儒。
遠迩雖有事,奚妨服瘁劬。
慎勿奮螳臂,危哉悲失隅。
我願豪傑士,貯念當須臾。
莫以一往術,而贻千秋辜。
憤怼還擊劍,闌幹涕淚濡。
話說列國之主,苟能搜揚潛逸,與共天位,分天職,自然孝德之彥,敏達之英,知恩必報,受祿非誣。
出其經綸擘畫之才,雖當兵革外侵,幹戈内讧,一朝結绶,千裡清夷,此必然之勢也。
但惜世無其人,人無其遇,即有一二技能之侶,出而為國家稍幹得尺寸之事業,又不能會群策之謀谟,察時勢之損益,及至為了國忘了家,事了君背了親,盡多流弊,不可勝言。
如欲及時而奮,鞠躬以圖,乘危蹑險,騁舟控骊,突刃觸鋒,枕戈冒矢,必效師徒之捷,以滅終身之羞,使名挂史筆,事列朝榮,甚盛舉也。
當此之時,正宜明其輕重緩急之分,顧其死生可否之地。
若憑這英華果銳的氣質,湊着流離颠沛的遭逢,未有不為高人之所譏,達士之所哂,安得在彀弦之時,披甲之際,不去揆情,不去按理,不去量力,不去求全,徒知拘牽文義,動稱古昔。
雖填溝壑,喪元首,究竟與匹夫匹婦相等。
不預計之,無以完臣子之節。
不速思之,無以審進退之操。
故此人有了猛悍激烈的抱負,信乎不可徒施。
有了優柔休養的學術,尤貴乎相濟以德。
自古迄今,絲毫莫爽。
若無一個顯白的證據,何以笃俗訓民?靜一流競也。
我如今單表一件勇悍之事,以證其說。
有五言絕一首為證: 一人多技勇,合國系安危。
試閱其間事,能令感慨随。
話說周朝景王五年,秦哀公欲興伯業,詐稱鬥寶之會,邀天下諸侯齊赴潼關,随機應變,要列國尊秦哀公為諸侯之首,勒寫降書,如不從者,就在座中生擒立斬。
又恐諸侯不肯遠來,先奏聞周天子,隻說聚寶以貢周朝,周天子便準奏頒诏,任憑所為。
秦哀公即寫檄文,布告列國諸侯,齊赴鬥寶之會。
那檄文上寫道: 秦鎮諸侯嬴智,敬奉大國天子之诏,約在本年口月朔旦,會天下列侯,于本邦骧邑,設一大會,名曰鬥寶之會。
令天下大小諸侯,各要奇珍異寶前來鬥明,如有失期無寶者,許孤征伐。
今特遣使告知,伏望至期不爽。
周景王五年正月上朔嬴智書 那些使臣各捧檄文前往列國。
那列國諸侯見是周天子之命,不敢抗違,各帶陪臣寶物前來赴會。
隻因此事昭彰列國,那一個人不曉得秦邦大會諸侯,那一個人不曉得列侯俱帶寶物而往。
所以,動了人心,前來邀截劫搶。
但諸侯行事,那些無名強盜量不敢近。
這強盜原是有來曆的,他的長兄姓展,名獲,字季禽,官為魯國士師,食邑柳下,谥惠,故此後人俱稱他是柳下惠。
次兄展喜,也是魯國将軍。
隻他第三,名為展雄,不肯習上,專好為非作歹,聚集亡命,肆行劫掠,魯君不能禁止,恣逞豪雄橫暴天下,故此人都稱為盜跖。
說這盜跖一聞列國諸侯有鬥寶之會,他私自想道:我如今橫行天下,官兵莫敢當鋒,臣民盡皆畏服,子女玉帛件件俱有,也不下那個諸侯的受用,隻少的是奇珍異寶。
既然各路諸侯會齊秦邦鬥寶賽會,何不去劫了寶貝?那時天下諸侯富不過我展雄了。
當即統領亡命之徒,一路劫掠前往秦邦,尋一個山僻之處屯了營寨,令幾個小偻羅打探諸侯來路遠近,以便截取。
不移時,偻羅報道:吳國太子姬光赍寶赴會,往此經過,所離不遠了。
展雄聞報,即忙裝束齊整,持戈上馬離了寨門,行不裡許,早迎着了姬光太子。
展雄向前厲聲叫道:“來者何國君臣,赍甚寶物赴會?”原來姬光是吳王諸樊之子,因諸樊有恙不能離國,遣太子持寶代父赴會,有幾個陪臣卻是無用的人,隻道展雄是秦王差來迎接的,便答道:“我們是吳國君臣,赍珊瑚枕前來赴會。
”展雄道:“這珊瑚枕有甚奇處?”吳國陪臣道:“此枕醉睡則醒,病睡則痊,暖睡則涼,寒睡則熱。
”展雄道:“原來有此妙處,你且聽者,我非别人,魯國展雄是也。
可對你姬光太子講,速速将珊瑚枕送來與我受用,免緻傷殘人命。
”姬光太子并陪臣聽得此言,唬得魂不附體,他們平日皆聞得盜跖之名,又見他亡命衆多,自家止有百十名步丁,如何抵當得定?隻見吳國的随行人役東一個、西一個,盡皆走散,就是那載珊瑚枕的車子停在途中,連那車夫也逃去了。
展雄情知寶枕載在此車,疾忙來取,姬光方欲拔刀相持,寶物已歸展雄之手,加鞭去遠,追之不及,不覺兩淚盈腮,自興嗟歎。
少頃,陪臣軍士依先聚集,隻是少了珊瑚寶枕。
姬光無奈含淚禁聲,仍舊趱路,早到骊邑外關。
這骊邑在陝西西安府地方,直至宋朝才改名做臨潼縣,就有臨潼鬥寶之稱。
那些王公侯伯都在骊邑外關,候齊各國諸侯,方才入關。
姬光到來,卻好一十七鎮之主俱已齊了。
你道是那十七國? 第一鎮是魯國昭公,姓姬名稠,乃魯隐公第十代孫。
第二鎮是齊國景公,姓姜名杵白,乃齊僖公十一代孫。
第三鎮是晉國平公,姓姬名彪,乃晉獻公十二代孫。
第四鎮是宋國元公,姓子名佐,乃宋穆公十二代孫。
第五鎮是衛國靈公,姓姬名元,乃衛桓公十三代孫。
第六鎮是鄭國定公,姓姬名甯,乃鄭莊公十二代孫。
第七鎮是燕國簡公,姓姬名敬,乃召公畢二十九代孫。
第八鎮是吳國太子,姓姬名光,乃吳王諸樊之子。
第九鎮是越國諸侯,姓夏名允常,夏少康二十八代孫。
第十鎮是楚國靈王,姓莘名圍,乃楚武王第八代孫。
第十一鎮是蔡國靈公,姓姬名班,乃蔡昭侯十二代孫。
第十二鎮是曹國武公,姓姬名滕,乃桓公十二代孫。
第十三鎮是陳國哀公,姓妫名弱,乃桓公十三代孫。
第十四鎮是滕國悼公,姓姬名甯。
第十五鎮是瘁國獻公,姓任名谷。
第十六鎮是許國悼公,姓姜名賈。
第十七鎮是莒國著丘公,姓已名去疾。
第十八鎮就是秦國哀公,姓嬴名智,乃穆公五代孫。
衆諸侯相見就坐,魯昭公便道:“周天子有旨,約定三月朔旦取齊,幸諸公先期而至,我等即當徑入潼關,不可違了期約。
”各國諸侯盡皆允命,惟有呈國太子姬光兩淚交流,滔滔不止。
其時楚靈公問其緣故,姬光道:“吾奉父王之命令帶珊瑚睡枕前來赴會,不期被強寇展雄劫去寶枕,今且無寶,焉敢赴會?”楚靈王聞說,正在默思無計,忽見哨馬入報道:“玄象山下有強徒攔住去路,要截取十七國寶物為買路之資,軍馬不能前進。
”楚靈王聞言大怒,向魯昭公道:“吾等堂堂諸侯,聚寶朝王,焉有強徒阻截去路,諸公可各出雄兵誅之。
”魯昭公道:“些許草寇,何必各興兵馬,但得一将當先可以立緻。
”楚靈王道:“言之有理。
”
立志如山嶽,慷慨鄙小儒。
遠迩雖有事,奚妨服瘁劬。
慎勿奮螳臂,危哉悲失隅。
我願豪傑士,貯念當須臾。
莫以一往術,而贻千秋辜。
憤怼還擊劍,闌幹涕淚濡。
話說列國之主,苟能搜揚潛逸,與共天位,分天職,自然孝德之彥,敏達之英,知恩必報,受祿非誣。
出其經綸擘畫之才,雖當兵革外侵,幹戈内讧,一朝結绶,千裡清夷,此必然之勢也。
但惜世無其人,人無其遇,即有一二技能之侶,出而為國家稍幹得尺寸之事業,又不能會群策之謀谟,察時勢之損益,及至為了國忘了家,事了君背了親,盡多流弊,不可勝言。
如欲及時而奮,鞠躬以圖,乘危蹑險,騁舟控骊,突刃觸鋒,枕戈冒矢,必效師徒之捷,以滅終身之羞,使名挂史筆,事列朝榮,甚盛舉也。
當此之時,正宜明其輕重緩急之分,顧其死生可否之地。
若憑這英華果銳的氣質,湊着流離颠沛的遭逢,未有不為高人之所譏,達士之所哂,安得在彀弦之時,披甲之際,不去揆情,不去按理,不去量力,不去求全,徒知拘牽文義,動稱古昔。
雖填溝壑,喪元首,究竟與匹夫匹婦相等。
不預計之,無以完臣子之節。
不速思之,無以審進退之操。
故此人有了猛悍激烈的抱負,信乎不可徒施。
有了優柔休養的學術,尤貴乎相濟以德。
自古迄今,絲毫莫爽。
若無一個顯白的證據,何以笃俗訓民?靜一流競也。
我如今單表一件勇悍之事,以證其說。
有五言絕一首為證: 一人多技勇,合國系安危。
試閱其間事,能令感慨随。
話說周朝景王五年,秦哀公欲興伯業,詐稱鬥寶之會,邀天下諸侯齊赴潼關,随機應變,要列國尊秦哀公為諸侯之首,勒寫降書,如不從者,就在座中生擒立斬。
又恐諸侯不肯遠來,先奏聞周天子,隻說聚寶以貢周朝,周天子便準奏頒诏,任憑所為。
秦哀公即寫檄文,布告列國諸侯,齊赴鬥寶之會。
那檄文上寫道: 秦鎮諸侯嬴智,敬奉大國天子之诏,約在本年口月朔旦,會天下列侯,于本邦骧邑,設一大會,名曰鬥寶之會。
令天下大小諸侯,各要奇珍異寶前來鬥明,如有失期無寶者,許孤征伐。
今特遣使告知,伏望至期不爽。
周景王五年正月上朔嬴智書 那些使臣各捧檄文前往列國。
那列國諸侯見是周天子之命,不敢抗違,各帶陪臣寶物前來赴會。
隻因此事昭彰列國,那一個人不曉得秦邦大會諸侯,那一個人不曉得列侯俱帶寶物而往。
所以,動了人心,前來邀截劫搶。
但諸侯行事,那些無名強盜量不敢近。
這強盜原是有來曆的,他的長兄姓展,名獲,字季禽,官為魯國士師,食邑柳下,谥惠,故此後人俱稱他是柳下惠。
次兄展喜,也是魯國将軍。
隻他第三,名為展雄,不肯習上,專好為非作歹,聚集亡命,肆行劫掠,魯君不能禁止,恣逞豪雄橫暴天下,故此人都稱為盜跖。
說這盜跖一聞列國諸侯有鬥寶之會,他私自想道:我如今橫行天下,官兵莫敢當鋒,臣民盡皆畏服,子女玉帛件件俱有,也不下那個諸侯的受用,隻少的是奇珍異寶。
既然各路諸侯會齊秦邦鬥寶賽會,何不去劫了寶貝?那時天下諸侯富不過我展雄了。
當即統領亡命之徒,一路劫掠前往秦邦,尋一個山僻之處屯了營寨,令幾個小偻羅打探諸侯來路遠近,以便截取。
不移時,偻羅報道:吳國太子姬光赍寶赴會,往此經過,所離不遠了。
展雄聞報,即忙裝束齊整,持戈上馬離了寨門,行不裡許,早迎着了姬光太子。
展雄向前厲聲叫道:“來者何國君臣,赍甚寶物赴會?”原來姬光是吳王諸樊之子,因諸樊有恙不能離國,遣太子持寶代父赴會,有幾個陪臣卻是無用的人,隻道展雄是秦王差來迎接的,便答道:“我們是吳國君臣,赍珊瑚枕前來赴會。
”展雄道:“這珊瑚枕有甚奇處?”吳國陪臣道:“此枕醉睡則醒,病睡則痊,暖睡則涼,寒睡則熱。
”展雄道:“原來有此妙處,你且聽者,我非别人,魯國展雄是也。
可對你姬光太子講,速速将珊瑚枕送來與我受用,免緻傷殘人命。
”姬光太子并陪臣聽得此言,唬得魂不附體,他們平日皆聞得盜跖之名,又見他亡命衆多,自家止有百十名步丁,如何抵當得定?隻見吳國的随行人役東一個、西一個,盡皆走散,就是那載珊瑚枕的車子停在途中,連那車夫也逃去了。
展雄情知寶枕載在此車,疾忙來取,姬光方欲拔刀相持,寶物已歸展雄之手,加鞭去遠,追之不及,不覺兩淚盈腮,自興嗟歎。
少頃,陪臣軍士依先聚集,隻是少了珊瑚寶枕。
姬光無奈含淚禁聲,仍舊趱路,早到骊邑外關。
這骊邑在陝西西安府地方,直至宋朝才改名做臨潼縣,就有臨潼鬥寶之稱。
那些王公侯伯都在骊邑外關,候齊各國諸侯,方才入關。
姬光到來,卻好一十七鎮之主俱已齊了。
你道是那十七國? 第一鎮是魯國昭公,姓姬名稠,乃魯隐公第十代孫。
第二鎮是齊國景公,姓姜名杵白,乃齊僖公十一代孫。
第三鎮是晉國平公,姓姬名彪,乃晉獻公十二代孫。
第四鎮是宋國元公,姓子名佐,乃宋穆公十二代孫。
第五鎮是衛國靈公,姓姬名元,乃衛桓公十三代孫。
第六鎮是鄭國定公,姓姬名甯,乃鄭莊公十二代孫。
第七鎮是燕國簡公,姓姬名敬,乃召公畢二十九代孫。
第八鎮是吳國太子,姓姬名光,乃吳王諸樊之子。
第九鎮是越國諸侯,姓夏名允常,夏少康二十八代孫。
第十鎮是楚國靈王,姓莘名圍,乃楚武王第八代孫。
第十一鎮是蔡國靈公,姓姬名班,乃蔡昭侯十二代孫。
第十二鎮是曹國武公,姓姬名滕,乃桓公十二代孫。
第十三鎮是陳國哀公,姓妫名弱,乃桓公十三代孫。
第十四鎮是滕國悼公,姓姬名甯。
第十五鎮是瘁國獻公,姓任名谷。
第十六鎮是許國悼公,姓姜名賈。
第十七鎮是莒國著丘公,姓已名去疾。
第十八鎮就是秦國哀公,姓嬴名智,乃穆公五代孫。
衆諸侯相見就坐,魯昭公便道:“周天子有旨,約定三月朔旦取齊,幸諸公先期而至,我等即當徑入潼關,不可違了期約。
”各國諸侯盡皆允命,惟有呈國太子姬光兩淚交流,滔滔不止。
其時楚靈公問其緣故,姬光道:“吾奉父王之命令帶珊瑚睡枕前來赴會,不期被強寇展雄劫去寶枕,今且無寶,焉敢赴會?”楚靈王聞說,正在默思無計,忽見哨馬入報道:“玄象山下有強徒攔住去路,要截取十七國寶物為買路之資,軍馬不能前進。
”楚靈王聞言大怒,向魯昭公道:“吾等堂堂諸侯,聚寶朝王,焉有強徒阻截去路,諸公可各出雄兵誅之。
”魯昭公道:“些許草寇,何必各興兵馬,但得一将當先可以立緻。
”楚靈王道:“言之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