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兩性的和解(2)

關燈
大觀園與警幻仙姑主持的太虛幻境相對應,一個是真實的人間,一個在虛幻的天上,而太虛幻境卻是女兒們最終的歸宿。

    因為大觀園被物欲橫流的世俗社會所包圍,這片淨土終将被玷污,樂園終将失去,賈寶玉(或作者)的“紅樓夢”也注定要破滅。

    那些不符合成人社會準則的女孩将被清除,一個個女兒家的悲慘命運揭示了人世間的險惡。

    而身為當事人或見證人的賈寶玉又怎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呢? 大觀園毀于姐妹們成年之際,這些花季少女最後是死的死、嫁的嫁,各奔東西。

    正如《紅樓夢》第五回在太虛幻境中所預言的那樣:探春遠嫁千裡之外,與親人骨肉分離;迎春婚後遭丈夫虐待,竟命喪黃泉;惜春削發為尼,獨守青燈。

    史湘雲介于寶钗與黛玉之間,雖嫁得如意郎君,卻是好景不長。

    在姐妹之中,最悲慘的莫過于林黛玉,她真是為寶玉淚盡而亡。

    妙玉以其特殊的身份居住在大觀園的邊緣,她雖心性高潔,卻不幸落入強盜之手。

    比較幸運的當數寶钗,她雖能與寶玉結為“金玉良緣”,但因黛玉之死而給他們的婚姻蒙上了抹不去的陰影,寶玉終于棄她而去。

    大觀園原是姐妹們比詩論藝、施展才華、盡情享樂的舞台,到如今已是曲終人散,人去園空。

    難怪賈寶玉那樣痛恨“婚嫁”,對世俗社會嫉惡如仇。

    到後來他也隻能絕望地喊道:“這日子過不得了!我姊妹們都一個一個的散了!……為什麼散的這麼早呢?等我化了灰的時候再散也不遲。

    ”賈寶玉幻想着與姐妹們長久地生活在大觀園裡,永不分離。

    如果不能一起活着,倒不如早些死了的好,姐妹們都散了,單單留下他一個,活着還有什麼樂趣! 至于大觀園以外,在賈府那些結過婚的女人身上都存在着世俗的印記。

    如:王氏、邢氏、尤氏、趙姨娘、王熙風、尤二姐等等,她們與西門慶周圍的女人相去不遠,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若即若離的内在聯系。

    這些封建女性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争強好勝、妒忌、貪婪、愚昧、盲目順從等,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女兒家純真而美好的天性。

     人類社會是适者生存的社會,在強大的世俗勢力面前,賈寶玉顯得勢單力薄。

    賈寶玉不是革命者,也不是社會改革家,他隻是一個偏離社會主流文化的無用文人,他根本無力動搖男權制封建社會的根基,因此他的抗争是軟弱無力的。

    他隻有哭泣、哀怨、氣憤,他無力改變女性乃至自身的命運,因為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女性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大觀園注定要消亡,賈寶玉注定沒有出路,最終隻能懷着一腔怨恨遁入空門,遠離塵世。

    看來,“兩性的和解”這一理想目标還遙不可及,但是在賈寶玉身上我們卻看到了一線希望。

    《紅樓夢》通過描述賈寶玉的一生給予我們的最後一個啟示就是從“自身”做起。

     三、男女之愛與性禁忌 男權制的曆史經過了數千年的延續,已是根深蒂固。

    當社會逐步建立起男女不平等的原則時,女性價值的高低便取決于男性的态度。

    女性的功能主要是繁育後代,養育子女,其次是向男人提供快感,滿足其色欲。

    在不平等的社會原則下,男性不把女性看做是與自己同等的人類,而看做是劣等人或非人類,她們是工具,是有用之物。

    如清代文人李漁在總結自己的性經驗時,仍然認為:“女人如人參附子……”這是房中術“以人補人”論的延續。

    男人在縱欲的同時又要保全身體,于是,女人在滿足男人的性快感的同時又成了男人養生的一劑補藥。

    男人甚至幻想着能夠因此而延年益壽。

    當平等的原則被打破之後,男人們是很少去考慮女人的感受和健康的。

     作為社會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曆來對“色情”二字極為敏感。

    孔孟禮教主張“好色而不淫”,宋明理學則認為“淫心尤惡”,而提出“誅心論”。

    賈寶玉顯然既不符合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