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神性與奴性的完美結合(1)
關燈
小
中
大
聞麝蘭之馥郁;荷衣欲動兮,聽環佩之铿镪。
靥笑春桃兮,雲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
纖腰之楚楚兮,回風舞雪;珠翠之輝輝兮,滿額鵝黃。
出沒花間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飛若揚。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語;蓮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羨彼之良質兮,冰清玉潤;慕彼之華服兮,閃灼文章。
愛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鳳翥龍翔。
其素若何,春梅綻雪。
其潔若何,秋菊被霜。
其靜若何,松生空谷。
其豔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龍遊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應慚西子,實愧王嫱。
奇矣哉,生于孰地,來自何方;信矣乎,瑤池不二,紫府無雙。
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第五回) 天上人間,獨一無二。
超過西施、王昭君等千古美女。
曹雪芹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情人寫得溢彩流芳,光華四射。
端木蕻良驚歎:“作者未給任何人作賦,惟有給秦可卿作賦,賦中道‘其文若何,龍遊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把可卿的體态比作龍遊曲沼,把她的神韻比如月射寒江,集華麗與冷豔于一身,把不可再得的美态和不可思議的神情融合在一起,這才是兼美的意思。
”(《說不完的紅樓夢》)端木蕻良的驚歎不無道理。
請看針對此賦的甲戌本眉批:“按此書凡例,本無贊賦閑文。
前有寶玉二詞,今複見此一賦,何也?蓋此二人乃通部大綱,不得不用此套。
”曹公作賦,用心良苦。
“通部大綱”,足以引領全書。
“一聲也而兩歌”(戚序)。
曹公心目中的情人“鮮豔妩媚,有似乎寶钗;風流袅娜,則又如黛玉”(第五回)。
她兼钗黛之美,兼衆钗之美,經過《紅樓夢》的全方位襯托與充分理想化,升華為人類之魂,女神的再造;同時,這一藝術形象又具有了千古情人的普遍意義(正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從而完成了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與形象化定型。
但是,這隻是作者一往情深的心靈抒發,是寫虛,虛寫秦可卿神性的一面。
秦可卿俗性的一面,作者是如何寫的呢?在第五回中,“賈母素知秦氏是個極妥當的人,生的袅娜纖巧,行事又溫柔和平,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
這是對秦可卿之神性在俗性中的照應。
第十三回,“‘東府裡蓉大奶奶沒了。
’……那長一輩的想他素日孝順,平輩的想他素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素日慈愛,以及家中仆從老小想他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者”。
這短短不足百字,寫盡了俗生活中秦可卿的幾乎全部:孝長愛幼,尊老憐下,平等待人,慈悲為懷。
這評語與其說樹起了封建閨秀的道德楷模,更可視為揭示了人類真、善、美的追求神性在俗生活中的光輝。
神性與俗性,在秦可卿身上得到完美結合。
然而,這種對在俗性中的神性之光的禮贊,仍然是寫虛。
在全書,我們幾乎看不到與秦可卿評語相照應的具體事例。
靥笑春桃兮,雲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
纖腰之楚楚兮,回風舞雪;珠翠之輝輝兮,滿額鵝黃。
出沒花間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飛若揚。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語;蓮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羨彼之良質兮,冰清玉潤;慕彼之華服兮,閃灼文章。
愛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鳳翥龍翔。
其素若何,春梅綻雪。
其潔若何,秋菊被霜。
其靜若何,松生空谷。
其豔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龍遊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應慚西子,實愧王嫱。
奇矣哉,生于孰地,來自何方;信矣乎,瑤池不二,紫府無雙。
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第五回) 天上人間,獨一無二。
超過西施、王昭君等千古美女。
曹雪芹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情人寫得溢彩流芳,光華四射。
端木蕻良驚歎:“作者未給任何人作賦,惟有給秦可卿作賦,賦中道‘其文若何,龍遊曲沼。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把可卿的體态比作龍遊曲沼,把她的神韻比如月射寒江,集華麗與冷豔于一身,把不可再得的美态和不可思議的神情融合在一起,這才是兼美的意思。
”(《說不完的紅樓夢》)端木蕻良的驚歎不無道理。
請看針對此賦的甲戌本眉批:“按此書凡例,本無贊賦閑文。
前有寶玉二詞,今複見此一賦,何也?蓋此二人乃通部大綱,不得不用此套。
”曹公作賦,用心良苦。
“通部大綱”,足以引領全書。
“一聲也而兩歌”(戚序)。
曹公心目中的情人“鮮豔妩媚,有似乎寶钗;風流袅娜,則又如黛玉”(第五回)。
她兼钗黛之美,兼衆钗之美,經過《紅樓夢》的全方位襯托與充分理想化,升華為人類之魂,女神的再造;同時,這一藝術形象又具有了千古情人的普遍意義(正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從而完成了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與形象化定型。
但是,這隻是作者一往情深的心靈抒發,是寫虛,虛寫秦可卿神性的一面。
秦可卿俗性的一面,作者是如何寫的呢?在第五回中,“賈母素知秦氏是個極妥當的人,生的袅娜纖巧,行事又溫柔和平,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
這是對秦可卿之神性在俗性中的照應。
第十三回,“‘東府裡蓉大奶奶沒了。
’……那長一輩的想他素日孝順,平輩的想他素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素日慈愛,以及家中仆從老小想他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者”。
這短短不足百字,寫盡了俗生活中秦可卿的幾乎全部:孝長愛幼,尊老憐下,平等待人,慈悲為懷。
這評語與其說樹起了封建閨秀的道德楷模,更可視為揭示了人類真、善、美的追求神性在俗生活中的光輝。
神性與俗性,在秦可卿身上得到完美結合。
然而,這種對在俗性中的神性之光的禮贊,仍然是寫虛。
在全書,我們幾乎看不到與秦可卿評語相照應的具體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