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紅樓夢》人物(1)
關燈
小
中
大
實在是不負責任,而且也贻笑大方。
程、高二人不管怎麼想讨好統治階級,都不會去靠修改一部小說來獻媚,就好像當今的禦用文人是想不到去删改《上海寶貝》的。
而且就我看過的紅樓續書裡,比程、高二位肉麻的有很多,所以階級理論那套應該壓不到程、高這兒的。
大的作品都很難有漂亮的結尾,前面說的四部書都算上,甚至包括所有超過五十萬字的長篇,中外都算上,好的結尾少之又少。
尤其是《紅樓夢》這樣一開始就極度鋪張的巨著,給它寫個結尾談何容易?有時發奇想,曹雪芹估計是想怎麼寫好結尾想破了頭死掉的。
至于程、高二人的續,一定不是盡善盡美的,甚至跟原著之間有巨大的裂縫,強行拐彎、戛然而止的地方也很多,但文字精美,人物基本保持原著的風貌,情節合理順暢,作為續書已經相當難得了,後人不能拿了《紅樓夢》原著的标準去嚴格要求,就好像拿着假肢挑毛病,說人家沒有皮下組織,這是有點擡杠的。
而續書,我想,不敢說全部由他們自己編的,一定是有曹雪芹零星原稿,再加上自己發揮。
看看文筆就知道了,行雲流水,比《金瓶梅》還高明,哪裡有這許多高人啊。
《金瓶梅》是人情小說的開山之作,但開風氣,所以要尊它為先。
其實從藝術手法上來講,《紅樓夢》要高出很多,雖然後者明顯帶有前者的師承。
如果說《金瓶梅》在結繩記事的話,那麼《紅樓夢》完全可以算是在推演八卦了。
而之後,又有很多類似的小說:《鏡花緣》、《海上花列傳》、《京華煙雲》,林林總總一大堆。
我不想表現得太偏激,但還是想說,都是下品。
曹雪芹無疑是個深具同情心的作者,這裡所說的同情心并非是看見流浪狗,“噢賣糕的”(Oh,mygod)捂住胸口的那種。
曹雪芹的同情心有點耶稣看世人的味道,并非說他的高度,而是說他的态度。
《紅樓夢》通篇多少個人物?有人做過計算——紅學就這點好,什麼都有人做——三百多個。
這三百多個人物就算畫在畫上要費多少的筆墨?我以前跟着朋友去看畫,名人畫馬,一匹馬的一個價,八匹馬的一個價,但絕不是一匹馬乘以八。
畫得越多耗費心機越多,要顧及各個的姿态,各個的風采,還有互相的聯系,不是copy&paste(複制+粘貼)那麼簡單。
後來畫展最顯眼處擺着某名家的百馬圖,價值連城,我好奇湊過去數馬,發現所謂一百匹馬,卻至少有一小半是在糊弄,仗着站得遠,有假山擋着,就随便勾點,沒鼻子沒嘴的,眼睛稍挑剔點兒,就不敢說是驢是馬。
這樣一比較,就知道《紅樓夢》的不容易,它就好像一副長卷,遠遠近近畫了三百多号人,近處的人用的是細細的工筆,神采奕奕,遠處芝麻大的人卻也不肯簡略,頭發一絲一絲描上。
閱者不必用放大鏡,站得遠遠的,随便一望,就知道那是男是女,是悲是喜。
換言之,随便挑出個人都是正史筆墨。
這樣比喻并非是想說曹雪芹的文字功底,而是說他對人物世态的同情心,隻有在這樣同情心的基礎之上,他才能深切地觀察,認真地下筆。
我想這樣寫作的,他可以算是中國第一個。
所以後人評價紅樓人物,這個好,那個壞,這個輕,那個重。
我看全不是這樣,曹雪芹愛他筆下的每個人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是立體的、鮮活的。
他對他們都賦予深深的同情,所以用筆誠實自然,不去把可恨之人畫成白臉曹操,也不去把可愛之人畫成黑臉包公。
後世說《紅樓夢》角色不戴面具,就是這個意思。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寫小說時還喜歡借機罵人,我知道這樣不好,但忍不住,因為罵了之後心裡舒服,可見忍住不罵是很難的。
程、高二人不管怎麼想讨好統治階級,都不會去靠修改一部小說來獻媚,就好像當今的禦用文人是想不到去删改《上海寶貝》的。
而且就我看過的紅樓續書裡,比程、高二位肉麻的有很多,所以階級理論那套應該壓不到程、高這兒的。
大的作品都很難有漂亮的結尾,前面說的四部書都算上,甚至包括所有超過五十萬字的長篇,中外都算上,好的結尾少之又少。
尤其是《紅樓夢》這樣一開始就極度鋪張的巨著,給它寫個結尾談何容易?有時發奇想,曹雪芹估計是想怎麼寫好結尾想破了頭死掉的。
至于程、高二人的續,一定不是盡善盡美的,甚至跟原著之間有巨大的裂縫,強行拐彎、戛然而止的地方也很多,但文字精美,人物基本保持原著的風貌,情節合理順暢,作為續書已經相當難得了,後人不能拿了《紅樓夢》原著的标準去嚴格要求,就好像拿着假肢挑毛病,說人家沒有皮下組織,這是有點擡杠的。
而續書,我想,不敢說全部由他們自己編的,一定是有曹雪芹零星原稿,再加上自己發揮。
看看文筆就知道了,行雲流水,比《金瓶梅》還高明,哪裡有這許多高人啊。
《金瓶梅》是人情小說的開山之作,但開風氣,所以要尊它為先。
其實從藝術手法上來講,《紅樓夢》要高出很多,雖然後者明顯帶有前者的師承。
如果說《金瓶梅》在結繩記事的話,那麼《紅樓夢》完全可以算是在推演八卦了。
而之後,又有很多類似的小說:《鏡花緣》、《海上花列傳》、《京華煙雲》,林林總總一大堆。
我不想表現得太偏激,但還是想說,都是下品。
曹雪芹無疑是個深具同情心的作者,這裡所說的同情心并非是看見流浪狗,“噢賣糕的”(Oh,mygod)捂住胸口的那種。
曹雪芹的同情心有點耶稣看世人的味道,并非說他的高度,而是說他的态度。
《紅樓夢》通篇多少個人物?有人做過計算——紅學就這點好,什麼都有人做——三百多個。
這三百多個人物就算畫在畫上要費多少的筆墨?我以前跟着朋友去看畫,名人畫馬,一匹馬的一個價,八匹馬的一個價,但絕不是一匹馬乘以八。
畫得越多耗費心機越多,要顧及各個的姿态,各個的風采,還有互相的聯系,不是copy&paste(複制+粘貼)那麼簡單。
後來畫展最顯眼處擺着某名家的百馬圖,價值連城,我好奇湊過去數馬,發現所謂一百匹馬,卻至少有一小半是在糊弄,仗着站得遠,有假山擋着,就随便勾點,沒鼻子沒嘴的,眼睛稍挑剔點兒,就不敢說是驢是馬。
這樣一比較,就知道《紅樓夢》的不容易,它就好像一副長卷,遠遠近近畫了三百多号人,近處的人用的是細細的工筆,神采奕奕,遠處芝麻大的人卻也不肯簡略,頭發一絲一絲描上。
閱者不必用放大鏡,站得遠遠的,随便一望,就知道那是男是女,是悲是喜。
換言之,随便挑出個人都是正史筆墨。
這樣比喻并非是想說曹雪芹的文字功底,而是說他對人物世态的同情心,隻有在這樣同情心的基礎之上,他才能深切地觀察,認真地下筆。
我想這樣寫作的,他可以算是中國第一個。
所以後人評價紅樓人物,這個好,那個壞,這個輕,那個重。
我看全不是這樣,曹雪芹愛他筆下的每個人物,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是立體的、鮮活的。
他對他們都賦予深深的同情,所以用筆誠實自然,不去把可恨之人畫成白臉曹操,也不去把可愛之人畫成黑臉包公。
後世說《紅樓夢》角色不戴面具,就是這個意思。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寫小說時還喜歡借機罵人,我知道這樣不好,但忍不住,因為罵了之後心裡舒服,可見忍住不罵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