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也是僞書
關燈
小
中
大
取綿竹,諸葛瞻戰死,劉禅投降。
本來在諸葛瞻戰死後,姜維還打算做最後的努力,回軍廣漢,鐘會在後面緊追不舍,并且斷絕了姜維去東吳方向的逃路。
姜維再受到劉禅讓他投降的诏書後,投降鐘會。
鐘會雖然對大功被鄧艾搶去很是不忿,但是對姜維卻沒有遷怒,相反和姜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推許姜維是一時名士,可見鐘會倒也不是勢力小人,還是比較大度的。
至于鄧艾被鐘會僞書離間司馬昭的公案,卻是值得探讨。
要知道,鐘會沒有那麼笨蛋,在淮南造完僞書後,再在西蜀繼續造假,司馬昭也沒有那麼笨。
如果說鐘會是當時為了造反,玩兵變,來陷害鄧艾的話,以鄧艾在魏軍中的威信和兵法上的造詣,鐘會自然應該和衛瓘後來一樣殺掉鄧艾,而不應該隻把他打入囚車就算。
由此可以想到,所謂的僞書不過是司馬昭的意思,甚至是司馬昭的授意。
因為司馬昭讨伐蜀國,為的是揚自己的威名,抵消殺曹髦的惡聲,為自己代魏自立做準備。
自然不會讓鄧艾搶功,而以鄧艾多年統率部隊和西蜀作戰的經驗,讨伐蜀國應該是鄧艾當司令員,鐘會當參謀長的,可以說伐蜀開始,司馬昭就對鄧艾有了疑心。
鐘會很可能不過是司馬昭的幫兇而已,作為晉國臣子的陳壽如何敢于寫這之中的關節? 等鄧艾進了囚車以後,鐘會又收到司馬昭一封信,聲言怕鄧艾造反,派遣賈充帶領萬人從斜谷進軍漢中,司馬昭自己則:“吾自将十萬屯長安,相見在近”,鐘會得到诏書大驚失色,他知道司馬昭完全知道他能夠對付鄧艾,現在帶兵前來對付的自然是他鐘會。
鳥盡弓藏,對司馬氏忠心耿耿的鐘會此刻自然想到了這句話,他是知道鄧艾進囚車的内幕的。
他可不想當鄧艾,他知道司馬昭此刻是來對付他了,不過他不甘心,因為他認為自己:“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
我欲持此安歸乎!”于是決定舉兵,此刻能夠引為腹心的自然是姜維。
應該說,這兩個人的謀略确實是高的,他們選擇了“便當速發”,沒有選擇割據自守,而是聲言得魏太後的诏書,讨伐司馬昭,直取關中,遠勝于諸葛誕等人。
可是畢竟鐘會一直是參謀本部的工作,手下沒有親信将領,對于魏國的軍隊缺乏控制力,又在逮捕鄧艾的問題上失去了魏軍的人心。
姜維的蜀軍又是“敗軍之将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已破故也”,魏軍兵變,姜維和鐘會都死于亂軍當中。
鄧艾也在衛瓘的指使下被亂兵所殺,最後得利的是司馬昭。
如果鐘會當初要不是懷有對鄧艾的妒忌和對司馬昭的僥幸的話,在司馬昭下令逮捕鄧艾的時候選擇和鄧艾聯兵,收取衆心的策略,即便鄧艾孤忠,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在這次的僞書上,鐘會多少有點冤。
将所有的罪過都推到死人身上也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大特色。
鐘繇鐘會卷終
本來在諸葛瞻戰死後,姜維還打算做最後的努力,回軍廣漢,鐘會在後面緊追不舍,并且斷絕了姜維去東吳方向的逃路。
姜維再受到劉禅讓他投降的诏書後,投降鐘會。
鐘會雖然對大功被鄧艾搶去很是不忿,但是對姜維卻沒有遷怒,相反和姜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推許姜維是一時名士,可見鐘會倒也不是勢力小人,還是比較大度的。
至于鄧艾被鐘會僞書離間司馬昭的公案,卻是值得探讨。
要知道,鐘會沒有那麼笨蛋,在淮南造完僞書後,再在西蜀繼續造假,司馬昭也沒有那麼笨。
如果說鐘會是當時為了造反,玩兵變,來陷害鄧艾的話,以鄧艾在魏軍中的威信和兵法上的造詣,鐘會自然應該和衛瓘後來一樣殺掉鄧艾,而不應該隻把他打入囚車就算。
由此可以想到,所謂的僞書不過是司馬昭的意思,甚至是司馬昭的授意。
因為司馬昭讨伐蜀國,為的是揚自己的威名,抵消殺曹髦的惡聲,為自己代魏自立做準備。
自然不會讓鄧艾搶功,而以鄧艾多年統率部隊和西蜀作戰的經驗,讨伐蜀國應該是鄧艾當司令員,鐘會當參謀長的,可以說伐蜀開始,司馬昭就對鄧艾有了疑心。
鐘會很可能不過是司馬昭的幫兇而已,作為晉國臣子的陳壽如何敢于寫這之中的關節? 等鄧艾進了囚車以後,鐘會又收到司馬昭一封信,聲言怕鄧艾造反,派遣賈充帶領萬人從斜谷進軍漢中,司馬昭自己則:“吾自将十萬屯長安,相見在近”,鐘會得到诏書大驚失色,他知道司馬昭完全知道他能夠對付鄧艾,現在帶兵前來對付的自然是他鐘會。
鳥盡弓藏,對司馬氏忠心耿耿的鐘會此刻自然想到了這句話,他是知道鄧艾進囚車的内幕的。
他可不想當鄧艾,他知道司馬昭此刻是來對付他了,不過他不甘心,因為他認為自己:“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
我欲持此安歸乎!”于是決定舉兵,此刻能夠引為腹心的自然是姜維。
應該說,這兩個人的謀略确實是高的,他們選擇了“便當速發”,沒有選擇割據自守,而是聲言得魏太後的诏書,讨伐司馬昭,直取關中,遠勝于諸葛誕等人。
可是畢竟鐘會一直是參謀本部的工作,手下沒有親信将領,對于魏國的軍隊缺乏控制力,又在逮捕鄧艾的問題上失去了魏軍的人心。
姜維的蜀軍又是“敗軍之将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已破故也”,魏軍兵變,姜維和鐘會都死于亂軍當中。
鄧艾也在衛瓘的指使下被亂兵所殺,最後得利的是司馬昭。
如果鐘會當初要不是懷有對鄧艾的妒忌和對司馬昭的僥幸的話,在司馬昭下令逮捕鄧艾的時候選擇和鄧艾聯兵,收取衆心的策略,即便鄧艾孤忠,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在這次的僞書上,鐘會多少有點冤。
将所有的罪過都推到死人身上也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大特色。
鐘繇鐘會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