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人中呂布

關燈
甚愛信之,誓為夫子”,也就是呂布拜了董卓為幹爹,至于呂布和丁原恐怕沒有小說家言的那樣義父子的關系,不然陳壽和裴松之不會為他隐晦的。

    呂布這個幹兒子做得遠不如曹操親兒子那樣舒服,要知道曹孟德在讨黃巾的時候就是騎都尉了,起點可謂很低。

    以呂布“便弓馬,膂力過人,号為飛将”的身手,在冷兵器時代應該是官運亨通的,但是董卓基本上把他當衛隊長用,一直到董卓被殺,呂布也隻做到了一個小小的中郎将,可見在政治上拜幹爹能夠得到的好處實在有限。

    而呂布在董氏侍衛總管的位置上并不是很如意,董卓對呂布的态度并非是禮賢下士,全然是一種對待家奴的态度,發起火來拿起什麼東西就朝他身上摔,有一次竟然是“拔手戟擲布”,幸好呂布的反應敏捷才沒給傷着。

    這很傷呂布的自尊心,而且呂布和董卓府裡的丫鬟也有些不清不楚,也讓他心懷恐懼。

     苦悶之下,呂布就去找老鄉王允商議,王允雖然官至司徒,但是因為愛惜呂布的勇猛,一直對他還是很接納的。

    早就看董卓不順眼的王允得知呂布的不滿後,覺得殺董卓的時機成熟了,就勸呂布幹脆把董卓給宰了,就能夠變禍為福。

    名士出身的王允估計是先給呂布講了一大通興複漢室,名垂青史的大道理。

    說得呂布很動心,但是這還不足以對他構成足夠的誘惑,于是他說:“奈如父子何?”王允說道:“君自姓呂,本非骨肉。

    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從中王允也看出了呂布心裡更能夠接受的是實惠,也跟着許諾朝廷和諸侯會因此感謝他,不會虧待他的。

    想到不會虧待自己,呂布馬上下了決心,于是和王允一起發動政變,親手結果了董卓。

    呂布也因此被封為奮武将軍、假節、儀比三司、溫侯,和王允一起共掌朝政,達到了他仕途的頂點。

    身處權臣位置的呂布卻不是一個權臣的料,他就是一個适合供權臣驅使的騎将。

    王允也不是當權臣的料,他也就能夠當個部長。

    很不幸的是漢獻帝也僅僅是一個當傀儡的料,遠不如漢文帝。

     因此,董卓是殺了,漢的中央政府卻很混亂。

    王允以革命功臣自居,在他看來要麼是董派,要麼是漢派,絕對沒有中間派,被董卓用來裝門面的蔡邕也成了王允的刀下鬼。

    作為海内名士的蔡邕肯定不會是董卓的死黨,也沒有什麼惡行。

    他的被殺讓所有為董卓工作過的人都自危,他們沒有蔡邕有名氣,但是肯定比蔡邕的可死之道多。

    曆史上任何時候純正的左和右都是少數,可左可右的中間派才是大多數,以為非我就是彼的區分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在政治上永遠是對于能夠不堅定支持對手的就不應該打擊,還應該拉攏,否則是必敗無疑,王允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