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 第三卷 第01章 聖母院

關燈
峨特建築藝術的有三種災禍。

    浮表的皺紋和疣子,那是時間的業迹;萬般作踐、肆虐、挫傷、砸碎,那是從路德③直至米拉博④曆次革命的業迹;肢解、截肢、四肢脫臼、修複,那是維特呂維于斯⑤和維尼奧爾①的倡導者們所進行的希臘式、羅馬式或野蠻式的工作。

    汪達爾人②所創造的這一輝煌藝術,學院派把它扼殺了。

    數百年歲月和曆次革命風雲所造成的破壞,至少是沒有偏心的,正大磊落的,然而接踵而至的那多如牛毛的各種流派建築師,卻都是特許的,宣過誓的,許過願的,他們對低級趣味趨之若鹜,竭盡毀壞之能事,竟用路易十五時代菊苣紋飾去代替巴特農神廟③裡最大光輪上峨特式的花邊飾帶。

    這可真是蠢驢對垂死的雄獅猛踢了一腳。

    老橡樹遍體鱗傷,更慘的是還要遭受毛毛蟲的摧殘,蛀呀,啃呀,撕呀。

     想當初,羅貝爾·塞納利曾把巴黎聖母院比做埃費索斯的著名的狄安娜神廟④——被古代異教徒奉若神明并使埃羅斯特拉圖斯⑤名字永留于世——,認為聖母院這座高盧人大教堂“在長度、寬度、高度和結構上都遠勝一籌”⑥。

    撫今追昔,真是天壤之别! ①馬庫斯·維特呂維于斯·波利奧,公元前一世紀恺撒統治時期的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家。

    這裡代表古典風格。

    
②米拉博伯爵(1749—1791),原名為奧諾雷·卡普裡埃·裡克蒂,法國資産階級大革命的政治思想家。

    
③馬丁·路德(1483—1546),德國宗教改革家。

    
④杜巴裡夫人,即雅娜·貝居·杜巴裡(1743—1793),路易十五寵愛的情婦,法國大革命時被送上斷頭台斬首。

    
⑤梅迪奇斯是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十五至十八世紀在歐洲政治、藝術和文學等方面都有過重大的影響。

    卡特琳(1519—1589)是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妻子。

    
①見《高盧史》第二卷第三篇第一三○印張第一頁。

    ——雨果原注埃羅斯特拉圖斯:埃費索斯島人,為了自己永遠留名于世,竟于公元前三五六年縱火燒毀了狄安娜神廟。

    遂被判處火刑。

    
②埃費索斯是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一個古城,今在土耳其境内。

    
③狄安娜是意大利和羅馬神話中的女神,從五世紀起被認為是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

    埃費索斯城的狄安娜神廟當初被譽為世界奇觀之一。

    
④巴特農神廟是雅典專祀雅典娜的神廟。

    這裡代表古希臘風格。

    
⑤汪達爾人是古日耳曼族的一支,五世紀時曾先後入侵高盧、西班牙和非洲,對峨特文化的傳播起過重要的作用。

    這裡代表峨特風格。

    但汪達爾人曾大力逼害天主教徒,因而又引伸為文物破壞者,本卷第二章提到汪達爾人則為這後一個意思。

    
⑥維尼奧爾:意大利原名為吉亞科莫·巴羅齊·德·維尼奧拉(1507—1573),意大利建築師。

    這裡代表文藝複興風格。

    
況且,巴黎聖母院絕非可稱之為形态完整、風格确定、歸入某類建築藝術的那種紀念性*建築物。

    它已不屬于羅曼風格①,也還不是峨特風格②。

    整座建築算不上是一種典型。

    巴黎聖母院不像圖爾紐③寺院那樣,不是以開闊穹窿為構架的建築物,一點也不見凝重粗實的拱腹,渾圓寬闊的拱頂,冰冷赤裸的風貌,莊嚴簡樸的氣概。

    聖母院也不像布爾日大教堂,并非那種尖頂穹窿的建築物,壯麗,輕盈,千姿百态,繁盛茂密,布滿尖形飾物,如花盛放。

    既不能把聖母院列入那類-陰-暗、神秘、低矮、似乎被圓形拱壓碎似的教堂的古老家族;這類教堂除了平頂之外,幾乎都是埃及式樣的;所有都是象形文字式的,所有都用于祭祀,都具有象征性*;在裝飾方面,更常見的是菱形和曲折形,而不是花卉圖案;但花卉圖案又多于動物圖案,動物圖案又多于人物圖案;與其說是建築師所創造的,毋甯說是主教所建築的;這類教堂是建築藝術的初期變态,無不烙印着始自根植于拜占庭帝國④、 ①拜占庭帝國:中國史籍稱大秦。

    亦稱東羅馬帝國。

    三九五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東部即為拜占庭帝國(395—1453)。

    
②圖爾紐:法國索恩—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