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尊錄
關燈
小
中
大
敢相仆隸也。
&rdquo張固豪侈,奇衣飾,即取臂上古玉條脫與女,且曰:&ldquo擇日納币也。
&rdquo飲罷去,孫鄰裡交來賀曰:&ldquo有女為百萬主母矣。
&rdquo其後,張别議婚,孫念勢不敵,不敢往問期。
而張亦恃醉戲言耳,非實有意也。
逾年,張婚他族,而孫女不肯嫁。
其母曰:&ldquo張已娶矣。
&rdquo女不對,而私曰:&ldquo豈有信約如此,而别娶乎?&rdquo其父乃複因張與妻祝神回,邀并飲其家,而使女窺之。
既去,曰:&ldquo汝見其有妻,可嫁矣。
&rdquo女語塞,去房内,蒙被卧,俄頃即死。
父母哀恸,呼其鄰鄭三者告之,使治喪具。
鄭以送喪為業,世所謂仵作行者也。
且曰:&ldquo小口死,勿停喪。
&rdquo即日穴壁山瘗之,告以緻死之由。
鄭辦喪具,見其臂有玉條脫,心利之,乃曰:&ldquo某一園在州西。
&rdquo孫謝之曰:&ldquo良便。
&rdquo且厚相酬,号泣不忍視,急揮去,即與親族往送其殡而歸。
夜半月明,鄭發棺欲取條脫,女蹶然起,顧鄭曰:&ldquo我何故在此?&rdquo亦幼識鄭。
鄭以言恐曰:&ldquo汝之父母怒汝不肯嫁而念張氏,辱其門戶,使我生埋汝于此。
我實不忍,乃私發棺,而汝果生。
&rdquo女曰:&ldquo第送我還家。
&rdquo鄭曰:&ldquo若歸必死,我亦得罪矣。
&rdquo女不得己。
鄭匿他處以為妻,完其殡而徙居州東。
鄭有母,亦喜其子之有婦,彼小人不暇究所從來也。
積數年,每語及張氏,猶忿恚,欲往質問前約,鄭每勸阻防閑之。
崇甯元年,聖端太妃上仙,鄭當從禦翣至永安。
将行,祝其母,勿令婦出遊。
居一日,鄭母晝睡,孫出僦馬直詣張氏門,語其仆曰:&ldquo孫氏第幾女,欲見某人。
&rdquo其仆往通,張驚且怒,謂仆戲已,罵曰:&ldquo賤奴,誰教汝如此。
&rdquo對曰:&ldquo實有之。
&rdquo乃與其仆俱往視焉。
孫氏望見張,跳跟而前,曳其衣,且哭且罵。
其仆以婦女不敢往解,張以為鬼也,驚走。
女持之益急,乃擘其手,手破流血,推仆地立死。
僦馬者恐累也,往報鄭母。
母訴之有司,因追鄭對獄具狀。
已而園陵使上鄭發冢罪,該流,會赦得原。
而張實推女而殺之,應死。
雖奏獲貸,猶杖脊,竟憂畏死獄中。
時吳拭顧道尹京傳其事雲。
建炎初,劇盜張遇起江淮間,所至噬螫無噍類,衆且數十萬。
其裨将馬吉者,狀絕偉,善用兵,然頗仁慈,每戒軍士勿妄殺人。
曰:&ldquo為盜,脫饑耳,得食則已,奈何廣殺!&rdquo凡俘獲士人及僧道,辄條别善遇之。
有疾病,視其起居飲食甚笃。
士卒得女以獻者,置别室,訪其親戚還之。
無所歸者,擇配嫁娉。
由是遇帳下谮之曰:&ldquo是收軍情者。
&rdquo遇怒,掃場欲斬之,呼至數其罪,嘻笑自若,曰:&ldquo賊殺賊,豈須有罪邪?何雲雲如是,我死,固分耳。
&rdquo既就地坐,暝目合爪,視之死矣。
遇雖殘忍,亦為變色,左右至流涕。
古稱得道至人,以至佛菩薩,多隐盜賊、牢獄、屠釣中,以其救人。
如吉,殆是耶。
富韓公謝事居洛,一日,邵康節來谒,公已不通客,但戒門者曰:&ldquo邵先生來,無早晚,入報。
&rdquo是日,公适病足卧小室,延康節至卧床前,康節笑曰:&ldquo他客得至此耶。
&rdquo公亦笑指康節所坐胡床曰:&ldquo病中心怦怦,雖兒子來,立語遣去。
此一胡床,惟待君耳。
&rdquo康節顧左右曰:&ldquo更取一胡床來。
&rdquo公問故。
答曰:&ldquo日正中,當有一綠衣少年,騎白馬候公。
公雖病,強見之。
公薨後,此人當秉史筆記公事。
&rdquo公素敬康節,神其言,因戒阍人曰:&ldquo今日客至,無貴賤立為通。
&rdquo既午,果範祖禹夢得來,遂延入。
問勞稠疊,且曰:&ldquo老病即死,念平生碌碌無足言。
然粗懷樸忠,他時筆削必累君,願少留意。
&rdquo夢得惶恐叵測,避席謝。
後十餘年,修《裕陵實錄》,夢得竟為修撰《韓公傳》。
此事尹侍郎說。
雷申錫者,江西人。
紹興中,一舉中南省高第。
廷試前三日,客死都下。
捷音與訃,踵至鄉裡。
其妻日夜悲哭。
忽一夕,夢申錫如平生,自言:&ldquo我往為大吏,有功德于民,故累世為士大夫。
然嘗誤入死囚,故地下罰我,凡三世如意時暴死。
前一世仕久連蹇,後忽以要官召,才入都門而卒。
今複如此,凡兩世矣。
要更一世,乃能以償宿譴耳。
&rdquo其事可以為治獄者之戒。
右《清尊錄》廉宣仲布所撰。
或謂陸公務觀所作,非也。
蓋二公同時,後人因誤指耳。
至大改元三月,華石山人識。
&rdquo張固豪侈,奇衣飾,即取臂上古玉條脫與女,且曰:&ldquo擇日納币也。
&rdquo飲罷去,孫鄰裡交來賀曰:&ldquo有女為百萬主母矣。
&rdquo其後,張别議婚,孫念勢不敵,不敢往問期。
而張亦恃醉戲言耳,非實有意也。
逾年,張婚他族,而孫女不肯嫁。
其母曰:&ldquo張已娶矣。
&rdquo女不對,而私曰:&ldquo豈有信約如此,而别娶乎?&rdquo其父乃複因張與妻祝神回,邀并飲其家,而使女窺之。
既去,曰:&ldquo汝見其有妻,可嫁矣。
&rdquo女語塞,去房内,蒙被卧,俄頃即死。
父母哀恸,呼其鄰鄭三者告之,使治喪具。
鄭以送喪為業,世所謂仵作行者也。
且曰:&ldquo小口死,勿停喪。
&rdquo即日穴壁山瘗之,告以緻死之由。
鄭辦喪具,見其臂有玉條脫,心利之,乃曰:&ldquo某一園在州西。
&rdquo孫謝之曰:&ldquo良便。
&rdquo且厚相酬,号泣不忍視,急揮去,即與親族往送其殡而歸。
夜半月明,鄭發棺欲取條脫,女蹶然起,顧鄭曰:&ldquo我何故在此?&rdquo亦幼識鄭。
鄭以言恐曰:&ldquo汝之父母怒汝不肯嫁而念張氏,辱其門戶,使我生埋汝于此。
我實不忍,乃私發棺,而汝果生。
&rdquo女曰:&ldquo第送我還家。
&rdquo鄭曰:&ldquo若歸必死,我亦得罪矣。
&rdquo女不得己。
鄭匿他處以為妻,完其殡而徙居州東。
鄭有母,亦喜其子之有婦,彼小人不暇究所從來也。
積數年,每語及張氏,猶忿恚,欲往質問前約,鄭每勸阻防閑之。
崇甯元年,聖端太妃上仙,鄭當從禦翣至永安。
将行,祝其母,勿令婦出遊。
居一日,鄭母晝睡,孫出僦馬直詣張氏門,語其仆曰:&ldquo孫氏第幾女,欲見某人。
&rdquo其仆往通,張驚且怒,謂仆戲已,罵曰:&ldquo賤奴,誰教汝如此。
&rdquo對曰:&ldquo實有之。
&rdquo乃與其仆俱往視焉。
孫氏望見張,跳跟而前,曳其衣,且哭且罵。
其仆以婦女不敢往解,張以為鬼也,驚走。
女持之益急,乃擘其手,手破流血,推仆地立死。
僦馬者恐累也,往報鄭母。
母訴之有司,因追鄭對獄具狀。
已而園陵使上鄭發冢罪,該流,會赦得原。
而張實推女而殺之,應死。
雖奏獲貸,猶杖脊,竟憂畏死獄中。
時吳拭顧道尹京傳其事雲。
建炎初,劇盜張遇起江淮間,所至噬螫無噍類,衆且數十萬。
其裨将馬吉者,狀絕偉,善用兵,然頗仁慈,每戒軍士勿妄殺人。
曰:&ldquo為盜,脫饑耳,得食則已,奈何廣殺!&rdquo凡俘獲士人及僧道,辄條别善遇之。
有疾病,視其起居飲食甚笃。
士卒得女以獻者,置别室,訪其親戚還之。
無所歸者,擇配嫁娉。
由是遇帳下谮之曰:&ldquo是收軍情者。
&rdquo遇怒,掃場欲斬之,呼至數其罪,嘻笑自若,曰:&ldquo賊殺賊,豈須有罪邪?何雲雲如是,我死,固分耳。
&rdquo既就地坐,暝目合爪,視之死矣。
遇雖殘忍,亦為變色,左右至流涕。
古稱得道至人,以至佛菩薩,多隐盜賊、牢獄、屠釣中,以其救人。
如吉,殆是耶。
富韓公謝事居洛,一日,邵康節來谒,公已不通客,但戒門者曰:&ldquo邵先生來,無早晚,入報。
&rdquo是日,公适病足卧小室,延康節至卧床前,康節笑曰:&ldquo他客得至此耶。
&rdquo公亦笑指康節所坐胡床曰:&ldquo病中心怦怦,雖兒子來,立語遣去。
此一胡床,惟待君耳。
&rdquo康節顧左右曰:&ldquo更取一胡床來。
&rdquo公問故。
答曰:&ldquo日正中,當有一綠衣少年,騎白馬候公。
公雖病,強見之。
公薨後,此人當秉史筆記公事。
&rdquo公素敬康節,神其言,因戒阍人曰:&ldquo今日客至,無貴賤立為通。
&rdquo既午,果範祖禹夢得來,遂延入。
問勞稠疊,且曰:&ldquo老病即死,念平生碌碌無足言。
然粗懷樸忠,他時筆削必累君,願少留意。
&rdquo夢得惶恐叵測,避席謝。
後十餘年,修《裕陵實錄》,夢得竟為修撰《韓公傳》。
此事尹侍郎說。
雷申錫者,江西人。
紹興中,一舉中南省高第。
廷試前三日,客死都下。
捷音與訃,踵至鄉裡。
其妻日夜悲哭。
忽一夕,夢申錫如平生,自言:&ldquo我往為大吏,有功德于民,故累世為士大夫。
然嘗誤入死囚,故地下罰我,凡三世如意時暴死。
前一世仕久連蹇,後忽以要官召,才入都門而卒。
今複如此,凡兩世矣。
要更一世,乃能以償宿譴耳。
&rdquo其事可以為治獄者之戒。
右《清尊錄》廉宣仲布所撰。
或謂陸公務觀所作,非也。
蓋二公同時,後人因誤指耳。
至大改元三月,華石山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