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千軍嶽峙圍千頃,萬馬潮洶動萬乘
關燈
小
中
大
禦筆親題。
舊居之旁,又蓋着一大片新屋,亭台樓閣,不計其數。
心中一怔,跳進圍牆。
一進去便見到一座亭子,亭中有塊大石碑。
走進亭去,月光照在碑上,見碑文俱新,刻着六首五言律詩,題目是“禦制駐陳氏安瀾園即事雜詠”,碑文字迹也是乾隆所書,心想:“原來皇帝到我家來過了。
”月光上讀碑上禦詩:“名園陳氏業,題額曰安瀾。
至止緣觀海,居停暫解鞍;金堤築籌固,沙渚漲希寬。
總廑萬民戚,非尋一己歡。
” 心想:“這皇帝口是心非,自己出來遊山玩水,也就罷了,說甚麼‘總廑萬民戚,非尋一己歡。
’”又讀下去:“兩世鳳池邊,高樓睿藻懸。
渥恩赉耆碩,适性惬林泉。
是日亭台景,秋遊角徵弦;觀瀾還返駕,供帳漫求妍。
” 他知第二句是指樓中所懸雍正皇帝禦書“林泉耆碩”匾額。
見下面四首詩都是稱賞園中風物,對陳家功名勳業頗有美言。
詩雖不佳,但對自己家裡很是客氣,自也不免高興。
由西折入長廊,經“滄波浴景之軒”而至環碧堂,見堂中懸了一塊新匾,寫着“愛日堂”三字,也是乾隆所書,尋思:“‘愛日’二字是指兒子孝父母,出于‘法言’:‘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
孝子愛日。
’那是感歎奉事父母的日子不能長久,多一天和父母相聚,便好一天,因此對每一日都感眷戀。
這兩個字由我來寫,才合道理,怎麼皇帝親筆寫在這裡?這個皇帝,學問未免欠通。
” 出得堂來,經赤欄曲橋,天香塢,北轉至十二樓邊,過群芳閣,竹深荷淨軒,過橋竹蔭深處,便是母親的舊居筠香館。
隻見館前也換上了新匾,寫着“春晖堂”三字,也是乾隆禦筆,心中一酸,坐在山石之上,心想:“孟郊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這一首詩,真是為我寫照了。
”望着這三個字,想起母親的慈愛,又不禁掉下淚來。
突然之間,全身一震,跳了起來,心道:“‘春晖’二字,是兒子感念母恩的典故,除此之外,更無他義。
皇帝寫這匾挂在我姆媽樓上,是何用意?他再不通,也不會如此胡來。
難道他料我必定歸來省墓,特意寫了這些匾額來籠絡我麼?” 沉吟良久,難解其意,當下輕輕上樓,閃在樓台邊一張,見房内無人,房内布置宛若母親生時,紅木家具、雕花大床、描金衣箱,仍是放在他看了十多年的地方。
桌上明晃晃的點着一枝紅燭。
忽然隔房腳步聲響,一人走進房來。
他縮身躲在一隅,見進來的是個老媽媽。
他一見背影,忍不住就要呼叫出聲,原來那是他母親的贈嫁丫環瑞芳。
陳家洛從小由她撫育帶領,直到十五歲,是下人中最親近之人。
瑞芳進房後,拿了抹布,把各件家具慢慢的逐一抹得幹幹淨淨,坐在椅上發了一陣呆,在床上枕頭底下摸出一頂小孩帽子,不住撫摸歎氣。
那是一頂大紅緞子的繡花帽,帽上釘着一塊綠玉,綠玉四周是八顆大珠,正是陳家洛兒時所戴。
他再也忍耐不住,一個箭步縱進房去,抱住了她。
瑞芳大吃一驚,張嘴想叫,陳家洛伸手按住她嘴,低聲道:“别嚷,是我。
”瑞芳望着他臉,吓得說不出話來。
原來陳家洛十五歲離家,十年之後,相貌神情均已大變,而五十多歲的老婆婆,十年間卻無多大改變。
陳家洛道:“瑞姑,我是三官呀,你不認得了嗎?”瑞芳兀自迷迷惘惘,道:“你……你是三官,你回……回來啦?陳家洛微笑點頭。
瑞芳神智漸定,依稀在他臉上看到了三官那淘氣孩子的容貌,突伸雙臂抱住了他,放聲哭了出來。
陳家洛連忙搖手,道:“别讓人知道我回來了,快别哭。
”瑞芳道:“不礙事,他們都到新園子裡去啦,這裡沒人。
”陳家洛道:“那新園子是怎麼回事?”瑞芳道:“今年上半年才造的,不知用了幾十萬兩銀子哪,也不知道有甚麼用。
” 陳家洛知她這些事情不大明白,問道:“姆媽怎麼去世的? 她生了甚麼病?”瑞芳掏出手帕來擦眼淚,說道:“小姐那天不知道為甚麼,很不開心,一連三天沒好好吃飯,就得了病。
拖了十多天就過去啦。
”說到這裡,輕輕啜泣。
原來江南世家小姐出嫁,例有幾名丫環陪嫁,小姐雖然做了太太婆婆,陪嫁丫頭到老仍是叫她小姐。
她又泣道:“小姐過去的時候老惦記你,說:‘三官呢?他還沒來嗎?我要三官來呀!’這樣叫了兩天才死。
” 陳家洛嗚咽道:“我真是不孝,姆媽臨死時要見我一面也見不着。
”又問:“姆媽的墳在哪裡?”瑞芳道:“在新造的海神廟後面。
”陳家洛問:“海神廟?”瑞芳道:“是啊,那也是今年春天剛造的。
廟大極啦,在海塘邊上。
”陳家洛道:“瑞姑,我去看看再說。
”瑞芳忙道:“不,不能……”他已從窗中飛身出去。
從家裡到海塘是他最熟悉的道路,片刻間即已奔到。
隻見西首高樓臨空,是幾座兒時所未見之屋宇,想必是海神廟了,于是徑向廟門走去。
忽然廟左廟右同時響起輕微的腳步聲,他疾忙後退,縮身一棵柳樹之後,隻見神廟左右分别竄出兩個黑衣人來,四人在廟門口舉手打個招呼,腳步不停,分向廟左廟右奔了下去。
他十分奇怪,心想海甯是海隅小縣,看這四人武功均各不弱,到這裡來不知有甚圖謀,正想跟蹤過去查察,忽然腳步聲又起,又是四人從廟旁包抄過來,這四人身材模樣和先前四人并不相同。
他更是詫異,待這四人交叉而過,便提氣躍上廟門,橫躺牆頂,俯首下視。
黑影起處,又有四人盤繞過去,縱目一數,總共約有四十人之譜,個個繞着海神廟打圈子,全神貫注,一聲不作,武功均非泛泛。
難道是甚麼教派行拜神儀典?還是大幫海盜在此聚會分贓,怕人搶奪,以緻巡邏如此嚴密?若非自己輕功了得,見機又快,早就給他們查覺了。
好奇心起,輕輕跳下,隐身牆邊,溜進太殿中查看。
東殿供的是建造海塘的吳越王錢镠,西殿供的是潮神伍子胥和文種,再到中殿,殿上香煙缭繞,蠟燭點得晃亮,心想這裡供的不知是何神祗,擡頭一看,不禁驚得呆了。
中間端坐的潮神面目清秀,下颔微髭,一如自己父親陳閣老生時。
陳家洛奇異萬分,忍不住輕輕的“咦”了一聲。
隻聽得殿外傳來腳步之聲,忙隐身一座大鐘之後。
不一會,四個人走進殿來,這四人身穿一色黑衣,手中拿着兵刃,在殿中繞了一圈又走了出去。
他見左面有一扇門開着,悄悄走過去,向外張望,見是一條長長的白石甬道,直通出去,氣派宏偉,宛如北京禁城宮殿規模。
心想走上這條白石甬道難免被人發覺,于是躍上甬道之頂,一溜煙般到了甬道末端,一看下面無人,輕輕躍下。
過去又是一座神殿,殿外寫着“天後宮”三個大字,殿門并未關團,便走進去瞻仰神像,這一下比剛才驚訝更甚。
原來天後神像臉如滿月,雙目微揚,竟與自己生母徐氏的相貌一模一樣。
愈看愈奇,如入五裡霧中,轉身奔出,去找尋母親的墳墓,隻見天後宮之後搭着一排連綿不斷的黃布帳篆。
當下隐身牆角往外注視,眼光到處,盡是身穿黑衣的壯漢,在黃布帳外來回巡視。
今晚所見景象,俱非想像所及,雖見這些人戒備森嚴,但藝高人膽大,決心探個明白,在地下慢慢爬近帳篷,待兩名黑衣人一背轉身,便掀開帳篷鑽了進去。
先行伏地不動,細聽外面并無聲息,知道自己蹤迹未被發覺,回頭過來,隻見帳篷中空空曠曠,一個人也沒有。
地下整理的十分平整,草根都已鏟得幹幹淨淨,帳篷一座接着一座,就如一條大甬道一般,直通向後。
每座帳篷中都點着巨燭油燈,照得一片雪亮,一眼望去,兩排燈光就如兩條小火龍般伸展出去。
不由得一陣迷惘、一陣驚懼,百思不得其解,一步步向前走去,當真如在夢中。
四下裡靜悄悄的,隻有蠟燭上的燈花偶然爆裂開來,發出輕微的聲息。
他屏息提氣,走了數十步,忽聽得前面有衣服響動之聲,忙向旁一躲,隔了半晌,見無動靜,又向前走了幾步,燈光下隻見前面隆起兩座并列的大墳,有一人面墳而坐。
墳前各有一碑,題着朱紅大字,一塊碑上寫的是“皇清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陳文勤公諱世倌之墓”,另一塊碑上寫的是“皇清一品夫人陳母徐夫人之墓”。
陳家洛在燭光下看得明白,心中一酸,原來自己父母親葬在此處,也顧不得危機四伏,就要撲上去哭拜,剛跨出一步,忽然坐在墳前那人站了起來。
陳家洛忙站定身子,隻見他站着向墳凝視片刻,突然跪倒,拜了幾拜,伏地不起,看他背心抽動,似在哭泣。
見此情形,陳家洛提防疑慮之心盡消,此人既在父母墳前哭拜,不是自己戚屬,也必是父親的門生故吏,見他哭泣甚悲,輕輕走上前去,在他肩頭輕拍,說道:“請起來吧!” 那人一驚,突然跳起,卻不轉身,厲聲喝問:“誰?” 陳家洛道:“我也是來拜墳的。
”他不去理會那人,跪倒墳前,想起父母生前養育之恩,不禁淚如雨下,嗚咽着叫道:“姆媽、爸爸,三官來遲了,見不着你了。
” 站着的那人“啊”的一聲,腳步響動,急速向外奔出。
陳家洛伸腰站起,向後連躍兩步,已攔在那人面前,燈光下一朝相,兩人各自驚得退後幾步。
原來在他父母墳前哭拜的,竟是當今滿清乾隆皇帝弘曆。
乾隆驚道:“你……你怎麼深夜到這裡來?”陳家洛道:“今天是我母親生辰,我來拜墳。
你呢?”乾隆不答他問話,道:“你是陳……陳世倌的兒子?”陳家洛道:“不錯,江湖上許多人都知道。
你也知道吧?”乾隆搖搖頭:“沒聽說過。
”原來近年乾隆對海甯陳家榮寵殊甚,臣子中雖有人知道紅花會新首領是故陳閣老少子,可是誰都不敢提起,須知皇帝喜怒難測,一個多事說了出來,獎賞是一定沒有,說不定反落個殺身之禍。
這時陳家洛提防之心雖去,疑惑隻有更甚,尋思:“外面如此戒備森嚴,原來是保護皇帝前來祭墓,可是何以如此隐秘? 非但時在深夜,而且墳墓與甬道全用黃布遮住,顯是不夠令人知曉。
然則皇帝何以又來偷祭大臣之墓?皇帝縱然對大臣寵幸,于其死後仍有遺思,也決無在他墓前跪拜哀哭之理,實在令人費解。
” 他驚疑不定,乾隆也在對他仔細打量,臉上神色變幻,過了半晌,說道:“坐下來談吧!”兩人并肩坐在墳前石上。
兩人今晚是第三次會面。
首次在靈隐三竺邂逅相逢,互相猜疑中帶有結納之意;第二次在湖上明争暗鬥,勢成敵對。
此次見面,敵意大消,親近之心油然而生。
乾隆拉着陳家洛的手,說道:“你見我深夜來此祭墓,一定奇怪。
令尊生前于我有恩,我所以能登大寶,令尊之功最钜,乘着此番南巡,今夜特來拜謝。
”陳家洛将信将疑,嗯了一聲。
乾隆又道:“此事洩漏于外,十分不便,你能決不吐露麼?” 陳家洛見他尊崇自己父母,甚是感激,當即慨然道:“你盡管放心,我在父母墳前發誓,今晚之事,決不對任何人提及。
” 乾隆知他是武林中領袖人物,最重言諾,何況又在他父母墓前立誓,登時放心,面露喜色。
兩人手握着手,坐在墓前,一個是當今中國皇帝,一個是江湖上第一大幫會的首領。
兩人都默默思索,一時無話可說。
過了良久,忽然極遠處似有一陣郁雷之聲,陳家洛先聽見了,道:“潮來了,咱們到海塘邊看看吧,我有十年不見啦。
”乾隆道:“好。
”仍然攜着陳家洛的手,走出帳來。
陳家洛道:“八月十八,海潮最大。
我母親恰好生于這一天,所以她……”說到這裡,住口不說了。
乾隆似乎甚是關心,問道:“令堂怎樣?”陳家洛道:“所以我母親閨字‘潮生’。
”他說了這句話,微覺後悔,心想怎地我将姆媽的閨名也跟皇帝說了,但其時沖口而出,似是十分自然。
乾隆臉上也有怃然之色,低低應了聲:“是!原來……”下面的話卻也忍住了,握着陳家洛的手顫抖了幾下。
在外巡邏的衆侍衛見皇帝出來,忙趨前侍候,忽見他身旁多了一人,均感驚異,卻也不敢作聲。
白振、褚圓等首領侍衛更是栗栗危懼,怎麼帳篷中鑽了一個人進去居然沒有發覺,若是沖撞了聖駕,衆侍衛罪不可赦,待得走近,見他身旁那人竟是紅花會的總舵主,這一驚更是非同小可,人人全身冷汗。
侍衛牽過禦馬,乾隆對陳家洛道:“你騎我這匹馬。
”侍衛忙又牽過一匹馬來。
兩人上馬,向春熙門而去。
這時郁雷之聲漸響,轟轟不絕。
待出春熙門,耳中盡是浪濤之聲,眼望大海,卻是平靜一片,海水在塘下七八丈,月光淡淡,平鋪海上,映出點點銀光。
乾隆望着海水出了神,隔了一會,說道:“你我十分投緣。
我明天回杭州,再住三天就回北京,你也跟我同去好嗎?最好以後常在我身邊。
我見到你,就同見到令尊一般。
” 陳家洛萬想不到他會如此溫和親切的說出這番話來,一時倒怔住了難以回答。
乾隆道:“你文武全才,将來做到令尊的職位,也非難事,這比混迹江湖要高上萬倍了。
”皇帝這話,便是允許将來升他為殿閣大學士。
清代無宰相,大學士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心想他定是喜出望外,叩頭謝恩。
哪知陳家洛道:“你一番好意,我十分感謝,但如我貪戀富貴,也不會身離閣老之家,孤身流落江湖了。
” 乾隆道:“我正要問你,為甚麼好好的公子不做,卻到江湖上去厮混,難道是不容于父兄麼?”陳家洛道:“那倒不是,這是奉我母親之命。
我父親、哥哥是不知道的。
他們花了很多心力,到處找尋,直到現在,哥哥還在派人尋我。
”乾隆道:“你母親叫你離家,那可真奇了,卻又幹麼?”陳家洛俯首不答,片刻之後,說道:“這是我母親的傷心事,我也不大明白。
” 乾隆道:“你海甯陳家世代簪纓,科名之盛,海内無比。
三百年來,進士二百數十人,位居宰輔者三人。
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異數。
令尊文勤公為官清正,常在皇考前為民請命,以至痛哭流涕。
皇考退朝之後,有幾次哈哈大笑,說道:‘陳世倌今天又為了百姓向我大哭一場,唉,隻好答應了他。
”“陳家洛聽他說起父親的政績,又是傷心,又是歡喜,心想:“爹爹為百姓而向皇帝大哭,我為百姓而搶皇帝軍糧。
作為不同,用意則一。
” 這時潮聲愈響,兩人話聲漸被掩沒,隻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
蓦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
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烽,于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
乾隆左手拉着陳家洛的手,站在塘邊,右手輕搖折扇,驟見夜潮猛至,不由得一驚,右手一松,折扇直向海塘下落去,跌至塘底石級之上,那正是陳家洛贈他的折扇。
乾隆叫了一聲“啊喲!”白振頭下腳上,突向塘底撲去,左手在塘石上一按,右手已拾起折扇。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牆直向海塘壓來,眼見白振就要披卷
舊居之旁,又蓋着一大片新屋,亭台樓閣,不計其數。
心中一怔,跳進圍牆。
一進去便見到一座亭子,亭中有塊大石碑。
走進亭去,月光照在碑上,見碑文俱新,刻着六首五言律詩,題目是“禦制駐陳氏安瀾園即事雜詠”,碑文字迹也是乾隆所書,心想:“原來皇帝到我家來過了。
”月光上讀碑上禦詩:“名園陳氏業,題額曰安瀾。
至止緣觀海,居停暫解鞍;金堤築籌固,沙渚漲希寬。
總廑萬民戚,非尋一己歡。
” 心想:“這皇帝口是心非,自己出來遊山玩水,也就罷了,說甚麼‘總廑萬民戚,非尋一己歡。
’”又讀下去:“兩世鳳池邊,高樓睿藻懸。
渥恩赉耆碩,适性惬林泉。
是日亭台景,秋遊角徵弦;觀瀾還返駕,供帳漫求妍。
” 他知第二句是指樓中所懸雍正皇帝禦書“林泉耆碩”匾額。
見下面四首詩都是稱賞園中風物,對陳家功名勳業頗有美言。
詩雖不佳,但對自己家裡很是客氣,自也不免高興。
由西折入長廊,經“滄波浴景之軒”而至環碧堂,見堂中懸了一塊新匾,寫着“愛日堂”三字,也是乾隆所書,尋思:“‘愛日’二字是指兒子孝父母,出于‘法言’:‘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
孝子愛日。
’那是感歎奉事父母的日子不能長久,多一天和父母相聚,便好一天,因此對每一日都感眷戀。
這兩個字由我來寫,才合道理,怎麼皇帝親筆寫在這裡?這個皇帝,學問未免欠通。
” 出得堂來,經赤欄曲橋,天香塢,北轉至十二樓邊,過群芳閣,竹深荷淨軒,過橋竹蔭深處,便是母親的舊居筠香館。
隻見館前也換上了新匾,寫着“春晖堂”三字,也是乾隆禦筆,心中一酸,坐在山石之上,心想:“孟郊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這一首詩,真是為我寫照了。
”望着這三個字,想起母親的慈愛,又不禁掉下淚來。
突然之間,全身一震,跳了起來,心道:“‘春晖’二字,是兒子感念母恩的典故,除此之外,更無他義。
皇帝寫這匾挂在我姆媽樓上,是何用意?他再不通,也不會如此胡來。
難道他料我必定歸來省墓,特意寫了這些匾額來籠絡我麼?” 沉吟良久,難解其意,當下輕輕上樓,閃在樓台邊一張,見房内無人,房内布置宛若母親生時,紅木家具、雕花大床、描金衣箱,仍是放在他看了十多年的地方。
桌上明晃晃的點着一枝紅燭。
忽然隔房腳步聲響,一人走進房來。
他縮身躲在一隅,見進來的是個老媽媽。
他一見背影,忍不住就要呼叫出聲,原來那是他母親的贈嫁丫環瑞芳。
陳家洛從小由她撫育帶領,直到十五歲,是下人中最親近之人。
瑞芳進房後,拿了抹布,把各件家具慢慢的逐一抹得幹幹淨淨,坐在椅上發了一陣呆,在床上枕頭底下摸出一頂小孩帽子,不住撫摸歎氣。
那是一頂大紅緞子的繡花帽,帽上釘着一塊綠玉,綠玉四周是八顆大珠,正是陳家洛兒時所戴。
他再也忍耐不住,一個箭步縱進房去,抱住了她。
瑞芳大吃一驚,張嘴想叫,陳家洛伸手按住她嘴,低聲道:“别嚷,是我。
”瑞芳望着他臉,吓得說不出話來。
原來陳家洛十五歲離家,十年之後,相貌神情均已大變,而五十多歲的老婆婆,十年間卻無多大改變。
陳家洛道:“瑞姑,我是三官呀,你不認得了嗎?”瑞芳兀自迷迷惘惘,道:“你……你是三官,你回……回來啦?陳家洛微笑點頭。
瑞芳神智漸定,依稀在他臉上看到了三官那淘氣孩子的容貌,突伸雙臂抱住了他,放聲哭了出來。
陳家洛連忙搖手,道:“别讓人知道我回來了,快别哭。
”瑞芳道:“不礙事,他們都到新園子裡去啦,這裡沒人。
”陳家洛道:“那新園子是怎麼回事?”瑞芳道:“今年上半年才造的,不知用了幾十萬兩銀子哪,也不知道有甚麼用。
” 陳家洛知她這些事情不大明白,問道:“姆媽怎麼去世的? 她生了甚麼病?”瑞芳掏出手帕來擦眼淚,說道:“小姐那天不知道為甚麼,很不開心,一連三天沒好好吃飯,就得了病。
拖了十多天就過去啦。
”說到這裡,輕輕啜泣。
原來江南世家小姐出嫁,例有幾名丫環陪嫁,小姐雖然做了太太婆婆,陪嫁丫頭到老仍是叫她小姐。
她又泣道:“小姐過去的時候老惦記你,說:‘三官呢?他還沒來嗎?我要三官來呀!’這樣叫了兩天才死。
” 陳家洛嗚咽道:“我真是不孝,姆媽臨死時要見我一面也見不着。
”又問:“姆媽的墳在哪裡?”瑞芳道:“在新造的海神廟後面。
”陳家洛問:“海神廟?”瑞芳道:“是啊,那也是今年春天剛造的。
廟大極啦,在海塘邊上。
”陳家洛道:“瑞姑,我去看看再說。
”瑞芳忙道:“不,不能……”他已從窗中飛身出去。
從家裡到海塘是他最熟悉的道路,片刻間即已奔到。
隻見西首高樓臨空,是幾座兒時所未見之屋宇,想必是海神廟了,于是徑向廟門走去。
忽然廟左廟右同時響起輕微的腳步聲,他疾忙後退,縮身一棵柳樹之後,隻見神廟左右分别竄出兩個黑衣人來,四人在廟門口舉手打個招呼,腳步不停,分向廟左廟右奔了下去。
他十分奇怪,心想海甯是海隅小縣,看這四人武功均各不弱,到這裡來不知有甚圖謀,正想跟蹤過去查察,忽然腳步聲又起,又是四人從廟旁包抄過來,這四人身材模樣和先前四人并不相同。
他更是詫異,待這四人交叉而過,便提氣躍上廟門,橫躺牆頂,俯首下視。
黑影起處,又有四人盤繞過去,縱目一數,總共約有四十人之譜,個個繞着海神廟打圈子,全神貫注,一聲不作,武功均非泛泛。
難道是甚麼教派行拜神儀典?還是大幫海盜在此聚會分贓,怕人搶奪,以緻巡邏如此嚴密?若非自己輕功了得,見機又快,早就給他們查覺了。
好奇心起,輕輕跳下,隐身牆邊,溜進太殿中查看。
東殿供的是建造海塘的吳越王錢镠,西殿供的是潮神伍子胥和文種,再到中殿,殿上香煙缭繞,蠟燭點得晃亮,心想這裡供的不知是何神祗,擡頭一看,不禁驚得呆了。
中間端坐的潮神面目清秀,下颔微髭,一如自己父親陳閣老生時。
陳家洛奇異萬分,忍不住輕輕的“咦”了一聲。
隻聽得殿外傳來腳步之聲,忙隐身一座大鐘之後。
不一會,四個人走進殿來,這四人身穿一色黑衣,手中拿着兵刃,在殿中繞了一圈又走了出去。
他見左面有一扇門開着,悄悄走過去,向外張望,見是一條長長的白石甬道,直通出去,氣派宏偉,宛如北京禁城宮殿規模。
心想走上這條白石甬道難免被人發覺,于是躍上甬道之頂,一溜煙般到了甬道末端,一看下面無人,輕輕躍下。
過去又是一座神殿,殿外寫着“天後宮”三個大字,殿門并未關團,便走進去瞻仰神像,這一下比剛才驚訝更甚。
原來天後神像臉如滿月,雙目微揚,竟與自己生母徐氏的相貌一模一樣。
愈看愈奇,如入五裡霧中,轉身奔出,去找尋母親的墳墓,隻見天後宮之後搭着一排連綿不斷的黃布帳篆。
當下隐身牆角往外注視,眼光到處,盡是身穿黑衣的壯漢,在黃布帳外來回巡視。
今晚所見景象,俱非想像所及,雖見這些人戒備森嚴,但藝高人膽大,決心探個明白,在地下慢慢爬近帳篷,待兩名黑衣人一背轉身,便掀開帳篷鑽了進去。
先行伏地不動,細聽外面并無聲息,知道自己蹤迹未被發覺,回頭過來,隻見帳篷中空空曠曠,一個人也沒有。
地下整理的十分平整,草根都已鏟得幹幹淨淨,帳篷一座接着一座,就如一條大甬道一般,直通向後。
每座帳篷中都點着巨燭油燈,照得一片雪亮,一眼望去,兩排燈光就如兩條小火龍般伸展出去。
不由得一陣迷惘、一陣驚懼,百思不得其解,一步步向前走去,當真如在夢中。
四下裡靜悄悄的,隻有蠟燭上的燈花偶然爆裂開來,發出輕微的聲息。
他屏息提氣,走了數十步,忽聽得前面有衣服響動之聲,忙向旁一躲,隔了半晌,見無動靜,又向前走了幾步,燈光下隻見前面隆起兩座并列的大墳,有一人面墳而坐。
墳前各有一碑,題着朱紅大字,一塊碑上寫的是“皇清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工部尚書陳文勤公諱世倌之墓”,另一塊碑上寫的是“皇清一品夫人陳母徐夫人之墓”。
陳家洛在燭光下看得明白,心中一酸,原來自己父母親葬在此處,也顧不得危機四伏,就要撲上去哭拜,剛跨出一步,忽然坐在墳前那人站了起來。
陳家洛忙站定身子,隻見他站着向墳凝視片刻,突然跪倒,拜了幾拜,伏地不起,看他背心抽動,似在哭泣。
見此情形,陳家洛提防疑慮之心盡消,此人既在父母墳前哭拜,不是自己戚屬,也必是父親的門生故吏,見他哭泣甚悲,輕輕走上前去,在他肩頭輕拍,說道:“請起來吧!” 那人一驚,突然跳起,卻不轉身,厲聲喝問:“誰?” 陳家洛道:“我也是來拜墳的。
”他不去理會那人,跪倒墳前,想起父母生前養育之恩,不禁淚如雨下,嗚咽着叫道:“姆媽、爸爸,三官來遲了,見不着你了。
” 站着的那人“啊”的一聲,腳步響動,急速向外奔出。
陳家洛伸腰站起,向後連躍兩步,已攔在那人面前,燈光下一朝相,兩人各自驚得退後幾步。
原來在他父母墳前哭拜的,竟是當今滿清乾隆皇帝弘曆。
乾隆驚道:“你……你怎麼深夜到這裡來?”陳家洛道:“今天是我母親生辰,我來拜墳。
你呢?”乾隆不答他問話,道:“你是陳……陳世倌的兒子?”陳家洛道:“不錯,江湖上許多人都知道。
你也知道吧?”乾隆搖搖頭:“沒聽說過。
”原來近年乾隆對海甯陳家榮寵殊甚,臣子中雖有人知道紅花會新首領是故陳閣老少子,可是誰都不敢提起,須知皇帝喜怒難測,一個多事說了出來,獎賞是一定沒有,說不定反落個殺身之禍。
這時陳家洛提防之心雖去,疑惑隻有更甚,尋思:“外面如此戒備森嚴,原來是保護皇帝前來祭墓,可是何以如此隐秘? 非但時在深夜,而且墳墓與甬道全用黃布遮住,顯是不夠令人知曉。
然則皇帝何以又來偷祭大臣之墓?皇帝縱然對大臣寵幸,于其死後仍有遺思,也決無在他墓前跪拜哀哭之理,實在令人費解。
” 他驚疑不定,乾隆也在對他仔細打量,臉上神色變幻,過了半晌,說道:“坐下來談吧!”兩人并肩坐在墳前石上。
兩人今晚是第三次會面。
首次在靈隐三竺邂逅相逢,互相猜疑中帶有結納之意;第二次在湖上明争暗鬥,勢成敵對。
此次見面,敵意大消,親近之心油然而生。
乾隆拉着陳家洛的手,說道:“你見我深夜來此祭墓,一定奇怪。
令尊生前于我有恩,我所以能登大寶,令尊之功最钜,乘着此番南巡,今夜特來拜謝。
”陳家洛将信将疑,嗯了一聲。
乾隆又道:“此事洩漏于外,十分不便,你能決不吐露麼?” 陳家洛見他尊崇自己父母,甚是感激,當即慨然道:“你盡管放心,我在父母墳前發誓,今晚之事,決不對任何人提及。
” 乾隆知他是武林中領袖人物,最重言諾,何況又在他父母墓前立誓,登時放心,面露喜色。
兩人手握着手,坐在墓前,一個是當今中國皇帝,一個是江湖上第一大幫會的首領。
兩人都默默思索,一時無話可說。
過了良久,忽然極遠處似有一陣郁雷之聲,陳家洛先聽見了,道:“潮來了,咱們到海塘邊看看吧,我有十年不見啦。
”乾隆道:“好。
”仍然攜着陳家洛的手,走出帳來。
陳家洛道:“八月十八,海潮最大。
我母親恰好生于這一天,所以她……”說到這裡,住口不說了。
乾隆似乎甚是關心,問道:“令堂怎樣?”陳家洛道:“所以我母親閨字‘潮生’。
”他說了這句話,微覺後悔,心想怎地我将姆媽的閨名也跟皇帝說了,但其時沖口而出,似是十分自然。
乾隆臉上也有怃然之色,低低應了聲:“是!原來……”下面的話卻也忍住了,握着陳家洛的手顫抖了幾下。
在外巡邏的衆侍衛見皇帝出來,忙趨前侍候,忽見他身旁多了一人,均感驚異,卻也不敢作聲。
白振、褚圓等首領侍衛更是栗栗危懼,怎麼帳篷中鑽了一個人進去居然沒有發覺,若是沖撞了聖駕,衆侍衛罪不可赦,待得走近,見他身旁那人竟是紅花會的總舵主,這一驚更是非同小可,人人全身冷汗。
侍衛牽過禦馬,乾隆對陳家洛道:“你騎我這匹馬。
”侍衛忙又牽過一匹馬來。
兩人上馬,向春熙門而去。
這時郁雷之聲漸響,轟轟不絕。
待出春熙門,耳中盡是浪濤之聲,眼望大海,卻是平靜一片,海水在塘下七八丈,月光淡淡,平鋪海上,映出點點銀光。
乾隆望着海水出了神,隔了一會,說道:“你我十分投緣。
我明天回杭州,再住三天就回北京,你也跟我同去好嗎?最好以後常在我身邊。
我見到你,就同見到令尊一般。
” 陳家洛萬想不到他會如此溫和親切的說出這番話來,一時倒怔住了難以回答。
乾隆道:“你文武全才,将來做到令尊的職位,也非難事,這比混迹江湖要高上萬倍了。
”皇帝這話,便是允許将來升他為殿閣大學士。
清代無宰相,大學士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心想他定是喜出望外,叩頭謝恩。
哪知陳家洛道:“你一番好意,我十分感謝,但如我貪戀富貴,也不會身離閣老之家,孤身流落江湖了。
” 乾隆道:“我正要問你,為甚麼好好的公子不做,卻到江湖上去厮混,難道是不容于父兄麼?”陳家洛道:“那倒不是,這是奉我母親之命。
我父親、哥哥是不知道的。
他們花了很多心力,到處找尋,直到現在,哥哥還在派人尋我。
”乾隆道:“你母親叫你離家,那可真奇了,卻又幹麼?”陳家洛俯首不答,片刻之後,說道:“這是我母親的傷心事,我也不大明白。
” 乾隆道:“你海甯陳家世代簪纓,科名之盛,海内無比。
三百年來,進士二百數十人,位居宰輔者三人。
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異數。
令尊文勤公為官清正,常在皇考前為民請命,以至痛哭流涕。
皇考退朝之後,有幾次哈哈大笑,說道:‘陳世倌今天又為了百姓向我大哭一場,唉,隻好答應了他。
”“陳家洛聽他說起父親的政績,又是傷心,又是歡喜,心想:“爹爹為百姓而向皇帝大哭,我為百姓而搶皇帝軍糧。
作為不同,用意則一。
” 這時潮聲愈響,兩人話聲漸被掩沒,隻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
蓦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
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烽,于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
乾隆左手拉着陳家洛的手,站在塘邊,右手輕搖折扇,驟見夜潮猛至,不由得一驚,右手一松,折扇直向海塘下落去,跌至塘底石級之上,那正是陳家洛贈他的折扇。
乾隆叫了一聲“啊喲!”白振頭下腳上,突向塘底撲去,左手在塘石上一按,右手已拾起折扇。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牆直向海塘壓來,眼見白振就要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