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運河與海運

關燈
中),至三沙洋子江(在今江蘇崇明西北,後來大部分形成陸地),東北至扁擔沙大洪(今啟東東南,今已成陸地)、萬裡長灘,再往東北一千裡至清水洋(在北緯34°、東經122°一帶)、黑水洋(東經123°以東一帶),過黑水洋可見延真島。

    西北至成山與劉島(今山東威海東劉公島)、芝罘島(在今山東煙台北)諸島,進入天津界河。

    該航道從萬裡長灘到成山一段取遠海航行,線路較為徑直。

    一路便風,半月可達目的地;風水不便,仍需一個月或四十天以上。

     第三次航路。

    至元三十年開辟,從劉家港出發,過黃連沙轉西,東北取道成山,“亦為不便”,故“繼為千戶殷明略踏開生路”。

    這條新航道是:從劉家港出發至崇明三沙,東行入黑水大洋至成山,以下大緻與至元二十九年新航路同。

    航船至崇明三沙後即避開萬裡長灘直入黑水洋,取遠海航行,順風十日即可駛達。

    此後海運均取這條航道。

     除上述主航道之外,在福建至浙江、山東半島或天津直沽至遼東、高麗之間還有一些海上支線①,起運港口另有白茆港(在今江蘇常熟市東北九十裡)、慶元烈港(今浙江甯波市瀝港)和福建長樂港(在今福建長樂縣東)。

    元代海運江南糧,分春、夏二運。

    新航道開辟前,一般是正月集糧,二月起航,四月達直沽,五月返航運夏糧,八月返港。

    改道後,航期縮短,一般是三月起運。

     在長達萬裡的運輸線上,水文地理比較複雜,氣候變幻莫測,困難險阻不言而喻。

    為求得安全,元人特别寄幻想于海神(天妃),但最實際的,還是“高價召募慣熟梢工,使司其事”。

    船工或“憑針路定向行船”,或“夜對紫微星直上”。

    這些“慣熟梢工”和水手在幾十年的航海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仰觀天象,以蔔明晦”,即利用風雨雷電和日象對海洋氣象和潮汐規律進行預測預報,并編成口訣,供船員記誦,内容有“潮汐”、“風信”、“觀象”等目,“雖是俗說,屢驗皆應”。

    二是對中國東部海域水文地理進行了較詳盡的勘察記錄。

    其中如對避風港的選擇、“點篙”以測沙礁的技術等等,充分顯示了水手們的聰明才智。

    三是确立港口導航制。

    至大四年(1311)十二月,常熟州船戶蘇顯與“老舊運糧千戶”殷忠顯、黃忠翊等鑒于劉家港北沙淺水暗,提出導航方案:由蘇顯備私船兩隻作為号船,“抛泊西暗沙嘴兩處,樹立旗纓,指領糧船出淺”,并畫榜曉示,要求糧船于号船兩邊繞過,觀旗纓決定行止。

    江陰州夏港、陳溝等處也有淺沙暗礁,延祐元年(1314)七月,由江陰船戶袁源、湯玙如上法指揮,為船隻的進出提供了方便。

     海運的管理元代海運管理機構的建置相當完備,它分為接運與海運兩個系統(接運系統詳下節)。

    海運機構建立的情況較為複雜,它經曆了設置、改善與确立三個過程:設置階段(約從至元二十年到至元二十八年)。

    至元二十年首次海運成功,元王朝開始設立兩所萬戶府,朱清、張瑄分别任中萬戶和千戶。

    至元二十四年,因海運地位提高,始立行泉府司“專領海運”,又增設兩個萬戶府。

    四年後,由于行泉府司掌管者劣迹敗露,四萬戶府削減為以朱、張為首的兩所“海道都漕運萬戶府”。

    二府設官分職:“正官”包括達魯花赤和正副萬戶,“首領官”包括經曆、照磨、譯史、奏差,是具體管理人員。

    另有鎮撫,負責處理日常事務①。

    當時規定年運糧以十分為率,張瑄六分,朱清四分。

    張瑄所屬有三十二名千戶,按地區劃為八翼(後并為四翼);朱①運糧至遼東、高麗的記載詳見程钜夫:《元都水監羅府君神道碑銘》,《雪樓集》卷四;黃溍:《江浙中書行省平章政事贈太平保安慶武襄王神道碑》,《黃金華集》卷二四;《元史》卷十七《世祖紀》十四等。

     ①朱德潤:《送海道鎮撫莫侯北歸序》,《存複齋文集》卷四。

     清所屬有二十七名千戶,劃為七翼(後并為兩翼),“翼”的駐地全部分布在蘇南沿海地區。

     改善階段(大德七年前後,即1303年前後)。

    至元三十年朱虞龍任海道都漕運萬戶,提調香糯事(香糯為江南特色品種,直接運到大都,供皇宮釀酒等用),萬戶府至此增為三所。

    大德七年,在一場政治風波中,朱、張失勢,三萬戶府又并而為一,開府于平江,設達魯花赤一員,萬戶二員,副萬戶三員。

    千戶按地區劃分駐地,共十一處,除浙江的溫台、嘉興、杭州外,其餘八處都在蘇南沿海。

     确立階段(至大四年後,即1311年後)。

    至大四年規定,原有的十一處千戶所并為七處,“溫台所”、“慶紹所”和“杭嘉所”分别置于溫州路、慶元路(治今浙江甯波)和杭州,“松江嘉定所”、“昆山崇明所”、“常熟江陰所”與“平江香莎糯米千戶所”以及萬戶府都設于平江。

     中書省是負責海運的最高機關,江浙行省實施對海運萬戶府的直接領導,并派行省官員監收漕糧,提調海運。

    每次海運開航前,萬戶府須由正官赴港口點閱糧船,監督起航;各所千戶則須分赴各倉監裝漕糧,并輪番下海督運。

     元初海船的來源,一是繳獲南宋的戰船,二是收集沿海民船,三是為内河漕運制造的官船,四是利用大量戰船,此外,還有朱、張實行包運後發動起來的從事海運的民船以及他們的自備船。

    後來,元王朝發動“近海有力之家”造舟起運,官方也“每三歲更造漕舟”①,後兩者是船隊的主要組成部分。

    元末海船多強行征收,成分更為複雜。

    投入運輸的船隻的最高數目,見于記載的是至正三年的三千餘艘②。

     海船中水手組織分工的情況,可以“總漕”樓船即最高指揮船為例,船中有水手三百人。

    千戶、火長是船中的“好家主”,“事事辛苦不辭難”,“火長”可能為五人(或十人)的士兵長,兼掌羅盤,負責導航;大工“駕舵如駕馬,數人左右拽長牽”,是船中的舵手;碇手“在船功最多,一個唱聲百人和。

    何事深淺偏記得,慣曾海上看風波”,因而可能就是船主召募的“慣熟梢工”③。

     從事海運的船戶與水手,元初主要由軍人充任,但早在至元二十年立兩處萬戶府時,其中一處即“以萬戶之無軍有牌者除充”,次年又發動“近海有力之家”造船起運,船戶水手便向民丁的方向轉變,最終取官兵而代之。

    船戶分屬七處千戶所,其數“凡數萬人”①,如按明代海船每千石用水手十①柳貫:《柳先生文集·附錄》,《柳先生行狀》。

     ②吳鳳翔:《無錫縣志》卷二三《祠宇》。

     ③貢師泰:《玩齋拾遺·海歌八首》,見《元詩選》二集戌集,另見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四《火長》;黃時鑒:《火長》,《曆史研究》1978年第3期。

     ①朱德潤:《送海道鎮撫莫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