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醫藥學
關燈
小
中
大
學教授,他在醫學理論上較重視人體内在因素在發病上的意義,對藥物學尤多研究,于1289年積生平經驗撰成《湯液本草》三卷。
首先叙述藥性總論,并引用李東垣《藥性法象》及《用藥心法》部分内容,作為個人見解的依據和補充。
其次,按中藥學傳統分類法,對臨床最為常用的238種藥物,各按其歸經的特點,結合藥物的氣味、升降浮沉等理論,加以發揮,切合臨床醫生的選擇運用。
第三節 醫學争鳴與臨床醫學的發展 中國醫學的發展,時有不同理論認識之間的學術争鳴和研讨,但以起于金而盛于元和影響明代醫學發展的醫學争鳴最富有代表性,且對促進臨床醫療理論和技術的豐富最為明顯。
醫學争鳴與學派形成宋代醫學發展在一段時間内十分強調儒學,特别将其《惠民和劑局方》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
醫界甚至形成按證索方,不求辨證的通弊,這種情況越演越為普遍。
故在金代的醫學家不為宋代信條所惑,結合臨床實際提出:“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論點,對古方特别是局方提出質疑,認為要發展醫學必須結合現實提高治病效果。
在這樣的情勢下,出現了著名的四大醫家。
劉完素(1120&mdash1200)提倡運氣學說,強調:“不知運氣而求醫,無失者鮮矣”,認為傳染病、流行病多由火熱之毒而得,故主張多用寒涼藥物予以治療,并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劑,在治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被尊之為寒涼派代表。
張子和(1156&mdash1228),提出:“古方不能盡治今病”的論點,批評了《惠民和劑局方》濫用溫燥藥物的弊端,認為疾病多因實邪所緻,提倡:“邪去而元氣自複”理論,故于疾病治療多用汗法、吐法和下法,後世稱之為攻下派之代表。
他的學說源于劉完素而又有不同,使醫學上的汗、吐、下三法内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李東垣(1180&mdash1251),提倡“人以胃氣為本”,強調“内傷脾胃,百病由生”,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十分重視人體消化功能的保護和恢複。
他的學術思想的形成,雖與其師張元素重視髒腑辨證有關,更由于當時戰亂頻繁,群衆颠沛流離、食飲無常的生活環境和消化性疾病十分多見密切相關。
由于他治療多用溫補脾胃之法,故後世尊之為補土派之代表。
朱丹溪(1281&mdash1358),他在中醫理論上提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認為用“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對濫用溫燥藥的《惠民和劑局方》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更撰《局方發揮》以糾其偏,故在臨床治療上強調“滋陰降火”之法,後世醫家尊之為滋陰派。
朱丹溪的學術思想和醫療技術對日本也有着很大的影響,他們于十五世紀成立“丹溪學社”,繼承和發揚其學術成就。
以上四大醫家,各成門戶。
著名于世的還有張元素、麻九疇、羅知悌、項昕、王好古、羅天益以及明代葛乾孫、倪維德、呂複、王履、戴思恭等。
臨床外科與骨傷科在臨床外科與骨傷科方面,元代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其代表人物有齊德之、李仲南、範亦林等。
齊德之曾任太醫院太醫、醫學博士,以精于外科而聞名于時。
編撰有《外科精義》(1335年)3卷,總論外科醫理等35篇,選錄外科疾病常用方藥145方,并各予以簡要的叙述。
其理論簡明,其方藥實用,對中醫外科學的普及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李仲南,初尚養親壽老,建道院于栖碧山中,因悟丹藥之道遠而盡心醫學研究,彙集前人醫療經驗和自己心得,尤以骨折、脫臼的診斷、整複和治療更多特色,1331年編撰成《永類钤方》22卷。
該書中所述多種骨折、脫臼之整複和夾闆固定治療方法,以及醫療器械、方藥等,均達到蒙古正骨術和中醫正骨術的先進水平。
就其時代而言,或可視為軍陣外科骨傷科一次比較系統的經驗總結。
約與李仲南同時的範亦林(1277&mdash1347),出身世醫,曾任南豐醫學教授,家藏曆代醫書甚多,經十餘年整理研究,撰成《世醫得效方》19卷,經江西醫學提舉司呈太醫院,至正五年(1345)刊行全國。
該書于正骨科論述尤精,所述正骨麻醉、正骨手法以及一些複雜骨折、脊柱骨折的複位和固定方法,多有創新。
元代骨傷科發展所以先進,還在于運用了骨關節解剖觀察以提高治療效果。
例如武将趙匣剌左肩中矢镞不得出。
欽察取死囚二人,解剖其肩,視骨節淺深,知可出,即為鑿其創,拔镞出之。
又如創救戰傷休克每用殺駱駝急以休克病人入駝腹、牛腹以急救之,都是比較科學的方法。
以上兩書均系大型綜合性醫著,以擅長外科、骨傷科而著名。
第四節 各族醫學家 元代醫學家中影響較大者,尚可舉出以下數人。
耶律楚材遼太祖之子耶律倍的第八世孫。
耶律倍,契丹族,懼其弟繼帝位而潛逃後唐,以通遼漢文和精醫藥、砭■之術而聞名。
耶律楚材在其母的教導下,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蔔之術。
成吉思汗定燕聞其名,召見之,用其所長。
1226年,“從下靈武,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黃辄愈。
”又如1235年以“水土異宜,疾疫将生”的意見,改變窩闊
首先叙述藥性總論,并引用李東垣《藥性法象》及《用藥心法》部分内容,作為個人見解的依據和補充。
其次,按中藥學傳統分類法,對臨床最為常用的238種藥物,各按其歸經的特點,結合藥物的氣味、升降浮沉等理論,加以發揮,切合臨床醫生的選擇運用。
第三節 醫學争鳴與臨床醫學的發展 中國醫學的發展,時有不同理論認識之間的學術争鳴和研讨,但以起于金而盛于元和影響明代醫學發展的醫學争鳴最富有代表性,且對促進臨床醫療理論和技術的豐富最為明顯。
醫學争鳴與學派形成宋代醫學發展在一段時間内十分強調儒學,特别将其《惠民和劑局方》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
醫界甚至形成按證索方,不求辨證的通弊,這種情況越演越為普遍。
故在金代的醫學家不為宋代信條所惑,結合臨床實際提出:“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論點,對古方特别是局方提出質疑,認為要發展醫學必須結合現實提高治病效果。
在這樣的情勢下,出現了著名的四大醫家。
劉完素(1120&mdash1200)提倡運氣學說,強調:“不知運氣而求醫,無失者鮮矣”,認為傳染病、流行病多由火熱之毒而得,故主張多用寒涼藥物予以治療,并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劑,在治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被尊之為寒涼派代表。
張子和(1156&mdash1228),提出:“古方不能盡治今病”的論點,批評了《惠民和劑局方》濫用溫燥藥物的弊端,認為疾病多因實邪所緻,提倡:“邪去而元氣自複”理論,故于疾病治療多用汗法、吐法和下法,後世稱之為攻下派之代表。
他的學說源于劉完素而又有不同,使醫學上的汗、吐、下三法内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李東垣(1180&mdash1251),提倡“人以胃氣為本”,強調“内傷脾胃,百病由生”,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十分重視人體消化功能的保護和恢複。
他的學術思想的形成,雖與其師張元素重視髒腑辨證有關,更由于當時戰亂頻繁,群衆颠沛流離、食飲無常的生活環境和消化性疾病十分多見密切相關。
由于他治療多用溫補脾胃之法,故後世尊之為補土派之代表。
朱丹溪(1281&mdash1358),他在中醫理論上提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認為用“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對濫用溫燥藥的《惠民和劑局方》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更撰《局方發揮》以糾其偏,故在臨床治療上強調“滋陰降火”之法,後世醫家尊之為滋陰派。
朱丹溪的學術思想和醫療技術對日本也有着很大的影響,他們于十五世紀成立“丹溪學社”,繼承和發揚其學術成就。
以上四大醫家,各成門戶。
著名于世的還有張元素、麻九疇、羅知悌、項昕、王好古、羅天益以及明代葛乾孫、倪維德、呂複、王履、戴思恭等。
臨床外科與骨傷科在臨床外科與骨傷科方面,元代也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其代表人物有齊德之、李仲南、範亦林等。
齊德之曾任太醫院太醫、醫學博士,以精于外科而聞名于時。
編撰有《外科精義》(1335年)3卷,總論外科醫理等35篇,選錄外科疾病常用方藥145方,并各予以簡要的叙述。
其理論簡明,其方藥實用,對中醫外科學的普及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李仲南,初尚養親壽老,建道院于栖碧山中,因悟丹藥之道遠而盡心醫學研究,彙集前人醫療經驗和自己心得,尤以骨折、脫臼的診斷、整複和治療更多特色,1331年編撰成《永類钤方》22卷。
該書中所述多種骨折、脫臼之整複和夾闆固定治療方法,以及醫療器械、方藥等,均達到蒙古正骨術和中醫正骨術的先進水平。
就其時代而言,或可視為軍陣外科骨傷科一次比較系統的經驗總結。
約與李仲南同時的範亦林(1277&mdash1347),出身世醫,曾任南豐醫學教授,家藏曆代醫書甚多,經十餘年整理研究,撰成《世醫得效方》19卷,經江西醫學提舉司呈太醫院,至正五年(1345)刊行全國。
該書于正骨科論述尤精,所述正骨麻醉、正骨手法以及一些複雜骨折、脊柱骨折的複位和固定方法,多有創新。
元代骨傷科發展所以先進,還在于運用了骨關節解剖觀察以提高治療效果。
例如武将趙匣剌左肩中矢镞不得出。
欽察取死囚二人,解剖其肩,視骨節淺深,知可出,即為鑿其創,拔镞出之。
又如創救戰傷休克每用殺駱駝急以休克病人入駝腹、牛腹以急救之,都是比較科學的方法。
以上兩書均系大型綜合性醫著,以擅長外科、骨傷科而著名。
第四節 各族醫學家 元代醫學家中影響較大者,尚可舉出以下數人。
耶律楚材遼太祖之子耶律倍的第八世孫。
耶律倍,契丹族,懼其弟繼帝位而潛逃後唐,以通遼漢文和精醫藥、砭■之術而聞名。
耶律楚材在其母的教導下,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蔔之術。
成吉思汗定燕聞其名,召見之,用其所長。
1226年,“從下靈武,楚材獨收遺書及大黃藥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黃辄愈。
”又如1235年以“水土異宜,疾疫将生”的意見,改變窩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