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元朝統治的衰敗與元末農民大起義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元朝統治的衰敗
至正新政
至順四年(1333),妥歡貼睦爾即帝位。
從此,元朝進入元順帝統治的最後36年衰敗時期。
年僅13歲的妥歡貼睦爾,面臨着年複一年造成的積重難返的政治局面:權臣擅權、吏冶腐敗、财政空虛、社會動蕩。
随着年齡的增長,他深感社會危機的嚴重,因而力圖推行新政,實現中興,以擺脫危機。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鏟除權臣伯顔是當務之急。
文宗圖帖穆爾與權臣燕鐵木兒相勾結,一手制造了旺忽察都事件,把兄長明宗和世剌毒死。
文宗臨終前囑咐道:“昔者晃忽叉(即旺忽察都)之事,為朕平生大錯。
朕嘗中夜思之,悔之無及”(權衡《庚申外史》)。
他決意傳位給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
當時權傾天下的燕鐵木兒擔心事情敗露,決定封鎖文宗遺诏,傳位給明宗次子懿磷質班,是為甯宗。
年僅7歲的甯宗在位53天後得病而死。
燕鐵木兒千方百計阻擾妥歡貼睦爾繼位,直到燕鐵木兒病死,妥歡貼睦爾才登基稱帝。
當年翊戴明宗、文宗奪位的伯顔起而代之,拜中書右丞相,進封秦王,在與燕鐵木兒子、左丞相唐其勢争奪權勢的鬥争中取勝。
此後,伯顔“獨秉國鈞,專權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奸謀”(《元史·伯顔傳》)。
他的官銜加起來總共達到246字,“勢焰熏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顔而已”(《元史·伯顔傳》)。
伯顔秉政達7年之久。
在當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形勢下,元朝統治出現了嚴重的動蕩不安。
為了在這種不穩定的社會條件下求得個人權利的絕對穩定,伯顔推行了一系列“變亂祖宗成憲”的政策。
這些政策歸納起來主要有:首先,排斥漢人、南人,加強民族壓迫措施。
他下令禁止漢人、南人習蒙古、色目文字,以阻止他們參與政權機關的管理活動,并于至元元年(1335)宣布廢除科舉,以防止漢人、南人通過科舉入仕。
在中書省内,漢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
至元二年以來,隻有王懋德、許有壬、傅岩起分别擔任過左丞和參知政事,其中許有壬為了争論廢科舉事,丢掉了參知政事的職務。
當至元三年先後爆發廣東朱光卿、河南棒胡起義後,伯顔竟提出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的主張,盡管這一荒謬的建議是無法執行的,但是已暴露出伯顔集團對漢人、南人的仇視和歧視心理。
與此同時,對漢人、南人還實行了禁軍器、刷馬匹等防範措施。
第二,對蒙古統治集團内部的異己者實行排斥、打擊。
伯顔出身蔑兒乞部,該部曾被鐵木真擊敗,部衆大多被俘為奴,故伯顔幼時曾為剡王徹徹秃家奴。
剡王徹徹秃為憲宗蒙哥第三子玉龍答失之孫,立有軍功,地位顯赫。
伯顔擅權,剡王自然是他的障礙,但伯顔每見到剡王仍呼之為“使長”。
“伯顔至是怒曰:&lsquo我為太師,位極人臣,豈容猶有使長耶!&rsquo遂奏剡王謀為不軌,殺剡王并王子數人。
”(《庚申外史》)妥歡貼睦爾不準殺剡王,伯顔強行傳旨行刑。
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脫歡之孫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和威順王寬徹普化,也被伯顔矯旨貶斥。
第三,濫發紙币,大肆斂财。
至元三年(1337)發行紙币75萬錠,比順帝即位前一年的至順三年(1332)增加50%以上。
伯顔把大量錢财攫為己有,僅得賜田一項就達1萬多頃。
所以,時人說:“天下貢賦多入伯顔家”(《庚申外史》)。
後來伯顔被貶,有人題詩于壁雲:“百千萬錠猶嫌少,垛積金銀北鬥邊,可惜太師無運智,不将些子到黃泉。
”①由于伯顔倒行逆施,使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湖廣、四川、江西、江浙等行省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起義連綿不斷。
至元三年(1337)正月,廣州增城縣民朱光卿發動起義,石昆山、鐘大明率衆響應,稱“大金國”,改元“赤符”;四月,歸善縣民聶秀卿、譚景山私造軍器,以宗教為号召,拜戴甲為定光佛,并與朱光卿聯合,朱光卿雖被鎮壓,但其餘部一直活動了三年之久。
與此同時,河南汝甯信陽州爆發棒胡起義。
棒胡本名閏兒,因好使棒,人稱“棒胡”,與其徒百餘,“以燒香惑衆,妄造妖言作亂,焚陳州,屯營于杏崗”(《元史·順帝紀二》)。
他們顯然是白蓮教徒。
以後,又有胡山花、辘軸李、棒張等起兵響應,直到次年四月棒胡等被俘殺,起義才失敗。
同年,四川合州大足縣有韓法師起義。
至元四年(1338)六月,福建漳州路南勝縣李志甫領導畲民起義;江西袁州(今宜春)爆發彭瑩玉及其徒周子旺起義,子旺稱周王,改國号,旋被鎮壓。
至元五年十一月還發生了河南省台掾史範孟等假傳聖旨、殺行省平章月魯帖木兒等人、自稱河南都元帥的事件,受牽連者以千百計。
至元六年二月,伯顔的侄兒脫脫在妥歡貼睦爾支持下發動政變,伯顔被貶至南恩州陽春縣(今屬廣東),病死于龍興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清除伯顔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要求的。
自元朝建立以來,附會“漢法”與抵制“漢法”在蒙古統治集團内部雖然一直存在着尖銳的矛盾,但推行“漢法”已是不可逆轉的社會潮流。
伯顔擅權以來,排斥漢人,廢除科舉,采取民族壓迫政策,是元朝後期一場罕見的抵制“漢法”運動,顯然是逆社會潮流而動的不得人心的舉動。
脫脫的政變是得人心的,人們稱此舉為“拔去大憝,如剔朽蠹”①。
伯顔被逐後,妥歡貼睦爾命脫脫之父馬劄兒台為太師、中書右丞相,脫①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七《譏伯顔太師》。
①楊維祯:《楊公神道碑》,《東維子文集》卷二四。
脫為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為禦史大夫。
馬劄兒台熱衷于經商斂财,半年後下台。
至元六年十一月,脫脫出任中書右丞相。
當時“天子圖治之意甚切”(《元史·蘇天爵傳》),把大權交給脫脫,脫脫立即大刀闊斧地廢除伯顔“舊政”,推行一系列新政,史稱“更化”②。
主要措施有:第一,恢複科舉取士制。
脫脫任相後僅一個多月,即恢複科舉制度。
這一措施對于籠絡漢族士大夫、消除伯顔排儒帶來的民族隔閡心理有一定作用。
脫脫又大興國子監,蒙古、色目、漢人三監生員,達到三千餘人。
第二,置宣文閣,開經筵,遴選儒臣以進講。
文宗時置奎章閣,一時精英荟萃,文采煥然。
文宗卒後,奎章閣無人顧問,文士四散。
脫脫上台後,改奎章閣為宣文閣,主要用作宮廷教育,在翻譯古籍、編撰史書等方面起了不小作用。
脫脫又選儒臣歐陽玄、李好文、黃溍、許有壬四人進講。
至正九年(1349)冬,宣文閣改為端本堂。
第三,恢複太廟四時祭及其他禮儀制度。
第四,調整蒙古統治集團的内部關系。
正式為剡王徹徹秃昭雪;召還宣讓王貼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使返回所屬領地;功臣博爾術四世孫阿魯圖正廣平王之位。
第五,開馬禁、減鹽額、蠲逋負,減輕對人民的控制與剝削。
如減鹽額方面,河間鹽場自至正二年(1342)起,免餘鹽3萬引;兩浙鹽場自至正三年起,額鹽量減少10萬引;福建鹽場自至正三年起,免餘鹽3萬引。
另外,對地方官提出六條标準,制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備者減一資,三事備者平遷,六事俱不備者降一等”(《元史·順帝紀四》)。
第六,修撰遼、金、宋三史。
自至正三年四月起修,至四年三月完成《遼史》,四年十一月完成《金史》,五年十月完成《宋史》。
《金史》、《宋史》成書時脫脫已辭去相位,但脫脫在決定三史“各與正統,各系年号”的編史方針和籌措資金、組織班子方面其功不可沒。
自從脫脫在妥歡貼睦爾支持下推行新政以來,元朝統治集團的主要人物作風大有改變。
妥歡貼睦爾用心攻讀聖賢書,裁減宮女、宦官,節省禦膳、禦裝,關心政治,常在宣文閣與大臣商談國事。
廣大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因受到重用,多“知無不言,言無顧忌”(《元史·蘇天爵傳》),歡呼“至正賓興郡國賢,威儀重見甲寅①前”②,準備在“至正中興”中一顯身手。
脫脫因為推行“更化”政策,朝政為之一新,“中外翕然稱為賢相”(《元史·脫脫傳》)。
至正四年五月,脫脫辭相。
由博爾術四世孫阿魯圖出任右丞相;七年正月由别兒怯不花任右丞相;當年十二月,朵兒隻任右丞相;九年閏七月,脫脫複相。
其間共5年多,妥歡貼睦爾仍有勵精圖治之志,②黃溍:《史公神道碑》,《黃金華集》卷二六。
①指延祐元年,是年首次開科。
②歐陽玄:《試院倡唱》,《圭齋集》卷二。
也繼續推行一些新政,但從整體來說,元朝的政治腐敗已不可挽救,加之天災頻仍,人民起義愈益強烈,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這段時間内,妥歡貼睦爾起用的三相能力較差,威望遠不如脫脫。
故新政大多由妥歡貼睦爾親自過問。
這段時期内推行的新政主要有:第一,頒行《至正條格》。
自英宗頒布《大元通制》以來,二十餘年間一直未曾修訂過新的法律,“以緻諸人罪狀,議拟有輕重之殊。
..每罰一辜,或斷一事,有司引用,不能偏舉。
..事至于斯,深為不便”③。
故妥歡貼睦爾命平章政事阿吉剌監修新律,于至正五年十一月成,賜名《至正條格》。
第二,定薦舉守令法。
妥歡貼睦爾深知當時官吏素質下降,因而制定新法,凡選轉某人為官,他都親自過問,予以審查,意欲選拔一些無劣迹的清廉之士為地方官。
第三,遣奉使巡行天下。
至正五年十月下诏曰:“遣官分道奉使宣撫,布朕德意,詢民疾苦,疏滌冤滞,蠲除煩苛。
體察官吏賢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便處決。
民間一切興利除害之事,悉聽舉行”(《元史·順帝紀四》)。
于是調遣大批高級官員分巡全國各道,意圖改變貪官污吏狀況,開創廉政建設新局面,“然奉使者,類皆脂韋貪濁,多非其人。
惟四川一道,得王士熙(即王守誠)、武子春(即武琪),稍振紀綱,餘皆鼓吹而已”(《庚申外史》)。
第四,舉逸隐士,沙汰僧尼。
推行新政以來,朝廷頗感人才缺乏。
在修撰三史和奉使巡行天下時,注意采訪山林遺逸,推薦到京任職。
“隐士無求于朝廷,而朝廷有求于隐士”(《庚申外史》),成為當時的名言。
自後至元末到至正九年脫脫複相的近9年時間内,妥歡貼睦爾勵精圖治,大有中興之意。
其中前4年由脫脫主持更化政策,主要是廢除伯顔舊政,調整與漢族地主階級的關系,鞏固蒙古統治集團内部的團結,加強文治,這一目的基本上達到了;後5年主要由妥歡貼睦爾親政,新政的内容主要是完善法制、加強廉政、選拔人才,這一目的基本上沒有達到。
綜觀至正新政的内容,基本上沒有觸及遏制土地兼并、解決财政危機等更尖銳的問題。
即使至正新政全部成功地推行了,也改變不了元朝整個政治肌體敗壞、大廈将傾的局面,更不可能出現一個“中興”的奇迹。
開河與變鈔至正新政沒有解決社會危機。
妥歡貼睦爾不得不于至正九年(1349)閏九月召回脫脫,命他複為中書右丞相。
脫脫重新執政後,面臨着一大堆極其棘手的問題。
至正四年五月,大雨二十餘日,黃河暴溢,北決白茅堤(今河南蘭考東北)、金堤。
沿河郡邑,如濟甯路(治今山東巨野)的單州(今山東單縣)、③蘇天爵:《乞續編通制》,《滋溪文稿》卷二六。
虞城(今河南虞城北)、砀山(今屬安徽)、金鄉(今屬山東)、魚台(今山東魚台西)、豐(今江蘇豐縣)、沛(今江蘇沛縣)、任城(今山東濟甯)、嘉祥(今屬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的定陶(今屬山東)、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成武(今屬山東),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南)的東明(今山東東明東南),東平路(治今山東東平)的汶上(今屬山東)等州縣均遭水患。
黃河泛濫如此嚴重,受害地區如此之廣闊,是河患史上所罕見的。
更由于政府沒有采取果斷治河措施,水勢不斷北侵。
到至正八年正月,河水又決,先是淹沒濟甯路,繼而北侵安山(今山東東平西),彙入運河,延袤濟南、河間,不僅運河有中斷之勢,而且河間、山東兩鹽運司所屬幾十個鹽場也有淹沒的危險。
大都賴以生存的糧食和生活用品,元朝财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鹽稅,将會急遽減少。
更為嚴重的是,河患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
河南、山東等河泛區“所在盜起,蓋由歲饑民貧”,大批流民湧入長江下遊,“沿河盜起,剽掠無忌,有司莫能禁”。
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起義也是此起彼伏,其中山東私鹽販郭火你赤起義,福建汀州連城縣羅天麟、陳積萬起義,湖南吳天保領導的瑤民起義,台州黃岩鹽販方國珍起義,遼東女真人鎖火奴和兀顔撥魯歡反元,雲南死可伐起義等影響最大。
監察禦史張祯驚呼:“災異疊見,盜賊蜂起..若不振舉,恐有唐末藩鎮噬臍之禍”(《元史·順帝紀四》)。
妥歡貼睦爾曾制定《守令黜陟之法》和《薦舉守令法》,又遣奉使巡行天下,意欲改變官貪吏污的狀況。
結果收效甚微,貪污、賄賂之風随着社會矛盾的尖銳更加嚴重。
朝廷像哈麻這類奸臣,“自藩王戚裡,皆遺賂之”(《元史·哈麻傳》)。
地方官更是天高皇帝遠,其向民征錢,各有名目,有所謂拜見錢、撒花錢、追節錢、生日錢、常例錢、人情錢、赍發錢、公事錢等等①。
就是号稱清廉的廉訪司官員,也是聲名狼藉。
至元八年十月,禦史台承認:“近年以來,江南各道廉訪司書史奏差,間有不務守慎,恣尚貪饕,..滋長奸惡,廢壞紀綱。
若不嚴為立法,無以效勸将來。
”②民間甚至作詩嘲笑廉訪司官員:“解賊一金并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
金鼓看來都一樣,官扔穗賊不争多。
”時人葉子奇說:“及元之将亂,上下諸司,其濫愈甚。
”③賦役沉重且不均,這是造成廣大人民不滿的重要原因。
此類情況,江南尤其嚴重。
福州崇安共有50都,納官糧6000石,“其大家以五十餘家而兼五千石,細民以四百餘家而合一千石。
大家之田,連跨數郡,而細民之糧僅升合。
有司常以四百之細民配五十大家之役,故貧者受役旬日而家已破”(《元史·鄒伯顔傳》)。
福州也是役法不均,官府常常“聚數百人于庭,鞭笞拷①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下《雜俎篇》。
②《南台備要》,《永樂大典》卷二六一○。
③《草木子》卷四上《談薮篇》。
掠,責成于一二日之間,吏巧法與豪猾表裡,貧民受抑無訴”①。
浙西則以賦稅重而聞名。
至正間,平江路長洲縣(今江蘇蘇州)“地下水悍,歲賦五十萬碩,民避其役,不啻如猛虎”②。
廣大農民的極度貧困,是促使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
面對這瘡痍滿目的社會,其實是沒有任何靈丹妙方可以把它治理好的。
黃河聽其泛濫,鈔法任其混亂,社會危機勢必加深,人民起義遲早會如同烈火一般燃起;立即開河變鈔,解決财政危機,使災民重返家園,在脫脫看來這是擺脫危機的唯一良策。
但脫脫對人民群衆對元朝統治的極度不滿估計不足,更不會估計到開河變鈔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
變更鈔法的原因,一是國庫嚴重空虛,入不敷出。
世祖至元後期以來,财政漸見拮據,因而紙币發行量猛增。
大德以來,開始動用紙币準備金;武宗至大時,動用鈔本更為嚴重,又發行至大銀鈔,使之五倍于至元鈔,同時恢複使用銅錢;仁宗即
從此,元朝進入元順帝統治的最後36年衰敗時期。
年僅13歲的妥歡貼睦爾,面臨着年複一年造成的積重難返的政治局面:權臣擅權、吏冶腐敗、财政空虛、社會動蕩。
随着年齡的增長,他深感社會危機的嚴重,因而力圖推行新政,實現中興,以擺脫危機。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鏟除權臣伯顔是當務之急。
文宗圖帖穆爾與權臣燕鐵木兒相勾結,一手制造了旺忽察都事件,把兄長明宗和世剌毒死。
文宗臨終前囑咐道:“昔者晃忽叉(即旺忽察都)之事,為朕平生大錯。
朕嘗中夜思之,悔之無及”(權衡《庚申外史》)。
他決意傳位給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
當時權傾天下的燕鐵木兒擔心事情敗露,決定封鎖文宗遺诏,傳位給明宗次子懿磷質班,是為甯宗。
年僅7歲的甯宗在位53天後得病而死。
燕鐵木兒千方百計阻擾妥歡貼睦爾繼位,直到燕鐵木兒病死,妥歡貼睦爾才登基稱帝。
當年翊戴明宗、文宗奪位的伯顔起而代之,拜中書右丞相,進封秦王,在與燕鐵木兒子、左丞相唐其勢争奪權勢的鬥争中取勝。
此後,伯顔“獨秉國鈞,專權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奸謀”(《元史·伯顔傳》)。
他的官銜加起來總共達到246字,“勢焰熏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顔而已”(《元史·伯顔傳》)。
伯顔秉政達7年之久。
在當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形勢下,元朝統治出現了嚴重的動蕩不安。
為了在這種不穩定的社會條件下求得個人權利的絕對穩定,伯顔推行了一系列“變亂祖宗成憲”的政策。
這些政策歸納起來主要有:首先,排斥漢人、南人,加強民族壓迫措施。
他下令禁止漢人、南人習蒙古、色目文字,以阻止他們參與政權機關的管理活動,并于至元元年(1335)宣布廢除科舉,以防止漢人、南人通過科舉入仕。
在中書省内,漢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
至元二年以來,隻有王懋德、許有壬、傅岩起分别擔任過左丞和參知政事,其中許有壬為了争論廢科舉事,丢掉了參知政事的職務。
當至元三年先後爆發廣東朱光卿、河南棒胡起義後,伯顔竟提出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的主張,盡管這一荒謬的建議是無法執行的,但是已暴露出伯顔集團對漢人、南人的仇視和歧視心理。
與此同時,對漢人、南人還實行了禁軍器、刷馬匹等防範措施。
第二,對蒙古統治集團内部的異己者實行排斥、打擊。
伯顔出身蔑兒乞部,該部曾被鐵木真擊敗,部衆大多被俘為奴,故伯顔幼時曾為剡王徹徹秃家奴。
剡王徹徹秃為憲宗蒙哥第三子玉龍答失之孫,立有軍功,地位顯赫。
伯顔擅權,剡王自然是他的障礙,但伯顔每見到剡王仍呼之為“使長”。
“伯顔至是怒曰:&lsquo我為太師,位極人臣,豈容猶有使長耶!&rsquo遂奏剡王謀為不軌,殺剡王并王子數人。
”(《庚申外史》)妥歡貼睦爾不準殺剡王,伯顔強行傳旨行刑。
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脫歡之孫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和威順王寬徹普化,也被伯顔矯旨貶斥。
第三,濫發紙币,大肆斂财。
至元三年(1337)發行紙币75萬錠,比順帝即位前一年的至順三年(1332)增加50%以上。
伯顔把大量錢财攫為己有,僅得賜田一項就達1萬多頃。
所以,時人說:“天下貢賦多入伯顔家”(《庚申外史》)。
後來伯顔被貶,有人題詩于壁雲:“百千萬錠猶嫌少,垛積金銀北鬥邊,可惜太師無運智,不将些子到黃泉。
”①由于伯顔倒行逆施,使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湖廣、四川、江西、江浙等行省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起義連綿不斷。
至元三年(1337)正月,廣州增城縣民朱光卿發動起義,石昆山、鐘大明率衆響應,稱“大金國”,改元“赤符”;四月,歸善縣民聶秀卿、譚景山私造軍器,以宗教為号召,拜戴甲為定光佛,并與朱光卿聯合,朱光卿雖被鎮壓,但其餘部一直活動了三年之久。
與此同時,河南汝甯信陽州爆發棒胡起義。
棒胡本名閏兒,因好使棒,人稱“棒胡”,與其徒百餘,“以燒香惑衆,妄造妖言作亂,焚陳州,屯營于杏崗”(《元史·順帝紀二》)。
他們顯然是白蓮教徒。
以後,又有胡山花、辘軸李、棒張等起兵響應,直到次年四月棒胡等被俘殺,起義才失敗。
同年,四川合州大足縣有韓法師起義。
至元四年(1338)六月,福建漳州路南勝縣李志甫領導畲民起義;江西袁州(今宜春)爆發彭瑩玉及其徒周子旺起義,子旺稱周王,改國号,旋被鎮壓。
至元五年十一月還發生了河南省台掾史範孟等假傳聖旨、殺行省平章月魯帖木兒等人、自稱河南都元帥的事件,受牽連者以千百計。
至元六年二月,伯顔的侄兒脫脫在妥歡貼睦爾支持下發動政變,伯顔被貶至南恩州陽春縣(今屬廣東),病死于龍興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清除伯顔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要求的。
自元朝建立以來,附會“漢法”與抵制“漢法”在蒙古統治集團内部雖然一直存在着尖銳的矛盾,但推行“漢法”已是不可逆轉的社會潮流。
伯顔擅權以來,排斥漢人,廢除科舉,采取民族壓迫政策,是元朝後期一場罕見的抵制“漢法”運動,顯然是逆社會潮流而動的不得人心的舉動。
脫脫的政變是得人心的,人們稱此舉為“拔去大憝,如剔朽蠹”①。
伯顔被逐後,妥歡貼睦爾命脫脫之父馬劄兒台為太師、中書右丞相,脫①陶宗儀:《辍耕錄》卷二七《譏伯顔太師》。
①楊維祯:《楊公神道碑》,《東維子文集》卷二四。
脫為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為禦史大夫。
馬劄兒台熱衷于經商斂财,半年後下台。
至元六年十一月,脫脫出任中書右丞相。
當時“天子圖治之意甚切”(《元史·蘇天爵傳》),把大權交給脫脫,脫脫立即大刀闊斧地廢除伯顔“舊政”,推行一系列新政,史稱“更化”②。
主要措施有:第一,恢複科舉取士制。
脫脫任相後僅一個多月,即恢複科舉制度。
這一措施對于籠絡漢族士大夫、消除伯顔排儒帶來的民族隔閡心理有一定作用。
脫脫又大興國子監,蒙古、色目、漢人三監生員,達到三千餘人。
第二,置宣文閣,開經筵,遴選儒臣以進講。
文宗時置奎章閣,一時精英荟萃,文采煥然。
文宗卒後,奎章閣無人顧問,文士四散。
脫脫上台後,改奎章閣為宣文閣,主要用作宮廷教育,在翻譯古籍、編撰史書等方面起了不小作用。
脫脫又選儒臣歐陽玄、李好文、黃溍、許有壬四人進講。
至正九年(1349)冬,宣文閣改為端本堂。
第三,恢複太廟四時祭及其他禮儀制度。
第四,調整蒙古統治集團的内部關系。
正式為剡王徹徹秃昭雪;召還宣讓王貼木兒不花、威順王寬徹普化,使返回所屬領地;功臣博爾術四世孫阿魯圖正廣平王之位。
第五,開馬禁、減鹽額、蠲逋負,減輕對人民的控制與剝削。
如減鹽額方面,河間鹽場自至正二年(1342)起,免餘鹽3萬引;兩浙鹽場自至正三年起,額鹽量減少10萬引;福建鹽場自至正三年起,免餘鹽3萬引。
另外,對地方官提出六條标準,制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備者減一資,三事備者平遷,六事俱不備者降一等”(《元史·順帝紀四》)。
第六,修撰遼、金、宋三史。
自至正三年四月起修,至四年三月完成《遼史》,四年十一月完成《金史》,五年十月完成《宋史》。
《金史》、《宋史》成書時脫脫已辭去相位,但脫脫在決定三史“各與正統,各系年号”的編史方針和籌措資金、組織班子方面其功不可沒。
自從脫脫在妥歡貼睦爾支持下推行新政以來,元朝統治集團的主要人物作風大有改變。
妥歡貼睦爾用心攻讀聖賢書,裁減宮女、宦官,節省禦膳、禦裝,關心政治,常在宣文閣與大臣商談國事。
廣大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因受到重用,多“知無不言,言無顧忌”(《元史·蘇天爵傳》),歡呼“至正賓興郡國賢,威儀重見甲寅①前”②,準備在“至正中興”中一顯身手。
脫脫因為推行“更化”政策,朝政為之一新,“中外翕然稱為賢相”(《元史·脫脫傳》)。
至正四年五月,脫脫辭相。
由博爾術四世孫阿魯圖出任右丞相;七年正月由别兒怯不花任右丞相;當年十二月,朵兒隻任右丞相;九年閏七月,脫脫複相。
其間共5年多,妥歡貼睦爾仍有勵精圖治之志,②黃溍:《史公神道碑》,《黃金華集》卷二六。
①指延祐元年,是年首次開科。
②歐陽玄:《試院倡唱》,《圭齋集》卷二。
也繼續推行一些新政,但從整體來說,元朝的政治腐敗已不可挽救,加之天災頻仍,人民起義愈益強烈,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這段時間内,妥歡貼睦爾起用的三相能力較差,威望遠不如脫脫。
故新政大多由妥歡貼睦爾親自過問。
這段時期内推行的新政主要有:第一,頒行《至正條格》。
自英宗頒布《大元通制》以來,二十餘年間一直未曾修訂過新的法律,“以緻諸人罪狀,議拟有輕重之殊。
..每罰一辜,或斷一事,有司引用,不能偏舉。
..事至于斯,深為不便”③。
故妥歡貼睦爾命平章政事阿吉剌監修新律,于至正五年十一月成,賜名《至正條格》。
第二,定薦舉守令法。
妥歡貼睦爾深知當時官吏素質下降,因而制定新法,凡選轉某人為官,他都親自過問,予以審查,意欲選拔一些無劣迹的清廉之士為地方官。
第三,遣奉使巡行天下。
至正五年十月下诏曰:“遣官分道奉使宣撫,布朕德意,詢民疾苦,疏滌冤滞,蠲除煩苛。
體察官吏賢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便處決。
民間一切興利除害之事,悉聽舉行”(《元史·順帝紀四》)。
于是調遣大批高級官員分巡全國各道,意圖改變貪官污吏狀況,開創廉政建設新局面,“然奉使者,類皆脂韋貪濁,多非其人。
惟四川一道,得王士熙(即王守誠)、武子春(即武琪),稍振紀綱,餘皆鼓吹而已”(《庚申外史》)。
第四,舉逸隐士,沙汰僧尼。
推行新政以來,朝廷頗感人才缺乏。
在修撰三史和奉使巡行天下時,注意采訪山林遺逸,推薦到京任職。
“隐士無求于朝廷,而朝廷有求于隐士”(《庚申外史》),成為當時的名言。
自後至元末到至正九年脫脫複相的近9年時間内,妥歡貼睦爾勵精圖治,大有中興之意。
其中前4年由脫脫主持更化政策,主要是廢除伯顔舊政,調整與漢族地主階級的關系,鞏固蒙古統治集團内部的團結,加強文治,這一目的基本上達到了;後5年主要由妥歡貼睦爾親政,新政的内容主要是完善法制、加強廉政、選拔人才,這一目的基本上沒有達到。
綜觀至正新政的内容,基本上沒有觸及遏制土地兼并、解決财政危機等更尖銳的問題。
即使至正新政全部成功地推行了,也改變不了元朝整個政治肌體敗壞、大廈将傾的局面,更不可能出現一個“中興”的奇迹。
開河與變鈔至正新政沒有解決社會危機。
妥歡貼睦爾不得不于至正九年(1349)閏九月召回脫脫,命他複為中書右丞相。
脫脫重新執政後,面臨着一大堆極其棘手的問題。
至正四年五月,大雨二十餘日,黃河暴溢,北決白茅堤(今河南蘭考東北)、金堤。
沿河郡邑,如濟甯路(治今山東巨野)的單州(今山東單縣)、③蘇天爵:《乞續編通制》,《滋溪文稿》卷二六。
虞城(今河南虞城北)、砀山(今屬安徽)、金鄉(今屬山東)、魚台(今山東魚台西)、豐(今江蘇豐縣)、沛(今江蘇沛縣)、任城(今山東濟甯)、嘉祥(今屬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的定陶(今屬山東)、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成武(今屬山東),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南)的東明(今山東東明東南),東平路(治今山東東平)的汶上(今屬山東)等州縣均遭水患。
黃河泛濫如此嚴重,受害地區如此之廣闊,是河患史上所罕見的。
更由于政府沒有采取果斷治河措施,水勢不斷北侵。
到至正八年正月,河水又決,先是淹沒濟甯路,繼而北侵安山(今山東東平西),彙入運河,延袤濟南、河間,不僅運河有中斷之勢,而且河間、山東兩鹽運司所屬幾十個鹽場也有淹沒的危險。
大都賴以生存的糧食和生活用品,元朝财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鹽稅,将會急遽減少。
更為嚴重的是,河患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
河南、山東等河泛區“所在盜起,蓋由歲饑民貧”,大批流民湧入長江下遊,“沿河盜起,剽掠無忌,有司莫能禁”。
全國其他地區的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起義也是此起彼伏,其中山東私鹽販郭火你赤起義,福建汀州連城縣羅天麟、陳積萬起義,湖南吳天保領導的瑤民起義,台州黃岩鹽販方國珍起義,遼東女真人鎖火奴和兀顔撥魯歡反元,雲南死可伐起義等影響最大。
監察禦史張祯驚呼:“災異疊見,盜賊蜂起..若不振舉,恐有唐末藩鎮噬臍之禍”(《元史·順帝紀四》)。
妥歡貼睦爾曾制定《守令黜陟之法》和《薦舉守令法》,又遣奉使巡行天下,意欲改變官貪吏污的狀況。
結果收效甚微,貪污、賄賂之風随着社會矛盾的尖銳更加嚴重。
朝廷像哈麻這類奸臣,“自藩王戚裡,皆遺賂之”(《元史·哈麻傳》)。
地方官更是天高皇帝遠,其向民征錢,各有名目,有所謂拜見錢、撒花錢、追節錢、生日錢、常例錢、人情錢、赍發錢、公事錢等等①。
就是号稱清廉的廉訪司官員,也是聲名狼藉。
至元八年十月,禦史台承認:“近年以來,江南各道廉訪司書史奏差,間有不務守慎,恣尚貪饕,..滋長奸惡,廢壞紀綱。
若不嚴為立法,無以效勸将來。
”②民間甚至作詩嘲笑廉訪司官員:“解賊一金并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
金鼓看來都一樣,官扔穗賊不争多。
”時人葉子奇說:“及元之将亂,上下諸司,其濫愈甚。
”③賦役沉重且不均,這是造成廣大人民不滿的重要原因。
此類情況,江南尤其嚴重。
福州崇安共有50都,納官糧6000石,“其大家以五十餘家而兼五千石,細民以四百餘家而合一千石。
大家之田,連跨數郡,而細民之糧僅升合。
有司常以四百之細民配五十大家之役,故貧者受役旬日而家已破”(《元史·鄒伯顔傳》)。
福州也是役法不均,官府常常“聚數百人于庭,鞭笞拷①葉子奇:《草木子》卷四下《雜俎篇》。
②《南台備要》,《永樂大典》卷二六一○。
③《草木子》卷四上《談薮篇》。
掠,責成于一二日之間,吏巧法與豪猾表裡,貧民受抑無訴”①。
浙西則以賦稅重而聞名。
至正間,平江路長洲縣(今江蘇蘇州)“地下水悍,歲賦五十萬碩,民避其役,不啻如猛虎”②。
廣大農民的極度貧困,是促使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
面對這瘡痍滿目的社會,其實是沒有任何靈丹妙方可以把它治理好的。
黃河聽其泛濫,鈔法任其混亂,社會危機勢必加深,人民起義遲早會如同烈火一般燃起;立即開河變鈔,解決财政危機,使災民重返家園,在脫脫看來這是擺脫危機的唯一良策。
但脫脫對人民群衆對元朝統治的極度不滿估計不足,更不會估計到開河變鈔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
變更鈔法的原因,一是國庫嚴重空虛,入不敷出。
世祖至元後期以來,财政漸見拮據,因而紙币發行量猛增。
大德以來,開始動用紙币準備金;武宗至大時,動用鈔本更為嚴重,又發行至大銀鈔,使之五倍于至元鈔,同時恢複使用銅錢;仁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