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關燈
小
中
大
史系,1987年獲同校曆史學碩士學位,後任新疆大學曆史系講師。
現為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中國元史研究會會員。
研究領域為西域史、元史。
著有《古代西域服飾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發表《元代畏兀兒亦都護官号考》、《高昌偰氏與中朝交往》等多篇論文。
他為本卷序說部分撰寫了第二章第三節。
沈仁國同志,1963年出生于江蘇江都縣。
1987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曆史系,獲曆史學碩士學位。
現為江蘇教育學院講師,主要論著有《元代的俸祿制度》、《中國古代史簡編》(合著)等,他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八章第三節,傳記部分的第八章第三、四節。
鄭忠同志,1968年出生河北唐山。
1990年畢業于徐州師院曆史系,1993年獲南京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
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曆史系講師。
他為本卷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章第三節,第七章第六節(與姚大力同志合撰),第二十章第四節。
第十二章第三、五節(與王颋同志合作)。
郭英德同志,1954年生于福建晉江。
1988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副教授,著有《世俗的祭禮&mdash&mdash中國戲曲的宗教精神》、《明清文人傳奇研究》、《癡情與幻夢&mdash&mdash明清文學随想錄》、《優孟衣冠與酒神祭祀&mdash&mdash中西戲劇文化比較研究》、《明清傳奇綜錄》等著作。
他為本卷傳記部分撰寫了第十九章。
蒙元時期科學技術繼續發展。
本書科技小組撰寫的稿件,仍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何紹庚同志總其成。
他并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節中的制鹽業、印刷業、造船與航海等部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五章。
範楚玉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她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節;傳記部分第十七章第一節。
華覺明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周衛榮同志,同所助理研究員。
他們共同撰寫了本卷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節中的紡織業(與高榮盛同志合撰)、礦冶業、機械、建築、兵器等部分。
張清建同志,四川師範學院講師,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節中的陶瓷業部分。
楊文衡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撰寫了典志部分第四章第三節中的水利部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六章。
淩光、朱大為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開發設計院高級工程師,他們共同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節中石油天然氣部分。
薄樹人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撰寫了本卷傳記部分的第十六章第一、二節。
趙翰生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撰寫了本卷傳記部分的第十七章第二節。
廖果同志,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副教授,撰寫了本卷傳記部分的第十七章第三節。
杜昇雲同志,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和科學史中心副教授,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三章。
王冰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四章。
劉昌芝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七章。
李經緯同志,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八章。
本卷書成後,尚有目錄編制、章節調整等方面需要加工,劉雪英同志做了不少具體工作。
本卷的特點是:史料搜集得廣,考核精審,立論平實,可說功力相當深厚。
序說編對各方面的文獻和研究概況,叙述甚為詳審。
民族史是本書計劃中的重點。
民族史在一部通史中應如何安排,是一個大問題。
在本書各卷中已按照具體情況做了相應的處理。
本卷民族章是按照第四卷的辦法處理的。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蒙元時期很重要的人物,按照本書通例,應分别為之立傳。
但本卷并未這樣做,而是把比較重要的材料集中于綜述中,這既可加強綜述的綱領性地位,又可以為曆史人物的活動提供時代的背景,以重現曆史人物的面貌。
為避免重複,此二人不另立專傳。
如果說本卷在學術上有所成就,這主要應歸功于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
這個研究室是著名元史專家韓儒林鴻庵同志創建的。
鴻庵去世後,陳得芝同志繼續負責,一直貫徹樸實治學的學風,在國内外學人中享有盛譽。
我與鴻庵同志有半個世紀以上的友誼,本書倡議時,鴻庵曾參與籌劃。
今天,元史卷的完成也可以說是實現了他的遺願。
最後,感謝蔡美彪同志、劉乃和同志為本書題寫書名。
白壽彜于北京1995年7月24日
現為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中國元史研究會會員。
研究領域為西域史、元史。
著有《古代西域服飾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發表《元代畏兀兒亦都護官号考》、《高昌偰氏與中朝交往》等多篇論文。
他為本卷序說部分撰寫了第二章第三節。
沈仁國同志,1963年出生于江蘇江都縣。
1987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曆史系,獲曆史學碩士學位。
現為江蘇教育學院講師,主要論著有《元代的俸祿制度》、《中國古代史簡編》(合著)等,他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八章第三節,傳記部分的第八章第三、四節。
鄭忠同志,1968年出生河北唐山。
1990年畢業于徐州師院曆史系,1993年獲南京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
現為南京師範大學曆史系講師。
他為本卷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章第三節,第七章第六節(與姚大力同志合撰),第二十章第四節。
第十二章第三、五節(與王颋同志合作)。
郭英德同志,1954年生于福建晉江。
1988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副教授,著有《世俗的祭禮&mdash&mdash中國戲曲的宗教精神》、《明清文人傳奇研究》、《癡情與幻夢&mdash&mdash明清文學随想錄》、《優孟衣冠與酒神祭祀&mdash&mdash中西戲劇文化比較研究》、《明清傳奇綜錄》等著作。
他為本卷傳記部分撰寫了第十九章。
蒙元時期科學技術繼續發展。
本書科技小組撰寫的稿件,仍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何紹庚同志總其成。
他并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節中的制鹽業、印刷業、造船與航海等部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五章。
範楚玉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她為本卷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一章第二節;傳記部分第十七章第一節。
華覺明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周衛榮同志,同所助理研究員。
他們共同撰寫了本卷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節中的紡織業(與高榮盛同志合撰)、礦冶業、機械、建築、兵器等部分。
張清建同志,四川師範學院講師,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節中的陶瓷業部分。
楊文衡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撰寫了典志部分第四章第三節中的水利部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六章。
淩光、朱大為同志,石油部石油勘探開發設計院高級工程師,他們共同撰寫了典志部分的第四章第三節中石油天然氣部分。
薄樹人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撰寫了本卷傳記部分的第十六章第一、二節。
趙翰生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撰寫了本卷傳記部分的第十七章第二節。
廖果同志,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副教授,撰寫了本卷傳記部分的第十七章第三節。
杜昇雲同志,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和科學史中心副教授,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三章。
王冰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四章。
劉昌芝同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七章。
李經緯同志,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撰寫了傳記部分的第二十八章。
本卷書成後,尚有目錄編制、章節調整等方面需要加工,劉雪英同志做了不少具體工作。
本卷的特點是:史料搜集得廣,考核精審,立論平實,可說功力相當深厚。
序說編對各方面的文獻和研究概況,叙述甚為詳審。
民族史是本書計劃中的重點。
民族史在一部通史中應如何安排,是一個大問題。
在本書各卷中已按照具體情況做了相應的處理。
本卷民族章是按照第四卷的辦法處理的。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蒙元時期很重要的人物,按照本書通例,應分别為之立傳。
但本卷并未這樣做,而是把比較重要的材料集中于綜述中,這既可加強綜述的綱領性地位,又可以為曆史人物的活動提供時代的背景,以重現曆史人物的面貌。
為避免重複,此二人不另立專傳。
如果說本卷在學術上有所成就,這主要應歸功于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
這個研究室是著名元史專家韓儒林鴻庵同志創建的。
鴻庵去世後,陳得芝同志繼續負責,一直貫徹樸實治學的學風,在國内外學人中享有盛譽。
我與鴻庵同志有半個世紀以上的友誼,本書倡議時,鴻庵曾參與籌劃。
今天,元史卷的完成也可以說是實現了他的遺願。
最後,感謝蔡美彪同志、劉乃和同志為本書題寫書名。
白壽彜于北京199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