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蒙古的興起

關燈
亦剌人的語言是蒙古語,隻是與其他蒙古部落的語言略有不同②。

    可見他們也是蒙古語族部落之一。

    斡亦剌部大概有四個分支部落,多數居住在森林地區,社會發展水平要比其他部落低。

    斡亦剌部首領号“别乞”(beki),為薩滿(巫師)頭目的稱号,說明薩滿教在部民中占有很高地位。

     汪古部(Onggut)分布在漠南陰山(大青山)之北,《遼史》及宋人著作中稱之為“白達達”(白鞑靼)。

    汪古部的民族成分很複雜,有突厥人、回纥人、達怛人,可能還有黨項人,但突厥族無疑居于多數;其統治家族自稱是沙陀突厥貴族、唐末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的後裔。

    遼時為屬部之一,遼亡後歸附金朝,為金守衛西南路界壕邊牆,蒙古語稱邊牆為unku,故名汪古部①《元史》卷一三四《闊闊傳》。

     ②《史集》第1卷第一冊,頁193。

     ③。

    汪古部人共有四千車帳,以遊牧為主,略有農業。

    他們與中原地區的接觸遠比漠北各部密切,社會發展水平也較高。

     在貝加爾湖東西至葉尼塞河上遊一帶,還分布着許多森林部落,蒙古人稱之為“林木中百姓”(槐因亦兒堅,Hoi-yinirgen)。

    他們是八剌忽(Barqut)、豁裡(Qori)、秃馬惕(Tumat)、不裡牙惕(Buriyat)、憾合納(Qabqanas)等部。

    葉尼塞河上遊的吉利吉思部(即唐代黠戛斯)本來勢力甚強,但到十二世紀時,曆經西遼、乃蠻等多次攻擊,加以内部分裂,已經衰弱了。

     與塔塔兒、克烈、乃蠻等部比起來,蒙古部興起較晚,勢力也較小。

    遼時,他們還是一個分散的部落,“不與契丹争戰,惟以牛、羊,駝、馬、毛、毳之物與契丹為交易”(《契丹國志》),所以沒有引起遼朝的重視,至稱之為“遠萌古國”。

    直到遼道宗時(十一世紀後期),其首領察剌哈還隻得到小部族官“令穩”的官職;到他兒子想昆必勒格(《元史》宗室世系表作直孥斯)襲任,才升為“詳穩”。

    不過從這時起,蒙古貴族得以借助遼王朝的聲威号令部衆,把各個分支部落納入管轄之下,勢力日益強大起來。

     葛不律罕繼任首領,“管轄了全蒙古百姓”。

    其時正值遼亡金興,金朝把主要兵力用于經略中原,攻打宋朝,這對蒙古部勢力的發展非常有利。

    金帝聞葛不律罕強盛,遣使招其來朝,葛不律罕在金帝面前頗不恭敬。

    金帝因他擁有衆多部衆,不欲為此引起敵對,未予加罪,且贈金、玉、衣服,遣歸部,但因臣僚建言此人不宜縱還,又遣急使将他捕獲。

    葛不律罕脫身後,設計殺金使臣,從此蒙古部與金朝為敵,屢屢攻擾邊境地區①。

    金朝史料記載,天會十三年(1135)“萌古斯擾邊”,遣太師領三省事宗盤、尚書左丞相完顔希尹統兵破之,大獲其牲畜②。

    南宋史料亦載此事①,當即指葛不律罕反金事件。

    葛不律罕死後,由想昆必勒格之子鹹補海(《秘史》作俺巴孩)繼承汗位。

    鹹補海罕被塔塔兒人捉去,送到金朝處死,臨刑前傳命其子哈丹太子等和葛不律罕之子忽圖剌等統領部衆,為他複仇。

    結果,忽圖剌罕被推舉為全蒙古大首領,他骁勇無比,統率全蒙古部衆,連年與金朝和塔塔兒部作戰。

    據當時南宋方面的記載,自紹興五年(金天會十三年)至十六年(金皇統六年),即1135至1146年間,蒙古部與金朝有多次戰争,最後金朝不得不遣使議和,将西平河(疑即克魯倫河)以北二十七團寨割與蒙古,冊封其酋長為國王。

    到紹興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61),金帝完顔亮在給宋朝的公文中說,近來蒙古等部“又複作過,比之以前保聚尤甚,衆至數十萬”②,③《史集》第1卷第一冊,頁230。

     ①《史集》第1卷第二冊,頁42&mdash44,48,53&mdash54。

     ②《完顔希尹神道碑》,《滿洲金石志》卷三。

     ①《建炎江以來系年要錄》卷九六,紹興五年。

     ②《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二九。

    王國維疑此系完顔亮拒絕南宋使臣入境的借口,非真有其事。

    但據《元朝這和忽圖剌罕興兵複仇的時間大體符合。

    忽圖剌罕兄八裡丹(把兒壇)之子也速該在與塔塔兒人作戰中,俘獲塔塔兒首領帖木真兀格等,适其妻月倫兀真(兀真即漢語“夫人”)生下長子,遂取名鐵木真(1162)。

     鹹補海罕死後,泰赤烏氏貴族為推舉首領發生内讧,争議不決,最後由鹹補海的侄子塔兒忽台當了首領。

    他們仍與乞顔氏結成聯盟,擁戴忽圖剌罕為全蒙古大首領,共同對付金朝和塔塔兒部。

    但在忽圖剌罕死後,聯盟即趨于瓦解,未能産生出一個共同的大首領。

    不久,乞顔氏首領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1170或1174年),各家貴族分崩離析,也速該部衆多投奔泰赤烏氏,乞顔氏勢力中衰。

    鐵木真母子兄弟陷入了困境,而泰赤烏氏貴族又乘機來襲,抓走鐵木真。

    貴族間為了奪權奪利,親族相殘,這種事在克烈、乃蠻、塔塔兒等部早已發生,現在在蒙古部内也出現了。

     鐵木真得到泰赤烏氏一家屬民的救助,脫出羅網。

    他知道要抵抗泰赤烏氏的壓迫,必須尋求更強大勢力的庇護,于是立即投靠父親也速該的“安答”(anda,意為契交,義兄弟)、克烈部首領脫裡,尊之為父,表示臣屬。

    從此他開始積聚力量,收集舊部衆。

     三姓蔑兒乞人來襲,搶去他的妻子、家人,他請求脫裡和蒙古劄隻剌部貴族劄木合幫助,共同起兵攻打蔑兒乞,大獲全勝,不僅奪回妻子、家人,還擄掠了大批财物和奴隸。

    這次戰争大約發生在1180至1184年之間①。

    由于戰争的勝利,鐵木真的力量逐漸壯大起來,遂脫離劄木合,遷到克魯倫河上遊的桑沽兒河旁獨立建營。

    原來的部屬和一些尼魯溫部落紛紛來歸;各家乞顔氏貴族如葛不律後裔長支主兒乞氏的薛徹别乞太醜,忽圖剌罕之子拙赤和按彈,也速該兄聶坤太子之子火察兒、弟答裡台斡赤斤等,也都向鐵木真靠攏,重新結合成乞顔氏貴族聯盟,共同推舉鐵木真為首領(據《蒙古源流》,此事發生在1189年)。

    鐵木真經乞顔氏貴族會議推舉為汗後,立即建立了自己的護衛組織,命親信那可兒博爾術、弟合撒兒、别裡古台等為長,分設了帶弓箭的、帶刀的、掌馭馬的、掌飲膳的、管放牧羊群、馬群的、掌修造車輛的守衛宮帳的等十種職務,都命其親信那可兒擔任,組成了一支隸屬于自己的精悍隊伍。

     當時蒙古部中,泰赤烏氏貴族“地廣民衆,号為最強”(《元史·太祖本紀》),他們自然不能容忍乞顔氏重興,于是聯合劄木合,起兵三萬進攻鐵木真。

    鐵木真方面組成十三翼軍隊抵抗,其中第一、二翼為母親月倫兀真和他自己率領的族人和部屬,第三至十一翼為乞顔氏各家貴族率領的族人和部屬,十二、十三翼為與他聯合的旁支尼魯溫部落。

    從十三翼的組成,可以秘史》及《史集》,其時确有蒙古忽圖剌罕興兵複仇之事。

     ①據《史集》記載,鐵木真妻孛兒帖被擄時已懷孕,後獲救回來的路上生下術赤(第1卷第二冊,頁68&mdash69)。

    《蒙古源流》說,鐵木真與孛兒帖成婚是在1178年。

    孛兒帖生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四子和五個女兒。

    窩闊台生于1186年,知術赤生年至遲不得晚于1184年。

     看出當時鐵木真領導下的乞顔氏貴族聯盟的結構。

    兩軍大戰于桑沽兒河附近答蘭版朱思(Dalanbaljus)之野,鐵木真羽翼初長,難以抵敵,率部退到斡難河的一個狹地中①。

    這就是著名的“十三翼之戰”。

    泰赤烏氏雖勝,但“内無統紀”,那顔們互争權力,對部衆十分殘暴,“攘其車馬,奪其飲食”,而鐵木真則極力籠絡人心,厚待部民,因此照烈、兀魯、忙兀等尼魯溫蒙古部落都脫離泰赤烏氏,歸附鐵木真。

     1196年,塔塔兒部叛金,金章宗命丞相完顔襄統兵讨伐,塔塔兒潰敗,向斡裡劄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逃奔。

    鐵木真聞訊,即向脫裡汗報告,于是脫裡率領克烈軍,鐵木真以“為父祖複仇”的名義征集蒙古部軍相從,進至斡裡劄河,攻破塔塔兒堡寨,獲其首領,“盡擄其車馬糧饷”。

    完顔襄以他們助征叛部有功,承制授與脫裡王号,自此稱王罕;授鐵木真“劄兀惕忽裡”(ja&rsquout-quri,諸乣統領)官号。

    斡裡劄之戰和金朝的封賞,大大提高了鐵木真的威望和權力。

    從此他可以用中原王朝任命的部族長官身份統轄部衆,号令諸家貴族了。

    回軍後,他就以違背結盟誓約,不肯出兵為父祖複仇,還乘機偷襲他的老營等理由,擊滅乞顔氏長支貴族主兒乞氏,奪取其部民,從而消除了聯盟内最有資格與他争奪權位的一家勢力。

     1200年,鐵木真會同王罕進攻泰赤烏,敗之于斡難河北,殺塔兒忽台。

     接着又随從王罕進兵呼倫貝爾草原,攻打合答斤、散隻兀、朵兒邊、塔塔兒、弘吉剌等部,大掠其部民、牲畜。

    1201年,劄木合糾集泰赤烏氏殘部和上述呼倫貝爾地區諸部貴族。

    結成一個松散的聯盟,共推劄木合為“古兒罕”(gur-qan,衆汗之汗),謀攻鐵木真。

    鐵木真得到報告,起兵迎敵,戰于海剌兒河(海拉爾河)支流帖尼火魯罕之地,擊潰劄木合聯盟。

    1202年春,進攻答蘭涅木兒格思之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