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學地圖》之拳法(2)
關燈
小
中
大
武當長拳是武當派的入門功夫,共32招,拳招說不上有何奧妙之處。但武當派武功在武學中别開蹊徑,講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不在以己勁傷敵,而是将敵人發來的勁力反激回去,敵人擊來一斤的力道,反激回去也是一斤,若是打來百斤,便有百斤之力激回,便如以拳擊牆,出拳愈重,自身所受也愈益厲害。當年覺遠大師背誦“九陽真經”,曾說到“以己從人,後發制人”,張三豐後來将這些道理化入武當派拳法之中。
“懶紮衣”是武當長拳中起手第一式,左手撩起自己長衫,右手單鞭攻敵,出手鋒銳而潇灑自如,原意是不必脫長袍即可随手擊敵,凡是武當門中人,那是一定學過的入門第一課。
“請手式”使用時左手一揚,右掌抵在掌心,是武當派拳法中晚輩和長輩過招的招數。
太極拳由張三豐所創。
太極拳這套拳術的訣竅是“虛靈頂勁、涵胸拔背、松腰垂臀、沉肩墜肘”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形神合一,是這路拳法的要旨。
在《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将其傳授給張無忌,并親自為之演示。
張三豐演示時緩緩站起身來,雙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兩足分開平行,接着兩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環,掌與面對成陰掌,右掌翻過成陽掌,用完起手勢;跟着一招一式地演了下去,口中叫着招式的名稱: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式、白鶴亮翅,摟膝拗步、進步搬攔錘、如封似閉、十字手、抱虎歸山……
張無忌目不轉睛的凝神觀看,初時還道張三豐故意将姿勢演得特别緩慢,但看到第七招“手揮琵琶”之時,隻見張三豐左掌陽、右掌陰,目光凝視左手手臂,雙掌,慢慢合攏,竟是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張無忌陡然之間省悟到太極拳是以慢打快、以靜制動的上乘武學,張無忌武功本就極高,一經領會,越看越入神,但見張三豐雙手圓轉,每一招都含着太極式的陰陽變化,精微奧妙,實是開辟了武學中從所未有的新天地。張三豐使到上步高探馬,上步攬雀尾,單鞭而合太極,神定氣閑的站在當地。
張無忌身具九陽神功,精擅乾坤大挪移之術,突然使出太極拳中的“粘”法,雖然所學還不到兩個時辰,卻已如畢生研習一般。敵人給他這麼一擠,這一拳中千百斤的力氣猶似打入了汪洋大海,無影無蹤,無聲無息,身子卻被自己的拳力帶得斜跌兩步。
張無忌有意要顯揚武當派的威名,自己本身武功一概不用,招招都使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拳招,單鞭、提手上式,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待使到一招“手揮琵琶”時,右捺左收,霎時間悟到了太極拳旨中的精微奧妙之處,這一招使得猶如行雲流水,潇灑無比。
太極拳中的一招“雙風貫耳”,連消帶打,雙手成圓形擊出,正是太極拳中“圓轉不斷”四字的精義,随即左圈右圈,一個圓圈跟着一個圓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個個太極圓圈發出。
太極拳中的一招“雲手”,左手高,右手低,一個圓圈已将敵人手臂套住。
太極拳中的招數還有“如封似閉”、“高探馬”等。
七傷拳的總訣是四句似歌非歌、似詩非詩的拳訣:“五行之氣調陰陽,損心傷肺摧肝腸,藏離精失意恍惚,三焦齊逆兮魂飛揚。”
七傷拳并不是不能練,隻是練七傷拳有一個先訣條件,那就是内功一定要非常高。
七傷拳譜總綱中告誡,若非内功練到氣走諸穴,收發自如的境界,萬萬不可練此拳術。如果内功沒有練到家,強行練習七傷拳,就會拳功加深一層,自身内髒便會多受一層損害,實則是先傷己,再傷敵。但因為七傷拳的威力太大了,所以也常常有人将拳譜總綱抛諸腦後,強行練習。
七傷拳是崆峒派的鎮派絕技,倘若真的練成了,實在是無堅不摧,對身體也無害處。崆峒派掌門人木靈子以七傷拳威震天下,名揚四海,壽至91歲。
謝遜為了報仇,費盡心機從崆峒派手中奪得七傷拳譜,就心急地練了起來,待覺察到内髒受損之時,已是無法挽救。又因為這一路拳法聲震江湖,是以更加愛不釋手,愈陷愈深,傷了心脈,因而不時狂性大發,無法抑制。
崆峒派名宿宗維揚練了七傷拳後,肩頭的雲門穴輕時有隐痛,那是肺傷了。上臂青靈穴時時麻癢難當,那是心脈傷了。腿上五裡穴每逢陰雨,便會酸痛,那是肝脈傷了。如果這些地方的征象越來越厲害,到最後不免全身癱瘓。
但練七傷拳傷了心脈之後也并非無法可治,張無忌因為學會了九陽真經和乾坤大挪移,内力充沛,就可以用自己的純陽内力替被七傷拳傷了的人療傷。張無忌在宗維持揚連擊他三拳之際,運出九陽真氣,宗維持揚隻覺得身上有一股極強的粘力,更覺得有一股柔和的熱力從拳面直傳入自己丹田,胸腹之内頓時感覺到說不出的舒服。宗維持揚因此一來,練七傷拳時所積下的毒害,可在兩三年内逐步除去。
張無忌小時候曾在謝遜的逼迫之下背過七傷拳的拳譜,又練成了九陽真經和乾坤大挪移心法,因此一通百通,使用過七傷拳,但并不受其害。
“懶紮衣”是武當長拳中起手第一式,左手撩起自己長衫,右手單鞭攻敵,出手鋒銳而潇灑自如,原意是不必脫長袍即可随手擊敵,凡是武當門中人,那是一定學過的入門第一課。
“請手式”使用時左手一揚,右掌抵在掌心,是武當派拳法中晚輩和長輩過招的招數。
太極拳由張三豐所創。
太極拳這套拳術的訣竅是“虛靈頂勁、涵胸拔背、松腰垂臀、沉肩墜肘”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形神合一,是這路拳法的要旨。
在《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将其傳授給張無忌,并親自為之演示。
張三豐演示時緩緩站起身來,雙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兩足分開平行,接着兩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環,掌與面對成陰掌,右掌翻過成陽掌,用完起手勢;跟着一招一式地演了下去,口中叫着招式的名稱: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式、白鶴亮翅,摟膝拗步、進步搬攔錘、如封似閉、十字手、抱虎歸山……
張無忌目不轉睛的凝神觀看,初時還道張三豐故意将姿勢演得特别緩慢,但看到第七招“手揮琵琶”之時,隻見張三豐左掌陽、右掌陰,目光凝視左手手臂,雙掌,慢慢合攏,竟是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張無忌陡然之間省悟到太極拳是以慢打快、以靜制動的上乘武學,張無忌武功本就極高,一經領會,越看越入神,但見張三豐雙手圓轉,每一招都含着太極式的陰陽變化,精微奧妙,實是開辟了武學中從所未有的新天地。張三豐使到上步高探馬,上步攬雀尾,單鞭而合太極,神定氣閑的站在當地。
張無忌身具九陽神功,精擅乾坤大挪移之術,突然使出太極拳中的“粘”法,雖然所學還不到兩個時辰,卻已如畢生研習一般。敵人給他這麼一擠,這一拳中千百斤的力氣猶似打入了汪洋大海,無影無蹤,無聲無息,身子卻被自己的拳力帶得斜跌兩步。
張無忌有意要顯揚武當派的威名,自己本身武功一概不用,招招都使張三豐所創太極拳的拳招,單鞭、提手上式,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待使到一招“手揮琵琶”時,右捺左收,霎時間悟到了太極拳旨中的精微奧妙之處,這一招使得猶如行雲流水,潇灑無比。
太極拳中的一招“雙風貫耳”,連消帶打,雙手成圓形擊出,正是太極拳中“圓轉不斷”四字的精義,随即左圈右圈,一個圓圈跟着一個圓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個個太極圓圈發出。
太極拳中的一招“雲手”,左手高,右手低,一個圓圈已将敵人手臂套住。
太極拳中的招數還有“如封似閉”、“高探馬”等。
七傷拳的總訣是四句似歌非歌、似詩非詩的拳訣:“五行之氣調陰陽,損心傷肺摧肝腸,藏離精失意恍惚,三焦齊逆兮魂飛揚。”
七傷拳并不是不能練,隻是練七傷拳有一個先訣條件,那就是内功一定要非常高。
七傷拳譜總綱中告誡,若非内功練到氣走諸穴,收發自如的境界,萬萬不可練此拳術。如果内功沒有練到家,強行練習七傷拳,就會拳功加深一層,自身内髒便會多受一層損害,實則是先傷己,再傷敵。但因為七傷拳的威力太大了,所以也常常有人将拳譜總綱抛諸腦後,強行練習。
七傷拳是崆峒派的鎮派絕技,倘若真的練成了,實在是無堅不摧,對身體也無害處。崆峒派掌門人木靈子以七傷拳威震天下,名揚四海,壽至91歲。
謝遜為了報仇,費盡心機從崆峒派手中奪得七傷拳譜,就心急地練了起來,待覺察到内髒受損之時,已是無法挽救。又因為這一路拳法聲震江湖,是以更加愛不釋手,愈陷愈深,傷了心脈,因而不時狂性大發,無法抑制。
崆峒派名宿宗維揚練了七傷拳後,肩頭的雲門穴輕時有隐痛,那是肺傷了。上臂青靈穴時時麻癢難當,那是心脈傷了。腿上五裡穴每逢陰雨,便會酸痛,那是肝脈傷了。如果這些地方的征象越來越厲害,到最後不免全身癱瘓。
但練七傷拳傷了心脈之後也并非無法可治,張無忌因為學會了九陽真經和乾坤大挪移,内力充沛,就可以用自己的純陽内力替被七傷拳傷了的人療傷。張無忌在宗維持揚連擊他三拳之際,運出九陽真氣,宗維持揚隻覺得身上有一股極強的粘力,更覺得有一股柔和的熱力從拳面直傳入自己丹田,胸腹之内頓時感覺到說不出的舒服。宗維持揚因此一來,練七傷拳時所積下的毒害,可在兩三年内逐步除去。
張無忌小時候曾在謝遜的逼迫之下背過七傷拳的拳譜,又練成了九陽真經和乾坤大挪移心法,因此一通百通,使用過七傷拳,但并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