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海紀略

關燈
所深亮也。

    天心厭亂,殺運将回,苟可休息,罔不如命。

    禮應遣員奉教,但貴使之纜未解,而諸将之戈已揮。

    彼此差池,未及如命』。

    複遣泉紳黃志美赍書來議,終以必(原文不)得海澄,始可通;書略雲:『持複音,知貴藩惓惓以桑梓為念;近得傳君複張中書手函,複鰓鰓于息兵安民。

    苟能始終恻隐之心,敢不委婉承命。

    是在仁人君子折肝露膽,毋事煩文,永締于好』。

    複書略雲:『事欲圖其可久,言當慎于厥初。

    所述台意,責人難行之事,非安民之實心也。

    惟酌其可行而再裁教之』!議不能合。

     十二月,清再遷界。

     初,清遷山東、江、浙、閩、廣沿海人民内地,設兵防守。

    甲寅之變,閩省遷民悉還故土。

    丙辰冬,八閩歸清,複議遷界;時康親王疏稱遷界累民,請罷之,已報「可」。

    後緣各鎮、營就内地取糧,于是清督、撫、提、鎮仍請照順治十八年例遷界,從之。

    值破海澄、圍泉州,暫停;及泉州圍解,遂行遷界之令,民益不聊生矣。

     己未、永曆卅三年 己未、永曆卅三年春、清築沿邊界寨(即康熙十八年)。

     時雖設界,而沿邊汛守,内地征輸如故。

    清乃複再議防界:上自福甯,下及诏安,或三十裡、二十裡,量地險要,築寨安兵;仍築界牆,以截内地。

    外濱海數千裡,無複人煙矣。

     親軍戎旗四鎮董騰毆海澄知縣洪蔭。

     對壘兵饷取給海澄,知縣洪蔭任性多忤;董騰駐防福浒,蓄恨尤甚。

    因坐營劉執中支米角口,蔭毆執中;騰聞之,飛舸入縣,毆蔭。

    啟聞,騰、蔭皆革職;劉國軒啟留騰戴罪複任,乃以張廷輝知海澄縣事。

     三月,□(清)争果堂寨,不克。

     果堂寨逼近江東橋,清部院姚啟聖議發兵據守。

    劉國軒偵知之,同吳淑率諸軍入守其寨。

    清兵來争,揮兵擊卻之。

     援剿左鎮陳諒督朱天貴等敗清舟于定海。

     自定海失守,調樓船左鎮朱天貴防守海壇;以援剿左鎮陳諒為水師總督。

    廿九早,各船乘南風進泊定海。

    清遣大小船百餘号由五虎鎮銜尾而出,援剿後鎮陳起明同朱天貴熕率船首先破■〈舟宗〉,熕船所及,望風而靡;破清船十餘隻,擒獲大鳥船一隻。

    值大風,清船逃入五虎門;陳起明船亦遭風失炮,各船仍收泊海壇。

    叙功:加陳。

    值大風,清船逃入五虎門;陳起明船亦遭風失炮,各船仍收泊海壇。

    叙功:加陳諒、朱天貴統領,餘升賞有差。

     三月,旌樂輸寡婦辛氏。

     時軍糈浩大,議派殷戶;以知思明州李景董其事。

    令未下,樊門寡婦辛氏(守一男,家頗殷)先呈充銀三百兩;世藩嘉其向義,賜金花、彩樂旌獎。

    于是州之富民、洋商,照程(?)上、中、下派取有差。

     劉國軒辭俸,自饷其兵。

     □□(丁巳)之變,州民每月輸米一鬥佐軍。

    久矣,藉勢蔭免。

    乃令副□□衛陳慶清查漏口,凡文武官員人役不許影免。

    自本年二月起,每月人加米二鬥。

    國軒請免文武官本身月米;上啟雲:『謬荷俸祿,因出隆典;軍赀煩費,何敢再靡金錢!請辭月俸,願竭微資自饷轄兵三月』。

    從之。

    于是,後提督、左武衛、右武衛、左虎衛等皆循例自饷其兵,援剿前鎮施明良先捐千金助饷。

     水師五鎮蔡沖琱逃降清。

     沖琱汛守惠安,老耄不能束兵,轄屬多逃亡。

    遣科員核其餘衆船隻,交虛宿營王傑接管;仍調沖琱回軍。

    懼罪,駕小舟入泉州,往省投誠清巡撫吳興祚。

    世藩令羁其家屬之在台灣者。

     清漳州城守中軍守備呂韬來歸。

     呂韬原守江東橋,敗歸;劉國軒進軍海澄,陰以漳郡通款,頗露其迹。

    清總督姚啟聖疏參羁候,将入省待審;韬先遣人見英義鎮林彪,請兵援;揭眷行,至同安界,林彪伏兵取之以歸。

    □□□左鎮,家眷移入東甯。

     木□□(武營)陳恺叛歸清。

     恺,原海澄公家人也。

    乙卯冬,漳郡下,授為後提督,領兵中軍。

    丁巳之變,複走歸清;繼聞黃芳世駐漳,懼罪,仍逃入海。

    戊午春,啟請入山召募,以為木武營。

    至是,揭眷入漳投誠。

    清提督楊捷惡其叛複不常,題複随征千總。

     牛宿營鄭奇烈及紀朝佐被困歸清。

     奇烈,同安武生;朝佐,耿王屬将。

    因蔡寅詭稱三太子起兵,奇烈、朝佐從之;後同寅來歸。

    未幾,寅死;奇烈、朝佐請入山召募。

    清兵困之,衆欲降;奇烈、朝佐不能違。

    清部院姚啟聖以為随征官。

     谕饬各汛鎮營。

     略雲:『水陸鎮、營分疆固圉,就地措饷,實出權宜。

    近察暴索橫征,□苦生靈;或藉稱抗饷,焚掠無遺,殊可痛恨!相應嚴饬,務遂法紀,以副勤恤至意。

    敢有仍前害民,定以軍法從事。

    敬哉。

    特谕』。

    仍差監督查各汛有擄婦女,勒令釋回。

     遣官監紀南北汛。

     南北汛防每有征調,動以缺船糧為辭。

    乃行谕,申嚴饬,遣官監紀;谕略雲:『鎮、營分汛,兵糈、船隻就地設處;特設監紀,會同查核,酌量地方大小、配兵額多寡,每千準以七百充數;餘三百之饷,備船隻、械甲之資。

    務宜先期整頓,以聽調遣;仍聽監紀按季查報』。

    于是上自普陀,下及廣東、平海、大蓬各(原文冬)鎮營汛地,俱設官監紀之。

     夏、四月,以元子監國。

     甲寅西征,為總制陳永華守台灣。

    至是,永華以元子長成,請循「君行則守」之典,立為監國;從之。

    元子名克■〈臧上土下〉,時年十六,号曰「監國世孫」;莅事明敏,民望歸焉。

     六月,以屯田道鄭時英兼理鹽法。

     時英駐東石,督糧饷,設晉、南二知縣聽其督催;凡米粟船料,皆派諸内地。

    時清設沿海台堡,将築靈水寨(距東石二十裡,泉州門戶也),興工有期。

    界内居民恐界嚴難通,急出東石販鹽;鹽價騰貴至一兩二、三錢。

    時英因計以沿海鹽埕一盡發掘,則鹽利盡歸于我,月饷可得數萬;乃啟請鹽司二員開行東石,商民載鹽,官買官賣;論暫從之。

    既而界嚴,商販則通(?),事遂寝。

     右武衛、右協理楊忠掘南北場,戰敗。

     檄右武衛林升遣楊忠率兵往浔尾南、北場掘鹽埕;将行,升戒之曰:『鹽埕逼近竿頭寨,夤夜乘潮進掘,天明下船;至夜複然。

    如此,乃為萬全;否則,危道也』。

    楊忠将邀功,開鎮至深滬,舍舟登岸,督掘鹽埕;兩日夜不就船。

    竿頭守将密請泉州大隊侵晨驟至,四向攻擊;忠殊死戰,衆寡不敵,身中炮,沒于海。

    取回其屍,兵衆死傷逃亡過半。

    忠轄下多亡(命),每入界内侵掠,泉南畏之;聞其死,皆曰:『莫予毒矣』! 秋、七月,築浔尾寨。

     同安浔尾,與廈門高崎咫尺帶水;癸卯年,清起兵,從此過島。

    劉國軒啟請築寨豫防之,鸠夫一夜而成;同安守将率将來争奪,擊卻之。

    築石城一、土城一,複築■〈氵丙〉州城。

    同安八槳從此不敢窺思明,西北藉以無虞矣。

     清中書蘇礦啟請遣官議和。

     前後議和不就,今春蘇礦等緻書再申和議;複啟藩雲:『盈庭事歸獨斷,既感貴執事之萬鈞,更欲得世藩之一諾也。

    惟誠惟□(決),複候确示』!世藩回谕略雲: 『「誠」、「決」兩言,予實嘉納。

    惟以此緻之貴親王,降心相從,則何猶豫之有』?礦複遣其胞侄蘇珵至思明,奉親王之命,啟請遣官修和,間列三事;世藩令賓客司傅為霖赍書入省,略曰:『蘇中書兩啟息兵安民,欲專馳一界面商;茲遣賓客司傅為霖馳報,仰候明示』。

    為霖由安平入泉赴省,沿途府、縣迎送供應,巡撫、布政各遣官至興化相接。

    至省,見康親王,面議海澄及往來之體;為霖曰:『區區海澄,議定之後,為彼此公所。

    若親王在閩,藩主并行往來;親王回京,各設官往來』。

    總督部院姚啟聖以非出己意,力阻其事,竟無着落。

     清北京、地大震,閱月方止。

     廿八日巳時,京城地大震;城垣、宮禁、官署、民房塌倒十六萬餘間,官民死傷數萬。

    同日地震千裡,通州三河尤甚。

    京城外□裂,湧出黃沙黑水,沸人頭面立爛。

    閱月,地動方止。

    八月初□夜,流星犯鬥。

    九月,地再震數日。

    真千古奇事也。

     八月,清遣水師提督萬正色至福州。

     初,施琅為水師提督,繼裁缺入京歸旗。

    丁巳冬,複以黃芳世為海澄公兼水師提督;及彎腰樹戰敗病死,督撫疏題施琅複任,不從;乃擢鎮将軍伯王之鼎(以先年曾任漳浦鎮,能知閩事也)。

    之鼎入閩,屢疏不識水戰,改調四川提督;而以萬正色代之(正色,泉州晉江人,以投誠銜剳移駐山東,後自興安鎮左營升平魯營參軍;以入四川朝天關功,召對稱旨,升嶽州水師總鎮;平定湖南,特擢福建水師提督;平兩島,複升福建陸提督軍門正一品,仍帶餘級)。

     征夷将軍江機殺建甯府守将劉起龍。

     機,漳浦人;甲寅之變,聚衆江右,耿王以為左軍都督。

    及耿王歸清,屢遣招降,不從;置壘于江西、浙、閩交界,遣人獻款,世藩授為征夷将軍。

    機足跛,号拐子;與楊一豹同時起兵。

    至是,率衆入閩;建甯守将劉起龍禦之,陣傷,逃回而拐子;與楊一豹同時起兵。

    至是,率衆入閩;建甯守将劉起龍禦之,陣傷,逃回而死。

     九月,取東石寨。

     丁巳冬,分東石屬右武衛林升,聽其措饷。

    戊午春,調林升取海澄,委右協理楊忠鎮守;一軍糧饷,皆取辦焉。

    今春,清設兵防界,又欲築靈水寨;楊忠恐兵單難守,啟請添兵協防,乃調林升回汛。

    及楊忠掘鹽埕敗死、林升複調出征,委左協理施廷、前協理陳申守之。

    精銳皆挑以往,在汛僅羸卒二百餘。

    時有叛卒入泉,言東石空虛可取狀,願向導自效;于是清鸠集滿、漢及投誠官馬步卒數千,廿五日平明四面環攻,自辰至午,施廷力禦被創,陳申戰死;衆寡不敵,遂潰,清兵蜂擁而入。

     (原抄本缺一頁) 清兵始引回。

    自是氣奪,益不敢複輕視矣。

     十一月,後提督吳淑卒于營。

     新築闆尾寨,諸衛鎮視為畏壘,獨吳淑毅然請自守之。

    清築壘環攻,炮聲日夜不絕,淑處之晏如也。

    前月初九日,身被傷,複染病,不以為意。

    至是天雨,新築壘牆多壞,淑揮左右避之;自踞胡床而卧。

    初八夜二更,牆塌壓死。

    屍至思明,世藩親臨哭甚,厚殓之;分擢其轄下五鎮餘衆,以其次子吳天驷為建威右鎮統之。

     清封荷蘭國王,請夾闆船。

     初,紅毛失台灣,每思恢複;癸卯年,清總督李率泰遣人招誘,許以先平兩島,後取台灣還之。

    紅毛喜,自備械船、糧蔬助戰,乞廈門為互市;李率泰慮為後患,不許,仍令其數年一貢。

    戊午年破海澄,清督、撫疏請照前年借紅毛合攻事,仍遣原委知府劉仔加道銜同通事林奇逢、黃镛等赍敕至荷蘭封王,并請夾闆船會攻廈門。

     十二月,遣右武衛林升督舟師北上。

     清督、撫大舉攻廈門、海澄;福州修葺戰船四百餘隻,又題請江、浙船各一百隻,檄潮州碣石船百餘隻,克期水陸協攻。

    乃調文武官曆年蔭免私船及各洋艘炮船,配兵北上,以右武衛林升為總督,左虎衛江勝、樓船左鎮朱天貴為左右副總督,率諸軍禦之;臨行,宴各将出(征)。

     縱陳汝器北歸。

     汝器,清故海道陳啟泰之子也。

    丁巳夏,汝器将入漳運其父骸回京,為東石守将執羁于台灣。

    至是,以萬金贖,許之;縱其回,授右通政。

    不一年,轉授都察院左佥都禦史。

     監督郭承龍逃歸清。

     初,破海澄,俘滿、漢官皆授監督、監營有差。

    未幾,滿、漢将魏赫等謀逃被獲,随遷諸俘于台灣;僅留孟安、田香五、馬虎、李時春、黃九榮、張承龍、郭承隆等在思明。

    旋馬虎、李時春逃歸,孟安、田香五皆撥兵守之。

    郭承隆原為清提督段應舉左營,以應舉之死,恐株累;其妻子在泉,搬至思明,意圖大用,逾年怏望。

    至是,棄妻子,同黃九榮逃歸清。

     庚申、永曆卅四年 庚申、永曆卅四年(即康熙十九年) 二月,廿四日,武平伯劉國軒棄海澄縣,率諸将歸至鹭島;百姓遮道稽首,求駐鹭保民。

     廿六日,兵變擄掠,鄭藩自縱火焚演武亭行營,盡率衛鎮登舟。

    協理五軍吳桂聚散卒據廈門,以俟清兵。

     廿九日,鄭藩舟至澎湖。

     三月,十二日,鄭藩及諸衛鎮舟抵台灣。

     五月,地作驢鳴;台灣半路店雨雹如雞□(子)。

     六月,總制陳永華晝坐,見有冠服□偉者,自稱行災使者,欲假其所居衙署,約三月後去。

    陳即移居,為設供、具酒醴,封衙署延之。

     承天府豬生子,四耳、三目,前二腳向上。

     藩令仿古田賦出兵,海(?)每田四十甲出丁壯一名。

     發舟師增守澎湖。

     七月,總制陳永華卒。

     十月,武平伯營中豬生子,獸身人面。

     十一月,白氣長數丈見于四方。

     辛酉、永曆卅五年 辛酉、永曆卅五年(即康熙二十年) 正月,廿八日寅時,鄭藩薨于承天府行台。

    輿屍歸安平鎮王城殡殓畢,嗣統未定,舉國危疑。

     三十日,侍衛将軍馮錫範、武平伯劉國軒調兵駐承天府,會六官議建嗣。

    董太妃與諸公子收監國印,殛監國克■〈臧上土下〉于王城;懸谕國門,以克■〈臧上土下〉非藩本生子,谕以次子克塽嗣位。

     三月,初一日,董太妃率世子克塽登位。

    百官朝賀畢,太妃起出位,複谕以誅監國□,以世子付托馮、劉等□悉力匡扶。

    涕泗沾襟,衆心大慰。

     以馮錫範為忠誠伯、劉國軒為武平侯,并參贊機務。

     大赦國中。

     初六日,發喪,百官哭臨;谥先藩為文王,追谥賜姓延平王為武王。

     以二分子聰為輔政公,領護衛,典機務。

     故監國妃陳氏自經殉死。

     三月,以五公子智為右武骧将軍,募兵。

     十一日,先藩所愛四嫔同日俱投環從死。

     四月,以三公子明為左武骧将軍,募兵。

     承天府火炎。

     六月,十六日,董太妃薨。

     豕妖疊見。

     七月,二十三日,北使到招撫。

     十七日,北将宋明一□來降。

     八月,廿八日,□□中軍營火。

     北使吳某、陳某複至。

     九月,初二日,台灣塗墼庭火。

     十月,廿六日,賓客司傅為霖通清事發,逸亡;大索國中。

     廿八日,獲傅為霖。

     廿九日,執與謀續順公沈瑞、宣毅左鎮高壽、都吏陳典威,并收其家。

     十一月,初一日,淩遲傅、高、陳,盡殲其子弟;續順公沈瑞令自經,家口并入官發配。

    續順公娣年二十五,未許聘;與夫人鄭氏俱自經(鄭氏禮官斌女也)。

    傅女亦自盡。

     壬戌、永曆卅六年 壬戌、永曆卅六年(即康熙廿一年) 正月,廿七夜,八公子溫為其仆某刺殺不死,鞫得磔之。

     五月,北警,大驚;列兵守各港澳。

     武平侯劉國軒率舟守澎湖。

     七月,劉國軒歸自澎湖。

     安平鎮火。

     十月,歲饑。

     十一月,北警急,劉國軒赴澎湖。

     十二月,承天府火災,沿燒千六百餘家。

     米價騰貴,民不堪甚。

    武平候歸。

     癸亥、永曆卅七年 癸亥、永曆卅七年(即康熙廿二年) 正月,北警;忠誠伯馮錫範備兵鹿耳門。

     北使黃朝用至,議和;凡四款。

     二月,遣官同北使赴清議和。

     米價大騰,民饑死甚多。

     三月,北米船至,米稍平。

     五月,北警日急,複分師守要沖。

     承天府豬生象。

     武平侯率師赴澎湖。

     六月,十八日夜,報清兵舟至澎湖,國中大驚。

     十八日,報澎湖戰捷,民心稍定。

     十九日,載歸戰傷兵二百餘。

     廿二日,報清兵複挫;武平侯以領騎協陳諒為首功,挂将軍印,迎之。

     廿三日,右武衛林升戰傷歸。

     廿四日午,報澎湖陷;夜,武平侯率蕭某、姚富二将歸。

     廿五日,議遣官求降;仍為遠遁之計。

    群情洶洶,各懷向背。

    民人一、二逃者,拿其囊橐,置街中焚之。

     廿七夜,九公子柔為其家人焚劫;後捕獲,盡殺之。

     當事議固守,遣降者又遲發。

     閏六月,初二日,清水師提督施琅發劉國軒幕下吏曾蜚并澎湖戰傷卒回台灣;仍招降,詞意甚佳。

    乃決計降,國人稱慶。

     初五日,命刑官鄭平英、賓客司林勝并武平侯幕吏朱□□、曾蜚赍降表赴澎湖。

     □□月,十七日,明甯靖王術桂衮冕拜告天地、二祖、列宗,從容投缳死;愛妾及家中五人俱自經死。

     □六月十七日,朱□、曾某回台灣,傳施提督言,□□□各以……&hellip(以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