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楓林集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黃方書唐許藻鑒景純地理之學無不奇驗業既精遊必廣當大有用于世恐不得專此梅谷之隐也雖然我知之矣人以學求名君以謙自牧則其遊也如班生之投筆如司馬公之志名山大川如莊生之逍遙遊自适其适吾豈求知于人而人亦莫知吾遊之樂也壯哉遊乎餘老且拙惟目送車塵而未獲同遊之樂榮歸有時當共盤桓于梅谷翫疏影暗香之奇趣蓋自此始時洪武戊申十月望日隆隐老人朱升序
○送程仲本之龍川侍親序
程仲本年十八從鄉先生東阜翁學經術舉子業去侍尊父官龍川谂其親友朱升曰植也學于此而習于彼也從師之日少而侍親之日多懼夫業無所從請而疑之無質也故于諸經多其受而姑日涉獵焉問學也則先其節目于為文求得其旨意程度而巳綴之成篇則在定省之暇噫仲本之于學其因時制宜者哉然愚觀仲本之為人也其質弱其氣不充不副其志千言成誦率讀二百餘過飲酒不能一蕉葉清癯之體不勝衣而攻苦食淡至甚立程自撾暮辄歉歎惟日不足坐以待旦愚生春秋三十有四幾倍年于仲本昔亦執經東阜先生館下離師而荒舊業坐耗真所謂悠悠者仲本盍少損其汲汲之過以相益哉今夫舉子之得官也秋試于鄉春受命于朝其卑者亦至貳令彼由外之學職吏員與向之歲貢茂異積月日以至于邑丞非二三十年不可也二三十年之地位以得是職不亦勞乎此之工夫尚必循序而漸進夫田夫工女之志于溫飽也得之非一旦夕不種不獲不緝不織古人之于經書也口誦而心惟之故誦不以口而自然入于心以見諸行事以極夫儒者之功用或弦或舞或息或遊故從事也不苦而腴味達乎四肢六經以下皆文法也其理明故條達而永其義精故圓緻而嚴氣之所發其辭雄意之所止其篇終作文之本在讀書讀書之法在循序古者四十年富力強道明德立而仕今舉經明行修亦限二十有五仲本循序而待年其進可量哉昔者尊父大尹之筮仕于京師也日念揚名顯親不敢忘也君臣大義無所可逃故惟所得而恂恂焉惟所事而勉勉焉非無緻力以助長之地不肯為也今則宰南徹之百裡假大州之一麾矣積之久者發必宏将遄緻黑頭之公于不難矣方其初時豈不有躁進幸得之徒從旁而發迂闊之笑者顧今所成孰在仲本之為學盍視此壬申秋中朱升書
○詹田孫氏家錄序
古者王朝有史官諸侯亦各有國史下而至于都若家有土地人民甲兵錢谷之數宮室宗廟官司祭祀往來之事則亦必有紀錄焉又下至于事物之書若山經地志職官氏族之類皆史流也然而古之為史者必考求理亂興廢之故而着之善觀史者亦必因其文而得其心焉夫是以感發懲艾而有益于國家身心之理非直以為聞見也是故剛者必折抑者必發驟興而遽滅幾絕而複續此皆造化之機天之道也上士默觀而會之焉中人以下不稽而鑒諸人事之切近者未有能動其心者也孫君仁遠譔其家錄尊祖而敬宗敬宗而收族墟墓之紀言行之傳感慕之情忠厚之道無不具見而其微意所以示乎後人者尤在于此餘謂仁遠為是錄也孝誠盡焉祖德彰焉後人得以鑒焉而凡善讀者于身心家國之理鹹有功焉是一舉而四得也故于翫複之餘而識之卷末以告夫讀之者雲歲辛卯七月甲子既望友生朱升書于池學尊經閣
○送鮑尚褧序 【邊允中 戴尚文 鄭伯原 尹典文 鮑尚褧 方宏遠】
十二年五月徽守王公詫所貢士于朱允升曰。
邊尹軀幹言論可觀聽也。
戴鮑學問文辭可取也。
鄭方才幹可稱也。
吾坐一堂之上而得人才如此。
其不易哉。
允升俯不敢言。
再問拱而立曰。
是誠不易也。
自昔升平之久。
有教養之素。
且患難得焉。
且今蔽賢之責有可辭。
而濫舉之罰不可解。
公盍慎諸。
公曰。
吾所貢定矣。
子無庸言。
但為我甲乙。
曰。
不盡識其人也。
曰所識者。
曰鮑尚褧為甲。
公驚曰。
噫餘皆其下乎。
不有戴尚文乎。
曰此二人也。
嘗與遊處者也。
知之悉也。
且公之舉也。
專為治經博士乎。
抑亦使其出入長治用于時乎。
由前戴賢。
由後則鮑。
鮑不甲于餘人。
甲于戴某。
所識者也。
且戴與鮑異。
鮑事祖父以處鄉。
大得人心。
年來科差數十倍于平時。
儉勤供給。
家事不甚落。
戴失父四年矣。
落其業半。
才亦不同。
鮑中耿而外和。
與人言辨而婉。
能使橫者直。
逆者順。
戴于所不合者。
幾不能一語。
交性不同。
戴唯治舉子業。
今刍狗矣。
鮑稍研小學。
喜為人作傳隸。
學不同。
唯鮑之祖會昌同知。
年且八十。
父未老而耄。
戴有子甫六七歲。
無應門之童。
二人者。
羁于家事而不可出則同耳。
其餘烏可比也。
公曰。
若子之言。
戴其無所用乎。
曰用于經生學士未嘗不可也。
若尚褧者倘處之繁劇。
以棄其學。
?之錢谷。
以違其才。
置之遠外。
以亂其孝養之心。
則猶戴之無所用也。
公大喜謝曰。
子之言誠不私。
于所親也。
茲以尚褧之行。
而書答問于郡守者。
以為贈言 朱楓林集卷之四終
邊尹軀幹言論可觀聽也。
戴鮑學問文辭可取也。
鄭方才幹可稱也。
吾坐一堂之上而得人才如此。
其不易哉。
允升俯不敢言。
再問拱而立曰。
是誠不易也。
自昔升平之久。
有教養之素。
且患難得焉。
且今蔽賢之責有可辭。
而濫舉之罰不可解。
公盍慎諸。
公曰。
吾所貢定矣。
子無庸言。
但為我甲乙。
曰。
不盡識其人也。
曰所識者。
曰鮑尚褧為甲。
公驚曰。
噫餘皆其下乎。
不有戴尚文乎。
曰此二人也。
嘗與遊處者也。
知之悉也。
且公之舉也。
專為治經博士乎。
抑亦使其出入長治用于時乎。
由前戴賢。
由後則鮑。
鮑不甲于餘人。
甲于戴某。
所識者也。
且戴與鮑異。
鮑事祖父以處鄉。
大得人心。
年來科差數十倍于平時。
儉勤供給。
家事不甚落。
戴失父四年矣。
落其業半。
才亦不同。
鮑中耿而外和。
與人言辨而婉。
能使橫者直。
逆者順。
戴于所不合者。
幾不能一語。
交性不同。
戴唯治舉子業。
今刍狗矣。
鮑稍研小學。
喜為人作傳隸。
學不同。
唯鮑之祖會昌同知。
年且八十。
父未老而耄。
戴有子甫六七歲。
無應門之童。
二人者。
羁于家事而不可出則同耳。
其餘烏可比也。
公曰。
若子之言。
戴其無所用乎。
曰用于經生學士未嘗不可也。
若尚褧者倘處之繁劇。
以棄其學。
?之錢谷。
以違其才。
置之遠外。
以亂其孝養之心。
則猶戴之無所用也。
公大喜謝曰。
子之言誠不私。
于所親也。
茲以尚褧之行。
而書答問于郡守者。
以為贈言 朱楓林集卷之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