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京城風俗記
關燈
小
中
大
雲一百三日為炊熟,以為後三日禁火為烹炮覃湯之具(覃音藍,湯,土當反)。
慶曆中,京師人家庖廚滅火三日。
是節合都士庶之家多蓄食品,故京師諺語有&ldquo寒食十八頓&rdquo之說。
又諺雲:&ldquo饞婦思寒食(饞,土鹹切,不廉也),懶婦思正月。
&rdquo正月女工多禁忌故也。
又謂寒食為一月節者,自一百四日人家出修墓祭祀,如是經月不絕。
故俗傳有一月節之語。
是日,世傳婦人死于産蓐者,其鬼唯于一百五日得自湔濯,故人前一日皆畜水。
是日不上井,以避之。
又以棗面為餅,如北地棗菰而小,謂之子推,穿以楊枝,插之戶間,而不知何得此名也。
或者以謂昔人以此祭介子推,如端午角黍祭屈原之義。
都民不論貧富,隔歲以豕肉先糟熟,挂竈側,名曰&ldquo臘月肉&rdquo。
至是日,特取淨洗而食之,蓋預備禁火之意也。
今人皆不知其義。
○三月 清明節在寒食前後,故節物樂事皆為寒食所包。
國朝故事:唯自清明日開集禧殿太乙宮三日,宮殿池沼、園林花卉諸事備具,繁台正在其東,登樓下瞰,尤為殊觀。
石曼卿詩雲:&ldquo台高地迥出天半,剩見皇都十裡春。
&rdquo上巳,上開金明池、金水河、瓊林苑(三事見《教坊記》詳載)。
是日開金明池,細民作小兒戲弄之具,而炫賣者甚衆,而龍船為最多。
大率仿禦座龍船及競渡龍虎頭船,其巨細工拙不一制也。
自元豐初,每開一池,日許士庶蒲博其中,自後遊人益盛。
舊俗相傳。
裡諺雲:&ldquo三月十八,村裡老婆風發。
&rdquo蓋是日村姑無老幼皆入城也。
是日郡府為盛會,争标水秋千之戲,皆如上巳,而觀者雜Ш,過之遠甚。
三月二十八日,雖複為此戲,又其次也。
西京多重此日,京城合郡不以朝貴士庶為間,每于此月當牡丹盛開之際,各出其花于門首及廊庑間,名曰&ldquo鬥花會&rdquo。
富貴之家設宴以賞,姿傾城往來遊玩。
都人是日盛飾子女,車馬阗街,珠翠溢目,一春遊賞,無出于此。
舊俗相傳:慈恩院有花兩叢,花開五六百朵,繁豔芬馥,近少倫比,有僧思振甚寶愛之。
一日朝士數人尋芳至慈恩院,時東廊小軒有白牡丹可愛,相與傾酒而坐,因謂思振曰:&ldquo牡丹之盛美亦奇矣,然世之所玩者,但淺紅、深紫而已。
竟未識紅之深者。
&rdquo思振微笑曰:&ldquo安得無,但諸賢未之見爾。
&rdquo于是從而诘之,思振曰:&ldquo昔于他處一見,蓋非辇毂所有。
&rdquo堅求之不已,僧曰:&ldquo衆君子好尚如此,老僧此實有之,今欲同看此花,但未知不洩于人否?&rdquo朝士作禮為誓雲:&ldquo終身不複言之&rdquo。
思振乃開一房,其間施設幡像,有闆壁,遮以舊幕。
幕下啟關而入,至一院。
有小堂兩間,華潔潇灑,軒庑闌楹,妝飾華麗。
有殷紅牡丹一叢,婆娑開花異常。
春陽才照,露華乍,濃姿半開,炫耀心目。
朝士愛賞留戀,及暮乃去。
思振曰:&ldquo老僧保惜培護近二十年矣,謹無出語,使人知之。
&rdquo經數日,甫及鬥花會之辰,有權要子弟數人同到寺,至有花之房,從容良久,引思振至曲江閑步。
将出,令小仆寄安茶笈(音及,箱也),裹以黃帕,遂往曲江岸,藉草舉杯次。
忽有小師奔走而來雲:&ldquo有數十人入院掘花,禁之不止。
&rdquo思振俯首無言,唯自籲歎。
坐中權要子弟相顧而笑。
卻同僧歸院,至寺門,見以大畚盛花(畚音本),舁擡而去。
取花者徐謂僧曰:&ldquo竊聞貴院有此名花,宅中鹹欲一看,不敢預有相告,蓋恐難于見舍。
适寄茶笈中,有金三十兩、蜀茶二斤以謝。
&rdquo是年鬥花之會,獨此花為東京第一。
慶曆中,京師人家庖廚滅火三日。
是節合都士庶之家多蓄食品,故京師諺語有&ldquo寒食十八頓&rdquo之說。
又諺雲:&ldquo饞婦思寒食(饞,土鹹切,不廉也),懶婦思正月。
&rdquo正月女工多禁忌故也。
又謂寒食為一月節者,自一百四日人家出修墓祭祀,如是經月不絕。
故俗傳有一月節之語。
是日,世傳婦人死于産蓐者,其鬼唯于一百五日得自湔濯,故人前一日皆畜水。
是日不上井,以避之。
又以棗面為餅,如北地棗菰而小,謂之子推,穿以楊枝,插之戶間,而不知何得此名也。
或者以謂昔人以此祭介子推,如端午角黍祭屈原之義。
都民不論貧富,隔歲以豕肉先糟熟,挂竈側,名曰&ldquo臘月肉&rdquo。
至是日,特取淨洗而食之,蓋預備禁火之意也。
今人皆不知其義。
○三月 清明節在寒食前後,故節物樂事皆為寒食所包。
國朝故事:唯自清明日開集禧殿太乙宮三日,宮殿池沼、園林花卉諸事備具,繁台正在其東,登樓下瞰,尤為殊觀。
石曼卿詩雲:&ldquo台高地迥出天半,剩見皇都十裡春。
&rdquo上巳,上開金明池、金水河、瓊林苑(三事見《教坊記》詳載)。
是日開金明池,細民作小兒戲弄之具,而炫賣者甚衆,而龍船為最多。
大率仿禦座龍船及競渡龍虎頭船,其巨細工拙不一制也。
自元豐初,每開一池,日許士庶蒲博其中,自後遊人益盛。
舊俗相傳。
裡諺雲:&ldquo三月十八,村裡老婆風發。
&rdquo蓋是日村姑無老幼皆入城也。
是日郡府為盛會,争标水秋千之戲,皆如上巳,而觀者雜Ш,過之遠甚。
三月二十八日,雖複為此戲,又其次也。
西京多重此日,京城合郡不以朝貴士庶為間,每于此月當牡丹盛開之際,各出其花于門首及廊庑間,名曰&ldquo鬥花會&rdquo。
富貴之家設宴以賞,姿傾城往來遊玩。
都人是日盛飾子女,車馬阗街,珠翠溢目,一春遊賞,無出于此。
舊俗相傳:慈恩院有花兩叢,花開五六百朵,繁豔芬馥,近少倫比,有僧思振甚寶愛之。
一日朝士數人尋芳至慈恩院,時東廊小軒有白牡丹可愛,相與傾酒而坐,因謂思振曰:&ldquo牡丹之盛美亦奇矣,然世之所玩者,但淺紅、深紫而已。
竟未識紅之深者。
&rdquo思振微笑曰:&ldquo安得無,但諸賢未之見爾。
&rdquo于是從而诘之,思振曰:&ldquo昔于他處一見,蓋非辇毂所有。
&rdquo堅求之不已,僧曰:&ldquo衆君子好尚如此,老僧此實有之,今欲同看此花,但未知不洩于人否?&rdquo朝士作禮為誓雲:&ldquo終身不複言之&rdquo。
思振乃開一房,其間施設幡像,有闆壁,遮以舊幕。
幕下啟關而入,至一院。
有小堂兩間,華潔潇灑,軒庑闌楹,妝飾華麗。
有殷紅牡丹一叢,婆娑開花異常。
春陽才照,露華乍,濃姿半開,炫耀心目。
朝士愛賞留戀,及暮乃去。
思振曰:&ldquo老僧保惜培護近二十年矣,謹無出語,使人知之。
&rdquo經數日,甫及鬥花會之辰,有權要子弟數人同到寺,至有花之房,從容良久,引思振至曲江閑步。
将出,令小仆寄安茶笈(音及,箱也),裹以黃帕,遂往曲江岸,藉草舉杯次。
忽有小師奔走而來雲:&ldquo有數十人入院掘花,禁之不止。
&rdquo思振俯首無言,唯自籲歎。
坐中權要子弟相顧而笑。
卻同僧歸院,至寺門,見以大畚盛花(畚音本),舁擡而去。
取花者徐謂僧曰:&ldquo竊聞貴院有此名花,宅中鹹欲一看,不敢預有相告,蓋恐難于見舍。
适寄茶笈中,有金三十兩、蜀茶二斤以謝。
&rdquo是年鬥花之會,獨此花為東京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