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良謀難展 英雄無奈(3)

關燈
光和五年,即公元一八二年,也就是二十六歲的劉宏在位的第十四年,旱災嚴重,疫病流行,情況相當惡劣。

    劉宏便親自祈禱上天,詢問降災的緣由。

     那時,曹操身任議郎,他趁機上書表示:“天災來自人事,當今的三公徒具虛名,不盡職責,處處掩護私黨,不守法的鷹之輩放縱橫行,有德行的人反而被囚禁在牢中……社會混亂的情形,比天災更為嚴重……” 劉宏領會曹操所指的弊端,立刻将三公之首的司徒陳耽免職,并提升太常袁隗為司徒;嚴厲斥責太尉許有及司空張濟,所有曾因事被免職的大臣,再度調回洛陽,并派人為議郎。

    一時朝野大動,頗有改革中興的氣勢。

     中平五年,即公元一八八年冬十月,也就是他去世前的半年,劉宏接受大将軍何進的建議,親自全副武裝主持閱兵式。

     典禮完畢後,劉宏問參加閱兵的讨虜校尉蓋勳說:“有這麼強的軍容,為什麼還會有人想叛變呢?” 蓋勳乘機回答:“那表示陛下的心腹臣子有問題呀。

    ” 當時以上軍校尉的大宦官蹇碩兵力最強,也夠得上是皇帝的心腹大宦。

    因此,劉宏很自然地以征詢的表情回過頭來看蹇碩,蹇碩一時愕然,隻得無趣地避開。

     劉宏進一步地詢問蓋勳:“如果我想辦法增加軍隊的待遇,并且加強檢閱訓練,你認為如何?” 蓋勳說:“我聽說從前的賢明君王從不舉行閱兵大典。

    因為盜賊叛變都是在遠離京城的各州郡,如果皇上卻集中兵力在身旁,并不足以顯現軍威,反而有害正常軍事作業的運行。

    ” 劉宏聽了不禁感歎地表示:“你講得有道理,可惜我認識你太晚了,怎麼過去從來沒有人對我講過這種道理呢?” 事後蓋勳對京城五軍的副指揮中軍校尉袁紹表示:“我看皇上倒是相當聰明的,他不過長期被左右所蒙蔽罷了。

    ” 因此,蓋勳建議袁紹結合有志之士,伺機誅殺宦官以清君側。

     的确,年紀逐漸長大以後,劉宏也似乎發現圍繞在身旁的宦官問題嚴重。

    加上第二次黨锢之禍的流血事件發生後,引發士人及平民極大的反感,宦官的實際影響力,已盛極而衰了。

    中平元年,即公元一八四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宏便乘機大量起用“清流派”名士出掌軍政大權,以和宦官分庭抗禮。

    像司隸軍區指揮官的皇甫嵩、朱俊、盧植,新編制京城八軍指揮官的袁紹、曹操、夏牟、淳于瓊等人,都是當時有名的反宦官人士。

     或許因為宦官感覺到了這股壓力,為了自保,他們于是向劉宏下了手腳。

    在這件事的半年後,東漢靈帝劉宏便突然暴發重病,死在辦公的嘉德殿中。

    這事當然是十分蹊跷的。

     劉宏病發後的情況非常危急,因此他立刻召見大将軍何進入宮商議後事,特别是繼承權的問題。

    何進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