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鳳姐和她的朋友們
關燈
小
中
大
可是鳳姐又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優點和缺點一樣突出,有時冷酷,有時溫暖,有時惡毒,有時也存有善意,這偶爾的溫情,不曾決絕到底,為她赢得了幾許真正的友誼,又是這友誼,成了她生命中最後的希望。
不消說,就是她和平兒與劉姥姥的友誼,雖然她和平兒是主仆之分,鳳姐在某些時候也會毫不猶豫地把平兒推出去,比如賈琏和鮑二家的偷情,她倒拿平兒出氣,又比如她想把尤二姐拐進榮國府時,便說平兒“是咱們的丫頭”,須知平兒最是要面子的人,當此際,也隻能俯首低眉配合她演戲。
但鳳姐惟一信任的人,也隻有平兒,賈瑞這樣的事,她也和平兒商量,探春發起改革,她怕平兒眼中隻有她,特地叮囑一切都要看探春臉色行事,平兒可以私自拿她的衣物送人,也可以自行判冤決獄,沒人的時候,鳳姐就叫她一道坐在炕上吃飯,倒不是收買人心,她在平兒面前向來不憚于露出最壞的一面的,自不必于内室之中,兩人之間,再做這種功夫。
就是平兒挨了鳳姐打的那一回,也很快得到平反,鳳姐“又是慚愧,又是心酸”,以至落下淚來,鳳姐向來威風八面,對小丫頭張口便罵擡手便打,何曾為誰落下一滴眼淚來?後來又再三道歉,在某些時候,還肯讓平兒發洩兩句。
就是這種信任,這一點類似姐妹的感情,讓平兒對她死心塌地,偶爾受了委屈,也會記着這一刻的好,不在心中積怨。
後來巧姐被狠舅奸兄出賣後,又逢兇化吉,應當有平兒的功勞,即使不論這個,賈府上下,真心實意為鳳姐着想的,惟有平兒而已。
鳳姐和劉姥姥的交往過程比較特别,按說她對底層人民是比較看不起的,千方百計瞧不起趙姨娘和周姨娘就是一例,到道觀進香碰到個小道士也一耳光扇倒在地,惟獨劉姥姥,卻一直照顧有加。
當然也因王夫人曾吩咐過,可王夫人的吩咐十分含糊,鳳姐完全可以按最下限打發,随便給幾吊錢了事,偏偏她出手很大方,二十兩銀子,夠一個莊戶人家過一年的了。
無可解釋,隻能歸結為緣分,這麼說吧,某日你心情很好,有陌生人來拜訪你,頭開得很順,接下來往往一順百順,若是相反,即使這人沒有什麼毛病,頭開得不好,就會形成偏見,劉姥姥正巧是前一種。
僅僅是頭開得好,也不能形成友誼,鳳姐對劉姥姥有所認知,當在劉姥姥念“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後,鳳姐鴛鴦跟她道歉,說是為了哄賈母高興,劉姥姥坦然道,你們一開始跟我講我就知道了,我要是在意我就不說了。
作為一個求乞者,她擺正自己的位置,既然邁出第一步,就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似假清高的妙玉,也不似《妻妾成群》裡的頌蓮,明明自己選定“甯做富人妾,不做窮人妻”的人生,還要長籲短歎怨天尤人,在苦難面前,選擇堅強比選擇唧唧歪歪更不易,因此也更值得尊重。
相對于大觀園的公子小姐,鳳姐對于人生有更多的體驗,應當明白人生際遇常有順逆,加上天性聰明,她對劉姥姥的智慧也有着更多的了解。
巧姐生病之後,她請劉姥姥看是怎麼回事,因信她見多識廣,又請她取名字,還說,說句不怕你惱的話,你們莊稼人到底貧苦些,你起個名字,隻怕壓得住她。
兩個人的話說得何等親密且不設防,正像是親戚間的閑話,她的代言人平兒也對劉姥姥說,咱們都是自己人——而賈母宴請劉姥姥,場面雖大,卻很有炫耀性消費的意思。
兩個聰明人的彼此認可,超越了求乞者與施與者的身份,劉姥姥之于鳳姐,不曾像寶钗黛玉那樣溫言款款促膝而談,卻自有一種莫逆于心的交情,在命運的關口,放出熠熠光彩。
不消說,就是她和平兒與劉姥姥的友誼,雖然她和平兒是主仆之分,鳳姐在某些時候也會毫不猶豫地把平兒推出去,比如賈琏和鮑二家的偷情,她倒拿平兒出氣,又比如她想把尤二姐拐進榮國府時,便說平兒“是咱們的丫頭”,須知平兒最是要面子的人,當此際,也隻能俯首低眉配合她演戲。
但鳳姐惟一信任的人,也隻有平兒,賈瑞這樣的事,她也和平兒商量,探春發起改革,她怕平兒眼中隻有她,特地叮囑一切都要看探春臉色行事,平兒可以私自拿她的衣物送人,也可以自行判冤決獄,沒人的時候,鳳姐就叫她一道坐在炕上吃飯,倒不是收買人心,她在平兒面前向來不憚于露出最壞的一面的,自不必于内室之中,兩人之間,再做這種功夫。
就是平兒挨了鳳姐打的那一回,也很快得到平反,鳳姐“又是慚愧,又是心酸”,以至落下淚來,鳳姐向來威風八面,對小丫頭張口便罵擡手便打,何曾為誰落下一滴眼淚來?後來又再三道歉,在某些時候,還肯讓平兒發洩兩句。
就是這種信任,這一點類似姐妹的感情,讓平兒對她死心塌地,偶爾受了委屈,也會記着這一刻的好,不在心中積怨。
後來巧姐被狠舅奸兄出賣後,又逢兇化吉,應當有平兒的功勞,即使不論這個,賈府上下,真心實意為鳳姐着想的,惟有平兒而已。
鳳姐和劉姥姥的交往過程比較特别,按說她對底層人民是比較看不起的,千方百計瞧不起趙姨娘和周姨娘就是一例,到道觀進香碰到個小道士也一耳光扇倒在地,惟獨劉姥姥,卻一直照顧有加。
當然也因王夫人曾吩咐過,可王夫人的吩咐十分含糊,鳳姐完全可以按最下限打發,随便給幾吊錢了事,偏偏她出手很大方,二十兩銀子,夠一個莊戶人家過一年的了。
無可解釋,隻能歸結為緣分,這麼說吧,某日你心情很好,有陌生人來拜訪你,頭開得很順,接下來往往一順百順,若是相反,即使這人沒有什麼毛病,頭開得不好,就會形成偏見,劉姥姥正巧是前一種。
僅僅是頭開得好,也不能形成友誼,鳳姐對劉姥姥有所認知,當在劉姥姥念“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後,鳳姐鴛鴦跟她道歉,說是為了哄賈母高興,劉姥姥坦然道,你們一開始跟我講我就知道了,我要是在意我就不說了。
作為一個求乞者,她擺正自己的位置,既然邁出第一步,就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似假清高的妙玉,也不似《妻妾成群》裡的頌蓮,明明自己選定“甯做富人妾,不做窮人妻”的人生,還要長籲短歎怨天尤人,在苦難面前,選擇堅強比選擇唧唧歪歪更不易,因此也更值得尊重。
相對于大觀園的公子小姐,鳳姐對于人生有更多的體驗,應當明白人生際遇常有順逆,加上天性聰明,她對劉姥姥的智慧也有着更多的了解。
巧姐生病之後,她請劉姥姥看是怎麼回事,因信她見多識廣,又請她取名字,還說,說句不怕你惱的話,你們莊稼人到底貧苦些,你起個名字,隻怕壓得住她。
兩個人的話說得何等親密且不設防,正像是親戚間的閑話,她的代言人平兒也對劉姥姥說,咱們都是自己人——而賈母宴請劉姥姥,場面雖大,卻很有炫耀性消費的意思。
兩個聰明人的彼此認可,超越了求乞者與施與者的身份,劉姥姥之于鳳姐,不曾像寶钗黛玉那樣溫言款款促膝而談,卻自有一種莫逆于心的交情,在命運的關口,放出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