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征東吳孫權俯首 殺崔琰曹操稱王
關燈
小
中
大
他不僅當面明說暗勸曹操不可稱王,出了相府還橫眉冷對使勁兒吹“勸進鳳”的楊訓道:“你小子張精什麼?我推薦你到相府供職,就是讓你元君元國極盡阿訣奉承溜須拍馬之能事嗎?你少說話能把你當啞巴嗎?”
直罵得楊訓擡不起頭,臉臊得象猴屁股。
有人把這話告訴了曹操,曹操大怒。
也不看崔琰是曹植的丈叔,以“怨謗”之名把他下了大獄。
崔琰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司馬懿曾偷偷去獄中探望、勸說,崔琰隻是梗着頸項叫罵曹操欺君妄為,天理不容。
曹操再也按捺不住殺心,象對荀彧一樣,抛卻一切情義和親情,令杖殺崔琰于獄中。
殺一儆百。
崔琰的死,使那些對曹操稱王有異議的大臣,心驚膽顫,紛紛改變态度,跟在鐘繇陳群辛毗後面表奏獻帝,頌魏公功德極大際地,伊周莫及,宜進爵為王。
獻帝無奈,垂淚令鐘繇草诏,冊立曹操為魏王。
時建安二十二年,夏五月。
目睹了這一切的司馬懿,心裡開始多了個心眼。
他已經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揣摸曹操的心理,善于遇事問一個為什麼了。
他從崔琰之死,不僅更加深了對曹操甯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處世原則的認識,而且,還比别人更深一層地想到了曹操心理天平上的兩端。
這兩端,一邊是長公子曹丕,一邊是三公子曹植。
這二人各有所長,都是曹操最寵愛的。
其中的一個,無疑是他将來權力移交的承繼者。
本來這個承繼者是環夫人所生的曹沖。
曹沖自幼聰明伶俐,十歲便遍覽經史子集。
曹操更是從他身上看到一種雍容之相,仁愛之心。
統禦守内,恩澤萬民,曹沖是最理想的。
可是,曹沖命薄。
十三歲便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曹操便隻有在曹丕、曹植二者之間作選擇了。
那麼,這将是哪一個呢? 作為想在曹操手下成就大業的每一個文官武将,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及早作好感情投資。
崔琰之死,明顯地表露出曹操對曹植的寵愛降溫了。
去年,曹植的妻子因違犯曹操的禁令,不思勤儉身穿錦繡而被曹操撞見賜死。
現今又杖殺曹植的丈叔。
這兩點,不正說明了曹植的失寵嗎?他先前與曹丕相交較多,以後更要注意博得長公子的好感。
實際上,司馬懿對曹丕曹植二公子早有看法。
他認為曹丕有乃父之風采,博覽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又善騎射,好擊劍。
曹植文彩風流,但質弱任性,飲酒不節,難當大任。
再者,《春秋》之義,立子以長。
所以,他認準将來承繼曹操勳業的隻能是曹丕。
果然,他的預見很快被驗證了。
曹操受魏王之爵,便在邺郡建造魏王宮。
宮成,要設立世子。
曹丕知道父王十分龐愛三弟,十分清楚誰是自己的競争對手,便向司馬懿等幕僚問計。
胸有成竹的司馬懿正求之不得,他早已分析研究了曹操的性格喜惡,傾盡自己所學,向他講評國家大事,治國方略,兵法戰術。
一再囑咐他,凡魏王出征,不管曹植如何巧言頌德,你隻牢記一條,流涕而拜,作難分難舍狀。
果然,兩人不同的表現,令曹操感慨萬端,認為曹植過于乖巧,誠心不及曹丕。
那日,曹操為立嗣心煩,出了書房,在院中散步。
路過掾屬值房,聽到裡面有人談話,似是議論立嗣之事,便在窗下駐足靜聽。
“哎,我看魏王日日為立嗣而苦惱。
你說,這五官将和臨淄侯,到底該立誰呀?” “要說,二位公子俱皆才華橫溢。
可是,《春秋》之義,立子以長,此乃定制。
再說,五官将為人仁孝聰敏,武功高于子建,有魏王之風。
還是應當立他為嗣。
” 曹操聽
有人把這話告訴了曹操,曹操大怒。
也不看崔琰是曹植的丈叔,以“怨謗”之名把他下了大獄。
崔琰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司馬懿曾偷偷去獄中探望、勸說,崔琰隻是梗着頸項叫罵曹操欺君妄為,天理不容。
曹操再也按捺不住殺心,象對荀彧一樣,抛卻一切情義和親情,令杖殺崔琰于獄中。
殺一儆百。
崔琰的死,使那些對曹操稱王有異議的大臣,心驚膽顫,紛紛改變态度,跟在鐘繇陳群辛毗後面表奏獻帝,頌魏公功德極大際地,伊周莫及,宜進爵為王。
獻帝無奈,垂淚令鐘繇草诏,冊立曹操為魏王。
時建安二十二年,夏五月。
目睹了這一切的司馬懿,心裡開始多了個心眼。
他已經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揣摸曹操的心理,善于遇事問一個為什麼了。
他從崔琰之死,不僅更加深了對曹操甯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處世原則的認識,而且,還比别人更深一層地想到了曹操心理天平上的兩端。
這兩端,一邊是長公子曹丕,一邊是三公子曹植。
這二人各有所長,都是曹操最寵愛的。
其中的一個,無疑是他将來權力移交的承繼者。
本來這個承繼者是環夫人所生的曹沖。
曹沖自幼聰明伶俐,十歲便遍覽經史子集。
曹操更是從他身上看到一種雍容之相,仁愛之心。
統禦守内,恩澤萬民,曹沖是最理想的。
可是,曹沖命薄。
十三歲便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曹操便隻有在曹丕、曹植二者之間作選擇了。
那麼,這将是哪一個呢? 作為想在曹操手下成就大業的每一個文官武将,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及早作好感情投資。
崔琰之死,明顯地表露出曹操對曹植的寵愛降溫了。
去年,曹植的妻子因違犯曹操的禁令,不思勤儉身穿錦繡而被曹操撞見賜死。
現今又杖殺曹植的丈叔。
這兩點,不正說明了曹植的失寵嗎?他先前與曹丕相交較多,以後更要注意博得長公子的好感。
實際上,司馬懿對曹丕曹植二公子早有看法。
他認為曹丕有乃父之風采,博覽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又善騎射,好擊劍。
曹植文彩風流,但質弱任性,飲酒不節,難當大任。
再者,《春秋》之義,立子以長。
所以,他認準将來承繼曹操勳業的隻能是曹丕。
果然,他的預見很快被驗證了。
曹操受魏王之爵,便在邺郡建造魏王宮。
宮成,要設立世子。
曹丕知道父王十分龐愛三弟,十分清楚誰是自己的競争對手,便向司馬懿等幕僚問計。
胸有成竹的司馬懿正求之不得,他早已分析研究了曹操的性格喜惡,傾盡自己所學,向他講評國家大事,治國方略,兵法戰術。
一再囑咐他,凡魏王出征,不管曹植如何巧言頌德,你隻牢記一條,流涕而拜,作難分難舍狀。
果然,兩人不同的表現,令曹操感慨萬端,認為曹植過于乖巧,誠心不及曹丕。
那日,曹操為立嗣心煩,出了書房,在院中散步。
路過掾屬值房,聽到裡面有人談話,似是議論立嗣之事,便在窗下駐足靜聽。
“哎,我看魏王日日為立嗣而苦惱。
你說,這五官将和臨淄侯,到底該立誰呀?” “要說,二位公子俱皆才華橫溢。
可是,《春秋》之義,立子以長,此乃定制。
再說,五官将為人仁孝聰敏,武功高于子建,有魏王之風。
還是應當立他為嗣。
” 曹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