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朗月照孤篷 母病滄江 複驚盜劫 深山穿暗霧 重逢良友 喜見珠明
關燈
小
中
大
這點年紀,品貌又好,入水尋銀定必轟動,遠近傳說,趕來觀看,難免惹出事來。
莫如把這大船搖往前途賣掉,換一小船,多點錢出來,暫時度日。
以後再想法子的好。
” 江氏母女聞言,忽想起那船乃淨波托人代買,工料極好,隻是稍大,行船費事,又不願雇人相助,江寬浪大,小船也不合用,本就打算尋到地頭将船賣掉,聞言心中略定,同聲贊好。
小妹細一檢點,還有一包碎銀,因為方才買藥不曾用完,回時随手塞在被褥之下,未被水賊偷去,約有四五兩重,另外還有一吊多散錢。
好在米鹽油柴等必需之物,淨波行時均代辦好,足敷三月之用,計算暫時還不妨事,母病又愈,心更放寬,為防病後體弱,強勸江母安卧,自去準備開船。
牛老頭笑道:“此時順風,你們如其順流而下,再好沒有。
”因憐小妹孤女,又将老婆兒子喊來相助,将篷拉起,并告小妹行船之法和前途停泊之處。
小妹行船本已學會,見他細心指點,幫着忙亂,轉眼停當,自己省力不少,知其人甚貧苦,仗着打魚為生,所得無幾,遇到天時不好便難一飽,又知水中沉銀決撈不上,便将所剩碎銀取了一兩贈他夫妻。
牛老頭歎道:“天底下隻有苦人才能憐惜苦人。
我雖不知你們來曆,照我看法,也是孤苦艱難的人,不被賊偷還好,經此一來,差不多被賊偷光。
你們寡母孤女,老的老,小的小,以後不知如何度日,我們好歹還能打魚為生,如何忍心還要你的銀子呢?”江氏母女苦笑道:“我們雖窮,好歹還有兩三月的糧,這條船也能賣些銀子。
你們隻此一條破船,遇到天氣不好便難度日,少分一點也不相幹。
”牛老頭見她母女再三勸說,其意甚誠,隻得謝諾收下。
為感送銀之德,強要送到前途再行分手,以防萬一風浪太大,小妹一人照顧不及。
小妹一算前途還要買藥,相隔隻數十裡,隻得應了。
開船以後,牛老頭見風色甚好,便在後艄代她劈柴燒飯,一面指點行舟之法和平生經曆。
小妹見他人好,順風順流,隻須将舵掌好便可無事,等服侍江母吃完粥飯,又服了一次藥,人已睡熟。
遙望東方,已有明意,天色卻甚陰晦,便和牛老頭談問商計前途之事。
無意之中談起打魚,忽然心動,向其求教。
才知牛老頭從小便以打魚為生,吃這碗飯已數十年。
隻要辦隻魚船和一些用具,肯賣力氣,數口之家足可溫飽,有時滿載而歸或是時鮮上市,得财更多,自食其力,度日有餘。
無奈所有魚市均有魚牙經紀人把持,大秤買進,小秤賣出,加上傭錢,剝削已多。
另外還有官府土豪硬要進獻,強買還是好的,稍不如意便遭打罵。
最厲害是時鮮上市本來極好買賣,官府推說進貢皇上,強迫獻納,一班差役如狼似虎,一個應付不好,便要家敗人亡不能安生。
經此層層壓榨,所得的錢隻有十之二三。
近年官府之外又多出兩個惡霸和好些流氓,強買硬奪,日子越發難過。
以前原好,現在都被這班惡人剝削,喘不過氣來等語。
小妹聽他說到好處,少女天真,不知魚行經紀,連同打魚,都有一定地段,漁人不受剝削便難立足,暗忖:以後無法度日,自己本會水性,何不也弄一條漁船。
靠着打魚奉養母親,豈不是好?表面不說,專心向其打聽。
牛老頭有問必答,說得十分詳細,小妹一一記在心裡。
船到前途泊處,又代小妹買了副藥和一些日用東西,方始殷勤别去。
江母傷财免災,第二日人便痊愈,由此防備賊黨危害之外,又加上生活憂慮,日夜愁思,無形中種下許多病根。
母女二人沿江而下,沿途都想尋覓隐居之處,均未如願。
一路浮家泛宅,時行時止,連經許多城鎮,因隻母女二人,不能離船太遠,小妹年紀太輕,江母又不放心,好些顧慮。
光陰易過,不覺秋末冬初,剩下幾兩散銀錢已用去了一多半,隐居之所仍未尋到。
小妹雖然年幼,卻比江母精細得多,既覺那船是個累贅,又想餘錢有限,船上食糧已快用完,一任如何省吃儉用,總有盡時,不在錢未用完前将船賣掉,到了柴米俱無,定必受欺賤賣。
便和江母商量停當,先打聽好了船價,然後一路問将過去,中間連受壞人欺騙挾制,均未上套。
最後居然賣得善價,竟将船本得回,還多了一點利息。
又将零物賣掉,隻留下一口衣箱、兩件行李。
先裝朝山雇了一隻小船,由水路往杭州進發,住在西湖一家尼庵之中。
遊完六橋三竺,小妹愛西湖山水清麗,本想住下。
江母覺着西湖名勝之區,地大繁華,賊黨難免往來,恐露形迹。
小妹又聽庵中尼姑說起富春江上風景和桐君山色之美,忽動遊興,暗忖:師父行時原說,隻是江浙一帶偏僻所在均可安居,并且無論住在何處,到時自會尋來。
久聞富春江山水清麗,何不前往一遊?如能尋到好地方隐居在彼,也是一樣。
議定起身,已是第二年的春天。
母女二人共隻一肩行李,随便搭一航船便自起身。
主意雖早打好,無奈人地生疏,又是外方口音,形迹還要隐秘,不敢當衆顯露。
途中聽說金華北山和蘭溪、永康一帶山水都好,會稽山陰更是古今勝地,中途變計,先往金華,一路遊山玩水,尋訪隐居之地。
宿處多在尼庵和老實鄉民人家,從未往大城鎮中走過。
隐居之地也未尋到,不是人山較深,便是離城市太近,許多風景優美的山水佳處,均因地理不熟錯過。
這日江母因小妹人已漸長,到處流連尋訪,又過了一年多。
前被賊偷,留下的幾件舊衣服已破得不能再穿。
同時想起前往永康去遊方岩,曾經發現一處地方,半村半郭,比較還好。
這兩年來行蹤無定,必須早把地方尋到,照野雲長老所說,将标記挂出,以免長老師徒和陳英萬一有事,無處尋找。
打算去往城鎮把安家日用諸物買好,日内如無适當之處,便往永康隐居。
小妹出門在外已有兩三年,除被賊偷了一次,未遇一個仇敵。
知道母親酒量甚好,愛吃火腿,自從在外飄流,不嗜此味已好幾年,難得到此出産之區,想借買物之便,同往城鎮覓一酒樓開葷,請母親醉飽一頓,立時贊好,同往城鎮中走去。
本意去往城中飲酒。
渡江以後,見江邊鎮店甚多,十分熱鬧,又有一家大酒樓,便同往上走去,擇一臨江座頭落座,叫了兩樣酒菜,正在飲食,低聲說笑。
忽見店夥走來,笑說:“江老婆婆,方才有一客人姓蘇,請你和小姑娘吃完去往下流三裡柳樹之下相見,酒飯賬已全會過,隻管請用。
這位老人家本等你二位一起走,因有一事必須先走一步。
他是本店老主顧,醫道極好,又會算卦,是個好人。
行時并說他和二位是至交,分手已好多年。
恐想不起,二位女客如問,可說二位的至親。
老王是他好友,你們由雲林庵來,他也知道。
為尋你們,特來此地,一說此話,你們便會想起等語。
” 江氏母女先頗駭異,後聽對方自稱老王舊友,明指先王而言,又知自己來曆假姓,料是野雲長老所派,再不便是先王舊友,心方略定,已然被人認出,便是敵黨,也逃不脫。
仔細一想,覺着對方決非敵黨,一問店夥那人形貌,說是一個紅臉長須、身材高大的老人。
回憶芙蓉坪雖有一個姓蘇的名醫,貌相卻又不對,隻得罷了。
吃完起身,照着所說,趕往下流三裡所說柳樹之下一看,老人并未在彼,隻有一個村童守在當地,還未開口,已先迎來,問知二人姓江,随手交過一張折好的紙條,字甚潦草,仿佛忙中所寫,大意是說:“江氏母女離庵三年,住處尚未尋到,似此飄流好些不便。
想是人地生疏,尋找不到适當地方,看信之後,可照所說去往富春江桐君山,那裡有一山村名叫黃港村,尋一姓奚的老人,告以蘇半瓢之友托他引路,尋找隐居之所,便可如願。
本意相伴同往,不料有一要緊約會,又有别的波折,以緻失約,還望原諒。
”後又添上幾行小字,上寫他本人有一義女,也同隐居在江邊鎮上,離黃港村不遠,隻等事情一完便可相見。
義女蘭珍已另命人送信,日内必能見面,看完燒去等語。
底下署名“吳尚拜啟”四字。
江母看完,猛想起老人便是昔年母家世交獨叟吳尚,蘇半瓢乃是他的化名,起初原是一子承桃父母兩房,蘇乃他的母姓,真名近二十年已無人提起。
先王在時,并還往芙蓉坪去過兩次。
有此異人為鄰,能得許多照應,隻不知酒樓相遇,何故不肯見面,約了地方,又複失約,仿佛有什急事神氣,是何原故?稍一商量,謝了村童,趕回鎮上,将應用諸物買好,便往桐君山趕去。
到了江邊埠頭,上岸之後,方覺和平日一樣,無可投奔。
當地又是一個小鎮,急切間連尋住處都難。
天又漸漸黑了下來,蘇半瓢所說奚醒和義女蘭珍,不知人在何處,想向村民打聽。
忽見一少女匆匆趕來,到了面前立定,朝江氏母女看了兩眼,笑問:“這位老伯母可姓江嗎?” 小妹見那少女貌甚美麗,和自己一樣并未纏足,腳底甚快,村人多與相識,甚是和氣,脫口問道:“姊姊貴姓?芳名可有一個蘭字?”話未說完,少女已先接口道:“小妹正是蘇蘭珍,伯母、姊姊新來此地,不是講話之所,請到家中一談如何?” 江氏母女聞言喜謝,到家一談,才知蘇半瓢隐居當地已有多年,前日偶往蘭溪,遇見兩個強仇,約定在金華北山相見。
本應明後日雙方惡鬥一拼死活,因女鐵丐花四姑隐居山中,料知仇敵是他同黨,孤身應敵原有戒心,後在鎮上飲酒,又遇到一個姓何的老友,得知仇敵虛實,并說老花婆自從洗手歸隐,每日養尊處優,盡性享受,舒服已極。
對于舊日同黨和綠林中人,雖然一體接待,有求必應,輕易卻不肯多事。
有人往請助場,必借洗手為名,婉言謝絕,隻出财力,不出人力,不過蘇半瓢的仇人是她舊交,約在當地拼鬥原有深意,想要引他出來。
半瓢帶着亡友之女隐居江南,昔年許多老友多半不通音問,孤身應敵未免可慮。
好在老花婆昔年本是相識,意欲搶在前面,同往北山,向老花婆打個招呼,免其出手,要少好些麻煩糾纏。
但知半瓢成名多年,性剛疾惡,決不肯向老花婆打招呼,借一題目将其引走,故未赴約。
後來半瓢問出底細,因覺老友好意未便堅拒,自己仍不願去,便由那姓何的想一方法,代約一人,告知老花婆的好友金星神猖查洪,令其緻意花四姑,不要管此閑事。
老花婆本就不願樹敵,又知半瓢乃昔年湖廣大俠獨叟吳尚的化名,與各位長老、前輩異人多是舊交,惟恐牽一發而動全身,将别的強仇大敵撩撥出來,躲避還來不及,哪裡還敢多事?何況對方又給了她一點面子,本人雖未投帖拜山來打招呼,有此成名多年的中間人出頭點到也是一樣,當時答應非但不肯幫助賊黨,反而露出暗助之意。
半瓢雖知事已無妨,但那敵人十分兇險,黨羽頗多,偶在西湖相遇,相約來此,本定事完便即遷居别處,但因江氏母女此後隐居桐君山須人照應,意欲暗中保護,又恐賊黨尋來,洩露蹤迹,一面打消前念,一面打好斬草除根的主意,将那兩個仇敵,連同那幾個窮兇極惡的老賊巨盜一齊除去,免留世上害人。
無如自己這面人少,日期已迫,為防到時漏網,尚須跟蹤追殺,一個不巧,就許有好些時的耽擱。
自己隐居之處還不能令賊黨知道。
為此專人送信,吩咐蘭珍往迎江母,告以真情,以防醉鬼奚醒酒已吃醉,尋他不到,無處安身。
江母聽完,才知對方隻知吳尚舊名,當蘇半瓢是另一人,相隔年久,未知底細,自己在此,得他照應再好沒有。
滿拟不久便可見面,哪知半瓢一去不回。
仗着奚醒、蘭珍相助,在靠近黃港村的風景佳處建了幾間房子,開了七八畝田地自耕自食,母女二人度日還不十分艱難。
不料搬家不久,江母連患重病,将帶去的錢用光,眼看日子難過,陳英忽然尋來,暗将寶石送到藏起,一聽江母病貧交加,便将身帶銀兩全數留下,說是奉有師命,要往芙蓉坪查探老賊曹景虛實,回時必要多帶金銀,請義母、妹子放心,住了幾天辭
莫如把這大船搖往前途賣掉,換一小船,多點錢出來,暫時度日。
以後再想法子的好。
” 江氏母女聞言,忽想起那船乃淨波托人代買,工料極好,隻是稍大,行船費事,又不願雇人相助,江寬浪大,小船也不合用,本就打算尋到地頭将船賣掉,聞言心中略定,同聲贊好。
小妹細一檢點,還有一包碎銀,因為方才買藥不曾用完,回時随手塞在被褥之下,未被水賊偷去,約有四五兩重,另外還有一吊多散錢。
好在米鹽油柴等必需之物,淨波行時均代辦好,足敷三月之用,計算暫時還不妨事,母病又愈,心更放寬,為防病後體弱,強勸江母安卧,自去準備開船。
牛老頭笑道:“此時順風,你們如其順流而下,再好沒有。
”因憐小妹孤女,又将老婆兒子喊來相助,将篷拉起,并告小妹行船之法和前途停泊之處。
小妹行船本已學會,見他細心指點,幫着忙亂,轉眼停當,自己省力不少,知其人甚貧苦,仗着打魚為生,所得無幾,遇到天時不好便難一飽,又知水中沉銀決撈不上,便将所剩碎銀取了一兩贈他夫妻。
牛老頭歎道:“天底下隻有苦人才能憐惜苦人。
我雖不知你們來曆,照我看法,也是孤苦艱難的人,不被賊偷還好,經此一來,差不多被賊偷光。
你們寡母孤女,老的老,小的小,以後不知如何度日,我們好歹還能打魚為生,如何忍心還要你的銀子呢?”江氏母女苦笑道:“我們雖窮,好歹還有兩三月的糧,這條船也能賣些銀子。
你們隻此一條破船,遇到天氣不好便難度日,少分一點也不相幹。
”牛老頭見她母女再三勸說,其意甚誠,隻得謝諾收下。
為感送銀之德,強要送到前途再行分手,以防萬一風浪太大,小妹一人照顧不及。
小妹一算前途還要買藥,相隔隻數十裡,隻得應了。
開船以後,牛老頭見風色甚好,便在後艄代她劈柴燒飯,一面指點行舟之法和平生經曆。
小妹見他人好,順風順流,隻須将舵掌好便可無事,等服侍江母吃完粥飯,又服了一次藥,人已睡熟。
遙望東方,已有明意,天色卻甚陰晦,便和牛老頭談問商計前途之事。
無意之中談起打魚,忽然心動,向其求教。
才知牛老頭從小便以打魚為生,吃這碗飯已數十年。
隻要辦隻魚船和一些用具,肯賣力氣,數口之家足可溫飽,有時滿載而歸或是時鮮上市,得财更多,自食其力,度日有餘。
無奈所有魚市均有魚牙經紀人把持,大秤買進,小秤賣出,加上傭錢,剝削已多。
另外還有官府土豪硬要進獻,強買還是好的,稍不如意便遭打罵。
最厲害是時鮮上市本來極好買賣,官府推說進貢皇上,強迫獻納,一班差役如狼似虎,一個應付不好,便要家敗人亡不能安生。
經此層層壓榨,所得的錢隻有十之二三。
近年官府之外又多出兩個惡霸和好些流氓,強買硬奪,日子越發難過。
以前原好,現在都被這班惡人剝削,喘不過氣來等語。
小妹聽他說到好處,少女天真,不知魚行經紀,連同打魚,都有一定地段,漁人不受剝削便難立足,暗忖:以後無法度日,自己本會水性,何不也弄一條漁船。
靠着打魚奉養母親,豈不是好?表面不說,專心向其打聽。
牛老頭有問必答,說得十分詳細,小妹一一記在心裡。
船到前途泊處,又代小妹買了副藥和一些日用東西,方始殷勤别去。
江母傷财免災,第二日人便痊愈,由此防備賊黨危害之外,又加上生活憂慮,日夜愁思,無形中種下許多病根。
母女二人沿江而下,沿途都想尋覓隐居之處,均未如願。
一路浮家泛宅,時行時止,連經許多城鎮,因隻母女二人,不能離船太遠,小妹年紀太輕,江母又不放心,好些顧慮。
光陰易過,不覺秋末冬初,剩下幾兩散銀錢已用去了一多半,隐居之所仍未尋到。
小妹雖然年幼,卻比江母精細得多,既覺那船是個累贅,又想餘錢有限,船上食糧已快用完,一任如何省吃儉用,總有盡時,不在錢未用完前将船賣掉,到了柴米俱無,定必受欺賤賣。
便和江母商量停當,先打聽好了船價,然後一路問将過去,中間連受壞人欺騙挾制,均未上套。
最後居然賣得善價,竟将船本得回,還多了一點利息。
又将零物賣掉,隻留下一口衣箱、兩件行李。
先裝朝山雇了一隻小船,由水路往杭州進發,住在西湖一家尼庵之中。
遊完六橋三竺,小妹愛西湖山水清麗,本想住下。
江母覺着西湖名勝之區,地大繁華,賊黨難免往來,恐露形迹。
小妹又聽庵中尼姑說起富春江上風景和桐君山色之美,忽動遊興,暗忖:師父行時原說,隻是江浙一帶偏僻所在均可安居,并且無論住在何處,到時自會尋來。
久聞富春江山水清麗,何不前往一遊?如能尋到好地方隐居在彼,也是一樣。
議定起身,已是第二年的春天。
母女二人共隻一肩行李,随便搭一航船便自起身。
主意雖早打好,無奈人地生疏,又是外方口音,形迹還要隐秘,不敢當衆顯露。
途中聽說金華北山和蘭溪、永康一帶山水都好,會稽山陰更是古今勝地,中途變計,先往金華,一路遊山玩水,尋訪隐居之地。
宿處多在尼庵和老實鄉民人家,從未往大城鎮中走過。
隐居之地也未尋到,不是人山較深,便是離城市太近,許多風景優美的山水佳處,均因地理不熟錯過。
這日江母因小妹人已漸長,到處流連尋訪,又過了一年多。
前被賊偷,留下的幾件舊衣服已破得不能再穿。
同時想起前往永康去遊方岩,曾經發現一處地方,半村半郭,比較還好。
這兩年來行蹤無定,必須早把地方尋到,照野雲長老所說,将标記挂出,以免長老師徒和陳英萬一有事,無處尋找。
打算去往城鎮把安家日用諸物買好,日内如無适當之處,便往永康隐居。
小妹出門在外已有兩三年,除被賊偷了一次,未遇一個仇敵。
知道母親酒量甚好,愛吃火腿,自從在外飄流,不嗜此味已好幾年,難得到此出産之區,想借買物之便,同往城鎮覓一酒樓開葷,請母親醉飽一頓,立時贊好,同往城鎮中走去。
本意去往城中飲酒。
渡江以後,見江邊鎮店甚多,十分熱鬧,又有一家大酒樓,便同往上走去,擇一臨江座頭落座,叫了兩樣酒菜,正在飲食,低聲說笑。
忽見店夥走來,笑說:“江老婆婆,方才有一客人姓蘇,請你和小姑娘吃完去往下流三裡柳樹之下相見,酒飯賬已全會過,隻管請用。
這位老人家本等你二位一起走,因有一事必須先走一步。
他是本店老主顧,醫道極好,又會算卦,是個好人。
行時并說他和二位是至交,分手已好多年。
恐想不起,二位女客如問,可說二位的至親。
老王是他好友,你們由雲林庵來,他也知道。
為尋你們,特來此地,一說此話,你們便會想起等語。
” 江氏母女先頗駭異,後聽對方自稱老王舊友,明指先王而言,又知自己來曆假姓,料是野雲長老所派,再不便是先王舊友,心方略定,已然被人認出,便是敵黨,也逃不脫。
仔細一想,覺着對方決非敵黨,一問店夥那人形貌,說是一個紅臉長須、身材高大的老人。
回憶芙蓉坪雖有一個姓蘇的名醫,貌相卻又不對,隻得罷了。
吃完起身,照着所說,趕往下流三裡所說柳樹之下一看,老人并未在彼,隻有一個村童守在當地,還未開口,已先迎來,問知二人姓江,随手交過一張折好的紙條,字甚潦草,仿佛忙中所寫,大意是說:“江氏母女離庵三年,住處尚未尋到,似此飄流好些不便。
想是人地生疏,尋找不到适當地方,看信之後,可照所說去往富春江桐君山,那裡有一山村名叫黃港村,尋一姓奚的老人,告以蘇半瓢之友托他引路,尋找隐居之所,便可如願。
本意相伴同往,不料有一要緊約會,又有别的波折,以緻失約,還望原諒。
”後又添上幾行小字,上寫他本人有一義女,也同隐居在江邊鎮上,離黃港村不遠,隻等事情一完便可相見。
義女蘭珍已另命人送信,日内必能見面,看完燒去等語。
底下署名“吳尚拜啟”四字。
江母看完,猛想起老人便是昔年母家世交獨叟吳尚,蘇半瓢乃是他的化名,起初原是一子承桃父母兩房,蘇乃他的母姓,真名近二十年已無人提起。
先王在時,并還往芙蓉坪去過兩次。
有此異人為鄰,能得許多照應,隻不知酒樓相遇,何故不肯見面,約了地方,又複失約,仿佛有什急事神氣,是何原故?稍一商量,謝了村童,趕回鎮上,将應用諸物買好,便往桐君山趕去。
到了江邊埠頭,上岸之後,方覺和平日一樣,無可投奔。
當地又是一個小鎮,急切間連尋住處都難。
天又漸漸黑了下來,蘇半瓢所說奚醒和義女蘭珍,不知人在何處,想向村民打聽。
忽見一少女匆匆趕來,到了面前立定,朝江氏母女看了兩眼,笑問:“這位老伯母可姓江嗎?” 小妹見那少女貌甚美麗,和自己一樣并未纏足,腳底甚快,村人多與相識,甚是和氣,脫口問道:“姊姊貴姓?芳名可有一個蘭字?”話未說完,少女已先接口道:“小妹正是蘇蘭珍,伯母、姊姊新來此地,不是講話之所,請到家中一談如何?” 江氏母女聞言喜謝,到家一談,才知蘇半瓢隐居當地已有多年,前日偶往蘭溪,遇見兩個強仇,約定在金華北山相見。
本應明後日雙方惡鬥一拼死活,因女鐵丐花四姑隐居山中,料知仇敵是他同黨,孤身應敵原有戒心,後在鎮上飲酒,又遇到一個姓何的老友,得知仇敵虛實,并說老花婆自從洗手歸隐,每日養尊處優,盡性享受,舒服已極。
對于舊日同黨和綠林中人,雖然一體接待,有求必應,輕易卻不肯多事。
有人往請助場,必借洗手為名,婉言謝絕,隻出财力,不出人力,不過蘇半瓢的仇人是她舊交,約在當地拼鬥原有深意,想要引他出來。
半瓢帶着亡友之女隐居江南,昔年許多老友多半不通音問,孤身應敵未免可慮。
好在老花婆昔年本是相識,意欲搶在前面,同往北山,向老花婆打個招呼,免其出手,要少好些麻煩糾纏。
但知半瓢成名多年,性剛疾惡,決不肯向老花婆打招呼,借一題目将其引走,故未赴約。
後來半瓢問出底細,因覺老友好意未便堅拒,自己仍不願去,便由那姓何的想一方法,代約一人,告知老花婆的好友金星神猖查洪,令其緻意花四姑,不要管此閑事。
老花婆本就不願樹敵,又知半瓢乃昔年湖廣大俠獨叟吳尚的化名,與各位長老、前輩異人多是舊交,惟恐牽一發而動全身,将别的強仇大敵撩撥出來,躲避還來不及,哪裡還敢多事?何況對方又給了她一點面子,本人雖未投帖拜山來打招呼,有此成名多年的中間人出頭點到也是一樣,當時答應非但不肯幫助賊黨,反而露出暗助之意。
半瓢雖知事已無妨,但那敵人十分兇險,黨羽頗多,偶在西湖相遇,相約來此,本定事完便即遷居别處,但因江氏母女此後隐居桐君山須人照應,意欲暗中保護,又恐賊黨尋來,洩露蹤迹,一面打消前念,一面打好斬草除根的主意,将那兩個仇敵,連同那幾個窮兇極惡的老賊巨盜一齊除去,免留世上害人。
無如自己這面人少,日期已迫,為防到時漏網,尚須跟蹤追殺,一個不巧,就許有好些時的耽擱。
自己隐居之處還不能令賊黨知道。
為此專人送信,吩咐蘭珍往迎江母,告以真情,以防醉鬼奚醒酒已吃醉,尋他不到,無處安身。
江母聽完,才知對方隻知吳尚舊名,當蘇半瓢是另一人,相隔年久,未知底細,自己在此,得他照應再好沒有。
滿拟不久便可見面,哪知半瓢一去不回。
仗着奚醒、蘭珍相助,在靠近黃港村的風景佳處建了幾間房子,開了七八畝田地自耕自食,母女二人度日還不十分艱難。
不料搬家不久,江母連患重病,将帶去的錢用光,眼看日子難過,陳英忽然尋來,暗将寶石送到藏起,一聽江母病貧交加,便将身帶銀兩全數留下,說是奉有師命,要往芙蓉坪查探老賊曹景虛實,回時必要多帶金銀,請義母、妹子放心,住了幾天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