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不識張郎是張郎
關燈
小
中
大
次晨張無忌一早起身,躍上高樹瞭望,見山下敵軍旌旗招展,人馬奔騰,營中号角聲此起彼落,顯是調兵遣将,十分忙碌。
張無忌道:“敏妹!”趙敏應道:“嗯,怎麼?”張無忌微遲疑,道:“沒甚麼,我随口叫你一聲。
”他本想與趙敏商議打退元兵之法,以她之足智多謀,定有妙策,但轉念一想:“她是朝廷郡主,背叛父兄而跟随于我,再要她定計去殺自己蒙古族人,未免強人所難。
”是以話到口邊,又忍住了不說。
趙敏鑒貌辨色,已知其意,歎了口氣,說道:“無忌哥哥,你能體諒我的苦衷,我也不用多說了。
” 張無忌回入室中,徬徨無策,随手取出趙敏昨晚取來的那兩束紙片,看了幾頁“九陰真經”,又再翻閱“武穆遺書”,披覽了幾章,無意中看到“兵困牛頭山”五個小字,心中一動,仔細看下去,卻是嶽飛叙述當年如何為金兵大軍包圍、如何從間道脫困、如何突出奇兵、如何内外夾攻而大獲全勝,種種方略,記叙詳明。
張無忌拍案大叫:“天助我也!”掩住兵書,靜靜思索,這少室山上的情勢,雖與嶽飛當年被困牛頭山時的情景大不相同,然用其遺意,未始不能出奇制勝。
他越想越是欽服,暗想嶽武穆果是天縱奇才,如此險着,常人哪裡想得到,又想用兵之道便如武功一般,若是未得高人指點,高下巧拙,相去實不可以道裡計。
他以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繪畫圖形,雖覺行險,卻未始不能僥幸得逞,心想以寡敵衆,終不能以堂堂正正之陣取勝。
當下心意已決,來到大雄寶殿,請空聞方丈召集群雄。
片刻間各路英雄齊到殿中。
張無忌居中一站,說道:“此刻鞑子兵馬聚集山下,料想不久便會大舉攻山。
咱們雖然昨日小勝,挫了鞑子的銳氣,但鞑子若是不顧性命的蜂擁而上,究屬難以抵擋。
在下不才,蒙衆位英雄推舉,暫充主帥。
今日敵忾同仇,請各位暫聽在下号令。
”群雄齊道:“但有所命,自當凜遵,不敢有違。
”張無忌道:“好!吳旗使聽令!” 銳金旗掌旗使吳勁草踏上一步,躬身道:“屬下聽令。
”心想:“教主發令,第一個便差遣到我,實是我莫大榮幸。
不論命我所作之事如何艱危,務須舍命以赴。
”張無忌說道:“命你率領本旗兄弟,執掌軍法,哪一位英雄好漢不遵号令,銳金旗長矛短斧齊往他身上招呼。
縱然是本教耆宿、武林長輩,俱無例外。
”吳勁草大聲道:“得令!”抽出了懷中一面小小白旗,捧在手中。
吳勁草本人的武功聲望,在江湖上未臻一流之境,旁人對他原不如何重視。
但自那日廣場上五行旗大顯神威,群雄均知他手中這面白旗所到之處,跟着而來的便是五百枝羽箭、五百根标槍、五百柄短斧,任你本領通天,霎時之間也是成為一團肉醬,是以見他白旗展動,心中都是一凜。
原來張無忌翻閱《武穆遺書》,見第一章便說:“治軍之道,嚴令為先。
”他知這些江湖豪士向來人人自負,各行其是,個别武功雖強,聚在一起卻是烏合之衆,若非申令部勒,令人人遵從指揮,決不能與蒙古精兵相抗,因此第一件事便命銳金旗監令執法。
張無忌指着殿前的一堵照壁,說道:“衆位英雄,凡是輕功高強,能一躍而上此堵照壁的,請一獻身手。
”群雄中登時有不少人臉現不滿之色,心道:“這是甚麼當口,卻叫我們來幹這無關緊要的縱高竄低?”有些前輩高手更覺他小觑了人,大是不愉。
張松溪排衆而出,說道:“我能躍上。
”躍上照壁,輕輕從另一面翻下,武當派梯雲縱輕功名聞天下,以張松溪的能耐,要躍過這堵照壁可說不費吹灰之力,但他毫不賣弄,隻老老實實的遵令躍過。
接着俞蓮舟、殷梨亭、楊逍、範遙、韋一笑、殷野王等高手一一遵行,隻見群雄如穿花蝴蝶,接二連三的躍過牆去,有的炫耀輕功,更在半空中演出諸般花式,躍到西百餘人,餘下便再無人試。
這堵照壁着實不低,若非輕功了得,卻也不易一躍而上。
群雄武功修為不同,往往擅于拳腳兵刃的,輕功便甚平常,江湖上的成名人物無不有自知之明,決不肯當衆自暴其短。
張無忌見這四百餘人之中,少林派僧衆占了八九十人,心想:“少林是武林中第一大門派,果然名不虛傳。
單以輕功一項而論,好手便遠較别派為多。
”于是傳令道:“俞二伯、張四伯、殷六叔,請你們三位帶同擅長輕功的衆位英雄,虛張聲勢,假裝寺中人衆盡數逃走,引得敵軍來追,一到後山,即便如此如此。
”武當派俞張殷三俠齊聲接令。
張無忌一一分派,何者埋伏,何者斷後,何者攻堅,何者側擊,俱各詳細安排。
楊逍等見他設計巧妙,而布陣迎敵,又如此井井有條,若有預謀,無不驚訝,卻不知他乃是襲用嶽武穆遺法,隻是因地形有異、部屬不同,而略加更改而已。
張無忌分派已畢,最後說道:“空聞方丈、空智神僧兩位,請率同峨嵋派諸位,救護死傷。
”周芷若既不在山上,峨嵋派無人為首,張無忌自覺與峨嵋派嫌隙甚深,不便指揮,因此請空聞、空智這兩位德高望重的神僧率領,料想峨嵋群弟子不緻抗命。
他号令一下,峨嵋派的男女弟子果然默然接令,并無異言。
張無忌朗聲說道:“今日中原志士,齊心合力,共與鞑子周旋。
少林派執掌鐘鼓的諸位師父,便請擂鼓鳴鐘。
”群雄轟然歡呼,抽刀拔劍,意氣昂揚。
烈火旗将寺中積儲的柴草都搬了出來,堆在寺前,發火燃燒,片刻間煙焰沖天而起。
厚土旗在各處佛殿頂上鋪以泥沙,烈火旗再在泥沙上堆柴澆油,點燃火頭,如此縱火,不緻延燒殿身,從山下遠遠望将上來,卻見數百間寺院到處有熊熊大火冒上。
山下元軍先聽得鐘鼓響動,已自戒備,待見山上火起,都道:“不好,蠻子放火燒寺,定要逃走。
” 俞蓮舟率領一百五十餘名輕功卓越的好漢,從少室山的左側奔了下去。
奔不到山腰,元軍已大聲鼓噪,列隊追來。
群雄四散亂走,好教元軍羽箭無法叢集射發。
第二批由張松溪率領,第三批由殷梨亭率領。
每人背上各負一個大包袱,包中藏的不是木闆,便是衣被。
在元軍看來,果是棄寺逃命的狼狽情狀,羽箭射中包袱,卻傷不到人。
元軍于煙霧之中看不清人數多寡,當下分兵一萬追趕,餘下一個萬人隊留在原地防變。
張無忌向楊逍道:“楊左使,鞑子将軍頗能用兵,并不全軍追逐。
這倒麻煩了。
”楊逍道:“是,此事确實可憂。
” 隻聽得山下号角響起,元軍兩個千人隊分從左右攻上山來,山坡崎岖,蒙古小馬卻馳騁如飛,長矛鐵甲,軍容甚盛。
待元軍先鋒攻到半山亭邊,張無忌一揮手,烈火旗人衆從兩側搶開,伏在草中。
待敵軍二千人馬又前進百餘丈,辛然一聲呼哨,噴筒中石油射出,烈火忽發,都往馬匹身上燒去。
群馬悲嘶驚叫,一大半滾下山去,登時大亂。
元軍軍紀嚴明,前隊雖敗,後隊毫不為動,号令之下,三個千人隊棄去馬匹,步攻而前。
烈火旗再噴火焰,又燒死燒傷了數百人,餘人仍是奮勇而上。
洪水旗掌旗使唐洋揮動黑旗,毒水噴出,跟着厚土旗擲出毒砂,将元兵打得七零八落。
雖有數百人攻上山峰,盡被銳金、巨木二旗殲滅。
猛聽得山下擂鼓聲急,五個千人隊人衆豎起巨大盾牌,列成橫隊,如一道鐵牆般緩緩推前。
這麼一來,烈火、毒水、毒砂等均已無所施其技,即令巨木旗以巨木上前撞擊,看來也隻能撞開幾個缺口,無濟于事。
空聞方丈眼見事急,說道:“張教主,請各位迅速退去,保存我中原武林的元氣。
今日雖敗,日後更可卷土重來。
” 正惶急間,忽聽得山下金鼓大振,一枚火箭沖天而起,跟着殺聲四起。
楊逍大喜,說道:“教主,咱們的援兵來啦!”從山頂下望,瞧不見山下情景,但煙塵騰空,人喧馬嘶,援軍顯是來得甚衆。
張無忌高聲叫道:“援軍已到,大夥兒沖啊!”山上群雄各挺兵刃,沖殺下去。
張無忌又叫:“各位英雄,先殺官,後殺兵。
”群雄紛紛呐喊:“先殺官,後殺兵!” 蒙古軍每十名士兵為一十人隊,由什長率領,其上為百人隊,千人隊,萬人隊,層層統屬,臨陣時如心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
張無忌傳令專揀元軍官長殺戮,若是兩軍對壘,列陣攻戰,此法難行,但此刻元軍在山坡上散戰,元兵雖精,官長武功終究不及中原英俠,幾名千夫長、百夫長登時被殺。
一支蒙古精兵亂成了一團。
張無忌等沖到山腰,隻見山下旌旗招展,南首旗上一個“徐”字,北首旗上一個“常”字,知道是徐達與常遇春到了。
徐常二人本在淮泗,此時恰在豫南,得到布袋和尚說不得傳訊,獲悉教主被圍少室山,盡起部屬,星夜來援。
其時豫南鄂北一帶,明教義軍與元軍混戰經年,雙方所占地域犬牙交錯,說來便來,甚是近便,不到兩日,便已趕到。
徐達與常遇春所率教衆都是久經戰陣之士,兼之人數衆多,逼迫元軍西退。
另一路元軍萬人隊追趕假裝棄寺逃走的群豪,直追向西方山谷。
俞蓮舟、張松溪、殷梨亭率同數百名輕功卓越的好漢,邊鬥邊退,逃入谷中。
元軍萬夫長見山谷三邊均是峭壁,地勢兇險,但眼見敵人為數不多,谷中縱有埋伏,也盡能對付得了,于是揮軍緊追入谷。
俞蓮舟等奔到懸崖之下,崖上早有數十條長索垂下,各人攀援而上。
那萬夫長眼見中計,急令退軍,不料谷口烈火、毒砂、羽箭、毒水紛紛射來,巨木旗将一段段巨木堆起,封住了谷口。
便在此時,元軍第二路敗兵又到,見前無去路,便漫山遍野的四散奔逃。
張無忌和徐達先後趕到,均叫:“可惜!”若是事先聯絡妥善,将元軍第二個萬人隊一齊驅入谷中,便可一鼓而殲。
張無忌既沒料到元軍隻分兵一半追趕,又不知援軍會來得如此神速。
畢竟指揮戰陣,非其所長,“武穆遺書” 上所傳戰法雖佳,但即學即用,終究難以盡會,若不是徐達、常遇春及時趕到,少林寺固然劫數難逃,而困入谷中的第一個元軍萬人隊,也終于會給友軍救出。
當下徐達号令部隊搬土運石,再在谷口加封,一隊隊弓箭手攀到崖頂,居高臨下的向谷中發箭。
元軍身處絕地,無力還手,唯有找尋山石隐身躲藏。
不久常遇春率隊趕到,與張無忌會見,久别重逢,均是不勝之喜。
常遇春大叫:“搬開土石,咱們沖進去将衆鞑子殺個幹淨。
”徐達笑道:“谷中無水無米,不出七八日,鞑子渴的渴死,餓的餓死,何勞你我兄弟動手?”常遇春笑道:“總是親手殺的幹脆。
”他年紀雖較徐達為長,但平時素服徐達智謀,又見張無忌附和徐達之言,當下也不再說。
徐常二人久經戰陣,每一号令均妥善扼要。
張無忌自知遠為不及,即請徐常二人指揮,搜殺潰散的元兵。
這一晚少室山下歡聲雷動,明教義軍和各路英雄慶功祝捷。
群雄連日在少林寺中吃的都是素齋,口中早已淡得難過,這時大酒大肉,開懷飽啖。
席間張無忌問起常遇春身子如何,是否遵照他所開藥方調理。
常遇春哈哈大笑,說道:“教主,你不必擔心,老常體健如牛,一餐要吃三斤肉,六大碗飯。
打起仗來,三日三夜不睡覺也不當他一回事。
”言下之意,自是說不必服甚麼藥。
張無忌想起胡青牛昔日的言語,諄諄勸他須當服藥保重。
常遇春唯唯答應,心下卻大不以為然。
徐達滿斟了一杯酒,奉給張無忌,說道:“恭賀教主,請盡此杯!”張無忌接過飲了。
徐達說道:“屬下平日欽佩教主肝膽照人,武功絕倫,不料用兵竟亦如此神妙,實是本教之福,蒼生之幸。
”張無忌哈哈大笑,說道:“徐大哥,你不用恭維我了。
今日大勝,一來是徐常二位大哥來得神速,二來是靠了嶽武穆的遺教。
小弟實無半分功勞。
”徐達奇道:“怎地是嶽武穆的遺教?還盼教主明示。
” 張無忌從懷中取出一束薄薄的黃紙,正是原來藏于屠龍刀中的《武穆遺書》,翻到“兵困牛頭山”那一節,遞了過去。
徐達雙手接過,細細讀了一遍,不禁又驚又佩,歎道:“武穆用兵如神,實非後人所及。
若是嶽武穆今日尚在世間,率領中原豪傑,何愁不把鞑子逐回漠北。
”說着恭恭敬敬将遺書交回。
張無忌卻不接過,說道:“‘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号令天下,莫敢不從’,這十六個字的真義,我今日方知。
所謂‘武林至尊’,不在寶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的遺書。
以此兵法臨敵,定能戰必勝,攻必克,最終自是‘号令天下,莫敢不從’了。
否則單憑一柄寶刀,又豈真能号令天下?徐大哥,這部兵書轉贈于你,望你克承嶽武穆遺志,還我河山,直搗黃龍。
” 徐達大吃一驚,忙道:“屬下何德何能,怎敢受教主如此厚賜?”張無忌道:“徐大哥不必推辭。
我為天下蒼生而授此兵書于你。
”徐達捧着兵書,雙手顫抖。
張無忌道:“武林傳言之中,尚有兩句言道:‘倚天不出,誰與争鋒’?倚天劍眼下斷為兩截,但日後終能接上。
劍中所藏,乃是一部厲害之極的武功秘笈。
我體會這幾句話的真意,兵書是驅趕鞑子之用,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權,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間百姓受其荼毒,那麼終有一位英雄手執倚天長劍,來取暴君首級。
統領百萬雄兵之人縱然權傾
張無忌道:“敏妹!”趙敏應道:“嗯,怎麼?”張無忌微遲疑,道:“沒甚麼,我随口叫你一聲。
”他本想與趙敏商議打退元兵之法,以她之足智多謀,定有妙策,但轉念一想:“她是朝廷郡主,背叛父兄而跟随于我,再要她定計去殺自己蒙古族人,未免強人所難。
”是以話到口邊,又忍住了不說。
趙敏鑒貌辨色,已知其意,歎了口氣,說道:“無忌哥哥,你能體諒我的苦衷,我也不用多說了。
” 張無忌回入室中,徬徨無策,随手取出趙敏昨晚取來的那兩束紙片,看了幾頁“九陰真經”,又再翻閱“武穆遺書”,披覽了幾章,無意中看到“兵困牛頭山”五個小字,心中一動,仔細看下去,卻是嶽飛叙述當年如何為金兵大軍包圍、如何從間道脫困、如何突出奇兵、如何内外夾攻而大獲全勝,種種方略,記叙詳明。
張無忌拍案大叫:“天助我也!”掩住兵書,靜靜思索,這少室山上的情勢,雖與嶽飛當年被困牛頭山時的情景大不相同,然用其遺意,未始不能出奇制勝。
他越想越是欽服,暗想嶽武穆果是天縱奇才,如此險着,常人哪裡想得到,又想用兵之道便如武功一般,若是未得高人指點,高下巧拙,相去實不可以道裡計。
他以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繪畫圖形,雖覺行險,卻未始不能僥幸得逞,心想以寡敵衆,終不能以堂堂正正之陣取勝。
當下心意已決,來到大雄寶殿,請空聞方丈召集群雄。
片刻間各路英雄齊到殿中。
張無忌居中一站,說道:“此刻鞑子兵馬聚集山下,料想不久便會大舉攻山。
咱們雖然昨日小勝,挫了鞑子的銳氣,但鞑子若是不顧性命的蜂擁而上,究屬難以抵擋。
在下不才,蒙衆位英雄推舉,暫充主帥。
今日敵忾同仇,請各位暫聽在下号令。
”群雄齊道:“但有所命,自當凜遵,不敢有違。
”張無忌道:“好!吳旗使聽令!” 銳金旗掌旗使吳勁草踏上一步,躬身道:“屬下聽令。
”心想:“教主發令,第一個便差遣到我,實是我莫大榮幸。
不論命我所作之事如何艱危,務須舍命以赴。
”張無忌說道:“命你率領本旗兄弟,執掌軍法,哪一位英雄好漢不遵号令,銳金旗長矛短斧齊往他身上招呼。
縱然是本教耆宿、武林長輩,俱無例外。
”吳勁草大聲道:“得令!”抽出了懷中一面小小白旗,捧在手中。
吳勁草本人的武功聲望,在江湖上未臻一流之境,旁人對他原不如何重視。
但自那日廣場上五行旗大顯神威,群雄均知他手中這面白旗所到之處,跟着而來的便是五百枝羽箭、五百根标槍、五百柄短斧,任你本領通天,霎時之間也是成為一團肉醬,是以見他白旗展動,心中都是一凜。
原來張無忌翻閱《武穆遺書》,見第一章便說:“治軍之道,嚴令為先。
”他知這些江湖豪士向來人人自負,各行其是,個别武功雖強,聚在一起卻是烏合之衆,若非申令部勒,令人人遵從指揮,決不能與蒙古精兵相抗,因此第一件事便命銳金旗監令執法。
張無忌指着殿前的一堵照壁,說道:“衆位英雄,凡是輕功高強,能一躍而上此堵照壁的,請一獻身手。
”群雄中登時有不少人臉現不滿之色,心道:“這是甚麼當口,卻叫我們來幹這無關緊要的縱高竄低?”有些前輩高手更覺他小觑了人,大是不愉。
張松溪排衆而出,說道:“我能躍上。
”躍上照壁,輕輕從另一面翻下,武當派梯雲縱輕功名聞天下,以張松溪的能耐,要躍過這堵照壁可說不費吹灰之力,但他毫不賣弄,隻老老實實的遵令躍過。
接着俞蓮舟、殷梨亭、楊逍、範遙、韋一笑、殷野王等高手一一遵行,隻見群雄如穿花蝴蝶,接二連三的躍過牆去,有的炫耀輕功,更在半空中演出諸般花式,躍到西百餘人,餘下便再無人試。
這堵照壁着實不低,若非輕功了得,卻也不易一躍而上。
群雄武功修為不同,往往擅于拳腳兵刃的,輕功便甚平常,江湖上的成名人物無不有自知之明,決不肯當衆自暴其短。
張無忌見這四百餘人之中,少林派僧衆占了八九十人,心想:“少林是武林中第一大門派,果然名不虛傳。
單以輕功一項而論,好手便遠較别派為多。
”于是傳令道:“俞二伯、張四伯、殷六叔,請你們三位帶同擅長輕功的衆位英雄,虛張聲勢,假裝寺中人衆盡數逃走,引得敵軍來追,一到後山,即便如此如此。
”武當派俞張殷三俠齊聲接令。
張無忌一一分派,何者埋伏,何者斷後,何者攻堅,何者側擊,俱各詳細安排。
楊逍等見他設計巧妙,而布陣迎敵,又如此井井有條,若有預謀,無不驚訝,卻不知他乃是襲用嶽武穆遺法,隻是因地形有異、部屬不同,而略加更改而已。
張無忌分派已畢,最後說道:“空聞方丈、空智神僧兩位,請率同峨嵋派諸位,救護死傷。
”周芷若既不在山上,峨嵋派無人為首,張無忌自覺與峨嵋派嫌隙甚深,不便指揮,因此請空聞、空智這兩位德高望重的神僧率領,料想峨嵋群弟子不緻抗命。
他号令一下,峨嵋派的男女弟子果然默然接令,并無異言。
張無忌朗聲說道:“今日中原志士,齊心合力,共與鞑子周旋。
少林派執掌鐘鼓的諸位師父,便請擂鼓鳴鐘。
”群雄轟然歡呼,抽刀拔劍,意氣昂揚。
烈火旗将寺中積儲的柴草都搬了出來,堆在寺前,發火燃燒,片刻間煙焰沖天而起。
厚土旗在各處佛殿頂上鋪以泥沙,烈火旗再在泥沙上堆柴澆油,點燃火頭,如此縱火,不緻延燒殿身,從山下遠遠望将上來,卻見數百間寺院到處有熊熊大火冒上。
山下元軍先聽得鐘鼓響動,已自戒備,待見山上火起,都道:“不好,蠻子放火燒寺,定要逃走。
” 俞蓮舟率領一百五十餘名輕功卓越的好漢,從少室山的左側奔了下去。
奔不到山腰,元軍已大聲鼓噪,列隊追來。
群雄四散亂走,好教元軍羽箭無法叢集射發。
第二批由張松溪率領,第三批由殷梨亭率領。
每人背上各負一個大包袱,包中藏的不是木闆,便是衣被。
在元軍看來,果是棄寺逃命的狼狽情狀,羽箭射中包袱,卻傷不到人。
元軍于煙霧之中看不清人數多寡,當下分兵一萬追趕,餘下一個萬人隊留在原地防變。
張無忌向楊逍道:“楊左使,鞑子将軍頗能用兵,并不全軍追逐。
這倒麻煩了。
”楊逍道:“是,此事确實可憂。
” 隻聽得山下号角響起,元軍兩個千人隊分從左右攻上山來,山坡崎岖,蒙古小馬卻馳騁如飛,長矛鐵甲,軍容甚盛。
待元軍先鋒攻到半山亭邊,張無忌一揮手,烈火旗人衆從兩側搶開,伏在草中。
待敵軍二千人馬又前進百餘丈,辛然一聲呼哨,噴筒中石油射出,烈火忽發,都往馬匹身上燒去。
群馬悲嘶驚叫,一大半滾下山去,登時大亂。
元軍軍紀嚴明,前隊雖敗,後隊毫不為動,号令之下,三個千人隊棄去馬匹,步攻而前。
烈火旗再噴火焰,又燒死燒傷了數百人,餘人仍是奮勇而上。
洪水旗掌旗使唐洋揮動黑旗,毒水噴出,跟着厚土旗擲出毒砂,将元兵打得七零八落。
雖有數百人攻上山峰,盡被銳金、巨木二旗殲滅。
猛聽得山下擂鼓聲急,五個千人隊人衆豎起巨大盾牌,列成橫隊,如一道鐵牆般緩緩推前。
這麼一來,烈火、毒水、毒砂等均已無所施其技,即令巨木旗以巨木上前撞擊,看來也隻能撞開幾個缺口,無濟于事。
空聞方丈眼見事急,說道:“張教主,請各位迅速退去,保存我中原武林的元氣。
今日雖敗,日後更可卷土重來。
” 正惶急間,忽聽得山下金鼓大振,一枚火箭沖天而起,跟着殺聲四起。
楊逍大喜,說道:“教主,咱們的援兵來啦!”從山頂下望,瞧不見山下情景,但煙塵騰空,人喧馬嘶,援軍顯是來得甚衆。
張無忌高聲叫道:“援軍已到,大夥兒沖啊!”山上群雄各挺兵刃,沖殺下去。
張無忌又叫:“各位英雄,先殺官,後殺兵。
”群雄紛紛呐喊:“先殺官,後殺兵!” 蒙古軍每十名士兵為一十人隊,由什長率領,其上為百人隊,千人隊,萬人隊,層層統屬,臨陣時如心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
張無忌傳令專揀元軍官長殺戮,若是兩軍對壘,列陣攻戰,此法難行,但此刻元軍在山坡上散戰,元兵雖精,官長武功終究不及中原英俠,幾名千夫長、百夫長登時被殺。
一支蒙古精兵亂成了一團。
張無忌等沖到山腰,隻見山下旌旗招展,南首旗上一個“徐”字,北首旗上一個“常”字,知道是徐達與常遇春到了。
徐常二人本在淮泗,此時恰在豫南,得到布袋和尚說不得傳訊,獲悉教主被圍少室山,盡起部屬,星夜來援。
其時豫南鄂北一帶,明教義軍與元軍混戰經年,雙方所占地域犬牙交錯,說來便來,甚是近便,不到兩日,便已趕到。
徐達與常遇春所率教衆都是久經戰陣之士,兼之人數衆多,逼迫元軍西退。
另一路元軍萬人隊追趕假裝棄寺逃走的群豪,直追向西方山谷。
俞蓮舟、張松溪、殷梨亭率同數百名輕功卓越的好漢,邊鬥邊退,逃入谷中。
元軍萬夫長見山谷三邊均是峭壁,地勢兇險,但眼見敵人為數不多,谷中縱有埋伏,也盡能對付得了,于是揮軍緊追入谷。
俞蓮舟等奔到懸崖之下,崖上早有數十條長索垂下,各人攀援而上。
那萬夫長眼見中計,急令退軍,不料谷口烈火、毒砂、羽箭、毒水紛紛射來,巨木旗将一段段巨木堆起,封住了谷口。
便在此時,元軍第二路敗兵又到,見前無去路,便漫山遍野的四散奔逃。
張無忌和徐達先後趕到,均叫:“可惜!”若是事先聯絡妥善,将元軍第二個萬人隊一齊驅入谷中,便可一鼓而殲。
張無忌既沒料到元軍隻分兵一半追趕,又不知援軍會來得如此神速。
畢竟指揮戰陣,非其所長,“武穆遺書” 上所傳戰法雖佳,但即學即用,終究難以盡會,若不是徐達、常遇春及時趕到,少林寺固然劫數難逃,而困入谷中的第一個元軍萬人隊,也終于會給友軍救出。
當下徐達号令部隊搬土運石,再在谷口加封,一隊隊弓箭手攀到崖頂,居高臨下的向谷中發箭。
元軍身處絕地,無力還手,唯有找尋山石隐身躲藏。
不久常遇春率隊趕到,與張無忌會見,久别重逢,均是不勝之喜。
常遇春大叫:“搬開土石,咱們沖進去将衆鞑子殺個幹淨。
”徐達笑道:“谷中無水無米,不出七八日,鞑子渴的渴死,餓的餓死,何勞你我兄弟動手?”常遇春笑道:“總是親手殺的幹脆。
”他年紀雖較徐達為長,但平時素服徐達智謀,又見張無忌附和徐達之言,當下也不再說。
徐常二人久經戰陣,每一号令均妥善扼要。
張無忌自知遠為不及,即請徐常二人指揮,搜殺潰散的元兵。
這一晚少室山下歡聲雷動,明教義軍和各路英雄慶功祝捷。
群雄連日在少林寺中吃的都是素齋,口中早已淡得難過,這時大酒大肉,開懷飽啖。
席間張無忌問起常遇春身子如何,是否遵照他所開藥方調理。
常遇春哈哈大笑,說道:“教主,你不必擔心,老常體健如牛,一餐要吃三斤肉,六大碗飯。
打起仗來,三日三夜不睡覺也不當他一回事。
”言下之意,自是說不必服甚麼藥。
張無忌想起胡青牛昔日的言語,諄諄勸他須當服藥保重。
常遇春唯唯答應,心下卻大不以為然。
徐達滿斟了一杯酒,奉給張無忌,說道:“恭賀教主,請盡此杯!”張無忌接過飲了。
徐達說道:“屬下平日欽佩教主肝膽照人,武功絕倫,不料用兵竟亦如此神妙,實是本教之福,蒼生之幸。
”張無忌哈哈大笑,說道:“徐大哥,你不用恭維我了。
今日大勝,一來是徐常二位大哥來得神速,二來是靠了嶽武穆的遺教。
小弟實無半分功勞。
”徐達奇道:“怎地是嶽武穆的遺教?還盼教主明示。
” 張無忌從懷中取出一束薄薄的黃紙,正是原來藏于屠龍刀中的《武穆遺書》,翻到“兵困牛頭山”那一節,遞了過去。
徐達雙手接過,細細讀了一遍,不禁又驚又佩,歎道:“武穆用兵如神,實非後人所及。
若是嶽武穆今日尚在世間,率領中原豪傑,何愁不把鞑子逐回漠北。
”說着恭恭敬敬将遺書交回。
張無忌卻不接過,說道:“‘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号令天下,莫敢不從’,這十六個字的真義,我今日方知。
所謂‘武林至尊’,不在寶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的遺書。
以此兵法臨敵,定能戰必勝,攻必克,最終自是‘号令天下,莫敢不從’了。
否則單憑一柄寶刀,又豈真能号令天下?徐大哥,這部兵書轉贈于你,望你克承嶽武穆遺志,還我河山,直搗黃龍。
” 徐達大吃一驚,忙道:“屬下何德何能,怎敢受教主如此厚賜?”張無忌道:“徐大哥不必推辭。
我為天下蒼生而授此兵書于你。
”徐達捧着兵書,雙手顫抖。
張無忌道:“武林傳言之中,尚有兩句言道:‘倚天不出,誰與争鋒’?倚天劍眼下斷為兩截,但日後終能接上。
劍中所藏,乃是一部厲害之極的武功秘笈。
我體會這幾句話的真意,兵書是驅趕鞑子之用,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權,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間百姓受其荼毒,那麼終有一位英雄手執倚天長劍,來取暴君首級。
統領百萬雄兵之人縱然權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