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關燈
求你允許我……我請求你不要離開我……"他以為愛情是不死的,因為情感永生;他們的愛情是不死的,因為愛情是不死的。

    他沉溺在愛情的海裡。

    表面上他有了大改變。

    他從女子那裡得到勇氣,又要用這勇氣來救她。

     "他把拯救一個女人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頭,覺得這要比為人類謀幸福的工作還要切實得多。

    "他沒有李佩珠聰明,别瞧這是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女孩子,她曉得愛情隻是一陣陶醉。

    而且甚于陶醉,愛情是幻滅。

    人生的形象無時不在變動,愛情無時不在變動。

    但是這究竟是一副藥;吳仁民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和性格;周如水(《霧》的主角)敵不住病,也敵不住藥;吳仁民沒有自誤,也沒有自殺,他終于成熟了,他從人生的《雨》跋涉到人生的《電》。

     來在《電》的同志中間,吳仁民幾乎成為一個長者。

    他已經走出學徒的時期。

    他從傳統秉承的氣質漸漸返回淳樸的境地。

    從前他是《雨》的主角,然而他不是一個完人,一個英雄。

    作者絕不因為厚愛而有所文飾。

    他不像周如水那樣完全沒有出息,也不像陳真那樣完全超凡入聖:他是一個好人又是一個壞人,換句話,一個人情之中的富有可能性者。

    有時我問自己,《雨》的成功是否由于具有這樣一個中心人物。

     我怕是的。

    這正是現代類似巴金這樣小說家的悲劇。

    現代小說家一個共同的理想是:怎樣扔開以個人為中心的傳統寫法,達到小說最高的效果。

    他們要小說社會化,群衆化,平均化。

     他們不要英雄,做到了;他們不要中心人物,做不到。

    關鍵未嘗不在:小說甚于任何其他文學種别,建在特殊的人性之上,讀者一個共同的興趣之上:這裡要有某人。

    也就是在這同樣的要求之下,讀者的失望決定《電》的命運。

    《霧》的失敗由于窳陋,《電》的失敗由于紊亂。

    然而紊亂究竟強似窳陋。

     而且,我敢說,作者叙事的本領,在《電》裡比在《雨》裡還要得心應手。

    不是我有意俏皮,讀者的眼睛實在是追不上巴金的筆的。

     然而,回到我方才的觀察。

    吳仁民在《電》裡成為一個長者。

    他有了經驗;經驗增進他的同情;絕望作成他的和平。

     直到如今,我們還聽得見關于革命與戀愛的可笑的言論。

    沒有比這再可笑的現象了:把一個理想的要求和一個本能的要求混在一起。

    戀愛含有精神的活動,然而即令雪萊再世,也不能否認戀愛屬于本能的需要。

    如果革命是高貴的,戀愛至少也是自然的。

    我們應當聽其自然。

    那麼,革命者應當戀愛——和别人一樣。

    明臨死吐出他一向的疑問道:"我們有沒有這——權利?"義務的觀念磨難着他。

    吳仁民安慰他而且解釋道:"為什麼你要疑惑呢?個人的幸福不一定是跟集體的幸福沖突的。

    愛并不是犯罪。

    在這一點我們跟别的人不能夠有大的差别。

    " 在理論的發展上,這《愛情的三部曲》實際在這裡得到了它最後的答案。

    答案的一個例子是戀愛至上主義者的慧,永久唱着她的歌:"我知道我活着的時候不多了,我就應該活它一個痛快。

    " 另一個更其圓滿——更其理想的例子,便是吳仁民與李佩珠的結合。

    我得請讀者多看一眼《電》的第六章,這一章寫的那樣真實,而又那樣自然。

    這裡是兩個有同一信仰的男女攏在一起,我幾乎要說兩位領袖攜手前行。

    戀愛增加他們的勇氣,讓他們忘記四周的危險。

    他們有的是希望:"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照常升起來的。

    "即使對于他們明天一切全不存在,他們的信仰也不會因而動遙"我不怕……我有信仰。

    " 這不正同作者在另一篇序裡說的:"我是一個有了信仰的人,"不謀而合嗎?我不曉得他們的信仰是否相同,然而全有信仰,不是嗎?幸福的人們,幸福的巴金。

     雙十節轉錄天津《大公報》文藝欄) 《愛情的三部曲》作者的自由 ——答劉西渭先生朋友: 我不知道應該怎樣稱呼你。

    我稱你做朋友,你應當知道這并不是一個疏遠的稱呼。

    除了我的《愛情的三部曲》外,你也許還讀過我的散文或雜文,你也許還認識我的一兩個朋友,從這裡你應該明白"朋友"兩個字在人的生活裡的意義。

    我說過我有許多慷慨的朋友,我說過我就靠朋友生活。

    這并不是虛僞的話。

    我沒有家,沒有财産,沒有一切人們可以稱做是自己的東西。

    我有信仰,信仰支配我的理智;我有朋友,朋友鼓舞我的感情。

    除了這二者我就一無所有。

    沒有信仰,我不能夠生活;沒有朋友,我的生活裡就沒有快樂。

    靠了這二者我才能夠活到現在。

     你說我是幸福的人,你還把我比作一個窮人,要來為同類争取幸福(我佩服你這比喻作得好。

    )。

    對你這些話,我不知道應該說什麼才好。

    我剛剛寫好《愛情的三部曲》的總序,在這将近三萬字的文章裡(我從來沒有寫過這樣長的序),我第一次打開了我的靈魂的一隅:我說明我為什麼要寫那三本書;我說明我怎樣寫成它們;我說明為什麼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特别喜歡它們。

    你如果讀到那篇文章,你可以多少了解我一點,你也會知道對于你的批評我應該給一個什麼樣的答複。

    但是那篇文章到現在還不曾排印出來,所以我不得不先給你寫這封信。

    這一年來我說過要沉默,别人也說我沉默了。

     但是當熱情在我的身體内燃燒起來的時候,隻要咽住一個字也會縮短我一天的生命。

    倘使我不願意閉上眼睛等候滅亡的到臨,我就得張開嘴大聲說出我所要說的話,我甚至反複地說着那些話。

     朋友,你不要以為我隻是拿着一管"萬年筆"在紙上寫字,事實上我卻是一邊寫一邊念的。

    這時候我住在一個朋友的"家"裡,這個"家"據那位朋友自己說,"為了那灰暗的顔色,一個友人說過住不到兩月就會發瘋,另一個則說隻要三天就可以成為狂人。

    "朋友的話也許可靠。

    現在他到天津去了,留下我和一個廚子看守這南北兩面的七間屋子。

    廚子在門房裡靜悄悄地睡了。

    南房在黑暗中關住了它的秘密。

    我一個人坐在寬敞的北屋裡,周圍是灰暗的顔色。

    在鋪了席子的書桌上,一隻舊表一秒鐘一秒鐘單調地響着。

    火爐裡燃過的煤的餘燼穿過爐橋的縫隙無力地落了下來。

    在一排四間屋子裡就隻有這一點聲音。

    正如我在《雨》裡面所說,一切都死了:愛死了,恨也死了,悲哀和歡樂都死了。

    這時候我也想閉着眼睛在床上躺下來。

    然而我不能夠。

    我并不曾死。

    甚至這個墳墓一般的房間也不能窒息我的呼吸。

    我不能夠忍受這沉寂。

    我聽不見一點人的聲音。

    但是我自己還能夠說話。

    所以縱然隻有自己一個人,我也要大聲念出我所寫的那些句子。

     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的整個存在都可以用這個來解釋。

    做一個在暗夜裡叫号的人——我的力量,我的悲劇就全在這裡了。

     我說到悲劇,你也許不會相信,作為批評家的你不是說過"幸福的巴金"嗎?幸福,那的确是我一生所努力追求的東西,但正如你所說,我是企圖"為同類争來幸福",我并不是求得幸福來給我自己。

    在這一點我就看出你的矛盾了。

    為同類争取幸福的人自己決不會得到幸福。

    幫助美國獨立的托馬士·陪因說過:"不自由的地方是我的國土,"這比較說":自由的地方就是我的國土"的弗蘭克林更了解自由了。

     有信仰的人一定幸福;巴金的小說裡充滿着有信仰的人,全是些幸福的人,所以巴金是幸福的。

    朋友,你就這樣地相信。

    但是信仰和宗教中間究竟有一個距離。

    基督教的處女在古羅馬鬥獸場中跪在猛獸的面前,仰起頭望着天空祈禱,那時候,她們對于就要到來的滅亡,并沒有恐怖,因為她們看見天堂的門為她們而開了。

    她們是幸福的,因為她們的信仰是天堂——個人的幸福。

    我們所追求的幸福卻是衆人的,甚至要除開我們自己。

    我們的信仰在于光明的将來,而這将來我們自己卻未必能夠看見。

    革命者和教徒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典型。

    革命都有激情,而在教徒,激情就是犯罪。

    激情是痛苦的泉源:信教者的努力在消滅激情,而革命者則寶愛它。

    所以在革命者中間我們很少看見過幸福的人。

    殉道者的遺書也常常帶着悲痛的調子。

    他們并不後悔,但是他們卻對父母說:"請原諒我";對同志說:"将來有一天我們的理想變為現實的時候,望你們記着我。

    " 從這裡看來,我應該說你把革命分析作下列情緒的連鎖:熱情——寂寞——忿恨——破壞——毀滅——建設,是錯誤的了。

    一個真實的革命者是不會感覺到寂寞的。

    他的出發點是愛,而不是恨。

    當一個年輕人的胸膛裡充滿着愛的時候,那熱情會使他有勇氣貢獻一切。

    倘使用法國哲學家居友的話來解釋,這就是生命在身體内滿溢了,必須拿它來放散。

    每個人都有着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超過于維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所以應該拿它們來為别人消耗。

    我自己也有過一點點經驗:在十五歲的時候,我也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