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關燈
小
中
大
過那"立誓獻身的一瞬間"。
那個時候我并不覺得孤獨,也并沒有忿恨。
我有的隻是一個思想:把我的多餘的精力用來為同類争取幸福。
破壞和建設并不是可分離的東西。
在這中間更不應該加上一個"毀滅"。
在《雨》裡面吳仁民相信着巴枯甯的話:"破壞的激情就是建設的激情。
"但這句話的意義是比吳仁民所理解的更深。
我要說這兩個名詞簡直是一個意義,單獨用起來都不完全。
熱情裡就含着這兩樣東西。
而且當熱情充滿在一個人的身體内的時候,他的建設(或者說創造)的欲求更強過破壞的欲求。
但熱情并不能夠完成一切。
倘使沒有什麼東西來指導它,輔助它,那麼它就會像火花一般零碎地爆發出來而落在濕地上滅了,熱情常常這樣地把人毀掉。
我不知寫過若幹封信勸告朋友,說:熱情固然可貴,但是一味地放任熱情讓它随時随地零碎地消耗,結果隻有毀掉自己。
這樣的熱情也許像一座火山,爆發以後剩下來的就隻有死。
它毀了别的東西,也毀了自己。
于是信仰來了。
信仰并不拘束熱情,反而加強它,但更重要的是:信仰還指導它。
信仰給熱情開通了一條路,讓它緩緩地流去,不會堵塞,也不會泛濫。
由《霧》而》《雨》,由《雨》而《電》,信仰帶着熱情舒暢地流入大海。
海景在《電》裡面出現。
《電》是結論,所以《電》和《雨》和《霧》都不同,就如海洋與溪流相異。
一個人的眼睛可以跟着一道溪流緩緩地流入江河。
但是站在無涯的海洋前面你就隻能夠看見掀天的白浪。
你能說你的眼睛跟得上海水嗎? 進了《電》裡面,朋友,連你的眼睛也花了。
你就說《電》紊亂,這是不公平的。
朋友,你坐在書齋裡面左邊望望福樓拜,右邊望望左拉和喬治·桑。
要是你擡起頭突然看見巴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一定會張皇失措。
你的冷靜和客觀都失了效用。
你準備赤手空拳迎上去,但是你的拳頭會打到空處。
你不會看清楚這個古怪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從前就沒有過。
《電》迷了你的眼睛。
因為福樓拜,左拉,喬治·桑就寫不出這樣的東西。
朋友,這句話會給你抓裝錯兒"了。
但是請慢點,我的話裡并不含有驕傲的成分。
我隻是說:我們現在生活裡的一切,他們在那個時候連做夢也想不到。
他們死了,你可以把他們的屍首搬來搬去,随意地解剖。
但是對于像我這樣的一個活人,你就得另想辦法。
你以為抓住了我,可是我一舉腳就溜了幾千裡,你連我跑到什麼地方也不會知道。
你"俏皮地"說讀者的眼睛追不上我的筆,然而你忘記了你的眼睛是追不上我的腳的。
我的腳要拖起你的眼睛跑,把你的眼睛也弄得疲倦了。
所以你發出了怨言:紊亂。
你以為我"真正可以說:'我寫文章如同在生活。
'"但是你不知道我的文章還要把别人也帶進生活裡去。
你進到生活裡,你太陌生,你的第一個印象一定是紊亂。
因為實際生活并不像小說裡安排得那樣地好。
你既然承認我寫文章如同在生活,你要得跟着我去"生活",你不應該隻做一個旁觀者。
你在書齋裡讀了《電》,你好像在電影上看見印地安人舉行祭儀,跟你的确隔得太遠,太遠了。
而且你責備《電》紊亂,你想不到那部小說怎樣地被人宰割了幾次,你所看見的已經是殘廢的肢體了。
然而甚至這個殘廢的肢體也可以告訴人《電》是《愛情的三部曲》的頂點,到了《電》裡面,熱情才有了歸結。
在《霧》裡似乎剛下了種子,在《雨》裡"信仰"發了芽,然後電光一閃,"信仰"就開花了。
到了《電》,我們才看見信仰怎樣支配着一切,拯救着一切。
倘使我們要作這個旅行,我們就不能不拉住兩個人做同伴:吳仁民和李佩珠。
隻有這兩個人是經曆了那三個時期而存在的。
而且他們還要繼續地活下去。
在《霧》裡面李佩珠沒有露過臉,但是人提起她,就說她是一個"小資産階級的女性";在《雨》裡面她開始感到生活力過多準備拿它來為别人放散。
她不僅知道愛情隻是一時陶醉,從事業上才可以得到永久的安慰,她還想到F地去做實際的工作。
于是幕一開,兩年半以後的李佩珠便以一個使人不能相信的新的姿态走出來,使得吳仁民也吃驚了。
她不僅得到F地的青年朋友的愛護,連吳仁民也熱烈地愛着她。
她雖然幼稚,但是她幼稚得可愛。
看起來她是一個平凡的人。
也許有人會像你那樣把她當作領袖(你"幾乎要說兩位領袖攜手前行",幸虧你用了"幾乎"二字,否則你不覺得肉麻嗎?),但是我把《電》的原稿翻來複去地細看幾次,我把李佩珠當作活的朋友看待,好像我就在她的身邊跟着她跑來跑去,她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極其平凡的女子。
然而我相信她如果說一句話或做一個手勢叫我去為理想交出生命,我也會歡喜得如同去赴盛筵。
似乎曾經有人用過和這類似的話批評蘇非亞·别羅夫斯卡雅。
可見真正的偉大和平凡就隻隔了一步。
你雖然聰明絕頂,但是遇到這樣的女子,你要用你的尺度去衡量她的感情,你就會碰壁。
事實上你那所謂情緒的連鎖已經被她完全打碎了。
《霧》中的吳仁民正陷溺在個人的哀愁裡,我用了"哀愁"這個字眼,因為他的痛苦是緩慢的,零碎的,個人的。
那時候的吳仁民平凡得叫人就不覺得他存在。
然而打擊來了。
死終于帶走了他那個病弱的妻子。
那個消磨他的熱情的東西——"愛"去了。
熱情重新聚攏來(記住他是一個強健的男子)。
他的心境失去了平衡。
朋友們不能夠了解他,他又缺乏一個堅強的信仰來指導他(自然他有信仰,但是不夠堅強)。
他時時追求,處處碰壁。
他要活動,要溫暖,然而他的眼睛所看見的卻隻有死,還有比死更可怕的寂寞。
寂寞不能消滅熱情,反而像一陣風煽旺了火。
于是熱情在身體内堆積起來,成了一座火山。
倘使火山一旦爆發,這個人就會完全毀滅。
恰恰在這時候意外地來了愛情。
一個女人的影子從黑暗裡出現了。
女性的溫柔蠶蝕了他的熱情。
在溫暖的懷抱中火山慢慢地熄滅了。
這似乎還不夠。
必須再讓另一個女人從記憶的墳墓中活起來,使他在兩個女性的包圍裡演一幕戀愛的悲喜劇,然後兩個女人都悲痛地離開了他。
等他醒過來時,火已經熄滅,就隻剩下一點餘燼。
這時候他又經曆了一個危機。
他站在滅亡的邊沿上,一舉腳就會落進無底的深淵去。
然而幸運地來了那個拯救一切的信仰。
那個老朋友回來了。
我們可以想象到吳仁民怎樣抱着他的老朋友流下感激的眼淚。
這樣的眼淚并不是一天可以流盡的,等到眼淚流盡時吳仁民就成了一個新人。
不,我應該說他有些"老"了。
因為"老"他才能"持重",才能"淳樸"。
他從前也曾經想過在一天裡面把整個社會改換了面目,但來到《電》的同志中間他卻對人說:"羅馬的滅亡并不是一天的事情。
"他甚至以為"目前更需要的是能夠忍耐地、沉默地工作的人。
"他和李佩珠不同,他是另外一種典型。
李佩珠比他年輕,知道的并不見得就比他少。
然而她卻像一個簡單的小女孩。
你遠看,她和賢(那個暴牙齒的孩子)仿佛是一對,可是實際上她卻"挽住仁民的膀子,慢慢地往前面走了。
"她和吳仁民狂吻了以後,會抿着嘴笑起來說:"今天晚上我們真正瘋了。
倘使他們看見我們剛才的情形,他們不知道要說什麼話。
"這是很自然的。
奇怪的是吳仁民的回答。
他平靜地說:"這個環境很容易使人瘋狂,但是你記住:對于我們,也許明天一切都不會存在了。
"他沒有恐怖,就像在轉述别人的話一樣。
這兩種性格,兩種典型,差得很遠,匆匆地一看,似乎他們中間就沒有一個共同點。
然而兩個人手挽手地站在一起,我們卻又覺得這是最自然、最理想的結合。
我們跟在這兩個人後面,從《霧》到《雨》,從《雨》到《電》,的确走了很長的路程,一路上我們看見了不少的事物,我們得到了不少的經驗。
然而最重要的卻是這一對男女的發展。
所以《愛情的三部曲》的答案并不是一番理論,或者一個警句,或者任何與愛情有關的話。
它的答案是兩個性格的發展:吳仁民和李佩珠。
愛情在這兩個人心上開過花,但是它始終占着不十分重要的地位。
對于這兩個人,更重要的是信仰。
信仰包含了熱情,這樣的信仰就能夠完成一切。
這個三部曲所寫的隻是性格,而不是愛情。
所以《愛情的三部曲》的答案還是和愛情無關。
《電》從各方面看來都不像一本愛情小說。
朋友,在這一點你上了我的當了。
據說屠格涅夫用愛情騙過了俄國檢查官的眼睛,因此他的六本類似連續的長篇至今還被某一些人誤看作愛情小說。
我也許受了他的影響,也許受了别人的影響,我也試來從愛情這個關系上觀察一個人的性格,然後來表現這樣的性格。
在觀察上我常常成功。
我觀察一些朋友,聽他們說一番漂亮的話,看他們寫一篇冠冕堂皇的文
那個時候我并不覺得孤獨,也并沒有忿恨。
我有的隻是一個思想:把我的多餘的精力用來為同類争取幸福。
破壞和建設并不是可分離的東西。
在這中間更不應該加上一個"毀滅"。
在《雨》裡面吳仁民相信着巴枯甯的話:"破壞的激情就是建設的激情。
"但這句話的意義是比吳仁民所理解的更深。
我要說這兩個名詞簡直是一個意義,單獨用起來都不完全。
熱情裡就含着這兩樣東西。
而且當熱情充滿在一個人的身體内的時候,他的建設(或者說創造)的欲求更強過破壞的欲求。
但熱情并不能夠完成一切。
倘使沒有什麼東西來指導它,輔助它,那麼它就會像火花一般零碎地爆發出來而落在濕地上滅了,熱情常常這樣地把人毀掉。
我不知寫過若幹封信勸告朋友,說:熱情固然可貴,但是一味地放任熱情讓它随時随地零碎地消耗,結果隻有毀掉自己。
這樣的熱情也許像一座火山,爆發以後剩下來的就隻有死。
它毀了别的東西,也毀了自己。
于是信仰來了。
信仰并不拘束熱情,反而加強它,但更重要的是:信仰還指導它。
信仰給熱情開通了一條路,讓它緩緩地流去,不會堵塞,也不會泛濫。
由《霧》而》《雨》,由《雨》而《電》,信仰帶着熱情舒暢地流入大海。
海景在《電》裡面出現。
《電》是結論,所以《電》和《雨》和《霧》都不同,就如海洋與溪流相異。
一個人的眼睛可以跟着一道溪流緩緩地流入江河。
但是站在無涯的海洋前面你就隻能夠看見掀天的白浪。
你能說你的眼睛跟得上海水嗎? 進了《電》裡面,朋友,連你的眼睛也花了。
你就說《電》紊亂,這是不公平的。
朋友,你坐在書齋裡面左邊望望福樓拜,右邊望望左拉和喬治·桑。
要是你擡起頭突然看見巴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一定會張皇失措。
你的冷靜和客觀都失了效用。
你準備赤手空拳迎上去,但是你的拳頭會打到空處。
你不會看清楚這個古怪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從前就沒有過。
《電》迷了你的眼睛。
因為福樓拜,左拉,喬治·桑就寫不出這樣的東西。
朋友,這句話會給你抓裝錯兒"了。
但是請慢點,我的話裡并不含有驕傲的成分。
我隻是說:我們現在生活裡的一切,他們在那個時候連做夢也想不到。
他們死了,你可以把他們的屍首搬來搬去,随意地解剖。
但是對于像我這樣的一個活人,你就得另想辦法。
你以為抓住了我,可是我一舉腳就溜了幾千裡,你連我跑到什麼地方也不會知道。
你"俏皮地"說讀者的眼睛追不上我的筆,然而你忘記了你的眼睛是追不上我的腳的。
我的腳要拖起你的眼睛跑,把你的眼睛也弄得疲倦了。
所以你發出了怨言:紊亂。
你以為我"真正可以說:'我寫文章如同在生活。
'"但是你不知道我的文章還要把别人也帶進生活裡去。
你進到生活裡,你太陌生,你的第一個印象一定是紊亂。
因為實際生活并不像小說裡安排得那樣地好。
你既然承認我寫文章如同在生活,你要得跟着我去"生活",你不應該隻做一個旁觀者。
你在書齋裡讀了《電》,你好像在電影上看見印地安人舉行祭儀,跟你的确隔得太遠,太遠了。
而且你責備《電》紊亂,你想不到那部小說怎樣地被人宰割了幾次,你所看見的已經是殘廢的肢體了。
然而甚至這個殘廢的肢體也可以告訴人《電》是《愛情的三部曲》的頂點,到了《電》裡面,熱情才有了歸結。
在《霧》裡似乎剛下了種子,在《雨》裡"信仰"發了芽,然後電光一閃,"信仰"就開花了。
到了《電》,我們才看見信仰怎樣支配着一切,拯救着一切。
倘使我們要作這個旅行,我們就不能不拉住兩個人做同伴:吳仁民和李佩珠。
隻有這兩個人是經曆了那三個時期而存在的。
而且他們還要繼續地活下去。
在《霧》裡面李佩珠沒有露過臉,但是人提起她,就說她是一個"小資産階級的女性";在《雨》裡面她開始感到生活力過多準備拿它來為别人放散。
她不僅知道愛情隻是一時陶醉,從事業上才可以得到永久的安慰,她還想到F地去做實際的工作。
于是幕一開,兩年半以後的李佩珠便以一個使人不能相信的新的姿态走出來,使得吳仁民也吃驚了。
她不僅得到F地的青年朋友的愛護,連吳仁民也熱烈地愛着她。
她雖然幼稚,但是她幼稚得可愛。
看起來她是一個平凡的人。
也許有人會像你那樣把她當作領袖(你"幾乎要說兩位領袖攜手前行",幸虧你用了"幾乎"二字,否則你不覺得肉麻嗎?),但是我把《電》的原稿翻來複去地細看幾次,我把李佩珠當作活的朋友看待,好像我就在她的身邊跟着她跑來跑去,她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極其平凡的女子。
然而我相信她如果說一句話或做一個手勢叫我去為理想交出生命,我也會歡喜得如同去赴盛筵。
似乎曾經有人用過和這類似的話批評蘇非亞·别羅夫斯卡雅。
可見真正的偉大和平凡就隻隔了一步。
你雖然聰明絕頂,但是遇到這樣的女子,你要用你的尺度去衡量她的感情,你就會碰壁。
事實上你那所謂情緒的連鎖已經被她完全打碎了。
《霧》中的吳仁民正陷溺在個人的哀愁裡,我用了"哀愁"這個字眼,因為他的痛苦是緩慢的,零碎的,個人的。
那時候的吳仁民平凡得叫人就不覺得他存在。
然而打擊來了。
死終于帶走了他那個病弱的妻子。
那個消磨他的熱情的東西——"愛"去了。
熱情重新聚攏來(記住他是一個強健的男子)。
他的心境失去了平衡。
朋友們不能夠了解他,他又缺乏一個堅強的信仰來指導他(自然他有信仰,但是不夠堅強)。
他時時追求,處處碰壁。
他要活動,要溫暖,然而他的眼睛所看見的卻隻有死,還有比死更可怕的寂寞。
寂寞不能消滅熱情,反而像一陣風煽旺了火。
于是熱情在身體内堆積起來,成了一座火山。
倘使火山一旦爆發,這個人就會完全毀滅。
恰恰在這時候意外地來了愛情。
一個女人的影子從黑暗裡出現了。
女性的溫柔蠶蝕了他的熱情。
在溫暖的懷抱中火山慢慢地熄滅了。
這似乎還不夠。
必須再讓另一個女人從記憶的墳墓中活起來,使他在兩個女性的包圍裡演一幕戀愛的悲喜劇,然後兩個女人都悲痛地離開了他。
等他醒過來時,火已經熄滅,就隻剩下一點餘燼。
這時候他又經曆了一個危機。
他站在滅亡的邊沿上,一舉腳就會落進無底的深淵去。
然而幸運地來了那個拯救一切的信仰。
那個老朋友回來了。
我們可以想象到吳仁民怎樣抱着他的老朋友流下感激的眼淚。
這樣的眼淚并不是一天可以流盡的,等到眼淚流盡時吳仁民就成了一個新人。
不,我應該說他有些"老"了。
因為"老"他才能"持重",才能"淳樸"。
他從前也曾經想過在一天裡面把整個社會改換了面目,但來到《電》的同志中間他卻對人說:"羅馬的滅亡并不是一天的事情。
"他甚至以為"目前更需要的是能夠忍耐地、沉默地工作的人。
"他和李佩珠不同,他是另外一種典型。
李佩珠比他年輕,知道的并不見得就比他少。
然而她卻像一個簡單的小女孩。
你遠看,她和賢(那個暴牙齒的孩子)仿佛是一對,可是實際上她卻"挽住仁民的膀子,慢慢地往前面走了。
"她和吳仁民狂吻了以後,會抿着嘴笑起來說:"今天晚上我們真正瘋了。
倘使他們看見我們剛才的情形,他們不知道要說什麼話。
"這是很自然的。
奇怪的是吳仁民的回答。
他平靜地說:"這個環境很容易使人瘋狂,但是你記住:對于我們,也許明天一切都不會存在了。
"他沒有恐怖,就像在轉述别人的話一樣。
這兩種性格,兩種典型,差得很遠,匆匆地一看,似乎他們中間就沒有一個共同點。
然而兩個人手挽手地站在一起,我們卻又覺得這是最自然、最理想的結合。
我們跟在這兩個人後面,從《霧》到《雨》,從《雨》到《電》,的确走了很長的路程,一路上我們看見了不少的事物,我們得到了不少的經驗。
然而最重要的卻是這一對男女的發展。
所以《愛情的三部曲》的答案并不是一番理論,或者一個警句,或者任何與愛情有關的話。
它的答案是兩個性格的發展:吳仁民和李佩珠。
愛情在這兩個人心上開過花,但是它始終占着不十分重要的地位。
對于這兩個人,更重要的是信仰。
信仰包含了熱情,這樣的信仰就能夠完成一切。
這個三部曲所寫的隻是性格,而不是愛情。
所以《愛情的三部曲》的答案還是和愛情無關。
《電》從各方面看來都不像一本愛情小說。
朋友,在這一點你上了我的當了。
據說屠格涅夫用愛情騙過了俄國檢查官的眼睛,因此他的六本類似連續的長篇至今還被某一些人誤看作愛情小說。
我也許受了他的影響,也許受了别人的影響,我也試來從愛情這個關系上觀察一個人的性格,然後來表現這樣的性格。
在觀察上我常常成功。
我觀察一些朋友,聽他們說一番漂亮的話,看他們寫一篇冠冕堂皇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