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應酬

關燈
生輝;會客區除了意大利真皮沙發外,還有一個精緻的書櫃,我緩步走過去,用欣賞的目光浏覽,大多是哲學名著,帕斯卡爾的《思想錄》、蒙田的《随筆集》、《尼采全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丹納的《藝術哲學》、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休谟的《人性論》等等,唯一與這些書不同類的是一本黑皮的《聖經》。

     我欣賞一番之後,張懷亮非常熱情地請大家入座。

    剛坐下,我發現餐飲區不僅牆上挂的是世界名畫,連天花闆吊挂的也是世界名畫。

     趁領班上菜之機,張懷亮介紹說:“雷處長有所不知,這間包房從來不對外,是我專門會朋友的地方,因此擺了書櫃和酒櫃,書不過是附庸風雅擺擺樣子,酒可是相中哪瓶喝哪瓶。

    ” 一看朱達仁和陳東海就是這裡的常客,陳東海二話沒說就從酒櫃中選了一瓶軒尼詩XO。

    這時,張懷亮向領班揮了揮手,領班心領神會地開始上菜。

     一碗魚翅下肚,我忍不住好奇地問:“張總,我見你的書櫃内幾乎都是哲學名著,為什麼還有一本《聖經》?這可是宗教類的,莫非張總信仰基督教?” 張懷亮用餐巾擦了擦嘴角,淡雅地笑道:“我一向把《聖經》看做是拯救靈魂的哲學著作,我覺得中國的經史典籍很多,但唯獨缺一本拯救靈魂的書。

    中國知識分子一向講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物質條件一旦滿足了,帶來的結果往往不是進步,而是堕落。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隻考慮拯救人民大衆的肉體,救世主救出了人的肉體,但并沒有拯救人的精神,甚至相反,将肉體救了出來,卻讓精神戴上了桎梏,真正的信仰應該是提高人的自由水平,而我們的自由水平兩千多年來一直停留在溫飽的層次上,我覺得非常值得深思。

    ” “中國人有信仰嗎?”陳東海質疑道,“别看我們有‘儒釋道’,但我覺得中國人好像什麼都不信。

    ” 朱達仁接過話茬兒,用沉思的口吻說:“沒有真正的信仰隻是表象,很多人信仰物質,即使信仰精神,也是物質化的精神。

    ” “達仁說得有道理,”我贊同地說,“氣、天理、天道都是物質化了的精神。

    信仰被物質化了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很少有真正的個人,個人被物質取而代之,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内心獨立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全被物質上的需要取代了,知識分子雖然有精神上的需要,但是往往被物質上的需要壓倒和覆蓋了,甚至被排擠了。

    人人都生活在群體意識當中,強大的群體意識從來都是占主要地位的。

    ” 張懷亮深有同感地說:“其實原始社會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人類最初是群體的,沒有個人意識,是儒家使中國古代社會脫離了原始狀态,這是儒家的大功勞,儒家使天人分開破除了迷信,但有一點沒破除,這就是群體意識,儒家不僅把群體意識保留下來,而且通過大一統的制度,使中國人自覺沉沒在群體之中,因此天人合一變成了人人合一。

    儒家使人類社會群體有了秩序,這樣一種制度化了的群體對個人更加壓抑。

    ” 陳東海有些不解,他濃眉一挑問:“那麼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 張懷亮笑道:“中國人的精神還是一種氣,叫做浩然正氣,是制度規定好的,也是一種群體意識。

    ” “張總,”我若有所思地問,“北宋張載有幾句話很有點氣魄,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你怎麼理解?” 張懷亮點了一支煙,洞若觀火地說:“這純粹是群體意識催生的一種救世主思想。

    有些中國人有點本事就要代他人立言,代他人說話,來決定他人的利益,來拯救他人,夢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