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洩舊忿張繡投孫權 挫先聲甘甯射樂進
關燈
小
中
大
了一封詳細的手書,過江去見東吳守将徐盛。
徐盛素來知道張繡與曹操是有深仇巨恨的,此番帶着了七八千馬隊,投奔東吳,千裡迢迢,又隔着荊襄,料定不是前來詐降的。
東吳正無馬隊,得了這一支生力軍,将來亦可以與曹兵相見中原。
當下安慰了胡車兒幾句,吩咐左右,前去江夏雇集大小民船,将張繡人馬盡行渡過江來。
指定地點,都在城外各處分隊紮駐。
自己親身迎接張繡入城,擺酒接風,一面犒賞軍士。
張繡便把曹操南下陰謀,盡行告訴徐盛。
徐盛那一驚非同小可,就酒筵前吩咐淩統立駕輕舟,徑去九江,告訴甘興霸,請領兵前去濡須協助呂子明太史子義,不必候吳侯将令。
一面可派人至鄱陽啟知公瑾,火速赴援。
淩統領命,帶了從人立時去了。
徐盛自己陪着張繡安歇,休息士馬,靜侯調遣。
這且按下。
且說淩統順風揚帆,一日一夜到了九江,停住船隻,徑往太守衙中見了甘甯,報告張繡諸事。
甘甯一面吩咐水陸諸軍,準備一切。
原來甘甯平日治兵最勤,軍士動作,都甚齊備,半日之間,便可出發。
一面請淩統權攝州事,令杜襲火速前去鄱陽,報知公瑾。
令陳武領水師三千,沿江入濡,會合巢湖水師。
自家挑選精銳三千,乘着戰船順流而下,到了青陽,棄船而步,倍道兼行。
剛剛過了大蚬山,将至小岘山,隻聽得前面鼓聲大振,原來是曹操已到了合肥。
鎮守合肥大将張遼,帶着李典樂進一般副将,同來參見。
合肥原來駐有重兵,又兼張遼訓練有方,曹操帶來馬軍步兵五萬餘人,聲勢登時煊赫起來。
曹操極力誇獎了張遼一番,便與衆将士商議。
程昱說道:“兵貴神速,丞相便可發兵。
”曹操問張遼道:“東吳現在駐軍何地?守将何人?守兵若幹?”張遼答道:“啟禀丞相,吳兵原有五千餘人,守将呂蒙,駐守濡須塢,近來又添了太史慈三千人馬,合共八千餘人。
”曹操便問何人前去攻打濡須?李典樂進要在曹操面前立功,齊聲願往。
操大喜,各與三千人馬前往,惟恐二将有失,又令張遼帶領一萬人馬,前往接應。
東吳方面,呂蒙正與太史慈議論軍情,隻聽細作回報,合肥連日增加數萬人馬。
呂蒙便說道:“子義,早晚此間,必發生戰事,請潘将軍帶領三千人馬守城,我自領千人迎敵,子義領三千人接應。
”太史慈道:“将軍所見甚是,以慈愚見,甯我薄人,無人薄我,不如乘曹兵未出之先,我先進據小岘山,據險以待,進可以戰,退可以守。
一面令人報知吳侯以為持久之計,将軍以為如何?”呂蒙喜道:“将軍所見甚高,即煩将軍引領本部人馬前往,扼要把守,我自前來接應。
”太史慈應諾,馬上領兵去了。
到了小岘山,方才安下營寨,隻聽得山前鼓聲震天,軍士報道:“曹兵卷地而來,兵鋒甚銳。
”太史慈教衆兵偃旗息鼓,安排弓弩伺候。
那李典樂進,催動人馬,來到小岘山前,前隊忽然不進。
李典問道:“前面為何不進?”裨将答道:“山前有吳兵寨栅阻路。
”李典傳令進攻,衆兵乘着銳氣,一湧上前,将至吳兵栅寨,一聲鼓角,營門大開,強弩千張,同時并發。
合肥兵損傷了數百人,望後一退,二将阻擋不住,太史慈一馬當先,向前追趕,李典樂進,雙馬抵住,戰到二十餘台,合肥兵已整隊而來。
東吳兵少,正在為難,山上一聲鼓響,呂蒙手執大刀,沖下山來,合肥兵又向後一退。
張遼知道東吳有備,打算以多為勝,号令衆軍,先退者斬,自己揮刀前進,接往呂蒙厮殺。
忽然山側卷出一彪人馬,旗号上面,現着吳郡甘甯,飛馬上前,拈弓搭箭,将樂進射下馬來,太史慈一刀揮為兩段,吳兵膽氣百倍,奮勇沖殺,李典張遼,大敗而逃。
幸虧許褚引兵迎接,吳兵亦自引兵回去丁。
正是:
徐盛素來知道張繡與曹操是有深仇巨恨的,此番帶着了七八千馬隊,投奔東吳,千裡迢迢,又隔着荊襄,料定不是前來詐降的。
東吳正無馬隊,得了這一支生力軍,将來亦可以與曹兵相見中原。
當下安慰了胡車兒幾句,吩咐左右,前去江夏雇集大小民船,将張繡人馬盡行渡過江來。
指定地點,都在城外各處分隊紮駐。
自己親身迎接張繡入城,擺酒接風,一面犒賞軍士。
張繡便把曹操南下陰謀,盡行告訴徐盛。
徐盛那一驚非同小可,就酒筵前吩咐淩統立駕輕舟,徑去九江,告訴甘興霸,請領兵前去濡須協助呂子明太史子義,不必候吳侯将令。
一面可派人至鄱陽啟知公瑾,火速赴援。
淩統領命,帶了從人立時去了。
徐盛自己陪着張繡安歇,休息士馬,靜侯調遣。
這且按下。
且說淩統順風揚帆,一日一夜到了九江,停住船隻,徑往太守衙中見了甘甯,報告張繡諸事。
甘甯一面吩咐水陸諸軍,準備一切。
原來甘甯平日治兵最勤,軍士動作,都甚齊備,半日之間,便可出發。
一面請淩統權攝州事,令杜襲火速前去鄱陽,報知公瑾。
令陳武領水師三千,沿江入濡,會合巢湖水師。
自家挑選精銳三千,乘着戰船順流而下,到了青陽,棄船而步,倍道兼行。
剛剛過了大蚬山,将至小岘山,隻聽得前面鼓聲大振,原來是曹操已到了合肥。
鎮守合肥大将張遼,帶着李典樂進一般副将,同來參見。
合肥原來駐有重兵,又兼張遼訓練有方,曹操帶來馬軍步兵五萬餘人,聲勢登時煊赫起來。
曹操極力誇獎了張遼一番,便與衆将士商議。
程昱說道:“兵貴神速,丞相便可發兵。
”曹操問張遼道:“東吳現在駐軍何地?守将何人?守兵若幹?”張遼答道:“啟禀丞相,吳兵原有五千餘人,守将呂蒙,駐守濡須塢,近來又添了太史慈三千人馬,合共八千餘人。
”曹操便問何人前去攻打濡須?李典樂進要在曹操面前立功,齊聲願往。
操大喜,各與三千人馬前往,惟恐二将有失,又令張遼帶領一萬人馬,前往接應。
東吳方面,呂蒙正與太史慈議論軍情,隻聽細作回報,合肥連日增加數萬人馬。
呂蒙便說道:“子義,早晚此間,必發生戰事,請潘将軍帶領三千人馬守城,我自領千人迎敵,子義領三千人接應。
”太史慈道:“将軍所見甚是,以慈愚見,甯我薄人,無人薄我,不如乘曹兵未出之先,我先進據小岘山,據險以待,進可以戰,退可以守。
一面令人報知吳侯以為持久之計,将軍以為如何?”呂蒙喜道:“将軍所見甚高,即煩将軍引領本部人馬前往,扼要把守,我自前來接應。
”太史慈應諾,馬上領兵去了。
到了小岘山,方才安下營寨,隻聽得山前鼓聲震天,軍士報道:“曹兵卷地而來,兵鋒甚銳。
”太史慈教衆兵偃旗息鼓,安排弓弩伺候。
那李典樂進,催動人馬,來到小岘山前,前隊忽然不進。
李典問道:“前面為何不進?”裨将答道:“山前有吳兵寨栅阻路。
”李典傳令進攻,衆兵乘着銳氣,一湧上前,将至吳兵栅寨,一聲鼓角,營門大開,強弩千張,同時并發。
合肥兵損傷了數百人,望後一退,二将阻擋不住,太史慈一馬當先,向前追趕,李典樂進,雙馬抵住,戰到二十餘台,合肥兵已整隊而來。
東吳兵少,正在為難,山上一聲鼓響,呂蒙手執大刀,沖下山來,合肥兵又向後一退。
張遼知道東吳有備,打算以多為勝,号令衆軍,先退者斬,自己揮刀前進,接往呂蒙厮殺。
忽然山側卷出一彪人馬,旗号上面,現着吳郡甘甯,飛馬上前,拈弓搭箭,将樂進射下馬來,太史慈一刀揮為兩段,吳兵膽氣百倍,奮勇沖殺,李典張遼,大敗而逃。
幸虧許褚引兵迎接,吳兵亦自引兵回去丁。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