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張文遠反攻圍方城 龐士元智救襲郏鄏

關燈
兩軍一萬九千餘人,折了三四千人馬,二人向馬超請罪。

    馬超道:“二位賢侄休要如此,曹洪被迫,勢非死戰不能求生,毋丘儉伏軍襲擊,出于意料之外,勁敵當前,正不可忽!然曹洪經此一戰,當不敢出禹縣矣,二侄好生防守郏鄏,某家當回宜陽,截擊曹兵辎重。

    ”二将頓首受命。

    馬超随即作書,分報雲長翼德,自己同文鴦帶領軍隊,漏夜回轉宜陽。

    雲長接了馬超手書,知道關興張苞輕敵緻敗,手書切責,要二人固守郏鄏,戴罪立功,再分兵三千,補充二将損失之數。

     馬超回到宜陽,馬岱諸葛瞻接着,入府坐定,馬超備述郏鄏戰事,兩人皆為驚歎。

    馬超問馬岱道:“隔岸曹軍,有無動靜?”馬岱道:“曹兵新近憑河築壘十餘座。

    ”馬超道:“司馬懿詭計多端,恐又有什麼舉動?”馬岱道:“他莫非築壘疑我,而令函谷之兵暗襲盧氏,以絕我兵後路?”馬超拊掌道:“賢弟之言是也!賢弟與諸葛賢侄各率馬隊二千,火速去盧氏,如曹兵來襲,可相機進戰;如曹兵未來,可依元帥前令,劫奪曹兵糧運。

    ”二将領命,立刻點齊隊伍,馬上起程。

    到了盧氏,隻見曹兵真個在那裡攻城。

     原來司馬懿見司馬昭藏兵少室,漢兵竟棄了山下寨栅,憑山據險,知道馬超決不進攻少室,仍移司馬昭之兵,還靈寶舊防,協助徐晃。

    司馬昭到了函谷,視察情形,便與徐晃商議,去襲盧氏,以分漢兵聲勢,徐晃極其贊成。

    昭自領八千人,越過崤山,來襲盧氏;令賈充領兵三千,在崤山埋伏,預備接應後路;令成濟作先鋒,向盧氏進發,一聲喊起,将盧氏城團團圍住。

    城裡馬骧,見曹兵勢大,不敢開城迎擊,隻好憑城堅守,一面飛報阌鄉大營求援。

    孔明接到急報,立令張翼領兵五千,來援盧氏。

     司馬昭一連圍攻數日,城中兵士死傷山積,抵死不退。

    司馬昭正待嚴令攻城,期于必得,隻聽得探子報道:“阌鄉援兵已越辘轳山,将近盧氏了。

    ”司馬昭知道救兵一來,城不易得,火速揮軍退駐崤山,以免内外受敵。

    正在移軍,馬岱諸葛瞻兩支兵來了,馬岱在前,諸葛瞻在後,馬蹄得得,山谷震動。

    成濟手提巨斧,接住馬岱厮殺,兩個戰到三十餘合,馬岱觑個破綻,一刀将成濟劈下馬來,諸葛瞻揮軍大進,曹兵紛紛退走,二人乘勢追殺。

    到了崤山腳下,一聲鼓響,賈充伏兵出來,接應司馬昭進了崤山。

     馬岱諸葛瞻二将,因系馬隊,不便入山,收兵回城,馬骧接見,城中已經狼藉不堪。

    二将吩咐撫慰居民。

    随後張翼到了,三人商定,由張翼領步兵入山追賊,二将引馬隊随後接應。

    司馬昭見漢兵不追,疾忙收兵回到靈寶,損失二千餘人,也弄得漢兵東西牽動。

    張翼入山,搜了多日,不見曹兵,三人決議,聯合馬步,依崤山結營,随時劫奪曹兵糧運,遣人飛報孔明馬超二處,回令俱叫三将小心辦理。

     正是: 敖倉既據,士有餘糧;函谷可封,兵無鬥志。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張遼之反攻方城,勢也,諸葛一函真盡料敵之道矣。

    惟風雲戰局,作者造之,造一時又變一時,設一局又生一局;戰愈勝而防愈難,地愈進而守愈不易;蹈隙乘暇,處處可生危險,備多力分,即處處伏有漏洞,此本回之所作,又為以守教戰之丈宇,以圍求救之策略也。

    前将諸葛三路寫訖,今又轉筆以寫荊襄之三路,前三路分兩回寫,此三路卻隻以一回寫之,是無他,以崔颀黃武撤兵方城,了卻一路,此出馬超之意;叫關興張苞退兵,佯救方城,以便馬超往襲郏鄏,又了卻一路,此出龐統之計;于是隻專寫方城一路,張飛與張遼戰守情形,即一并了卻三路,文法與戰局,皆變幻耐看,角智與角力,一齊火雜并呈,又是一番花樣,作者真善寫戰守文字極矣!如此始确為軍事家言。

     本書自徐庶走馬上翻起,以前之案,未當翻也,而亦有兩事,暗暗補之。

    而皆以寫雲長。

    一為許田射鹿,欲殺曹操之志,既于關公言中自明之,又于穆順口中叙及之,所以揚關公大義也。

    一為士誠說降,不肯歸曹之志,則前于救徐母馬上,對曹洪樂進正面言之;今從張遼陣上,複以君侯曩勸我降,反面及之;此不忍志關公有歸曹之憾,而專定故交念重,惟隐翻之,所以明關公大仁也。

    夫一己不肯降曹,辄因人勸歸曹,以曾勸人降曹,卒緻為人所勸,亦公生平一 小失檢,為賢者諱,得于作者言外見之。

     馬超隻慮方城兵單,令撤崔黃二人,以之回救。

    不意龐統卻策郏鄏攻難,令撤關張二小将,轉請馬超輕騎往襲。

    即此将計就計,一來便令張遼進攻不成,曹洪退守不得,欲取方城,反失郏鄏,此所謂襲人轉以自襲,亦見襲人人恒襲之也。

    毋丘儉守城,而以文鴦襲城,将前回餘波補足一翻;而曹洪扣馬,兩用曹正為谏,均為妙筆。

    至張遼受夾擊而退,曹洪聞來攻而回,毋丘儉因受夾而戰。

    關張二小将以被夾而敗,馬超文鴦卻中夾而勝,司馬昭又為懼内外相夾,而解盧氏之圍,乃成濟即伏誅于此,更使人心大快!同一夾攻,寫得五花八門,眼光撩亂,複錯落見于一回書中,可謂夾攻大全,尤稱至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