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老黃忠奮威敗徐晃 勇姜維設計賺曹真

關燈
且說魏延在平陽奉了孔明将令,渡黃河去攻渑池,當下同李嚴諸将商議道:“曹兵防河,異常嚴密,延與諸君,奉命渡河,諸君有何良策?”姜維道:“末将有一計在此,曹兵防我渡河,已非一日,可令平陸防軍,虛作渡河之勢,以惑曹兵耳目;末将與衆位将軍分領五軍,于黑夜同時渡河,令曹兵顧此失彼,防不勝防,将軍以為如何?”魏延李嚴齊聲道好,立時依計行事。

    曹真果立時派兵防守平陸對岸,冷不防魏延姜維諸人乘夜渡河,曹兵一時憑河敵住魏延姜維,那李嚴馬忠廖立,早己紛紛近岸。

     那李嚴首先上岸,見兵士才上得四五百人,岸上曹兵大至,忙回顧衆軍道:“奮勇上前,後顧者斬!”自己當先擋住曹兵,後面軍士陸續登岸。

    馬忠廖立,也上來了。

    三路人馬,不顧生死,殺入曹營,曹兵紛紛退後,魏延姜維乘勢上岸,五将并馬當先,漢兵無不以一當十。

    曹兵大敗,退還渑池城守。

    魏延依着孔明将令,靠着邙山,前臨渑水,安下五個營寨,自當前敵。

    姜維守第二寨,李嚴守第三寨,馬忠守第四寨,廖立守第五寨。

    令張嶷接濟糧草,于垣曲搭起浮橋一座,令馬忠專一防守浮橋,以濟軍食。

     那城裡曹真,收集敗兵,登城守禦,火速遣人至許昌告急。

    曹操在許昌,剛接到徐晃失守阌鄉消息,又來了曹真報告魏延兵紮邙山的警報,不由得手忙腳亂,飛檄司馬懿派許褚領兵一萬去守渑池,移合肥大将張遼統兵迎敵張飛,移司馬懿督兵迎敵諸葛亮,令白馬王曹彪替曹彰守晉城,移曹彰領鐵騎八千駐紮荥陽,策應各路。

    三路使者,分頭去訖。

     合肥張遼,接到聖旨,便将防地交與李典;知道東吳新好,無須重兵,就合肥地面,抽調防軍一萬,回到許昌,見過曹操,來駐葉縣。

    司馬懿交代過了,自領青州兵三萬前赴洛陽,派許褚赴渑池,司馬昭去靈寶,兩處協防。

    駐晉城的曹彰領得父王手诏,将防地交妥兄弟,自領鐵騎八千,晝夜兼程,到了荥陽,将人馬紮住,自來許昌,見過父王。

    操撥兖州兵兩萬,歸曹彰管領,駐紮荥陽,接應諸将,以厚兵力,魏兵聲勢,為之一振。

    正是: 劫運初開,再演昆陽之戰;善兵不用,終成垓下之亡!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諸葛三面合圍,複越弘農河築壘,以塞函谷,使失所倚之險; 是已四面合圍,阌鄉真成絕地,雖有徐晃,亦屬何用,奈何而不失守乎?幸而弘農河兵,亦往攻城,使得亂流以渡,而獲退守函谷,不其殆矣!或謂文可随心自遣,則城頭一戰,何不盡殲四将,一舉死之,俾操多喪一人,即少一助,中原庶幾早定,而僅死一涼茂,何也?不知徐晃魏之名将,觀于演義襄樊之役,華夏震驚,而晃獨能力拒危城,到底不懈,則與張遼原堪匹敵,非如典韋許褚一勇之夫,可一反手間而死者。

    今出師迎刃破之如竹,已嫌其迅;重有郭淮輩為副,益以困獸之鬥,是真不易盡殲者也。

    若然,必贻笑于方家!論三國人材,雖五尺童子,能指此疵;至論軍事學理,又皆不得據死于此。

    蓋雖四面合圍,而必寬其一面,以走死敵,重在得地,何得急之!則本無死道,所謂争城之戰是也,安可死欤!雖記張翼首功,此系諸葛行賞之道,非諸葛兵法之志也。

     大兵出關,首寫諸葛一路,即轉筆以寫魏延,重左翼也。

    而寫魏延,即以寫姜維,所以明繼之伐魏者惟維,九伐之功不可沒耳!諸葛未與司馬交鋒以前,既破三城,走夏侯懋,所與敵者為曹真,而破真嘗多得維之助,故令仍于破懋後,寫維能繼亮,亦即以寫敵姜維者為曹真;而維會欲賺真未成,則特寫計賺曹真以申其志,此蓋等于孔明二出祁山之筆,即因以翻二出祁山之案書也。

    曹真敗,而司馬之兵始移敵諸葛,足見層次分明,固猶暗承演義之脈,而欲諸葛伐魏未完之壯志,無地不伸耳,于是大軍二路皆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