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趙子龍截江敗呂蒙 龐士元巡城識向寵
關燈
小
中
大
兵無不以一當百,個個跳入江東船上,殺人如麻,風火生威,呂蒙雖勇,孤掌難鳴,抵敵不住,敗向下流而去。
潘璋陳武,逃得兩條性命。
岸上陸軍,見水師已敗,全軍而反。
呂蒙回到夏口,再圖報複不提。
荊州兵大獲全勝,追趕了一程,鳴金收軍,紮住原處,晝夜巡邏。
預防吳兵複仇,一面遣人赴荊州報捷。
雲長自是歡喜,仍回荊州,與元直計劃孫曹兩方軍事,遣人分頭去河洛關輔,前敵各軍,散布捷音,以壯軍心,以寒曹兵之膽。
前敵諸軍,得了巴陵捷報,軍氣自加十倍。
内中隻有龐士元,因張翼德屯南召,襄陽城守盡由士元布置。
士元嚴修烽燧,廣置耳目,積貯糧草,制造軍器,接應出屯三路軍兵,真個士飽馬騰,械精糧足。
襄陽處在後方,根基深穩,人民安堵。
士元每隔一目,自家帶領軍士,巡視城廂内外一遭。
那日巡視襄陽北門,見一牙門小将形狀魁梧,舉止沉默,士元一見大異,駐馬下問。
那牙将拱手上前緻禮,士元便問他姓名居處。
那将拱手道:“末将姓向名寵,襄陽宜城人氏,”言詞暢達,更無多說。
士元叫他乘着馬匹,一同回府,命他坐下,然後問他襄陽形勢。
那将不慌不忙,手指口畫,詳瞻精洽,動适機宜。
士元家住襄陽,久知形勢,一聽向寵所說,了如自己所見,不覺驚歎;然後再問他諸葛将軍西收關隴,北定并州,此後用兵,當主何道?向寵答道:“以末将愚見,宜東出潼關,以收河洛,與荊襄成輔車之形,聯兵北向,以窺中原,既無進退失據之虞,又有左右提攜之美,中興漢業,莫善于斯。
”龐統拊掌道:“将軍之言是也!”立時修書薦達荊州,請雲長轉達大将軍,承制授向寵為骁騎将軍,歸翼德調遣。
正是: 求賢若渴,不遺大匠之材;與供同升,愈見宗臣之度。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先主蹈于二失,至覆敗身亡,則繼志以興,惟望于白帝托孤之阿鬥,而阿鬥庸懦不材,又如彼也。
祖廟号咷,則王孫為之痛哭,南方設座,則孫皓尚有心肝,乃長坂坡頭,幾亡上将,荊州江上,再奪重圍,子龍以一身百戰,萬苦千辛,出之酣睡之懷,歸之孤掌之下者,隻留得千秋嘩笑,樂不思蜀之一個不肖子孫!是先主骨血雖完,而漢家禮祀以斬,則亦要之何用,保之何益,世俗争傳救主,本非以傳劉禅,實子龍也。
今長坂之戰既不獲書,截江之功,斷難再沒。
因令以敗呂蒙傳,即不欲見子龍心血灑向江流,英雄功績盡于豎子,明謂不必生還劉禅,暗言何若死救關公也。
前曰削,後曰筆,削者削之,筆者筆之,如此則中興之業,可不更望于該死之劉禅,而北伐之成,終得再震于複生之關羽,此于彌補先主生平二失之後,所不可不亟寫者也。
若僅以故翻截江之案,拉湊趙雲入書視之,則陋矣。
先主坐王漢中,诏雲長出攻襄樊,以解吳魏合從之急,而不遣一上将守荊州,以防吳之圖共後,由諸葛之計疏,不得免于清議。
玄德自守成鄒,命諸葛出定秦川,以讨漢蜀同仇之賊,而不遣一上将離荊州,以扼吳之變于前,則關公之功大,不得止于籌防,隻此三令五申之片紙,既複漢家之鐘虞,乃高異姓于雲台,豈不重且賢于七百裡之連營,忽大忘于家國,亦無補于弟兄者哉! 或謂截江之敗呂蒙,荊州先事得防,使趙雲不先不後,此時出而巡江,未免太巧,真所謂無巧不成書之小說成規也。
前之得圖也如此,今之敗吳也又如此。
既雲商人,至多伏卒耳,任命一将,可得破之,亦不必趙雲,何故走筆定遣上将也?曰:不觀元直之谏,息遠征之思,先求近攻之策欤?時雍梁河北并及三晉,既去操而入劉,曹勢不危,不求吳也。
荊州盛兵為守,吳計不詭,不得圖也。
此因曹危而得算吳兵,因防密而得算詭計者也。
知彼知己,算則有時,決進決退,谏則有時,徐庶帷幄連辱,一段言詞,洞如觀火,非如演義之慣張天意者比,此以人事而得窺千裡,曾何巧之足雲?乘虛上犯,敵何可輕,雲長敗亡,即以明有陸遜,猶生大意;矧出奇而來,既屬可料,自非筆遣大将不可。
以趙雲當之,更非有意犯得圖之前文,又可知已。
然則未可與小說一類同觀,毋自隘也可。
讀武侯前出師表,未有不知将軍向寵其人者。
表曰: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雲雲。
然終玄德之死,演義中未見試用,如何曰能之事;終孔明之死拜表後,亦未見如何事無大小悉咨之事。
以如此人物,出師衷舉,首列于武臣者,演義全文,乃不一書,不信甚矣。
潘璋陳武,逃得兩條性命。
岸上陸軍,見水師已敗,全軍而反。
呂蒙回到夏口,再圖報複不提。
荊州兵大獲全勝,追趕了一程,鳴金收軍,紮住原處,晝夜巡邏。
預防吳兵複仇,一面遣人赴荊州報捷。
雲長自是歡喜,仍回荊州,與元直計劃孫曹兩方軍事,遣人分頭去河洛關輔,前敵各軍,散布捷音,以壯軍心,以寒曹兵之膽。
前敵諸軍,得了巴陵捷報,軍氣自加十倍。
内中隻有龐士元,因張翼德屯南召,襄陽城守盡由士元布置。
士元嚴修烽燧,廣置耳目,積貯糧草,制造軍器,接應出屯三路軍兵,真個士飽馬騰,械精糧足。
襄陽處在後方,根基深穩,人民安堵。
士元每隔一目,自家帶領軍士,巡視城廂内外一遭。
那日巡視襄陽北門,見一牙門小将形狀魁梧,舉止沉默,士元一見大異,駐馬下問。
那牙将拱手上前緻禮,士元便問他姓名居處。
那将拱手道:“末将姓向名寵,襄陽宜城人氏,”言詞暢達,更無多說。
士元叫他乘着馬匹,一同回府,命他坐下,然後問他襄陽形勢。
那将不慌不忙,手指口畫,詳瞻精洽,動适機宜。
士元家住襄陽,久知形勢,一聽向寵所說,了如自己所見,不覺驚歎;然後再問他諸葛将軍西收關隴,北定并州,此後用兵,當主何道?向寵答道:“以末将愚見,宜東出潼關,以收河洛,與荊襄成輔車之形,聯兵北向,以窺中原,既無進退失據之虞,又有左右提攜之美,中興漢業,莫善于斯。
”龐統拊掌道:“将軍之言是也!”立時修書薦達荊州,請雲長轉達大将軍,承制授向寵為骁騎将軍,歸翼德調遣。
正是: 求賢若渴,不遺大匠之材;與供同升,愈見宗臣之度。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先主蹈于二失,至覆敗身亡,則繼志以興,惟望于白帝托孤之阿鬥,而阿鬥庸懦不材,又如彼也。
祖廟号咷,則王孫為之痛哭,南方設座,則孫皓尚有心肝,乃長坂坡頭,幾亡上将,荊州江上,再奪重圍,子龍以一身百戰,萬苦千辛,出之酣睡之懷,歸之孤掌之下者,隻留得千秋嘩笑,樂不思蜀之一個不肖子孫!是先主骨血雖完,而漢家禮祀以斬,則亦要之何用,保之何益,世俗争傳救主,本非以傳劉禅,實子龍也。
今長坂之戰既不獲書,截江之功,斷難再沒。
因令以敗呂蒙傳,即不欲見子龍心血灑向江流,英雄功績盡于豎子,明謂不必生還劉禅,暗言何若死救關公也。
前曰削,後曰筆,削者削之,筆者筆之,如此則中興之業,可不更望于該死之劉禅,而北伐之成,終得再震于複生之關羽,此于彌補先主生平二失之後,所不可不亟寫者也。
若僅以故翻截江之案,拉湊趙雲入書視之,則陋矣。
先主坐王漢中,诏雲長出攻襄樊,以解吳魏合從之急,而不遣一上将守荊州,以防吳之圖共後,由諸葛之計疏,不得免于清議。
玄德自守成鄒,命諸葛出定秦川,以讨漢蜀同仇之賊,而不遣一上将離荊州,以扼吳之變于前,則關公之功大,不得止于籌防,隻此三令五申之片紙,既複漢家之鐘虞,乃高異姓于雲台,豈不重且賢于七百裡之連營,忽大忘于家國,亦無補于弟兄者哉! 或謂截江之敗呂蒙,荊州先事得防,使趙雲不先不後,此時出而巡江,未免太巧,真所謂無巧不成書之小說成規也。
前之得圖也如此,今之敗吳也又如此。
既雲商人,至多伏卒耳,任命一将,可得破之,亦不必趙雲,何故走筆定遣上将也?曰:不觀元直之谏,息遠征之思,先求近攻之策欤?時雍梁河北并及三晉,既去操而入劉,曹勢不危,不求吳也。
荊州盛兵為守,吳計不詭,不得圖也。
此因曹危而得算吳兵,因防密而得算詭計者也。
知彼知己,算則有時,決進決退,谏則有時,徐庶帷幄連辱,一段言詞,洞如觀火,非如演義之慣張天意者比,此以人事而得窺千裡,曾何巧之足雲?乘虛上犯,敵何可輕,雲長敗亡,即以明有陸遜,猶生大意;矧出奇而來,既屬可料,自非筆遣大将不可。
以趙雲當之,更非有意犯得圖之前文,又可知已。
然則未可與小說一類同觀,毋自隘也可。
讀武侯前出師表,未有不知将軍向寵其人者。
表曰: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雲雲。
然終玄德之死,演義中未見試用,如何曰能之事;終孔明之死拜表後,亦未見如何事無大小悉咨之事。
以如此人物,出師衷舉,首列于武臣者,演義全文,乃不一書,不信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