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魏文長偷度子午谷 馬孟起再入長安城
關燈
小
中
大
就走。
鐘會鄧艾,急出接應。
馬超号令軍士,沖鋒直過。
姜維馬岱,逗住了鐘會,李嚴戰住了張郃,馬超揮兵搶城。
城内因大兵在外,不敢閉門,馬超躍馬當先,魏兵披靡,殺入城來。
楊阜叫軍士放箭,如飛蝗一般射來,馬超撲開箭林,手起一槍,将揚阜刺死。
韋康上前急救,又被馬超刺落馬下。
川兵如潮水一般,聲勢洶湧。
守城軍士棄了弓箭,紛紛逃命。
夏侯懋同着楊緒,開城便走。
卻給前頭一彪兵,為首一員大将軍,橫刀躍馬,攔住去路,三合之内,擒了楊緒,卻是魏延奉了孔明将令,夾攻泾陽。
夏侯懋撥馬便走,馬超趕到,又是一搶送了性命。
那張郃鐘鄧三将,見城池已破,率領殘兵,由蒲城渡河,竟奔安邑去了。
馬岱姜維追趕了一程,回兵候令。
馬超令李嚴駐紮泾陽,姜維馬岱王平分徇各縣,自己同着魏延回長安來見孔明,遠遠望見長安城阙,想起當時情景,如今又卷土重來,不覺感慨橫生。
孔明聽見二将大獲全勝,回轉長安,自己出城迎接。
馬超下馬參見,孔明笑道:“關中大定,皆孟起文長之功也!”二将稱謝,随着孔明入城。
正是: 曾幾何時,又見鹹陽宮阙;有如此酒,必誅許下仇雠。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作者于人一善,必予盡力彰之,如本回之寫魏延,兵出子午谷,益可知之矣。
而又不願自居蹈襲他人故智,或至毀及前賢,故于回首,不惜重言以辯明之。
然吾謂孔明之不得出子午谷,由幹荊襄既失,後路空虛,一方伐魏,一方又時刻防吳,此其不得不趨于謹慎者也。
而一論荊襄之失,咎在阿誰?不置援兵,作者固于楔子中責之矣。
是斯時不可履危途出子午谷,不可謂孔明之非,而使不得出子午谷以成奇功,亦不可不謂咎實仍在孔明也。
孔明之必六出祁山者以此,孔明之鞠躬盡瘁者亦以此。
孔明不意而聞此言,正撫膺而增奇痛!魏延以為不從其計而生怨,後人亦以為不從其計而可惜;甯知孔明當日匪計之不從,亦非兵出祁山,不足以自志不忘之過耳!此所以愈出祁山而疾愈深也。
吾于演義中孔明謂非萬全之計,僅言汝欺中原無好人物,以答魏延,而于吳之上犯,諱莫如深,未嘗并舉,用以自證,或不誣也。
今作者特先為孔明地,此為立言有體,其胸中必另有獨到之見,惜于書中不獲聞之!至為鄧艾陰平,遙遙相對,作報複翻案之筆,則吾既亦知之矣。
夏侯懋為淵之子,嗣于惇。
淵為忠斬,操憐之,妻以清河公主。
此懋招為驸馬,本在淵死以後。
而孔明初伐中原,兵出隴右,自請領兵拒蜀,拜大都督,卒至死五将,失三城,大敗而亡走入羌。
孔明方盡提漢中兵馬,大出祁山,是懋固與蜀首出交鋒者也。
其人纨绔而驕,其兵脆弱而怯,其戰役摧枯拉朽而無可紀。
然不得抹殺史迹,而廢此一人; 則以姜維于此而歸,祁山自此而出也。
故今仍令首當蜀兵,而于前數回中,先伏其都督關中之筆。
惟以淵鎮漢中,則懋之見任,不得不以親貴受命書。
此驸馬之招,不及待淵身死之所翻案也。
否則作者豈有明其身世,而不知尚主之前後者乎?數回之前,故伏此人,即為諸葛師出漢中,首向長安進取關輔之地。
而必仍依于史,由懋先行拒敵,以嚴從逆之谏,關中一得,随手即了卻此人,于是馬超趕上一槍,結果性命,除掉廢物一個,此中皆大有筆法也。
此回系以演義中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再表,與七十二回曹阿瞞兵退斜谷,前後接筍,期翻前人之案,來合自布之局。
聯絡兩回,獨抒韬略,分兵而進,陳兵而援;處處設防,着着占先;風馳而戰,破竹以入;于是漢中一出,關中即定,長安失而潼華危,散關克而關輔急;長趨深入,捷報紛馳,魏延成襲險之功,黃忠受奪關之賞,此一路也。
馬超從王平之計,則敗鐘會;分李嚴之兵,則敗鄧艾;姜維展首尾夾攻之策,而取扶風;陳越伏以進之謀,而取泾陽,此又一路也。
張嶷張翼,前拒斜谷張郃之兵,以通郿鄠;後屯扶風武功之地,以截鐘鄧,此又一路也。
更有張飛整兵武關,牽長安南面之防;關公虛出宛洛,分許都援軍之勢;如此攻伐,如此聲應,行軍之道至矣備矣。
有不使夏侯懋慌張而出長安,踬撲而死泾陽;徐晃畏怯而抛潼關,颠沛而退阌鄉者乎?雖有張郃之勇,歸路斷則不得留于斜谷;雖有鐘鄧之智,要隘喪則但見逃于落荒,相訴苦于武功,同大哭于泾陽,圖反攻而莫得,謀何有于阜康!卒使都督命喪,楊韋身亡,文長得志于子午,孟起重入于長安。
嗚呼意嘻,不亦快哉!
鐘會鄧艾,急出接應。
馬超号令軍士,沖鋒直過。
姜維馬岱,逗住了鐘會,李嚴戰住了張郃,馬超揮兵搶城。
城内因大兵在外,不敢閉門,馬超躍馬當先,魏兵披靡,殺入城來。
楊阜叫軍士放箭,如飛蝗一般射來,馬超撲開箭林,手起一槍,将揚阜刺死。
韋康上前急救,又被馬超刺落馬下。
川兵如潮水一般,聲勢洶湧。
守城軍士棄了弓箭,紛紛逃命。
夏侯懋同着楊緒,開城便走。
卻給前頭一彪兵,為首一員大将軍,橫刀躍馬,攔住去路,三合之内,擒了楊緒,卻是魏延奉了孔明将令,夾攻泾陽。
夏侯懋撥馬便走,馬超趕到,又是一搶送了性命。
那張郃鐘鄧三将,見城池已破,率領殘兵,由蒲城渡河,竟奔安邑去了。
馬岱姜維追趕了一程,回兵候令。
馬超令李嚴駐紮泾陽,姜維馬岱王平分徇各縣,自己同着魏延回長安來見孔明,遠遠望見長安城阙,想起當時情景,如今又卷土重來,不覺感慨橫生。
孔明聽見二将大獲全勝,回轉長安,自己出城迎接。
馬超下馬參見,孔明笑道:“關中大定,皆孟起文長之功也!”二将稱謝,随着孔明入城。
正是: 曾幾何時,又見鹹陽宮阙;有如此酒,必誅許下仇雠。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作者于人一善,必予盡力彰之,如本回之寫魏延,兵出子午谷,益可知之矣。
而又不願自居蹈襲他人故智,或至毀及前賢,故于回首,不惜重言以辯明之。
然吾謂孔明之不得出子午谷,由幹荊襄既失,後路空虛,一方伐魏,一方又時刻防吳,此其不得不趨于謹慎者也。
而一論荊襄之失,咎在阿誰?不置援兵,作者固于楔子中責之矣。
是斯時不可履危途出子午谷,不可謂孔明之非,而使不得出子午谷以成奇功,亦不可不謂咎實仍在孔明也。
孔明之必六出祁山者以此,孔明之鞠躬盡瘁者亦以此。
孔明不意而聞此言,正撫膺而增奇痛!魏延以為不從其計而生怨,後人亦以為不從其計而可惜;甯知孔明當日匪計之不從,亦非兵出祁山,不足以自志不忘之過耳!此所以愈出祁山而疾愈深也。
吾于演義中孔明謂非萬全之計,僅言汝欺中原無好人物,以答魏延,而于吳之上犯,諱莫如深,未嘗并舉,用以自證,或不誣也。
今作者特先為孔明地,此為立言有體,其胸中必另有獨到之見,惜于書中不獲聞之!至為鄧艾陰平,遙遙相對,作報複翻案之筆,則吾既亦知之矣。
夏侯懋為淵之子,嗣于惇。
淵為忠斬,操憐之,妻以清河公主。
此懋招為驸馬,本在淵死以後。
而孔明初伐中原,兵出隴右,自請領兵拒蜀,拜大都督,卒至死五将,失三城,大敗而亡走入羌。
孔明方盡提漢中兵馬,大出祁山,是懋固與蜀首出交鋒者也。
其人纨绔而驕,其兵脆弱而怯,其戰役摧枯拉朽而無可紀。
然不得抹殺史迹,而廢此一人; 則以姜維于此而歸,祁山自此而出也。
故今仍令首當蜀兵,而于前數回中,先伏其都督關中之筆。
惟以淵鎮漢中,則懋之見任,不得不以親貴受命書。
此驸馬之招,不及待淵身死之所翻案也。
否則作者豈有明其身世,而不知尚主之前後者乎?數回之前,故伏此人,即為諸葛師出漢中,首向長安進取關輔之地。
而必仍依于史,由懋先行拒敵,以嚴從逆之谏,關中一得,随手即了卻此人,于是馬超趕上一槍,結果性命,除掉廢物一個,此中皆大有筆法也。
此回系以演義中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再表,與七十二回曹阿瞞兵退斜谷,前後接筍,期翻前人之案,來合自布之局。
聯絡兩回,獨抒韬略,分兵而進,陳兵而援;處處設防,着着占先;風馳而戰,破竹以入;于是漢中一出,關中即定,長安失而潼華危,散關克而關輔急;長趨深入,捷報紛馳,魏延成襲險之功,黃忠受奪關之賞,此一路也。
馬超從王平之計,則敗鐘會;分李嚴之兵,則敗鄧艾;姜維展首尾夾攻之策,而取扶風;陳越伏以進之謀,而取泾陽,此又一路也。
張嶷張翼,前拒斜谷張郃之兵,以通郿鄠;後屯扶風武功之地,以截鐘鄧,此又一路也。
更有張飛整兵武關,牽長安南面之防;關公虛出宛洛,分許都援軍之勢;如此攻伐,如此聲應,行軍之道至矣備矣。
有不使夏侯懋慌張而出長安,踬撲而死泾陽;徐晃畏怯而抛潼關,颠沛而退阌鄉者乎?雖有張郃之勇,歸路斷則不得留于斜谷;雖有鐘鄧之智,要隘喪則但見逃于落荒,相訴苦于武功,同大哭于泾陽,圖反攻而莫得,謀何有于阜康!卒使都督命喪,楊韋身亡,文長得志于子午,孟起重入于長安。
嗚呼意嘻,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