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省詐書水鏡留元直 脫徐母孔明遣趙雲
關燈
小
中
大
也?”雲拭汗回首急視之,卻是關公,雲乃大喜。
方欲答言,關公已跨馬橫刀,向前迎敵曹兵去了。
卻說那曹兵雷轟電掣,卷地而來,見二車馳飛前逃,知必徐母在内,趕了半日,看看趕上,轉過山坡,前車忽然不見,轉過樹林,猛擡頭,隻見旌旗亂刮,殺氣迎人,五百名校刀手,—字兒排開,前面一人,身騎赤免追風馬,手執青龍偃月刀,不是别人,正是那漢壽亭侯關雲長,領兵在此,擋住去路。
關公駐馬橫刀,早見來将何人,馬背拱身大叫道:“二位将軍,别來無恙?”曹洪樂進二馬當先,見是關公,同時大吃一驚,麾鞭急止三軍,軍士早亦望見,一齊倒退,後隊潮湧而前,收馬不住,立時踐踏無數。
曹仁樂進不敢回顧,急忙勒住馬足,先來答禮。
關公微笑開言道:“某家在此,等候多時,即請二位将軍收兵,止于此地,勿再窮追;回禀丞相。
隻說關某當日,丞相不忍令失兄弟之情,敢求今日對于徐庶,亦毋忍絕其母子之愛,言盡于此,後會有期,關某去也!”說完,将刀身後一指,五百校刀手,登即回身,來趕趙雲前車。
關公一人拍馬提刀,從容斷後。
曹樂二将,明知不敵,眼睜睜望着關公後影,馬尾飄潇,前面兵卒如雲,擁定徐母,一車居中,飛馳而去。
四目相視,面上均各失色。
隻得長歎一聲,重來檢點受傷人馬,收兵回報曹操,自去請罪不提。
正是: 白羽初臨,便覺風雲變色;黃泉不俟,複為母子如初。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三國之不得一統,由幹諸葛非一統之材,隆中坐對,僅許三分。
卒亦隻定三分之局,其與孫劉,材智匹敵,自知頗明。
劉備時當狠狽失據之秋能分鼎足而立,已出非望。
故三國之成,自以劉備得諸葛始,而諸葛得自徐庶走馬之薦。
未薦諸葛以前,諸葛無由出,三分不可定,是即非三國史也;非三國之史而翻其案,是為冗筆。
又三國之主,以曹操孫權劉備三人當之,其他不與也。
三國演義前三十回中,皆為黃巾宦官内外交煽。
以緻群雄四起之史,共書主張由合而分之理,自不得不追溯大亂之源。
而董卓孫堅袁紹袁術,以至孫策等,此仆彼興,下至張繡張魯李傕郭汜之輩,擾攘無忌;餘如王允之忠,陶謙之讓,董承之義,祢衡之正,呂布之雄,陳宮之智,無非為三國前驅,其事雖不無可傳,要均非三國史中主要人物。
入三國史後,即盡死滅無餘,不足叙也。
非三國史之人物而翻其案,是閑筆也。
冗筆閑筆,善文章者所不屑為,著者以不相幹三字而盡去之,下筆即抓住正史翻案,此為文章有法,不閑不冗,即謹嚴義例,又豈能以不耽擱工夫,遂或可一一湔雪之乎?是非不為湔雪,蓋不可湔雪也。
讀者勿為著者從人生在世不可無家庭朋友等一段文宇說起,故意引至做書人心腸,要從此地發展等一派巧言瞞過,始為善讀本書者。
三國演義,僅言赉徐母家書者為心腹人,自稱館下走卒,奉老夫人言語雲雲,此必言徐母鄉人,也是姓徐的一個壞蛋!是教人愈加痛恨,加一倍寫之筆法。
後文跌斷狗腿,方更大快人心,亦見徐庶之誤信,不僅在筆墨假造間,是證人證物俱全之說也,即由重加爵賞四字,露出喜色,惹動趙雲跟踵,盤出根底,可謂不虛點墨,針縷細密。
三分鼎足,西蜀劉禅,有四十二年正位。
而單騎救主,生死系于趙雲當陽之戰,故趙雲為三國史中最重要人物。
然劉禅庸主,卒至出降,子龍地下之恨,具無已時也。
則與其救一無用之劉禅,曷若使救一有用之徐庶;又救人之子,不若救人之母也。
三國中全人骨肉于生死患難之際者,惟一趙雲。
故以之救徐母者,誠非趙雲不可也。
三國中救阿鬥,以延劉緒繼帝統,是子龍第一大功,本書救徐母以存徐庶,使薦兩賢,成一統,亦必令子龍成第一大功。
所謂非其人不使,而翻案之筆,始無一字無來由也。
薦賢則由徐庶,救主則由趙雲,正統書劉,故第一回必将此二重要人物首舉出場,讀者幸勿草草讀過。
伏龍鳳雛皆為元直之友,嘗讀三國演義,見其獨舉諸葛以薦,每竊怪之,其後赤壁鏖兵,授計以脫徐庶者,且為鳳雛;是何元直于友二人間,轉若有所厚薄也。
若言偶忘,其時玄德且詢及鳳雛,元直因便,亦當雙舉,方稱無乖于友道,今以元直雙薦兩賢,可謂為古人彌平缺憾不少。
三國演義,于孔明之出,詳叙三顧之勤,孔明自比管樂,蓋有輔主安邦之志,非可以隐淪比也。
夫隐則不仕,仕則不隐;以隐求仕,古俗使然。
彼釣渭耕莘,未聞必須三顧也。
奈何大搭架子,堅要三顧,孔明甯不相去古人甚遠,吾始終疑之,且堂上懸圖,胸中指掌,又似預備已久。
雖曰出處之間,不可不慎;而喬模喬樣,終覺不甚光明。
此無惑三國陣前,每逢詭計多端之罵也。
演義中亦以微筆,每借張飛妩媚可愛之口,大叫出之;而世間婦孺不知,反借借稱道三顧茅廬不置。
惟玄德枭雄,始折節卑躬,作明知故昧之态已耳。
是演義如此,實非所以尊諸葛者也。
本書僅命關張備厚禮躬聘二人,而衙前張燈挂采以迎,已足備迎賢之典,可稱得體之至。
至關趙試探孔明,實為奇材驚世群臣未服中,不可少之文字;亦推波助瀾,始呈曲折之文筆也,情中生文,而後安排計策,始見孔明出奇之妙。
随手烘脫,而後曹兵衣箭皆活,赤免如飛。
否則便成刻版文字,讀者将昏昏入睡矣。
後再借重關公,勒馬橫刀,是真能畫出生龍活虎者,又俨然一出華容道也,文心靈活,可愛殺人!
方欲答言,關公已跨馬橫刀,向前迎敵曹兵去了。
卻說那曹兵雷轟電掣,卷地而來,見二車馳飛前逃,知必徐母在内,趕了半日,看看趕上,轉過山坡,前車忽然不見,轉過樹林,猛擡頭,隻見旌旗亂刮,殺氣迎人,五百名校刀手,—字兒排開,前面一人,身騎赤免追風馬,手執青龍偃月刀,不是别人,正是那漢壽亭侯關雲長,領兵在此,擋住去路。
關公駐馬橫刀,早見來将何人,馬背拱身大叫道:“二位将軍,别來無恙?”曹洪樂進二馬當先,見是關公,同時大吃一驚,麾鞭急止三軍,軍士早亦望見,一齊倒退,後隊潮湧而前,收馬不住,立時踐踏無數。
曹仁樂進不敢回顧,急忙勒住馬足,先來答禮。
關公微笑開言道:“某家在此,等候多時,即請二位将軍收兵,止于此地,勿再窮追;回禀丞相。
隻說關某當日,丞相不忍令失兄弟之情,敢求今日對于徐庶,亦毋忍絕其母子之愛,言盡于此,後會有期,關某去也!”說完,将刀身後一指,五百校刀手,登即回身,來趕趙雲前車。
關公一人拍馬提刀,從容斷後。
曹樂二将,明知不敵,眼睜睜望着關公後影,馬尾飄潇,前面兵卒如雲,擁定徐母,一車居中,飛馳而去。
四目相視,面上均各失色。
隻得長歎一聲,重來檢點受傷人馬,收兵回報曹操,自去請罪不提。
正是: 白羽初臨,便覺風雲變色;黃泉不俟,複為母子如初。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三國之不得一統,由幹諸葛非一統之材,隆中坐對,僅許三分。
卒亦隻定三分之局,其與孫劉,材智匹敵,自知頗明。
劉備時當狠狽失據之秋能分鼎足而立,已出非望。
故三國之成,自以劉備得諸葛始,而諸葛得自徐庶走馬之薦。
未薦諸葛以前,諸葛無由出,三分不可定,是即非三國史也;非三國之史而翻其案,是為冗筆。
又三國之主,以曹操孫權劉備三人當之,其他不與也。
三國演義前三十回中,皆為黃巾宦官内外交煽。
以緻群雄四起之史,共書主張由合而分之理,自不得不追溯大亂之源。
而董卓孫堅袁紹袁術,以至孫策等,此仆彼興,下至張繡張魯李傕郭汜之輩,擾攘無忌;餘如王允之忠,陶謙之讓,董承之義,祢衡之正,呂布之雄,陳宮之智,無非為三國前驅,其事雖不無可傳,要均非三國史中主要人物。
入三國史後,即盡死滅無餘,不足叙也。
非三國史之人物而翻其案,是閑筆也。
冗筆閑筆,善文章者所不屑為,著者以不相幹三字而盡去之,下筆即抓住正史翻案,此為文章有法,不閑不冗,即謹嚴義例,又豈能以不耽擱工夫,遂或可一一湔雪之乎?是非不為湔雪,蓋不可湔雪也。
讀者勿為著者從人生在世不可無家庭朋友等一段文宇說起,故意引至做書人心腸,要從此地發展等一派巧言瞞過,始為善讀本書者。
三國演義,僅言赉徐母家書者為心腹人,自稱館下走卒,奉老夫人言語雲雲,此必言徐母鄉人,也是姓徐的一個壞蛋!是教人愈加痛恨,加一倍寫之筆法。
後文跌斷狗腿,方更大快人心,亦見徐庶之誤信,不僅在筆墨假造間,是證人證物俱全之說也,即由重加爵賞四字,露出喜色,惹動趙雲跟踵,盤出根底,可謂不虛點墨,針縷細密。
三分鼎足,西蜀劉禅,有四十二年正位。
而單騎救主,生死系于趙雲當陽之戰,故趙雲為三國史中最重要人物。
然劉禅庸主,卒至出降,子龍地下之恨,具無已時也。
則與其救一無用之劉禅,曷若使救一有用之徐庶;又救人之子,不若救人之母也。
三國中全人骨肉于生死患難之際者,惟一趙雲。
故以之救徐母者,誠非趙雲不可也。
三國中救阿鬥,以延劉緒繼帝統,是子龍第一大功,本書救徐母以存徐庶,使薦兩賢,成一統,亦必令子龍成第一大功。
所謂非其人不使,而翻案之筆,始無一字無來由也。
薦賢則由徐庶,救主則由趙雲,正統書劉,故第一回必将此二重要人物首舉出場,讀者幸勿草草讀過。
伏龍鳳雛皆為元直之友,嘗讀三國演義,見其獨舉諸葛以薦,每竊怪之,其後赤壁鏖兵,授計以脫徐庶者,且為鳳雛;是何元直于友二人間,轉若有所厚薄也。
若言偶忘,其時玄德且詢及鳳雛,元直因便,亦當雙舉,方稱無乖于友道,今以元直雙薦兩賢,可謂為古人彌平缺憾不少。
三國演義,于孔明之出,詳叙三顧之勤,孔明自比管樂,蓋有輔主安邦之志,非可以隐淪比也。
夫隐則不仕,仕則不隐;以隐求仕,古俗使然。
彼釣渭耕莘,未聞必須三顧也。
奈何大搭架子,堅要三顧,孔明甯不相去古人甚遠,吾始終疑之,且堂上懸圖,胸中指掌,又似預備已久。
雖曰出處之間,不可不慎;而喬模喬樣,終覺不甚光明。
此無惑三國陣前,每逢詭計多端之罵也。
演義中亦以微筆,每借張飛妩媚可愛之口,大叫出之;而世間婦孺不知,反借借稱道三顧茅廬不置。
惟玄德枭雄,始折節卑躬,作明知故昧之态已耳。
是演義如此,實非所以尊諸葛者也。
本書僅命關張備厚禮躬聘二人,而衙前張燈挂采以迎,已足備迎賢之典,可稱得體之至。
至關趙試探孔明,實為奇材驚世群臣未服中,不可少之文字;亦推波助瀾,始呈曲折之文筆也,情中生文,而後安排計策,始見孔明出奇之妙。
随手烘脫,而後曹兵衣箭皆活,赤免如飛。
否則便成刻版文字,讀者将昏昏入睡矣。
後再借重關公,勒馬橫刀,是真能畫出生龍活虎者,又俨然一出華容道也,文心靈活,可愛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