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景線
關燈
小
中
大
俗不可耐,但女人中卻出了不少肌膚結實,體态輕盈,談吐利落的人物。
從前美人魚楊秀瓊之所以風靡全國,弄到褚民誼為她親駕馬車,這并不是毫無理由。
從淺水灣再往前走,越過一個小坡,便到赤柱。
赤柱是香港東南部的一角,突出海面。
幾十間紅紅綠綠的大廈,點綴得很可愛。
這兒有個大監獄,各種重要犯人都監禁在裡邊。
海邊對于自由人固然是無限的恩惠,對于待決的囚犯卻是莫大的殘酷。
單調的海濤,聲聲敲碎犯人的美夢,聲聲消磨犯人的意志。
到了狂風暴雨的深宵,波濤大作,這更使人産生死無葬身之地的感覺。
由赤柱回到淺水灣,再由淺水灣轉到深水灣,這兒有綠草如茵的大球場。
這兒的沙灘雖小,但幽靜處遠勝淺水灣。
假如你說淺水灣是熱情奔放的青年男女求偶的好機會,那麼中年以上的人最好跑到深水灣來過日子。
年齡不同,情緒上也有差異,尤其在茫茫塵海中翻過筋鬥的人,應該退避到比較清靜的地方,過着恬淡寡欲的生活,免得徒受無謂的刺激。
記得有一次,我從深水灣步行到香港仔。
沿途有雪白的浪花打到岩石上邊,偶爾有些水沫随風濺到臉部,使人的神志為之清明。
香港仔的英文名叫做亞柏甸(Aberdeen),是香港産魚的所在。
港内滿是漁船,漁夫的生活跟華南相似。
因為香港仔有活生生的鮮魚可買,一般懂得享樂的人,多數到這兒來吃海鮮。
我還記得在一家酒樓上的臨窗餐廳間吃過清蒸的大石班。
那味道的甜美豐腴,隻有我們故鄉的焖黃花魚及西湖的醋熘鯉魚才比得上。
香港仔是道地的香港漁家,歐化的成分絕無僅有。
一般居民都很老實樸素,他們的生活要海洋來供應,所以他們每天都跟死神搏鬥。
環境的折磨,養成他們的堅韌的抵抗性。
他們是被壓迫的一群,他們的遭遇最值得人同情。
從香港仔直上薄扶林大道,中間有個基督教墳場,先室蔔葬于此,摯友許地山教授也蔔葬于此。
這個墳場有個特色,就是每個墳地的面積差不多一樣大小。
墓碑有的用花崗石,有的用青石,幹淨雅潔,落落大方。
墳場面對夕陽,所以晚景特别光輝壯觀。
我覺得名利場中的人應該時常到墳場來逛一逛,因為看了墳場後,他難免要說了一聲:“人生不過如此,何必為着争名争利而存心委屈别人?” 薄扶林道的盡頭是香港大學的校址。
香港大學建築于半山中,林木幽邃,澗水潺潺。
山中的羊腸小徑,鼓勵爬山的人的興趣,泉邊樹下到處有長椅,最宜促膝談心。
港大的門禁并不森嚴,外界人士也可以出沒于此間。
因此,許多青年男女多到這兒作濮上桑間的幽會。
港大的後邊為幹德道及旭和道,這條道是半山區最高的地方,離我的住家——般含道清風台——不算遠,所以一星期我總要到這兒來散步兩三趟。
到了薄暮時分,我穿着短褲及夏威夷衫,右手拿個手杖,到半山亂跑一頓。
山中有個小泉,泉水清且漣漪,濯足泉中,沉吟澗畔,這種樂處絕不是歌台舞榭所能得到。
從半山散步回來,洗了一個冷水浴,從身體到精神都有說不出的快樂。
這時華燈初上,敞開屋子的三面窗門,涼風習習,樂以忘憂,這倒是名副其實的清風台。
然而我們如要認識香港的全貌,最好于月白風清的晚上,從九龍坐渡船過來。
山頂隐隐約約,沉浸于浮雲薄霧中,那種景象真夠人銷魂。
半山的路燈宛若船舷,般含道、堅道的路燈好像船邊的小窗子,到了中環一帶,萬家燈火,照耀得如同白晝。
紅綠紫白的大霓虹燈,大大小小的船隻上的燈光,閃閃爍爍,簡直使人眼眩頭昏。
看畫要在遠處,看花要在遠處,看美人也要在遠處。
好風景兼有名畫好花美女的種種特長,所以要領略好風景的人,也應該抱着“可以遠觀不可亵玩”的态度,到遠處去看。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要看孤島的蓋世繁華,須在九龍對海開來的渡船上;要看香港的缥缈幽雅,須從澳門或長洲到香港的歸航中。
但是我在香港住了五年,它的風景線我不大覺得。
直至我離開香港後,慢慢回憶,細細玩味,才知道這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香港,或者本質上是中國的領土,外表上披着西洋式的建築的香港,倒有好幾個地方值得我們留戀,而且也值得時常去遨遊。
從前美人魚楊秀瓊之所以風靡全國,弄到褚民誼為她親駕馬車,這并不是毫無理由。
從淺水灣再往前走,越過一個小坡,便到赤柱。
赤柱是香港東南部的一角,突出海面。
幾十間紅紅綠綠的大廈,點綴得很可愛。
這兒有個大監獄,各種重要犯人都監禁在裡邊。
海邊對于自由人固然是無限的恩惠,對于待決的囚犯卻是莫大的殘酷。
單調的海濤,聲聲敲碎犯人的美夢,聲聲消磨犯人的意志。
到了狂風暴雨的深宵,波濤大作,這更使人産生死無葬身之地的感覺。
由赤柱回到淺水灣,再由淺水灣轉到深水灣,這兒有綠草如茵的大球場。
這兒的沙灘雖小,但幽靜處遠勝淺水灣。
假如你說淺水灣是熱情奔放的青年男女求偶的好機會,那麼中年以上的人最好跑到深水灣來過日子。
年齡不同,情緒上也有差異,尤其在茫茫塵海中翻過筋鬥的人,應該退避到比較清靜的地方,過着恬淡寡欲的生活,免得徒受無謂的刺激。
記得有一次,我從深水灣步行到香港仔。
沿途有雪白的浪花打到岩石上邊,偶爾有些水沫随風濺到臉部,使人的神志為之清明。
香港仔的英文名叫做亞柏甸(Aberdeen),是香港産魚的所在。
港内滿是漁船,漁夫的生活跟華南相似。
因為香港仔有活生生的鮮魚可買,一般懂得享樂的人,多數到這兒來吃海鮮。
我還記得在一家酒樓上的臨窗餐廳間吃過清蒸的大石班。
那味道的甜美豐腴,隻有我們故鄉的焖黃花魚及西湖的醋熘鯉魚才比得上。
香港仔是道地的香港漁家,歐化的成分絕無僅有。
一般居民都很老實樸素,他們的生活要海洋來供應,所以他們每天都跟死神搏鬥。
環境的折磨,養成他們的堅韌的抵抗性。
他們是被壓迫的一群,他們的遭遇最值得人同情。
從香港仔直上薄扶林大道,中間有個基督教墳場,先室蔔葬于此,摯友許地山教授也蔔葬于此。
這個墳場有個特色,就是每個墳地的面積差不多一樣大小。
墓碑有的用花崗石,有的用青石,幹淨雅潔,落落大方。
墳場面對夕陽,所以晚景特别光輝壯觀。
我覺得名利場中的人應該時常到墳場來逛一逛,因為看了墳場後,他難免要說了一聲:“人生不過如此,何必為着争名争利而存心委屈别人?” 薄扶林道的盡頭是香港大學的校址。
香港大學建築于半山中,林木幽邃,澗水潺潺。
山中的羊腸小徑,鼓勵爬山的人的興趣,泉邊樹下到處有長椅,最宜促膝談心。
港大的門禁并不森嚴,外界人士也可以出沒于此間。
因此,許多青年男女多到這兒作濮上桑間的幽會。
港大的後邊為幹德道及旭和道,這條道是半山區最高的地方,離我的住家——般含道清風台——不算遠,所以一星期我總要到這兒來散步兩三趟。
到了薄暮時分,我穿着短褲及夏威夷衫,右手拿個手杖,到半山亂跑一頓。
山中有個小泉,泉水清且漣漪,濯足泉中,沉吟澗畔,這種樂處絕不是歌台舞榭所能得到。
從半山散步回來,洗了一個冷水浴,從身體到精神都有說不出的快樂。
這時華燈初上,敞開屋子的三面窗門,涼風習習,樂以忘憂,這倒是名副其實的清風台。
然而我們如要認識香港的全貌,最好于月白風清的晚上,從九龍坐渡船過來。
山頂隐隐約約,沉浸于浮雲薄霧中,那種景象真夠人銷魂。
半山的路燈宛若船舷,般含道、堅道的路燈好像船邊的小窗子,到了中環一帶,萬家燈火,照耀得如同白晝。
紅綠紫白的大霓虹燈,大大小小的船隻上的燈光,閃閃爍爍,簡直使人眼眩頭昏。
看畫要在遠處,看花要在遠處,看美人也要在遠處。
好風景兼有名畫好花美女的種種特長,所以要領略好風景的人,也應該抱着“可以遠觀不可亵玩”的态度,到遠處去看。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要看孤島的蓋世繁華,須在九龍對海開來的渡船上;要看香港的缥缈幽雅,須從澳門或長洲到香港的歸航中。
但是我在香港住了五年,它的風景線我不大覺得。
直至我離開香港後,慢慢回憶,細細玩味,才知道這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香港,或者本質上是中國的領土,外表上披着西洋式的建築的香港,倒有好幾個地方值得我們留戀,而且也值得時常去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