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味下午茶

關燈
能來,例須書面或電話答複,這才夠禮貌。

    在舊時代的中國人的心目中,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因為中國人一遇客人進門,馬上敬茶敬煙,喝茶而要寫信相約,這未免太小氣,而又太多事。

    可是英國人在辦公的時間内,任何客人進來商洽事件,無論買貨或借錢,多是開門見山,是非有無,說完就走,主人不用敬茶敬煙,客人也很識相,不敢故意耽擱主人的時間。

    到了下午四五時之間,公務告一段落,這時候他們才有工夫,約朋友到家裡或酒店去喝喝茶,吃吃點心。

    因為大都市的住宅區和商業區隔離得很遠,所以許多人請客喝茶,多假座酒店。

     香港得風氣之先,在洋行、公司及政府機關辦事的高級職員,時常跟外國人打交道,所以生活的方式無形中受了大影響。

    他們每天辦公的時間是從上午九時到下午四時半或五時,中間有一個鐘頭吃飯休息。

    因為晚飯的時間多數在晚上八時,由下班到吃晚飯,中間還有三個鐘頭,時間距離太長,勢必加料加油,才可到戶外去運動,以便恢複一天的疲勞。

    我覺得五時左右喝下午茶,比較馬上回家吃飯好些。

    一來工作剛下班的人,精神雖疲倦,肚子卻不餓;二來這時候如勉強吃飯,姑定吃得下,但飯後運動對于身體很有妨礙,最好還是喝茶為妙。

     普通人吃下午茶,多是喝錫蘭茶,偶爾也喝咖啡。

    工友用茶盤很小心地捧出茶具,裡邊有茶、牛奶、白糖,另外還有一壺白開水。

    皇後大道一帶的二三流的茶樓,它們所用的茶具都很樸素,多數用白瓷制的;香港大酒店及告羅士打酒店的茶具相當闊綽,多數用白銅電鍍的東西,光耀奪目,整齊雅潔;不過銅質的茶壺富有傳熱性,稍微不小心,很容易燙了手。

    近來這些酒店逐漸采用瓷質的茶具,這些茶具的顔色與式樣,日新月異,漫說喝茶,看一看也很開心。

     喝茶的時間,順便吃一塊蛋糕,咖喱牛肉餃,有的人也吃一兩片三文治,而香港大酒店的“總會三文治”(ClubSandwich)做得特别可口。

    這種三文治不是冷冰冰的,而是熱烘烘的。

    烤過的面包,相當松脆,裡邊的夾心是用牛油、雞肉、炒蛋、生番茄,五味調和,齒頰留香。

    這種三文治比較昂貴,普通人沒有機會常吃,因為偶爾才吃一次,所以覺得它實在不錯。

     到大酒店來喝下午茶的人,他們的目的,多半是閑坐,聊聊天,雖然在聊天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接洽生意,談談時事。

    一般顧客多是奇裝豔服,頭發梳得很光,皮鞋刷得很亮,筆挺的西服,合适的領帶,看起來頗像英國的紳士。

    至于交際花、電影明星及大家閨秀,她們也穿插于男客的中間。

    異性的吸引力,把一天工作時間的緊張的空氣緩和過來。

     香港大酒店及告羅士打酒店的樓下,人山人海。

    喜歡熱鬧的人多數到那邊去喝茶,順便還可以遇着許多新交舊識。

    假如你喜歡清靜,最好跑到香港大酒店的二樓或告羅士打的八樓。

    裡邊迷人的小燈光,軟滑的地氈,舒适的沙發椅,在在使你發生好感。

    這兒你可以一個人獨自坐着看書、寫信,甚至沉思默想。

     喝下午茶不重物質,而重精神;不在肉感,而在情調;而精神和情調這種東西,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獲得的,隻有在某段時間、某個地點、某種人物身上可以體會得到。

    換句話說,精神和情調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産品。

    不然,一杯紅茶、一塊蛋糕或一片三文治,盡可由家裡預備,何必一定要光顧茶樓? 在我沒有到香港前,我沒有喝下午茶的習慣;當我離開香港後,我也沒有喝下午茶的習慣。

    說來也奇怪,戰後我曾兩度經過香港,每次的時間不過一個月或兩三星期,但是我一到香港後,即刻恢複喝下午茶的習慣,而且活動的範圍擴大,除香港大酒店及告羅士打酒店外,連九龍的半島酒店及淺水灣酒店也是我常到的地方。

    費了最少的錢,得到最大的享受,香港的下午茶真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