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科學救國

關燈
同伴比較多,由福州到上海的比較少。

    由上海再往北行,滿途都是荊棘,因為那時東北華北各省還在軍閥張作霖的手裡,革命青年被屠殺的相當多。

    住在上海的同鄉們勸我就在滬江求學,不必冒險北上,但我對北京早已神馳,而且英華齋和燕京大學有聯系,成績優異的學生,英華齋可以保送。

    因此,我不接受同鄉們的建議,獨自搭船到天津,轉搭京津鐵路到北京,一路上并沒有經過什麼困難。

     到了北京後,英華齋旅京的前後同學們給我以盛大歡迎及種種便利。

    以前我在福州時,一般同學們把我當外縣人看待,弄得我連開口說福州話的勇氣也沒有。

    現在到了人文荟萃的北京,英華齋的前後同學們隻看重同學和同鄉的關系,跟我的感情很融洽,使我馬上忘記身在異鄉。

    坦白說一句,初到福州與初到北京時,我所得的印象剛好是兩樣。

    前者是跑進異鄉,後者宛若回到故鄉。

    光是這一點,我們便可看出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大都市,跟一省的省會是截然不同。

     和我同時進燕京的英華齋的同學,一共五位。

    這也許是大家都受“科學救國”的口号的号召吧,我們五個人都準備研究自然科學,結果,學成功的隻有一位陳國清兄(北京協和大學畢業,現在福州挂牌行醫)。

    其餘幾位,到了第二學年開始的時候,便紛紛轉到社會科學的領域了。

     我剛進燕京時,曾選了物理化學兩門課程,因為頭幾星期所授的功課與英華齋所學的大同小異,課外的時間可以全部用來看書。

    那時燕大的圖書館的書庫全部開放,我整天到圖書館去亂翻。

    一本書剛看完,三五本書已經擺在我的面前等待我閱讀。

    東翻西閱,把五四運動(1919)以來的八九年間所出版的東西盡量閱讀。

    其中最引我注意的是創造社的幾位作家,尤其郭沫若先生和郁達夫先生,他們所發表的東西,我大部分都過目。

    原來郭先生是在日本學醫的,可是他回國後,醫生沒有做成,卻被文藝的女神帶走了。

     和郭沫若先生對于青年同樣有決定性的影響的是魯迅先生。

    他在《呐喊》的序裡說,他自己本來是到日本去學醫,可是後來在日俄戰争期間,他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久違了的許多中國人,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說,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衆,而圍着的便是來鑒賞示衆的盛舉的人們。

    從那一回以後,他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着,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當然要推文藝,于是他開始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都是青年人崇拜的偶像,他們所叙述的思想改變過程,在我的心靈中發生很大的作用。

    我覺得人民的愚昧如沒有掃除,思想如沒有搞通,中國如沒有複興,那麼我雖然在自然科學上專精一門,至多隻能做給外國人開辦的化學公司做一名技師而已,這又有什麼意思? 思想一變動,一切事物都改觀。

    湊巧那時郭宣霖兄時常約我到北京城裡去逛,由他的介紹,我認識了一班愛好文藝及注意社會改革的一班小同鄉。

    他們的思想很積極,日常生活也和普通學生不同。

    他們家裡寄來的錢,大部分拿出來分給朋友們用,尤其上海幾間進步的書店所出的新書一運到北京,我的朋友們一定要買。

    本人讀完之後,即刻傳遞給第二者第三者,課餘之暇,大家便互相讨論研究,看看誰的批評更中肯。

     起初我的生活習慣與城裡的朋友保留相當的距離,經過幾回的接觸後,我給他們同化了。

    我開始蓄長發,我也開始參加他們的讨論會,從國際時事至思想文藝無所不談。

    為着參加讨論會,我對于國際時事和思想文藝等問題不能不加倍留心。

    可是物莫能兩利,精力不宜分散。

    我在國際時事和思想文藝所費的時間越多,剩下來做自然科學的課程的時間便越少。

    起初還可以應付,到了第二學期,連應付也大感困難。

    因為自然科學最注重實驗,每次實驗時間規定兩小時,但是實驗前須好好地準備,實驗後須寫詳細的報告。

    比較用功的同學,起碼須花了四小時,才可做成相當滿意的實驗和報告。

    因為我的時間給課外的讀物占去大半,剩下來做課業的時間實在有限。

    半年前,功課中如有一門的成績列在乙等,我幾乎一夜沒有好睡,現在我隻希望能夠及格,便心滿意足,這在我個人算是個大轉變。

     1928年5月3日濟南慘案發生,全國學生開始燃着抗日的火把。

    同學們硬要我寫文章,我在愛國熱情的激動下,寫了一篇激昂慷慨的論文,題為《誰是濟案的負責者?》這篇論文登在學生周刊的濟案專号的第一篇。

    出版後,許多同學,尤其高年級的同學,給我以很大的鼓勵。

    這雖然是芝麻小事,但對我個人卻有重大的意義。

    因為從那時起,我決定從自然科學的大門外退到社會科學的領域裡了,同時,還判定我一輩子賣文為生,不能用科學來救國。

    現在回想起來,很對不起孫先生,雖然孫先生自己學的也是醫科,而一生所努力的卻是革命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