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英華齋

關燈
當1926年的春天,我快要在霞浦作元學校畢業的時候,擺在我面前的有兩個大問題:升學與就業。

    在職業這方面,校長暗示他會介紹我做海關,而這種職業是半殖民地的中國青年們所祈求的東西。

    但是,不知道什麼緣故,我對于外國人的養尊處優,盛氣淩人,心裡早已隐藏着三分厭惡,同時,我認為金錢這東西是個身外浮物,隻要粗茶淡飯,布衣茅屋不成問題,我們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幹我們所想幹的事,何必營營鑽鑽,為阿堵物忙了半生? 我對校長說,我的年紀還輕,學問的根底太淺薄,暫時不想就業。

    相反的,我要立志深造,繼續升學。

    他很高興,打算介紹我到福州協和大學去讀書。

    我老實告訴他說,我在霞浦讀了四年書,隻是讀了一科英文,對于數理化的知識十分外行。

    我想先到福州英華齋讀一兩年書,把應有的現代知識充實一點,然後再去投考大學。

    校長看見我一心傾向學問,不為世俗的名利心所引誘,馬上表示贊成。

     這一年暑假,我在家鄉忙個不停。

    一面要教授幾個學生及預備自己的功課;一面要東籌西借,找到足夠的款項,作一年的學費。

    經過兩個月的籌備,才能夠勉強成行。

     從福安坐木船,經賽岐、下白石,而達三都澳。

    這條水路我曾走過幾次,不過從前我路經三都澳時,至多逗留一天半日,便要換船到鹽田,然後由鹽田步行到霞浦。

    現在我居然不必走舊路,可以直上福州,這在我個人看來,可以說是初步的解放。

     在交通工具落後的時代,為了求學得翻山越嶺,一步步走過崎岖的道路。

     三都澳位于三沙灣内,在霞浦、甯德、羅源三縣之間,由東北的柘洋半島和西南的甯德半島合抱而成。

    港口名叫東沖口,廣僅十幾丈,入港後則豁然開朗,如入堂奧,其中島嶼羅列,水深波平,便于控守,為天然良港。

    這地方于光緒二十四年間自辟為商埠,環境優美,别的不用說,光是那兩塊大草場已經使人神往。

     我在三都澳住了兩天,便搭一隻小輪船往福州,十幾個鐘頭的驚濤駭浪的海程,把我平安地送到目的地。

     初到福州,沒有一件事情不新奇。

    這兒有萬壽橋、大洋樓、大汽車,尤其是汽車,鄉下人把它叫做市虎。

    據說,汽車在街頭一動身,站在街尾的人須立即逃避。

    現在我親眼看一看,也不過如此。

    但是,福州男女服裝的入時,街市的熱鬧,遠非我們福安或霞浦的人所能望其項背。

     我先後在鋪前頂的福安會館及台江汛的法大旅館住了一兩星期。

    在這期間,我曾患一次大痢疾,精神疲倦不堪。

    考期已近,我扶病到英華齋去投考,幸虧先生所出的題目都是我平素所注意的地方,所以先生出好題目,我馬上可以振筆疾書,不緻給我原先的學校丢臉。

     發榜後的第二天,我獨自跑到教務處去看,知道我已經被錄取,插入高中三年級。

    福安會館的同鄉們給我道喜,我個人也很興奮,因為我有機會進福州最好的一間學校。

     英華齋在福州南台蒼前山,校舍雄偉,環境幽美,校門的左邊寫着“鶴齡英華書院”,英文名叫Anglo-ChineseCollege,簡稱ACC。

    這間學校與附近的三一學校及福州城内的格緻書院鼎足而立,是福州很有名的教會學校。

    從前到教會學校讀書的人,他們的目的隻限于海關、郵政、買辦、醫生、傳道,福州這幾間學校,當然出了不少這一類的人才。

    但是,英華齋除制造上述的人才外,也産生了不少學者專家。

    這就是該校吸引我去求學的主要原因。

     那時英華齋的校長為黃安素(Dr.Ward)。

    他是美國人,名義上他算是辦學兼傳道,但我看他的樣子酷似政客,所以不喜歡和他接近。

    教務長兼國文教員是魏建功先生。

    他籍隸古田縣,前清舉人,但他教了不久,便離校他往。

    化學教員為王調興先生,他是協大出身,敏而好學,後來曾升為協大教授。

    物理教員是個興化人,也是協大出身,他這個人頗老實,可惜口才太差,有話說不出,把他教書的效果打個大折扣。

    數學教員為陳孟仁先生,是英華齋首屆畢業生,畢業後即留校服務,幾十年如一日。

    他把幾部數學的課本,讀得爛熟,熟能生巧,所以講起書來也津津有味。

    以前我學算術和代數,都是斷斷續續,興趣不能集中;現在得個良師,一字不漏地學完一本幾何學,每次考試都能夠得到滿格。

    這兒可證明在學習的過程中,個人的天賦和努力算一半。

    師友的指點和環境的熏陶也算一半。

     教英文的是幾位女教員。

    上學期我讀了好幾本,其中主要的是研讀一本《織工馬南傳》,讀完之後,作個大綱,便算功德圓滿。

    從那時候起,我對于一般美國人的英文學的根底表示懷疑,因為我覺得與其東翻西閱,不如很認真地精讀一兩本名著更能生效。

    涉獵不精,每本書都似曾相識,可是沒有一本有把握,這何異朝秦暮楚的交際花,對于每個客人都可以脅肩谄笑地握握手,可是沒有一個客人和她有真摯的交情。

    須知書是讀不完的。

    與其漫無選擇地東翻西閱,不如很認真地研讀幾部名著。

    當你精通幾部名著後,你就把握着規矩準繩,以後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