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味下午茶
關燈
小
中
大
在香港前後住了五年,什麼本事沒有學到,隻學得一套喝茶的功夫。
喝茶是中國人普遍的習慣,是生活的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這種行為,是不問而知,不學而能的。
到了長大成人後,誰還要從頭學習喝茶的呢? 事實上,從前在家鄉及第二故鄉喝茶,隻算是機械的動作,喝而不知其味。
到了香港後,才慢慢領略喝茶的滋味。
香港,這個中國南部的寶島,是中國接受西洋文明的一個中心區。
百年來這地方雖割讓給英國,但它的社會的人情風俗仍舊是中國的東西,尤其與一水之隔的廣州和澳門沒有什麼兩樣。
普通廣東人常說“省、港、澳”,這正證明這三個地方是三位一體。
自抗戰後的十幾年間,國内各地的同胞蜂擁到香港,在本質上,它慢慢起了變化。
據我的看法,目前的香港,宛若戰前上海的租界,雖然上海以江浙人為中心,香港以廣東人為中心;上海是個租界,香港是個殖民地;在程度上多少有種種不同的地方。
這都是閑話,暫且不說它,我們隻談一談香港人的喝茶。
香港人喝茶,主要的分為兩派:一派是廣州式的,一派是英國式的。
前者比較普通,後者僅限于所謂“上流社會”,即洋行買辦、經理、留學生及一般“打皇家工”的人物。
那些從中國各省各地集中到香港的高等難民,因為語言和生活習慣的關系,跟洋行買辦、經理、留學生及一般“打皇家工”的人物的氣味比較相投,所以他們到了香港後,自然而然地也參加這一派。
廣州式的喝茶,以中環街市對面的高升茶樓為中心。
清晨五時,舞女、記者及一些晚上值勤的人們下班,他們必須到茶樓去喝喝茶,吃吃點心,然後回家去休息。
同時,那些須從香港仔或堅尼地城到七姊妹和筲箕灣去工作,或者從九龍到香港來工作的工人們,他們因為路程關系,必須于東方未明之前離家。
在沐浴更衣後,他們總要到茶樓去喝喝茶,吃吃點心。
香港有一種所謂“天光報”的報紙,就是專門預備給這些人看的。
香港人普通于上午9時10時之間吃早飯,下午4時5時之間吃晚飯,中午這一頓多數是上茶樓。
戰前“一盅兩件茶博士”的生活,在香港的廣州式的茶樓中很普遍。
他們帶了一份《華僑日報》到茶樓去喝茶,随便吃了兩件點心,便算中飯。
比較富裕的地道的香港人,他們也喜歡于中午時分到茶樓去“食晏”,什麼蝦餃、燒麥、粉果、叉燒包、蘿蔔糕等玩意兒随便亂吃一頓,另外還加上一兩碟鹵味或炒飯炒面之類。
這種“食晏”的辦法,廣州的朋友們都很喜歡,但我總覺得吃了半天好像沒有吃一樣,所以這種場合,我多半很委婉地恭辭,不敢參加。
因為晚飯吃得較早,許多人到晚上9點以後,就覺得肚子空,所以“行街”、“消夜”又變成香港人必不可少的東西,雖然他們晚上所吃的并不多,但因習慣成自然,“消夜”慣了的人,一晚沒有“消夜”,恐怕要在床上翻來覆去,非弄到失眠不可。
早起晚睡的人,每天兩餐飯,三頓茶;普通人多是兩餐飯兩頓茶,最沒有辦法的人,飯可不吃,茶不能不“飲”,而“飲茶”必須在茶樓,絕對不是在家裡。
因此,香港的街道五步一茶樓,十步一酒家,而酒家在白天所光顧的大人物,主要的還是喝喝茶,吃吃點心。
我自小沒有零食的習慣,所以我與廣州式的喝茶格格不入,倒是英國式的下午茶很合我的胃口,難怪我在香港找到固定的職業後,便開始喝下午茶。
香港喝下午茶的地方以香港大酒店及告羅士打酒店為中心。
從下午4時起到7時止,從各公司、各洋行及政府機關的高級職員,多聚集于這兩間酒店,而附近的十幾間西式茶館也是擠滿了人,後至者多是站在門外觀望,沒有機會進去。
原來英國人把茶會看得很重要。
他們約朋友喝茶,預先須寫信通知,客人能來或不
喝茶是中國人普遍的習慣,是生活的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這種行為,是不問而知,不學而能的。
到了長大成人後,誰還要從頭學習喝茶的呢? 事實上,從前在家鄉及第二故鄉喝茶,隻算是機械的動作,喝而不知其味。
到了香港後,才慢慢領略喝茶的滋味。
香港,這個中國南部的寶島,是中國接受西洋文明的一個中心區。
百年來這地方雖割讓給英國,但它的社會的人情風俗仍舊是中國的東西,尤其與一水之隔的廣州和澳門沒有什麼兩樣。
普通廣東人常說“省、港、澳”,這正證明這三個地方是三位一體。
自抗戰後的十幾年間,國内各地的同胞蜂擁到香港,在本質上,它慢慢起了變化。
據我的看法,目前的香港,宛若戰前上海的租界,雖然上海以江浙人為中心,香港以廣東人為中心;上海是個租界,香港是個殖民地;在程度上多少有種種不同的地方。
這都是閑話,暫且不說它,我們隻談一談香港人的喝茶。
香港人喝茶,主要的分為兩派:一派是廣州式的,一派是英國式的。
前者比較普通,後者僅限于所謂“上流社會”,即洋行買辦、經理、留學生及一般“打皇家工”的人物。
那些從中國各省各地集中到香港的高等難民,因為語言和生活習慣的關系,跟洋行買辦、經理、留學生及一般“打皇家工”的人物的氣味比較相投,所以他們到了香港後,自然而然地也參加這一派。
廣州式的喝茶,以中環街市對面的高升茶樓為中心。
清晨五時,舞女、記者及一些晚上值勤的人們下班,他們必須到茶樓去喝喝茶,吃吃點心,然後回家去休息。
同時,那些須從香港仔或堅尼地城到七姊妹和筲箕灣去工作,或者從九龍到香港來工作的工人們,他們因為路程關系,必須于東方未明之前離家。
在沐浴更衣後,他們總要到茶樓去喝喝茶,吃吃點心。
香港有一種所謂“天光報”的報紙,就是專門預備給這些人看的。
香港人普通于上午9時10時之間吃早飯,下午4時5時之間吃晚飯,中午這一頓多數是上茶樓。
戰前“一盅兩件茶博士”的生活,在香港的廣州式的茶樓中很普遍。
他們帶了一份《華僑日報》到茶樓去喝茶,随便吃了兩件點心,便算中飯。
比較富裕的地道的香港人,他們也喜歡于中午時分到茶樓去“食晏”,什麼蝦餃、燒麥、粉果、叉燒包、蘿蔔糕等玩意兒随便亂吃一頓,另外還加上一兩碟鹵味或炒飯炒面之類。
這種“食晏”的辦法,廣州的朋友們都很喜歡,但我總覺得吃了半天好像沒有吃一樣,所以這種場合,我多半很委婉地恭辭,不敢參加。
因為晚飯吃得較早,許多人到晚上9點以後,就覺得肚子空,所以“行街”、“消夜”又變成香港人必不可少的東西,雖然他們晚上所吃的并不多,但因習慣成自然,“消夜”慣了的人,一晚沒有“消夜”,恐怕要在床上翻來覆去,非弄到失眠不可。
早起晚睡的人,每天兩餐飯,三頓茶;普通人多是兩餐飯兩頓茶,最沒有辦法的人,飯可不吃,茶不能不“飲”,而“飲茶”必須在茶樓,絕對不是在家裡。
因此,香港的街道五步一茶樓,十步一酒家,而酒家在白天所光顧的大人物,主要的還是喝喝茶,吃吃點心。
我自小沒有零食的習慣,所以我與廣州式的喝茶格格不入,倒是英國式的下午茶很合我的胃口,難怪我在香港找到固定的職業後,便開始喝下午茶。
香港喝下午茶的地方以香港大酒店及告羅士打酒店為中心。
從下午4時起到7時止,從各公司、各洋行及政府機關的高級職員,多聚集于這兩間酒店,而附近的十幾間西式茶館也是擠滿了人,後至者多是站在門外觀望,沒有機會進去。
原來英國人把茶會看得很重要。
他們約朋友喝茶,預先須寫信通知,客人能來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