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嶺南大學
關燈
小
中
大
素,過的是苦行修道的獨身生活。
香港的氣候炎熱,看書的人不多,可是她一有工夫,就到圖書館去讀書寫作,獨來獨往,旁若無人。
雖然她遇着一兩個可以交談的同事或同學時,仍笑容可掬地跟人談天。
在我所教的學生中,我發現兩位成績優異的人才。
一個是金應熙君,另一個是張維持君。
金君是廣東教育廳廳長金曾澄先生的公子,家學淵源,敏而好學。
他本來是港大的學生,白天上完功課後,晚上又來旁聽我的功課。
他戴着高度的近視眼鏡,一年到底僅穿一套灰布大褂。
這種樸素的裝束和刻苦用功的精神,在北京的學生界很平常,在豪奢成性的香港學生界中卻是鳳毛麟角。
普通大學旁聽生隻有聽講的權利,沒有做指定功課的義務。
可是金君旁聽我的功課時,總是早到晚退,我所指定的學期論文,他也照樣做,而且他是恭恭正正地用楷書抄寫一遍,字裡行間時常露出自己的心得。
據說,戰後他已經到嶺南教書。
我聽了之後,心裡特别高興。
和金應熙君異曲同工的是張維持君。
張君是伍銳麟先生的及門弟子。
我到嶺南任職時,他已經修畢大學的課程,在社會學系做助理了。
他對于中國社會經濟史很有興趣,每次我上課時,他總是細心靜聽,下了課後還找機會跟我在一起喝茶、散步、聊天。
據我的觀察,他更适宜做社會調查的工作。
别後音信鮮通,我希望他有機會多接近陳翰笙先生及費孝通先生,一面精研社會人類學,一面從事實地調查,将來總有較好的成績表現。
至于選修我的功課的學生,十九都很聰明活潑,但埋頭研究的不算太多。
反正每間大學裡真正自動地用功的學生隻限于少數人,一般學生到學校的目的不在于讀書,而在于混資格。
一學期上課的結果,随試卷交回給教員。
因此,我所評定的分數特别寬,很少學生不及格。
這樣一來,學生不會難過,自己也省了不少麻煩。
在出版物上,《嶺南學報》算是最著成績的一種。
這是登載學術研究的刊物,性質與中央研究院及北平研究院的專刊,或《燕京學報》、《清華學報》相似,雖然分量上并不完全相同。
就一般學術的水準而論,華北似乎優于華南。
這主要的是曆史傳統的關系,将來時移勢易,華南的藏書增加,專門的學者有立足的地方,學術水準不難盡量提高。
除《嶺南學報》外,還有一個專門發表自然科學論著的刊物。
據微生物學家陳心陶先生報告,嶺南的自然科學雜志出版後,學校當局曾将該刊寄往各國,跟各學術機關交換,甚得外國學術界的注意。
陳先生是個笃實的學者,他的話很可靠。
由此可見一個文化教育機關的主持人是多麼重要,有了得力的人才,聲名與日俱高;沒有得力的人才,一個機關便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像一間大公司有自己的基本的顧客一樣,一間大學也有它的基本隊伍。
嶺南的學生的來源,主要的是培正、培英、培道、真光等教會中學,而嶺南附設的中學更是就地取材,給學校造就很好的後備軍。
嶺南的開國元勳鐘榮光先生給嶺南奠定不朽的基礎,它的校友司徒衛先生給嶺南到處成立分校,而香港、澳門、西貢等地的嶺南中學的次第成立,不但使母校不怕沒有好學生,而且在各該地的中等教育上都卓著聲譽,被社會重視。
嶺南對于用人行政,力求規律化;它不随便用人,也不随便辭退。
在嶺南任職二三十年以上的教職員甚至校丁,并不是罕見。
你瞧,一個人在一個機關裡服務到十年以上,這個人的生命便和這個機關的窮通利達結不解緣。
他們隻想嚴守固定的崗位,不想另有高就。
一個機關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固定的教職員甚至校丁,它的一切的發展當然能按照一定的方針來進行。
這種注重曆史傳統的作風,是嶺南能夠省錢省時,而行政效率和學術成績又能夠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
相反的,人事如時常調動,誰都抱着五日京兆的觀念,天天忙着移交、接收,接收、移交,哪裡還有餘力發展校務? 我在嶺南服務三年,到太平洋戰争爆發時告一結束。
由于這一段因緣,我對于嶺南的愛護不亞于燕京。
我希望華南的文化堡壘之一的嶺南能夠繁榮滋長,繼續給中國造就人才——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人才。
以嶺南的曆史的長久及校友的衆多,我相信它永遠能夠負起這個艱巨的責任。
香港的氣候炎熱,看書的人不多,可是她一有工夫,就到圖書館去讀書寫作,獨來獨往,旁若無人。
雖然她遇着一兩個可以交談的同事或同學時,仍笑容可掬地跟人談天。
在我所教的學生中,我發現兩位成績優異的人才。
一個是金應熙君,另一個是張維持君。
金君是廣東教育廳廳長金曾澄先生的公子,家學淵源,敏而好學。
他本來是港大的學生,白天上完功課後,晚上又來旁聽我的功課。
他戴着高度的近視眼鏡,一年到底僅穿一套灰布大褂。
這種樸素的裝束和刻苦用功的精神,在北京的學生界很平常,在豪奢成性的香港學生界中卻是鳳毛麟角。
普通大學旁聽生隻有聽講的權利,沒有做指定功課的義務。
可是金君旁聽我的功課時,總是早到晚退,我所指定的學期論文,他也照樣做,而且他是恭恭正正地用楷書抄寫一遍,字裡行間時常露出自己的心得。
據說,戰後他已經到嶺南教書。
我聽了之後,心裡特别高興。
和金應熙君異曲同工的是張維持君。
張君是伍銳麟先生的及門弟子。
我到嶺南任職時,他已經修畢大學的課程,在社會學系做助理了。
他對于中國社會經濟史很有興趣,每次我上課時,他總是細心靜聽,下了課後還找機會跟我在一起喝茶、散步、聊天。
據我的觀察,他更适宜做社會調查的工作。
别後音信鮮通,我希望他有機會多接近陳翰笙先生及費孝通先生,一面精研社會人類學,一面從事實地調查,将來總有較好的成績表現。
至于選修我的功課的學生,十九都很聰明活潑,但埋頭研究的不算太多。
反正每間大學裡真正自動地用功的學生隻限于少數人,一般學生到學校的目的不在于讀書,而在于混資格。
一學期上課的結果,随試卷交回給教員。
因此,我所評定的分數特别寬,很少學生不及格。
這樣一來,學生不會難過,自己也省了不少麻煩。
在出版物上,《嶺南學報》算是最著成績的一種。
這是登載學術研究的刊物,性質與中央研究院及北平研究院的專刊,或《燕京學報》、《清華學報》相似,雖然分量上并不完全相同。
就一般學術的水準而論,華北似乎優于華南。
這主要的是曆史傳統的關系,将來時移勢易,華南的藏書增加,專門的學者有立足的地方,學術水準不難盡量提高。
除《嶺南學報》外,還有一個專門發表自然科學論著的刊物。
據微生物學家陳心陶先生報告,嶺南的自然科學雜志出版後,學校當局曾将該刊寄往各國,跟各學術機關交換,甚得外國學術界的注意。
陳先生是個笃實的學者,他的話很可靠。
由此可見一個文化教育機關的主持人是多麼重要,有了得力的人才,聲名與日俱高;沒有得力的人才,一個機關便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像一間大公司有自己的基本的顧客一樣,一間大學也有它的基本隊伍。
嶺南的學生的來源,主要的是培正、培英、培道、真光等教會中學,而嶺南附設的中學更是就地取材,給學校造就很好的後備軍。
嶺南的開國元勳鐘榮光先生給嶺南奠定不朽的基礎,它的校友司徒衛先生給嶺南到處成立分校,而香港、澳門、西貢等地的嶺南中學的次第成立,不但使母校不怕沒有好學生,而且在各該地的中等教育上都卓著聲譽,被社會重視。
嶺南對于用人行政,力求規律化;它不随便用人,也不随便辭退。
在嶺南任職二三十年以上的教職員甚至校丁,并不是罕見。
你瞧,一個人在一個機關裡服務到十年以上,這個人的生命便和這個機關的窮通利達結不解緣。
他們隻想嚴守固定的崗位,不想另有高就。
一個機關如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固定的教職員甚至校丁,它的一切的發展當然能按照一定的方針來進行。
這種注重曆史傳統的作風,是嶺南能夠省錢省時,而行政效率和學術成績又能夠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
相反的,人事如時常調動,誰都抱着五日京兆的觀念,天天忙着移交、接收,接收、移交,哪裡還有餘力發展校務? 我在嶺南服務三年,到太平洋戰争爆發時告一結束。
由于這一段因緣,我對于嶺南的愛護不亞于燕京。
我希望華南的文化堡壘之一的嶺南能夠繁榮滋長,繼續給中國造就人才——文化的、政治的、經濟的人才。
以嶺南的曆史的長久及校友的衆多,我相信它永遠能夠負起這個艱巨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