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編
關燈
小
中
大
◎辛亥武漢赤十字會日記
十一月初六日。
赤十字會會長張竹君女士,在張園演說雲:餘自九月初三起程,初七到漢。
時值兩軍開仗。
到埠時,船主宣言,北軍現攻武昌,所有泊近漢口各輪,均須遠離。
船中搭客須即登岸,因該輪須退出六十裡外雲。
餘早知此次到漢,人地生疏。
原意到埠之日,先在中西旅館,或商務印刷所小住。
而兩地均在中國界内,又因漢口失利,故與餘之初意大為相反。
時适有紅十字會馬醫生來,謂現時傷者極多,幸得君等來,極為歡迎。
餘即命會員二人,随伊先去,候其來迎。
讵守候多時,迄未見來。
餘即另雇□船上岸,不知所向。
人迹極稀,但聞炮聲隆隆,彈如雨下。
所遇之人皆是逃避者。
時有一西人謙嗚先生來,謂有屋一所,請餘等先到暫駐。
餘等極□,即偕各會員押藥料、行李以住少頃。
馬醫生至,謂何以在此?已代覓得房屋,□□用藥料等物。
餘以此次為慈善事業,而來何分畛域?但求盡我天職,故允其請。
維時即有軍政分府遣人前來,請餘診治受傷之某标統。
分府距屬所有五裡之遙,餘向不能走路,而當時亦不自知其苦。
沿途求醫者極多。
既至分府,即為受傷兵士診治,計有三十餘人。
輕者令自回營,重者送回聖公會。
及餘回寓則已有受傷者五十餘候診。
施有稅務司來,邀餘至郵局設院,而無一切用物。
幸于印字館假得茶護,方可燒水,然亦僅飲白開水而已。
至各會友之赴大智門擡受傷者,則飲食皆無矣。
初八日。
流彈更多,馬路遂無行人。
初九至十一日。
無日不有受傷者送診。
稱藥量水,日夕大忙。
十二日夜。
火勢适近郵局,餘适于是日赴武昌診治受傷之某标統,未及見之。
是日也,四鐘起行渡江,在織呢廠登舟,至草湖門,方起岸入城。
七鐘至武昌診畢,已夜深,不能渡江,又不願擾軍政府,故與一女醫、一女會員于客棧。
棧中人大為歡迎。
雖寝具不潔,亦不計也。
十三日早。
渡江回漢口,知局内病人以火勢燒近,已移至舊設之大清紅十字會。
十四日至十七日。
連日皆有誤傷者就診,旋見火勢更近,飛彈極多,故餘等亦謀他徙。
十八日至念三日。
俄領事時來探望,極力贊許,謂有一茶棧,能容多人(闊八丈五尺,深二十丈)。
内有大廚五間,及自來冷熱水管、蒸氣爐。
俄領事及俄商墨厘勤,時以肉食蔬菜及銅元等見贈。
餘深感之。
自徙俄界,時入武昌。
因無戰事,故未有重傷者。
後得司令部通告開仗,囑備出隊救傷。
餘等之最危險處,多在渡江時。
雖武昌日有小輪來往,然僅每日一次。
餘不耐守候,故自備小劃子渡江。
自漢口失後,北軍用招商趸船作炮台以轟過江者。
有一夥夫自茶棧出外買油,過華景街。
北軍見其臂有繪紅十字之白布,謂是匪徒,而深責之。
夥夫雲:吾輩是行慈善事業,救受傷者。
北軍不信,連放三槍,一入肺部,一入腦部,一入腿,仆于路。
旋有人送往天主教會醫院,尚能言語,旋以傷重而死。
餘因贈以安家銀三十元,并一切計之,共用一百十五元。
此十五日事也。
餘即托馬醫生與馮國璋交涉,馬醫雲:事在中國界,不能過問。
念四日至武昌。
凡自漢口四碼頭赴武昌者,北軍必開槍亂擊。
餘被北軍連放七槍,幸未一中。
渡江之人,日有受傷者。
餘等能避之,亦上帝所默佑也。
念五日。
聞知民軍由漢陽街入漢口。
故發隊到漢陽,又連受數槍,幸未中。
會員步行,餘則坐轎。
北軍見之,故放炮相攻。
幸為溫醫生所知,遂将餘轎推倒,得免此劫。
二十七日到漢陽。
借漢陽縣署設一分院。
該處一見“十字會”三字,頻送受傷者來。
自朝至夕,應接不暇。
餘又到總司令部,問有無被傷緊要人物。
據雲無之時,已夜深。
路途不辨,且路廣不滿六尺,左是田,右是塘。
餘在馬上十分驚恐,幾陷塘中。
又值軍事緊急,艱苦萬狀,不可言喻。
回院後,滿地傷人,蓋以棉胎,墊以稻草。
十二鐘後,始無傷者送來。
炮火連天,一夜不絕。
餘是日因到戰地,未帶女員同行,該院後靠龜山,再往便是漢陽鐵廠。
餘心甚怖,後覓得老妪作伴,餘心始安。
二十八日。
戰事稍靜,粗将分院布置。
廿九至十月初二等日。
早,則渡江;夜回茶棧。
十月初三日。
有人報告,清軍逼近十裡浦。
各會友醫生紛紛驚懼,多回茶棧。
餘即渡江。
途次,又遇開花炮彈,幸在空中炸裂。
到漢陽後,借得小輪一艘,盡将百餘傷者運回漢口。
沿江炮彈亂飛,幸無一中。
及抵碼頭,中西人士極為歡迎。
如俄領事,太古買辦,及韋子峰諸君。
借用馬車者有之,送牛奶及種種食物者有之。
初四日。
漢陽分院,有傷者送到。
餘于會友中如徐宗漢女士、唐守德女士、蘇慧慈女士,素具肝膽者,請其留此料理。
又蒙内地會醫生,相助為力。
初五日。
在漢陽,率同會友,舁出受傷兵士,或送與同事各會,或送入武昌。
餘是日單人匹馬,直上龜山了望。
途中,被彈從耳邊飛過(彈子長約八寸),略受小傷,亦雲幸矣。
想清軍疑我是标統也。
初六日醫務極忙,餘不暇渡江,仍發人到江邊收受傷兵士。
是夜四點鐘,漢陽失利。
各會友幾陷城中,渡江時又遇沉船之險。
有男會友二人,素有力者,躍過鄰船,得慶生還。
十月初七日。
仍發隊冒險渡江,彈如雨下。
在所不顧,拟進漢陽城,清軍不許。
當時被轟十七槍,均無一中。
餘等以深入戰地,亦無怨言。
初八九日。
均從事于裹劄剖割中。
初十日。
餘因感觸微菌,左手緻腫,雖屬不便,仍複勉力從事。
十一日。
手腫更甚,加以熱度反常,力不能支。
幸得諸會友戮力同心,餘亦稍慰。
回想數十日中,出隊時所食者,不過煨薯、油餃、燒餅等。
物食不知味,寝不交睫。
在會諸友,比比皆然。
今不幸抱恙,又值備辦冬衣藥料等事。
故暫回滬上,借此養疴。
以上報告,皆是到漢後,身曆目擊之大概情形。
至十一日以後,因日事藥爐茶竈中,未暇記及,望垂諒焉。
附稿按張女士除将前頂報告囑為登報外,續又交來演說稿一紙,并為照錄于後。
我對諸君說,現有許多說話系講不出者。
因餘要将十字會放下,方能将苦衷說出。
我之服制是軍裝,是以欲将十字會脫離,而改變我之方向也。
十字會者,須确有十字會資格,方為無負厥職。
否則或以十字會為發财之媒介物,或以十字會為奸細之傳舍居,則大失其宗旨也。
夫十字會之工夫,必能于罷戰時,身入戰地,擡出受傷者,為第一要務,其實效則為補兩方面衛生隊之不足。
倘若待其送來,不知死者無數矣。
是以十字會可到之處無有不到,但不宜深入戰線之内耳。
因是之故,餘有滿腔苦況,不能不為諸君告也。
餘自離上海醫院五十天,聞十字會中,有為敵軍間敵者,有冒名诓騙者,諸如此類,不可勝計。
是大污我十字會名譽也。
餘是漢人,自不能使我不愛漢族。
但置身十字會中,則無分仇怨,無分種族,所以我不作偵探,又不派隊到清軍處為奸細。
深望十字會諸君認定宗旨,勿在漢軍中為虎作伥也。
餘在漢陽時,目見有四人冒十字會名義為漢奸者。
謂餘不信,請到武昌軍政府一查便悉。
餘睹此情形,心慘欲絕,是以不願為十字會,而投入女子軍矣。
餘不日再到武昌。
北伐在即,餘又将随營同往矣。
願諸君勿以十字會為兒戲焉。
餘等幸甚,十字會幸甚。
嗟夫!士生非其時,而獨抱超然之志。
烏往而不足,以殺其身哉。
予悲禹君之志,歎其愚,惜其人,重傷其遇,故為之碑于其墓,以告後之人。
蓋中國自有史以來,未聞有“民權”、“自由”之說也。
庚子拳匪之亂,七國聯軍入都,在廷權貴,鼠竄雉伏。
國家經此創巨,诏天下研求西學,與民更始。
君時在滬,熟聞西國富強之說,拂衣東渡,謀所以救國者。
以為空言,不足求也,屈身躬紡織之學,學成歸國,開局于皖。
既返湘,大吏資千金創立湖南織布局。
湖南之有機織自君始。
君雖污迹工人,然為人豪邁知書,慕古義烈之為,慨然有振刷生民之志。
謂:“國家非印版科學所能振也,要在人各自立,無馬牛其心而已。
”貌清削,目光炯炯照人,居嘗衣西裝,單衫革履,短發垂右,帽檠搌曰:“是拿破侖帽也。
”聞者适然,驚之。
癸甲乙丙之交,學堂次第設行省,東西洋遊學士,骈肩相摩于道,湖南号尤盛。
臬司張鶴齡,主持學務,雅尊自由。
學徒慕義流風,潛扇士氣,日益發舒。
報紙言美人虐遇華工,沿海州縣,議停用美貨,湘人厲行之。
又言日俄講和,清政府謀以閩與日易遼。
于是湘學教育諸社,開會讨論,電樞府抗争甚力。
而君獨雄于辯論議風起,因推為會長,名噪湖湘間。
未幾,而有陳姚二生之事。
二生者,新化陳天華、益陽姚宏業,俱遊日,恸本國恥,蹈江海死。
歸榇過湘,學徒嘩然。
議葬嶽麓官地,以示表異。
大府禁之不可,至日學生鹹衣暑制,白布衫、搴素旗送之及山,可數千人。
一時指謂:“君實督之,措紳鹹屬目君,以為有異志矣。
”會湘鄉争鹽商,浮收行用事上詳,坐君率衆塞署罪,撫部下令捕君。
亟人謂君且避匿,君不可,遂逮系獄,丙午六月二十日也。
未幾檻緻常德,又移靖。
十一月二十一日,遂殺之。
年四十一。
君在獄,少年慕義,時來昵就。
君與之講學弗衰,暇辄舒紙,作徑寸大書,言“身死志存,以勖國人。
”蓋庶乎!古之輕死,生外形骸者已,然君亦自審無罪,不足以死也。
值浏陽起革命軍,會城戒嚴,遂以速君死。
君死,身無完膚。
嗚呼!酷已!君諱之谟,字稽亭,湘鄉人姓禹氏,銘曰:白龍魚服兮,困于餘。
且吞舟失水兮,蝼蟻裁之。
夫禍不可先兮,福不可始。
茫茫千載兮,醉生夢死。
黑白混淆兮,賢庸倒置。
奚必盜跖之非兮,而伯夷之是真。
宰上訴蒼穹兮,謂胡不平。
滄海橫流兮,神州陸沉。
天方醉迷兮,飲之美醇。
乾坤猶血元黃兮,矧乃肮髒而輪困。
謂莫全其全天,乃兮其人天之君子兮,人之戮民。
後有萬年兮,以告無垠。
◎禹之谟獄中書 我所最親愛之在世同胞鑒:世局危殆,固由迂腐之舊學所緻,亦非印闆的科學所能挽回。
故餘之于學界,有“保種存國”之宗旨在焉。
與若輩以摧殘同種為手段者,勢不兩立。
于是乎有靖州之監禁,不百日而金牧提讠凡。
所發不成論理之問題,無非受人意旨,陰謀秘計,橫為成見。
是以所答,動遭無理之诘駁,不性置辭。
且曰:“爾輩牛馬耳人,欲食則食之,有何受焉?”禹之谟正告同胞曰:身雖禁囹圄,而志自若。
軀彀死耳,我志長存。
同胞同胞,其善為死所。
甯可牛馬其身而死,甚毋奴隸其心而生。
前途莽莽,死者已矣,生者誠可哀也。
我同胞其圖之,困心衡慮,終必底于成也。
禹之谟四十一歲。
丙午十一月之三日。
靖州獄中遺書。
◎陳國權君小傳(民國二年二月江亢虎撰) 陳君國權,字重民,先世本安徽泗州人。
遠祖鐵園,字諱某,明初從太祖下江南,累官龍德大将軍。
事具邑乘,賜葬金陵,故遂家焉。
今君始為上海人。
曾祖諱榛,前清時官四川知縣。
祖諱嘉猷,以孝友著。
父諱慶元,邑庠生,品學兼茂,遭太平之亂,貧困以終。
先是君曾祖曾在金陵置房産頗巨,亂後族人盜賣與合肥劉氏。
君父居長,所得應倍蓰,而族人吝不與,一笑置之。
反以來安縣田租濟其族人,一時稱為長者。
君生有異禀,六歲失怙,貧無以讀。
然性好博覽,故雖生平無所師承,而出其所學,雖老師宿儒莫之能先也。
七歲時塾中群兒戲,以春秋列國為比,某為晉、某為楚、某為齊,而以君年最少,戲拟之為滕薛。
君時讀《孟子》,奮然曰:“地方百裡,而可以王。
”群兒咋舌退。
然塾師固腐儒,因君介也不羁,益嚴繩之。
君郁郁不自得,自是遂廢學。
然偶得一卷,日夜攻苦,學以大通。
迨中日之戰,益留心當時之事。
凡西儒譯作,無不閱者。
浏陽譚嗣同常往來滬渎,與君最善。
每謂人曰:“他日能在吾侪中獨樹一幟者,必此人也。
”君又以其間自習英法文字,逾年而盡得其奧。
彼中文學科學靡不浏覽,而專注意西人論載華事之書,所閱不下數千種。
戊戌前一年,君年僅二十二。
上海各維新家遍開報館,立不纏足會等事。
君贊助特勤,并力倡剪發變服之議,時風氣甫開。
家人群相駭怪,而君不之顧。
無何政變,浏陽諸子被害。
君以與浏陽等有舊,遂有株連之說。
親友鹹咎君,且多诽笑之。
君以事既無成,不屑與較。
然自是遂無意世用,蓋深知滿政府一日不推倒,即中國一日不能改革。
溯自戊戌至辛亥十餘年,君一意韬晦,惟恐人知,即友朋亦恒少過從。
偶袱被出遊,東南佳山水,足迹殆遍。
嘗遊西湖,流連不忍去。
賦詩有“何日離塵網,煙霞任久留”之句。
己亥庚子間,南洋勸業會、廣州元旦兵變之役,皆大半失敗。
而滿廷方以立憲空言相塗飾君,憤極愈知事不可為。
遂謝絕人事,閉戶者經年。
益發箧中中西書籍,遍讀之。
迨武昌事起,君躍然而起,曰:“此黃帝在天之靈有以默相之也,我中國其有豸乎。
”自是遂奔走各界,力任鼓吹。
時北伐之議方亟,滬上各界均以籌捐為第一義,然往往有不肖者冒名勒索等弊。
君一日在寓,晨起有叩門入者,詢之,以籌饷對,君立以千金畀之,旋知其僞。
有勸以控諸理者,則慨然曰:“今日之事,莫亟于北伐。
吾豈以區區身外之物,而贻外人笑耶?”遜謝之,或以為迂。
民國告成,君奔走益甚,寝食不遑。
常語人曰:“我輩幸逢斯世,宜消除黨見,合四萬萬人為一團體。
今共和告成,滿清遜位,所懼者外患耳。
故必合全力以鞏固共和之基礎,蓋滿清早成為垂死之人,拉朽摧枯,擊之甚易。
必吾國能如日本戰勝強鄰,則将永為東亞頭等強國。
而世界和平,亦得以保持。
”聞者韪之。
上年八月,君購得英政府刊布《中國革命藍皮書》第一編。
亟于夜間┢譯,以二星期告成。
中有英政府電駐京公使承認中華民國事甚詳。
君以版權贈諸發行者,使廉價銷行。
俾舉國之焦心于承認問題者,知外人早有承認之意。
繼與李君懷霜等發起救蒙會,又慮中國孤立寡援,獨發起中美英睦誼會,以為國民外交之嚆矢。
早夜盡瘁,不數日而中外喧傳,環球震動,發達之盛,迅逾置郵,國人之入會者無論,即華僑之英美名人碩士,亦泰半贊同。
而尤以君不收會費捐私奉公美之。
君又頗自謙抑,謂己之德望不足任發起人,爰推伍廷芳君為會長,以尊齒德,而己則師事之。
伍君亦深重其人,嘗為遊揚于廣座間曰:“陳君真奇人也。
”孫中山君亦推君為識時務之俊傑,黃克強君則謂為深謀遠畫。
以一人之心力,活動國民外交。
英儒蘭林謂睦喧會足以永立于地球,而君名應随之以不朽。
李提摩太君亦以世界偉人期許之。
他如前外交總長王博士寵惠,今浙江都督朱君瑞均推重君。
王君每與君論中西學書籍,辄歎其淵博。
朱君嘗讀其所著,謂為崇論闳議,筆挾風霜。
君僦居滬城西郊,林木深蔚,眺遠尤佳。
聚書畫數萬卷,幾榻皆滿。
嘯傲哦誦,午夜不休。
湯蟄仙君嘗過其廬,指曰:“此中大有人在。
”自庚子以來,瓜分之禍時怵國人心目中。
而一二野心之國每不恤破壞世界平和,以逞其狡焉思啟之心,蔽在懵于吾國内情。
君為著英文中國革命諸子小傳,示外人以四萬萬中,有如許豪傑,前仆後繼,雖刀鋸鼎镬不足挫其志。
民氣如是,瓜分之說,未可輕言。
然則是書之著,豈獨奉揚國光,昭示來許。
抑亦潛移外人之視聽,而生其敬慕之心。
君痛恨鴉片,娶于鄧氏,适為禁煙首功ㄍ筠尚書之曾孫。
又與林文忠公文孫大任為文字至交。
搜輯多年,合刊《鄧林唱和集》,皆禁煙時兩公赓唱之作,可泣可歌。
借以激發國恥,挽救頹風。
美儒丁韪良現已┢譯西文行世。
其他所編刊者,有《鄧尚書年譜》一卷、《文忠禁煙公牍》六卷、《文忠雲左山房古文》四卷、《鏡西樓筆記》、《鏡西樓叢鈔》等書,皆于中外交涉極大之關系。
又以孫中山先生演說社會主義,為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之舉。
亟與餘集資印成萬冊,遍贈中外同人。
端方督兩江時,屢敦聘入幕。
君建議創設西文日報,端不能用,君亦不屑就事。
嘗拟開鏡西樓圖書館,遍購西籍譯論華事者,任人觀覽,以保國粹,而資借鑒,故名曰“鏡西”。
去年十二月間,滬城宗教會等五團體,請君演說國學西漸。
适伍廷芳君因事未至,謬推餘為主席。
見君滔滔雄辯,如數家珍。
在座之中西人士,群以為聞所未聞,實為吾國研究此種學術之鼻祖。
滬上西人至以君演說時攝影登入西文雜志。
湖南南學會畢永年君,嘗因革命事遁入羅浮為僧,畢君殁,其子運柩過滬,無過問者。
君獨往追悼,慷慨演說,聞者泣下。
陳博士煥章,發起孔教會,邀君演講。
君引前譯中國經籍英儒理雅各之事,斤斤義利之辯,足為我國社會痛下針砭。
今年國民黨懇親會,君演說外交,以玉帛幹戈為範圍,反複推論。
黨中數千人,皆鼓掌歎息。
東吳大學畢業君、偕伍廷芳君及美博士社會學者韓德生君演說,中西男女各界皆極贊歎。
當是時,君名震天下。
而謙退如不及,自言生平以山水文字友朋為性命。
雖诙諧百出,而遇有關系事,則毅然力争,有當仁不讓之概。
合觀君立身行事,公爾忘私,國爾忘家,二十年如一日。
草野伏處,手無斧柯,而其事績聲施已粲然如此。
使得位乘時,本其所學,以應世用,其運籌帷幄,折沖樽俎。
國利民福,又當何如?餘識君甚新,而傾蓋如舊。
叙次既竟,辄贊一詞。
文不足以傳君,君之可傳當自有其真者。
時事日艱,盛年方永。
後此表見,必更大可觀。
餘雖不敏,願載筆從之。
◎蔣百裡先生事略蔣君方震,字百裡,浙之海甯人。
與蔣君尊簋世稱為浙江二蔣。
君夙抱超奇特傑之才,具光明磊落之概。
壯歲痛祖國之式微,悲軍學之不振,奮然東渡。
風雨晦明,憤勉不怠,欲以饷吾軍界者蓋已十年如一日也。
初吾國留學日本士官學校者,大抵非纨子弟即鮮以學業為事者,每為彼國人士所嘲笑。
及良弼至,稍出侪輩,則竟愕然而歎曰:“支那竟有斯人乎!”意蓋逆料,其僅有斯人也。
乃未幾,先生來,則已為良弼望塵莫及。
然後始知前用以品評吾國者,直不可謂秦無人矣。
先生卒業後即留任士官學校區隊長及教官。
蓋先生學術優長,即彼邦人士尤遠遜之。
顧敵國之良、己國之仇,以中國人而為彼國所借重,則又誠罕見也。
惟先生以為學力尚有未逮,亟欲深造,遂又入陸軍經理學校,研究軍制者二年。
後由東三省總督派往德國留學。
簡練揣摩,刻苦逾恒,旋充德國步兵第二十七團連長及營長,此先生為東西各國所推重,固有如斯者。
歸國以來,疊充東三省督練公所總參議、浙江都督府軍事總參議參謀部顧問官及南軍事高等顧問。
民國建設伊始,先生芳躅所至,幾無在而不欲借重于先生也。
去歲軍官學校,要求改良教育。
風雨慘淡,人所盡知。
趙校長知難而退,聞者鹹多裹足。
先生甯辭去重要樞位,奮袂以就斯席。
蓋其濡染文明國軍人社會之風氣,積前之十年間之學識經驗,欲出所學,以灌輸國内,固不肯沾沾于位置之高下也。
顧就職伊始,正風潮播蕩之餘,士氣摧殘,設備俱缺,教育計畫,尤漫無主腦。
一般官長敷衍{艹},晝惰暮嬉,無複銳氣。
君就職宣言,即以身許職冀達學生完全求學之目的,且雲:“如不稱職,當自戕以謝天下。
”于是壁壘一新,全校為之鼓舞。
自此以後,朝斯夕斯,提倡士氣,奮然以身作則,賞罰嚴明,部伍整饬。
雖冰天酷日,躬自簡閱。
訓練口<疒者>舌焦,猶不稍倦。
故半載以來,物質上之設備雖未完善,而精神上之要求則已達到十分矣。
然君猶以為未足也,緣所謂欲達學生完全求學之目的,固不僅此而已。
無如屢請軍部改良,竟一再被掣于軍司之嫉忌。
五中抑郁,既不能有所展布,又複見疑于一二庸暗之宵小。
為之飛短流長,橫加蜚語,竭智盡忠,蔽于才佞。
由是而君之悲觀日呈,君之希望日絕,而先生自戕之心決矣。
六月十八号君末次訓辭,大緻以中華民國之軍官學校為第一次開幕,實軍國前途所托,故來與諸生相切靡刂。
乃莅任以來,大與初志相違。
餘籍中國,不能棄祖國之職,當殉祖國之職。
其忠誠之氣溢于言表,欲一擊以振吾國萎靡淩夷之風,匪伊夕矣。
嗟乎!今世一般碌碌庸才,屍位素餐,淺學無能,一事不舉。
彼大有為之人,反抑居僚下。
徒使忠勇奮發之士,灑一腔熱血于荊天棘地之中,此屈原所以一瞑不顧也。
今古英雄幾同一轍,濡毫至此,則又安得不投筆而欷涕泣以零頤也。
◎華僑旅居加拿大之苦況 吾民國于前年革命告成時,辟頭第一外交,即為泗水虐殺我華僑事。
當時華僑既呼救于政府,無如當道不能據理力争。
卒無良結果,以終了此慘案,可為浩歎。
茲得民國二年夏季,有加拿大域多利華商總會報告華僑被虐情形,采錄于左。
借資警告吾海内同胞,吾同胞閱之亦當增無限之感慨。
其書曰:溯自航海交通之日,即我華人流離之時,以冒險為職志,以勞恸為生活。
雖未有高尚智識,為工商競争,而恃勤勞節儉忍耐之德久矣,見信于外人。
故歐美澳南非洲南洋群島,凡新辟之殖民地,與開礦築路等要端,無不招華人為辟墾。
況吾國昔當專制時代,民生憔悴,疾苦不堪。
稍有一線之路,能博一餐一宿,較祖國猶易,吾民亦拼命奔走,不嫌艱險,跋涉四方,緻五洲各埠皆留有華人足迹。
迨今遍地交通,外人尚不飲水思源,多由華人苦力所緻。
動辄借題發揮,鼓其簧舌,頓起排亞之心。
謂華人幾如水銀瀉地,無孔不鑽。
工賤價廉,蹂躏其民生之旨體。
借此提倡禁我華工,而有強權無公理之暴虐政府,附和之心益急,仇視之潮流益漲,逐客之令頻來,防範之網已密為布置矣。
舉目一觀,易地皆然。
哀我華僑,焉有半塊幹淨土,能立足于五洲?惟海内同胞,對于海外僑情雖屬隔閡,易信讒言,且滋誤會。
一聞何洲何埠,能準華人入口?不問其埠之良莠,工情之優劣,縱至傾家蕩産,但能湊合舟費竊竊焉償其生平所抱出外之職志,毅然而去。
緻或墜入奸徒之手,販賣為豬仔者有之;或為開墾因水土不和而斃命者有之;或無工栖身,号寒凍餒而緻命者亦有之。
此海内同胞,每每不求底細,因此不知斷送幾許生命。
斯亦人人最痛心之事也。
孰料近日華人蜂踴而來加屬,勢将又有餓莩之慨。
商等設身處地,眼見目擊,不得不将此苦衷,敬告于我海内最親愛之同胞之前曰:加拿大在北美州之北部,為英國完全屬土。
土地縱橫
赤十字會會長張竹君女士,在張園演說雲:餘自九月初三起程,初七到漢。
時值兩軍開仗。
到埠時,船主宣言,北軍現攻武昌,所有泊近漢口各輪,均須遠離。
船中搭客須即登岸,因該輪須退出六十裡外雲。
餘早知此次到漢,人地生疏。
原意到埠之日,先在中西旅館,或商務印刷所小住。
而兩地均在中國界内,又因漢口失利,故與餘之初意大為相反。
時适有紅十字會馬醫生來,謂現時傷者極多,幸得君等來,極為歡迎。
餘即命會員二人,随伊先去,候其來迎。
讵守候多時,迄未見來。
餘即另雇□船上岸,不知所向。
人迹極稀,但聞炮聲隆隆,彈如雨下。
所遇之人皆是逃避者。
時有一西人謙嗚先生來,謂有屋一所,請餘等先到暫駐。
餘等極□,即偕各會員押藥料、行李以住少頃。
馬醫生至,謂何以在此?已代覓得房屋,□□用藥料等物。
餘以此次為慈善事業,而來何分畛域?但求盡我天職,故允其請。
維時即有軍政分府遣人前來,請餘診治受傷之某标統。
分府距屬所有五裡之遙,餘向不能走路,而當時亦不自知其苦。
沿途求醫者極多。
既至分府,即為受傷兵士診治,計有三十餘人。
輕者令自回營,重者送回聖公會。
及餘回寓則已有受傷者五十餘候診。
施有稅務司來,邀餘至郵局設院,而無一切用物。
幸于印字館假得茶護,方可燒水,然亦僅飲白開水而已。
至各會友之赴大智門擡受傷者,則飲食皆無矣。
初八日。
流彈更多,馬路遂無行人。
初九至十一日。
無日不有受傷者送診。
稱藥量水,日夕大忙。
十二日夜。
火勢适近郵局,餘适于是日赴武昌診治受傷之某标統,未及見之。
是日也,四鐘起行渡江,在織呢廠登舟,至草湖門,方起岸入城。
七鐘至武昌診畢,已夜深,不能渡江,又不願擾軍政府,故與一女醫、一女會員于客棧。
棧中人大為歡迎。
雖寝具不潔,亦不計也。
十三日早。
渡江回漢口,知局内病人以火勢燒近,已移至舊設之大清紅十字會。
十四日至十七日。
連日皆有誤傷者就診,旋見火勢更近,飛彈極多,故餘等亦謀他徙。
十八日至念三日。
俄領事時來探望,極力贊許,謂有一茶棧,能容多人(闊八丈五尺,深二十丈)。
内有大廚五間,及自來冷熱水管、蒸氣爐。
俄領事及俄商墨厘勤,時以肉食蔬菜及銅元等見贈。
餘深感之。
自徙俄界,時入武昌。
因無戰事,故未有重傷者。
後得司令部通告開仗,囑備出隊救傷。
餘等之最危險處,多在渡江時。
雖武昌日有小輪來往,然僅每日一次。
餘不耐守候,故自備小劃子渡江。
自漢口失後,北軍用招商趸船作炮台以轟過江者。
有一夥夫自茶棧出外買油,過華景街。
北軍見其臂有繪紅十字之白布,謂是匪徒,而深責之。
夥夫雲:吾輩是行慈善事業,救受傷者。
北軍不信,連放三槍,一入肺部,一入腦部,一入腿,仆于路。
旋有人送往天主教會醫院,尚能言語,旋以傷重而死。
餘因贈以安家銀三十元,并一切計之,共用一百十五元。
此十五日事也。
餘即托馬醫生與馮國璋交涉,馬醫雲:事在中國界,不能過問。
念四日至武昌。
凡自漢口四碼頭赴武昌者,北軍必開槍亂擊。
餘被北軍連放七槍,幸未一中。
渡江之人,日有受傷者。
餘等能避之,亦上帝所默佑也。
念五日。
聞知民軍由漢陽街入漢口。
故發隊到漢陽,又連受數槍,幸未中。
會員步行,餘則坐轎。
北軍見之,故放炮相攻。
幸為溫醫生所知,遂将餘轎推倒,得免此劫。
二十七日到漢陽。
借漢陽縣署設一分院。
該處一見“十字會”三字,頻送受傷者來。
自朝至夕,應接不暇。
餘又到總司令部,問有無被傷緊要人物。
據雲無之時,已夜深。
路途不辨,且路廣不滿六尺,左是田,右是塘。
餘在馬上十分驚恐,幾陷塘中。
又值軍事緊急,艱苦萬狀,不可言喻。
回院後,滿地傷人,蓋以棉胎,墊以稻草。
十二鐘後,始無傷者送來。
炮火連天,一夜不絕。
餘是日因到戰地,未帶女員同行,該院後靠龜山,再往便是漢陽鐵廠。
餘心甚怖,後覓得老妪作伴,餘心始安。
二十八日。
戰事稍靜,粗将分院布置。
廿九至十月初二等日。
早,則渡江;夜回茶棧。
十月初三日。
有人報告,清軍逼近十裡浦。
各會友醫生紛紛驚懼,多回茶棧。
餘即渡江。
途次,又遇開花炮彈,幸在空中炸裂。
到漢陽後,借得小輪一艘,盡将百餘傷者運回漢口。
沿江炮彈亂飛,幸無一中。
及抵碼頭,中西人士極為歡迎。
如俄領事,太古買辦,及韋子峰諸君。
借用馬車者有之,送牛奶及種種食物者有之。
初四日。
漢陽分院,有傷者送到。
餘于會友中如徐宗漢女士、唐守德女士、蘇慧慈女士,素具肝膽者,請其留此料理。
又蒙内地會醫生,相助為力。
初五日。
在漢陽,率同會友,舁出受傷兵士,或送與同事各會,或送入武昌。
餘是日單人匹馬,直上龜山了望。
途中,被彈從耳邊飛過(彈子長約八寸),略受小傷,亦雲幸矣。
想清軍疑我是标統也。
初六日醫務極忙,餘不暇渡江,仍發人到江邊收受傷兵士。
是夜四點鐘,漢陽失利。
各會友幾陷城中,渡江時又遇沉船之險。
有男會友二人,素有力者,躍過鄰船,得慶生還。
十月初七日。
仍發隊冒險渡江,彈如雨下。
在所不顧,拟進漢陽城,清軍不許。
當時被轟十七槍,均無一中。
餘等以深入戰地,亦無怨言。
初八九日。
均從事于裹劄剖割中。
初十日。
餘因感觸微菌,左手緻腫,雖屬不便,仍複勉力從事。
十一日。
手腫更甚,加以熱度反常,力不能支。
幸得諸會友戮力同心,餘亦稍慰。
回想數十日中,出隊時所食者,不過煨薯、油餃、燒餅等。
物食不知味,寝不交睫。
在會諸友,比比皆然。
今不幸抱恙,又值備辦冬衣藥料等事。
故暫回滬上,借此養疴。
以上報告,皆是到漢後,身曆目擊之大概情形。
至十一日以後,因日事藥爐茶竈中,未暇記及,望垂諒焉。
附稿按張女士除将前頂報告囑為登報外,續又交來演說稿一紙,并為照錄于後。
我對諸君說,現有許多說話系講不出者。
因餘要将十字會放下,方能将苦衷說出。
我之服制是軍裝,是以欲将十字會脫離,而改變我之方向也。
十字會者,須确有十字會資格,方為無負厥職。
否則或以十字會為發财之媒介物,或以十字會為奸細之傳舍居,則大失其宗旨也。
夫十字會之工夫,必能于罷戰時,身入戰地,擡出受傷者,為第一要務,其實效則為補兩方面衛生隊之不足。
倘若待其送來,不知死者無數矣。
是以十字會可到之處無有不到,但不宜深入戰線之内耳。
因是之故,餘有滿腔苦況,不能不為諸君告也。
餘自離上海醫院五十天,聞十字會中,有為敵軍間敵者,有冒名诓騙者,諸如此類,不可勝計。
是大污我十字會名譽也。
餘是漢人,自不能使我不愛漢族。
但置身十字會中,則無分仇怨,無分種族,所以我不作偵探,又不派隊到清軍處為奸細。
深望十字會諸君認定宗旨,勿在漢軍中為虎作伥也。
餘在漢陽時,目見有四人冒十字會名義為漢奸者。
謂餘不信,請到武昌軍政府一查便悉。
餘睹此情形,心慘欲絕,是以不願為十字會,而投入女子軍矣。
餘不日再到武昌。
北伐在即,餘又将随營同往矣。
願諸君勿以十字會為兒戲焉。
餘等幸甚,十字會幸甚。
嗟夫!士生非其時,而獨抱超然之志。
烏往而不足,以殺其身哉。
予悲禹君之志,歎其愚,惜其人,重傷其遇,故為之碑于其墓,以告後之人。
蓋中國自有史以來,未聞有“民權”、“自由”之說也。
庚子拳匪之亂,七國聯軍入都,在廷權貴,鼠竄雉伏。
國家經此創巨,诏天下研求西學,與民更始。
君時在滬,熟聞西國富強之說,拂衣東渡,謀所以救國者。
以為空言,不足求也,屈身躬紡織之學,學成歸國,開局于皖。
既返湘,大吏資千金創立湖南織布局。
湖南之有機織自君始。
君雖污迹工人,然為人豪邁知書,慕古義烈之為,慨然有振刷生民之志。
謂:“國家非印版科學所能振也,要在人各自立,無馬牛其心而已。
”貌清削,目光炯炯照人,居嘗衣西裝,單衫革履,短發垂右,帽檠搌曰:“是拿破侖帽也。
”聞者适然,驚之。
癸甲乙丙之交,學堂次第設行省,東西洋遊學士,骈肩相摩于道,湖南号尤盛。
臬司張鶴齡,主持學務,雅尊自由。
學徒慕義流風,潛扇士氣,日益發舒。
報紙言美人虐遇華工,沿海州縣,議停用美貨,湘人厲行之。
又言日俄講和,清政府謀以閩與日易遼。
于是湘學教育諸社,開會讨論,電樞府抗争甚力。
而君獨雄于辯論議風起,因推為會長,名噪湖湘間。
未幾,而有陳姚二生之事。
二生者,新化陳天華、益陽姚宏業,俱遊日,恸本國恥,蹈江海死。
歸榇過湘,學徒嘩然。
議葬嶽麓官地,以示表異。
大府禁之不可,至日學生鹹衣暑制,白布衫、搴素旗送之及山,可數千人。
一時指謂:“君實督之,措紳鹹屬目君,以為有異志矣。
”會湘鄉争鹽商,浮收行用事上詳,坐君率衆塞署罪,撫部下令捕君。
亟人謂君且避匿,君不可,遂逮系獄,丙午六月二十日也。
未幾檻緻常德,又移靖。
十一月二十一日,遂殺之。
年四十一。
君在獄,少年慕義,時來昵就。
君與之講學弗衰,暇辄舒紙,作徑寸大書,言“身死志存,以勖國人。
”蓋庶乎!古之輕死,生外形骸者已,然君亦自審無罪,不足以死也。
值浏陽起革命軍,會城戒嚴,遂以速君死。
君死,身無完膚。
嗚呼!酷已!君諱之谟,字稽亭,湘鄉人姓禹氏,銘曰:白龍魚服兮,困于餘。
且吞舟失水兮,蝼蟻裁之。
夫禍不可先兮,福不可始。
茫茫千載兮,醉生夢死。
黑白混淆兮,賢庸倒置。
奚必盜跖之非兮,而伯夷之是真。
宰上訴蒼穹兮,謂胡不平。
滄海橫流兮,神州陸沉。
天方醉迷兮,飲之美醇。
乾坤猶血元黃兮,矧乃肮髒而輪困。
謂莫全其全天,乃兮其人天之君子兮,人之戮民。
後有萬年兮,以告無垠。
◎禹之谟獄中書 我所最親愛之在世同胞鑒:世局危殆,固由迂腐之舊學所緻,亦非印闆的科學所能挽回。
故餘之于學界,有“保種存國”之宗旨在焉。
與若輩以摧殘同種為手段者,勢不兩立。
于是乎有靖州之監禁,不百日而金牧提讠凡。
所發不成論理之問題,無非受人意旨,陰謀秘計,橫為成見。
是以所答,動遭無理之诘駁,不性置辭。
且曰:“爾輩牛馬耳人,欲食則食之,有何受焉?”禹之谟正告同胞曰:身雖禁囹圄,而志自若。
軀彀死耳,我志長存。
同胞同胞,其善為死所。
甯可牛馬其身而死,甚毋奴隸其心而生。
前途莽莽,死者已矣,生者誠可哀也。
我同胞其圖之,困心衡慮,終必底于成也。
禹之谟四十一歲。
丙午十一月之三日。
靖州獄中遺書。
◎陳國權君小傳(民國二年二月江亢虎撰) 陳君國權,字重民,先世本安徽泗州人。
遠祖鐵園,字諱某,明初從太祖下江南,累官龍德大将軍。
事具邑乘,賜葬金陵,故遂家焉。
今君始為上海人。
曾祖諱榛,前清時官四川知縣。
祖諱嘉猷,以孝友著。
父諱慶元,邑庠生,品學兼茂,遭太平之亂,貧困以終。
先是君曾祖曾在金陵置房産頗巨,亂後族人盜賣與合肥劉氏。
君父居長,所得應倍蓰,而族人吝不與,一笑置之。
反以來安縣田租濟其族人,一時稱為長者。
君生有異禀,六歲失怙,貧無以讀。
然性好博覽,故雖生平無所師承,而出其所學,雖老師宿儒莫之能先也。
七歲時塾中群兒戲,以春秋列國為比,某為晉、某為楚、某為齊,而以君年最少,戲拟之為滕薛。
君時讀《孟子》,奮然曰:“地方百裡,而可以王。
”群兒咋舌退。
然塾師固腐儒,因君介也不羁,益嚴繩之。
君郁郁不自得,自是遂廢學。
然偶得一卷,日夜攻苦,學以大通。
迨中日之戰,益留心當時之事。
凡西儒譯作,無不閱者。
浏陽譚嗣同常往來滬渎,與君最善。
每謂人曰:“他日能在吾侪中獨樹一幟者,必此人也。
”君又以其間自習英法文字,逾年而盡得其奧。
彼中文學科學靡不浏覽,而專注意西人論載華事之書,所閱不下數千種。
戊戌前一年,君年僅二十二。
上海各維新家遍開報館,立不纏足會等事。
君贊助特勤,并力倡剪發變服之議,時風氣甫開。
家人群相駭怪,而君不之顧。
無何政變,浏陽諸子被害。
君以與浏陽等有舊,遂有株連之說。
親友鹹咎君,且多诽笑之。
君以事既無成,不屑與較。
然自是遂無意世用,蓋深知滿政府一日不推倒,即中國一日不能改革。
溯自戊戌至辛亥十餘年,君一意韬晦,惟恐人知,即友朋亦恒少過從。
偶袱被出遊,東南佳山水,足迹殆遍。
嘗遊西湖,流連不忍去。
賦詩有“何日離塵網,煙霞任久留”之句。
己亥庚子間,南洋勸業會、廣州元旦兵變之役,皆大半失敗。
而滿廷方以立憲空言相塗飾君,憤極愈知事不可為。
遂謝絕人事,閉戶者經年。
益發箧中中西書籍,遍讀之。
迨武昌事起,君躍然而起,曰:“此黃帝在天之靈有以默相之也,我中國其有豸乎。
”自是遂奔走各界,力任鼓吹。
時北伐之議方亟,滬上各界均以籌捐為第一義,然往往有不肖者冒名勒索等弊。
君一日在寓,晨起有叩門入者,詢之,以籌饷對,君立以千金畀之,旋知其僞。
有勸以控諸理者,則慨然曰:“今日之事,莫亟于北伐。
吾豈以區區身外之物,而贻外人笑耶?”遜謝之,或以為迂。
民國告成,君奔走益甚,寝食不遑。
常語人曰:“我輩幸逢斯世,宜消除黨見,合四萬萬人為一團體。
今共和告成,滿清遜位,所懼者外患耳。
故必合全力以鞏固共和之基礎,蓋滿清早成為垂死之人,拉朽摧枯,擊之甚易。
必吾國能如日本戰勝強鄰,則将永為東亞頭等強國。
而世界和平,亦得以保持。
”聞者韪之。
上年八月,君購得英政府刊布《中國革命藍皮書》第一編。
亟于夜間┢譯,以二星期告成。
中有英政府電駐京公使承認中華民國事甚詳。
君以版權贈諸發行者,使廉價銷行。
俾舉國之焦心于承認問題者,知外人早有承認之意。
繼與李君懷霜等發起救蒙會,又慮中國孤立寡援,獨發起中美英睦誼會,以為國民外交之嚆矢。
早夜盡瘁,不數日而中外喧傳,環球震動,發達之盛,迅逾置郵,國人之入會者無論,即華僑之英美名人碩士,亦泰半贊同。
而尤以君不收會費捐私奉公美之。
君又頗自謙抑,謂己之德望不足任發起人,爰推伍廷芳君為會長,以尊齒德,而己則師事之。
伍君亦深重其人,嘗為遊揚于廣座間曰:“陳君真奇人也。
”孫中山君亦推君為識時務之俊傑,黃克強君則謂為深謀遠畫。
以一人之心力,活動國民外交。
英儒蘭林謂睦喧會足以永立于地球,而君名應随之以不朽。
李提摩太君亦以世界偉人期許之。
他如前外交總長王博士寵惠,今浙江都督朱君瑞均推重君。
王君每與君論中西學書籍,辄歎其淵博。
朱君嘗讀其所著,謂為崇論闳議,筆挾風霜。
君僦居滬城西郊,林木深蔚,眺遠尤佳。
聚書畫數萬卷,幾榻皆滿。
嘯傲哦誦,午夜不休。
湯蟄仙君嘗過其廬,指曰:“此中大有人在。
”自庚子以來,瓜分之禍時怵國人心目中。
而一二野心之國每不恤破壞世界平和,以逞其狡焉思啟之心,蔽在懵于吾國内情。
君為著英文中國革命諸子小傳,示外人以四萬萬中,有如許豪傑,前仆後繼,雖刀鋸鼎镬不足挫其志。
民氣如是,瓜分之說,未可輕言。
然則是書之著,豈獨奉揚國光,昭示來許。
抑亦潛移外人之視聽,而生其敬慕之心。
君痛恨鴉片,娶于鄧氏,适為禁煙首功ㄍ筠尚書之曾孫。
又與林文忠公文孫大任為文字至交。
搜輯多年,合刊《鄧林唱和集》,皆禁煙時兩公赓唱之作,可泣可歌。
借以激發國恥,挽救頹風。
美儒丁韪良現已┢譯西文行世。
其他所編刊者,有《鄧尚書年譜》一卷、《文忠禁煙公牍》六卷、《文忠雲左山房古文》四卷、《鏡西樓筆記》、《鏡西樓叢鈔》等書,皆于中外交涉極大之關系。
又以孫中山先生演說社會主義,為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之舉。
亟與餘集資印成萬冊,遍贈中外同人。
端方督兩江時,屢敦聘入幕。
君建議創設西文日報,端不能用,君亦不屑就事。
嘗拟開鏡西樓圖書館,遍購西籍譯論華事者,任人觀覽,以保國粹,而資借鑒,故名曰“鏡西”。
去年十二月間,滬城宗教會等五團體,請君演說國學西漸。
适伍廷芳君因事未至,謬推餘為主席。
見君滔滔雄辯,如數家珍。
在座之中西人士,群以為聞所未聞,實為吾國研究此種學術之鼻祖。
滬上西人至以君演說時攝影登入西文雜志。
湖南南學會畢永年君,嘗因革命事遁入羅浮為僧,畢君殁,其子運柩過滬,無過問者。
君獨往追悼,慷慨演說,聞者泣下。
陳博士煥章,發起孔教會,邀君演講。
君引前譯中國經籍英儒理雅各之事,斤斤義利之辯,足為我國社會痛下針砭。
今年國民黨懇親會,君演說外交,以玉帛幹戈為範圍,反複推論。
黨中數千人,皆鼓掌歎息。
東吳大學畢業君、偕伍廷芳君及美博士社會學者韓德生君演說,中西男女各界皆極贊歎。
當是時,君名震天下。
而謙退如不及,自言生平以山水文字友朋為性命。
雖诙諧百出,而遇有關系事,則毅然力争,有當仁不讓之概。
合觀君立身行事,公爾忘私,國爾忘家,二十年如一日。
草野伏處,手無斧柯,而其事績聲施已粲然如此。
使得位乘時,本其所學,以應世用,其運籌帷幄,折沖樽俎。
國利民福,又當何如?餘識君甚新,而傾蓋如舊。
叙次既竟,辄贊一詞。
文不足以傳君,君之可傳當自有其真者。
時事日艱,盛年方永。
後此表見,必更大可觀。
餘雖不敏,願載筆從之。
◎蔣百裡先生事略蔣君方震,字百裡,浙之海甯人。
與蔣君尊簋世稱為浙江二蔣。
君夙抱超奇特傑之才,具光明磊落之概。
壯歲痛祖國之式微,悲軍學之不振,奮然東渡。
風雨晦明,憤勉不怠,欲以饷吾軍界者蓋已十年如一日也。
初吾國留學日本士官學校者,大抵非纨子弟即鮮以學業為事者,每為彼國人士所嘲笑。
及良弼至,稍出侪輩,則竟愕然而歎曰:“支那竟有斯人乎!”意蓋逆料,其僅有斯人也。
乃未幾,先生來,則已為良弼望塵莫及。
然後始知前用以品評吾國者,直不可謂秦無人矣。
先生卒業後即留任士官學校區隊長及教官。
蓋先生學術優長,即彼邦人士尤遠遜之。
顧敵國之良、己國之仇,以中國人而為彼國所借重,則又誠罕見也。
惟先生以為學力尚有未逮,亟欲深造,遂又入陸軍經理學校,研究軍制者二年。
後由東三省總督派往德國留學。
簡練揣摩,刻苦逾恒,旋充德國步兵第二十七團連長及營長,此先生為東西各國所推重,固有如斯者。
歸國以來,疊充東三省督練公所總參議、浙江都督府軍事總參議參謀部顧問官及南軍事高等顧問。
民國建設伊始,先生芳躅所至,幾無在而不欲借重于先生也。
去歲軍官學校,要求改良教育。
風雨慘淡,人所盡知。
趙校長知難而退,聞者鹹多裹足。
先生甯辭去重要樞位,奮袂以就斯席。
蓋其濡染文明國軍人社會之風氣,積前之十年間之學識經驗,欲出所學,以灌輸國内,固不肯沾沾于位置之高下也。
顧就職伊始,正風潮播蕩之餘,士氣摧殘,設備俱缺,教育計畫,尤漫無主腦。
一般官長敷衍{艹},晝惰暮嬉,無複銳氣。
君就職宣言,即以身許職冀達學生完全求學之目的,且雲:“如不稱職,當自戕以謝天下。
”于是壁壘一新,全校為之鼓舞。
自此以後,朝斯夕斯,提倡士氣,奮然以身作則,賞罰嚴明,部伍整饬。
雖冰天酷日,躬自簡閱。
訓練口<疒者>舌焦,猶不稍倦。
故半載以來,物質上之設備雖未完善,而精神上之要求則已達到十分矣。
然君猶以為未足也,緣所謂欲達學生完全求學之目的,固不僅此而已。
無如屢請軍部改良,竟一再被掣于軍司之嫉忌。
五中抑郁,既不能有所展布,又複見疑于一二庸暗之宵小。
為之飛短流長,橫加蜚語,竭智盡忠,蔽于才佞。
由是而君之悲觀日呈,君之希望日絕,而先生自戕之心決矣。
六月十八号君末次訓辭,大緻以中華民國之軍官學校為第一次開幕,實軍國前途所托,故來與諸生相切靡刂。
乃莅任以來,大與初志相違。
餘籍中國,不能棄祖國之職,當殉祖國之職。
其忠誠之氣溢于言表,欲一擊以振吾國萎靡淩夷之風,匪伊夕矣。
嗟乎!今世一般碌碌庸才,屍位素餐,淺學無能,一事不舉。
彼大有為之人,反抑居僚下。
徒使忠勇奮發之士,灑一腔熱血于荊天棘地之中,此屈原所以一瞑不顧也。
今古英雄幾同一轍,濡毫至此,則又安得不投筆而欷涕泣以零頤也。
◎華僑旅居加拿大之苦況 吾民國于前年革命告成時,辟頭第一外交,即為泗水虐殺我華僑事。
當時華僑既呼救于政府,無如當道不能據理力争。
卒無良結果,以終了此慘案,可為浩歎。
茲得民國二年夏季,有加拿大域多利華商總會報告華僑被虐情形,采錄于左。
借資警告吾海内同胞,吾同胞閱之亦當增無限之感慨。
其書曰:溯自航海交通之日,即我華人流離之時,以冒險為職志,以勞恸為生活。
雖未有高尚智識,為工商競争,而恃勤勞節儉忍耐之德久矣,見信于外人。
故歐美澳南非洲南洋群島,凡新辟之殖民地,與開礦築路等要端,無不招華人為辟墾。
況吾國昔當專制時代,民生憔悴,疾苦不堪。
稍有一線之路,能博一餐一宿,較祖國猶易,吾民亦拼命奔走,不嫌艱險,跋涉四方,緻五洲各埠皆留有華人足迹。
迨今遍地交通,外人尚不飲水思源,多由華人苦力所緻。
動辄借題發揮,鼓其簧舌,頓起排亞之心。
謂華人幾如水銀瀉地,無孔不鑽。
工賤價廉,蹂躏其民生之旨體。
借此提倡禁我華工,而有強權無公理之暴虐政府,附和之心益急,仇視之潮流益漲,逐客之令頻來,防範之網已密為布置矣。
舉目一觀,易地皆然。
哀我華僑,焉有半塊幹淨土,能立足于五洲?惟海内同胞,對于海外僑情雖屬隔閡,易信讒言,且滋誤會。
一聞何洲何埠,能準華人入口?不問其埠之良莠,工情之優劣,縱至傾家蕩産,但能湊合舟費竊竊焉償其生平所抱出外之職志,毅然而去。
緻或墜入奸徒之手,販賣為豬仔者有之;或為開墾因水土不和而斃命者有之;或無工栖身,号寒凍餒而緻命者亦有之。
此海内同胞,每每不求底細,因此不知斷送幾許生命。
斯亦人人最痛心之事也。
孰料近日華人蜂踴而來加屬,勢将又有餓莩之慨。
商等設身處地,眼見目擊,不得不将此苦衷,敬告于我海内最親愛之同胞之前曰:加拿大在北美州之北部,為英國完全屬土。
土地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