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記 序

關燈
記 吉州州學貢士莊記 物之在天地間,自銖粟以上,莫不有主名。

    獨貢士莊所儲,以擬夫三歲大比,士之送上春官者,有司不知誰宜得之。

    取什伯於千萬,亦無敢自必為已得。

    其予奪之,殆有物焉。

    逸史稱隋末一書生,所居抵官庫,有數萬錢,欲取之,神人訶之曰:「此尉遲公錢也。

    」泉者,天之利器,惟天能以與人。

    則夫任貢士莊者,殆為天守利器,以俟夫天之所以與人者。

    充是心以往,真無所為而為之,其為仁豈不至,而為義豈不盡乎!鹹淳六年,簡池趙君必禴來為廬陵教授,作興斯文,教養畢具。

    則按貢士莊之舊,稽其所出內歲錢穀幾何。

    廬陵士甲江右,一科數路,資送四五百人,裒多益寡,稱物平施,末之雲耳。

    於是有增田之議,一之日置尹氏租,為米八十斛,二之日置彭氏租,為米一千一百九十二斛。

    趙君猶以為未足,則曰:「傅而益之,其來者之事哉!」添差教授番陽程君申之繼至,相與詣郡請蠲賦。

    吏持難易,閣弗下。

    永嘉繆侯元德甫下車,二君申其請。

    侯慨然曰:「奈何與吾黨校瑣瑣乎!」復之不崇朝。

     予聞而異之,以為侯與廣文之用心,皆所以奉天道之不及者也。

    古之爵人,言必稱天。

    國家謹惜名器,自他蹊者悉名僥幸,惟進士科使四方寒畯操觚而進,付得失於外有司,而定高下於殿陛之親擢,公卿大夫,由此其選。

    當是時,天子宰相一不得容心於其間。

    予嘗謂今世惟科舉一事,為有天道行焉。

    士修於家,試於鄉,如探籌然,以信夫天命之所遭。

    而為貢士計者,積倉裹糧,共其道路,先事而為之備,隨天命之所與而後與之。

    是心也,豈復有內交要譽之私哉!予故曰:皆所以奉天道之不及者也。

    是宜書。

    且夫取士於天下,將以為天下用。

    人之常情,其窮也,不為利疚;則其達也,不可以非義屈;後之臨大節,斷大事,決非異時簞食豆羹見於色者之所能也。

    夫使郡國上其賢能,而漢人續食之意,隱然寄於學校,士得以直走行都,而無仆馬後顧。

    所望於人也輕,則所以全於己也大。

    是邦學者世修歐、周之業,人負胡、楊之氣,如有用我,執此以往。

    是舉也,世道微有賴焉,蓋益可書也已! 是莊創始於尚書胡公,隸於學者米二千二百斛有奇。

    前丞相葉公夢鼎為郡,增六百三十斛有奇。

    前教官黃君愷伯增一千三百六十斛有奇。

    前趙侯典椯增四百一十斛有奇。

    自二教創後,施君鬱、鄭君師臯增二百五十斛有奇。

    合今所增,通為米六千一百斛有奇。

    以學諭提點莊事。

    劉少南、張敏子雲。

    八年八月記。

     吉州右院獄空記 吉州右司理院,乃開慶元年五月獄空,九月又空,明年五月又空。

    吉為州凡三獄,曰州院,曰左司理院,右院其一也。

    方千裡之國,未易為理,而物之不齊,其情固然。

    省刑罰,止獄訟,賢者雖欲為之,而格於其勢之所不可。

    長老傳說,以為自南渡百餘年,惟乾道庚寅、嘉定甲申獄嘗空。

    乾道事不知何如。

    嘉定間,南昌張別駕被旨攝廬陵郡。

    初,張宰清江,得米南宮「獄空」二字,勒諸瑉,以詔不朽。

    洎來吉,摹本遍付諸獄,不三月遂皆以空告。

    由今推之,為長民者一念之善,感召和氣可也。

    上有所好,下從而逢之,是未可知。

    夫以百餘年兩見之事,可謂稀闊,而其可疑又如此,然則雖謂之絕無僅有可也。

    今司理君為政寬允,嘗平反死事二,法應賞,君不自以為功,當路論功,亦不及人。

    謂君超然利害之表,君曰:「吾盡吾心而已,而何賞之較!」君實有愛人利物之心,哀矜庶獄,無所不用其至。

    人人自以為不冤,獄空遂為常。

    君書三考,候代者未至,歲月有奇。

    獄空之事其二在考內,其一在候代時。

    院之設久矣,官此者幾人得闕而來,受替而去,其間可紀之盛,百餘年僅僅兩見。

    今君受任三考,已能配此曠絕之蹤,而書滿已後,迄臻三美。

    君職於其事,可謂無愧矣。

    此而不書,後將何觀? 雖然,予嘗上下世變觀之,自畫象之化遠,人心之樸日以散。

    惟成康時曰刑措不式,漢文時幾緻刑措。

    下此,則唐初死囚歸獄之事,人以為奇。

    蓋唐虞後至今三千餘年,而斷獄之省數不過三,四海之大,兆民之眾,不可以一院比也。

    然聖人得國而為之,持之以道,使民遷善遠罪,而不自知。

    其效驗近蔔於期月三年,而遠亦不過於必世。

    夫古今刑措之日既如此其難,而區區空一院之獄又如此其不數,聖人之志其遂不可行邪?雖然,由君之事,則百餘年間,職業之可書,曾不一再,而君以歲月為之有餘,天下事信不可為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予所以初為世道感,而以其尚可為者深幸也!嗚呼!君其毋以自足哉!君姓洪,名松龍,嚴陵人。

     龍泉縣太霄觀梓潼祠記 龍泉邑治左出門行數百步,有太霄老子宮焉。

    辛酉之春,予登其巔,四山拱趨,天宇高曠。

    會令方營度,作梓潼君祠,邀予為字,曰「元皇之殿」。

    既為從事,六月殿成,明年,令若士以書諗曰:「役之初興,君實來辱為之書,請卒記之。

    」 邑為吉上遊,山川清拔,民秀而文。

    天聖以來,高科鼎鼎出,有位至侍從,以忠直自奮,尚論文獻者歸焉。

    維郴實接壤,桴鼓數震。

    令初至,適江上有警,郴寇益乘以噪,周旋軍旅,不得以間。

    事平,令謂:「吾幸為禮義邑,雖倥傯,不容不為俗化地,況少須暇乎!」稽諸圖志,庭廟鱗立,吾黨之士,獨無所敬祀。

    會賓興詔下,乃進諸生謀曰:「今三歲大比,試者以文進,將文而已乎?意必有造命之神,執其予奪於形聲之表者,蓋元皇是也。

    士之所自為,行為上,文次之。

    神所校,壹是法,合此者陟,違此者黜。

    人謂選舉之權屬之有司,不知神之定之也久矣。

    蜀山七曲,神所宅之國,衣冠文物,莽為風塵,惟神元命實始吳會,英靈赫赫,將從君父所在而依之。

    是以江湖以南,神跡多著,此固士之所當欽崇而景仰者。

    舍而不祠,惟缺典是懼。

    」議遂決。

     予按《詩》曰:「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又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

    昊天曰旦,及爾遊衍。

    」夫人一動之微,必有神明焉,得其情於幽隱易肆之地,茲其所以體物而不可遺也。

    惟經傳統謂之神,未有所指名。

    近世貴進士科,士以得失為病,自元皇廟食於是,始有司桂籍之說。

    化書所謂九十四化,變遷推移曠千百歲,雖涉於不可測知,然神生為忠臣孝子,歿為天皇真人,取士本末,實昉於人心義理之正。

    明有禮樂,幽有鬼神,果哉其不誣矣!孟子曰:天爵,仁義忠信;人爵,公卿大夫。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聖賢不語怪,而教人先內後外,未嘗非神之意。

    神雖遊於太虛,而考德問業,初無戾於聖賢之言。

    其在祭法,苟有以明民成教,宜與祀典,則神之有祠,豈緇黃之宮之酹?邑有先民典刑,大冠逢掖,爭志策厲,為臣止忠,為子止孝,此其內心固油然不自已。

    而況高山仰止,明神在前,則其戒謹恐懼,工力當倍。

    他日拔起諸生,彬彬知名,則居公卿大夫之位,必將有仁義忠信之人。

    令之此舉,於人才甚有功,於方來世道,非無所關係,豈曰以區區科目望其人,而惠徼福於神之一顧哉! 祠翼殿以廡,丹堊,具鍾鼓供器如式。

    像設居中,內而父母婦子,事親之道,孝之屬也;外而侍禦僕從,為臣之道,忠之屬也。

    費錢七十萬有奇,十萬為令俸,餘裒多迄於城。

    觀下古曰「龍頭裡」,因其名為坊。

    扁額,校書郎姚君勉筆也。

    令方為遠者計,廉用積餘,市田以奉祠事。

    繼今邑之士,其受令之賜永永無斁。

    令陳氏,名昇,三山人,初攝事,繼辟今任雲。

     文山觀大水記 自文山門而入,道萬松下,至天圖畫,一江橫其前。

    行數百步,盡一嶺,為松江亭。

    亭接堤二千尺,盡處,為障東橋。

    橋外數十步,為道體堂。

    自堂之右,循嶺而登,為銀灣,臨江最高處也。

    銀灣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

    有橋曰「兩峰之間」,而止焉。

    天圖畫居其西,兩峰之間居其東,東西相望二三裡。

    此文山濱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歲,餘自禁廬罷歸,日往來徜徉其間,蓋開山至是兩年餘矣。

    五月十四日大水,報者至,時館中有臨川杜伯揚、義山蕭敬夫。

    吾裡之士以大學試群走京師,惟孫子安未嘗往。

    輒呼馬戒車,與二客疾馳觀焉,而約子安後至。

    未至天圖畫,其聲如疾風暴雷,轟忞震蕩而不可禦。

    臨岸側目,不得往視,而隔江之秧畦菜隴,悉為洪流矣。

    及松江亭,亭之對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僅有洲頂,而首尾俱失。

    老松數十本,及水者爭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狀。

    至障東橋,坐而面上遊,水從六月雪而下如建瓴,千萬丈洶湧澎湃,直送乎吾前,異哉!至道體堂,堂前石林立,舊浮出水,而如有力者一夜負去。

    酒數行,使人候六月雪可進與否,圍棋以待之。

    復命曰:「水斷道。

    」遂止。

    如銀灣,山勢回曲,水至此而旋。

    前是立亭以據委折之會,乃不知一覽東西二三裡,而水之情狀無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則銀灣遂為觀瀾之絕奇矣。

    坐亭上相與諧謔,賦唐律一章,縱其體狀,期盡其氣力,以庶幾其萬一。

    予曰:「風雨移三峽,雷霆擘兩山。

    」伯揚曰:「雷霆真自地中出,河漢莫從天上翻。

    」敬夫曰:「八風卷地翻雷穴,萬甲從天驟雪鬃。

    」惟子安素不作詩,聞吾三人語,有會於其中,輒拍手捋鬚,捧腹頓足,笑絕欲倒,蓋有淵明之琴趣焉。

    倚闌逾時,詭異卓絕之觀不可終極,而漸告晚矣。

    乃令車馬從後,四人攜手徐步而出,及家而耳目眩顫,手足飛動,形神不自寧者久之。

     他日,予讀《蘭亭記》,見其感物興懷,一欣一戚,隨時變遷,予最愛其說。

    客曰:「羲之信非曠達者,夫富貴貧賤,屈伸得喪,皆有足樂,蓋於其心而境不與焉。

    欣於今而忘其前,欣於後則忘其今。

    前非有餘,後非不足,是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

    豈以昔而樂今而悲,而動心於俯仰之間哉!」予憮然有間。

    自予得此山,予之所欣日新而月異,不知其幾矣。

    人生適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間萬物無以易,此前之所欣、所過者化,已不可追紀。

    予意夫後之所欣者至,則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奮筆,乘興而為之記,且諗同遊者發一噱。

     鄒文叔垂芳堂記 吾鄉上遊有佳木連理,生於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