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為之恢復雲。
文信國公祠堂祭田記〈──彭序〉 宋丞相文信國公祠,在廬陵文山之麓,舊有祭田,為豪強侵奪,世遠人亡,漫不可復。
成化丁酉春,一峰羅先生謁祠,聞而悵歎者累日。
時副憲洪君性萬善觀風至郡,一峰為書,令公九世孫繼宗馳達行臺,蓋欲求田以供祭也。
副憲嘉納,了無難色。
適萬安縣民蕭麗漢得無主古窯銀,遂獻於官,洪顧郡守曰:「此銀自天來也,得非信國之靈乎?不擾官,不病民,而田資已具。
有能以田售者,宜倍值以償。
」於是售者益眾。
乃得膏腴十畝,即公舊隱基也,元季兵燹,廢以為田。
洪益喜曰:「是田匪直得以供公之祭祀,抑且得以復公之舊基,一舉兩得,不可無文以示久遠。
」乃屬記於序。
序曰:「信國忠義,冠絕古今,顧序何人,而敢置喙其間?」洪曰:「以子之才,於性為同年,於信國為同鄉,是記義不容辭。
」 於乎!宋之不振,播遷嶺海,公起兵艱棘中,千挫百折,志不少衰,意圖恢復。
奈何天不助宋,宋運訖錄,公從容就義,視死如歸。
而忠肝義膽,昭天地,貫金石,與日月爭光,千萬世猶一日也。
後之論者謂:收有宋三百年養士之功,公一人耳!雖世享鄉邦之祀,理亦宜矣。
此一峰先生之悵歎,副憲太守之用心,非私於公,為世教慮、忠義勸也。
故今鄉有忠烈祠,四時之奠獻;官有忠節祠,春秋祭祀,享瞻其祠。
視其田,雖四方行道之人,猶將敬慕愛護之不暇,矧鄉邑裡鄰,可萌一毫慢侮侵奪之心乎?而華夏外夷,亦知公之孤忠大節者,猶能景仰師法其萬一,況子孫承祀,可不激昂奮發,襲芳趾美,以求無愧於其先乎!是記之作,非徒詔其後,亦以表勵鄉國雲。
重修富田祠堂記〈──羅洪先〉 文山先生生於廬陵富田,出而仕,回於臨安。
更歷筠、宣、洪、虔、湖南諸地,赴國之難,間關於平江、毗陵、真、揚、閩、浙,流離顛頓於空坑、五坡、嶺海之間,而死於燕京之柴市。
世以先生之死足以風萬世之人臣也,蹤跡所至,皆特祠嚴奉之。
而郡中祠故不特,其在富田則又隘迫,至無以布俎豆。
君子悲之,將毀淫祠以就其役,持議不果。
久乃特祠於郡東之螺山富田,去郡稍遠,無相念者。
夫先生功行應祭法,其缺典猶若此,今佛老之廬一郡至數十,而一廬值且千萬,獨不之厭,曷故耶?士庶服舍有定制,閭裡憑淩貲畜,居擬王者,而先生爵列上公,茅茨不掩,觀風者亦將謂何?今祠堂廣三十餘尺,後寢前廊,僅可旋武。
則嗣孫熙請於分守參政張公元衝,得廢永寧寺基而半給公帑。
始議而盡力者,富田巡檢蔡五美也。
蔡以微官,乃急其職之所不及,彼何求哉!議之始在某年某月,歷數年,重門猶不能備,蓋熙等之力也。
或言先生捐身死國,何有於家?炎社已屋,而故鄉乃享特祀,夫豈其所欲哉?嗚呼!是固先生之心而非所以風也。
宋室不綱,土宇崩裂,勢有緩急,此一時矣。
滄桑變革,骨肉仳離,善和之墟,若敖之鬼,亦豈其所欲哉?「猶子吾兒」之句,先生固已計之,而未嘗大遠於人情,此亦一時也。
當其在國也,國為重而身為輕,及其不救重其身者,亦所以重人之國,而豈悻悻於溝瀆之見哉!使元而果於不殺,則黃冠故裡,出備顧問,彼固以箕子之事自待。
而或摧殘以畢旦夕之謀,引決以絕飲食之奉,取必於一死而不免,矯俗以立異,宜其甚不屑矣。
惜也言不卒驗,使萬世之下徒仰其忠,而不見先生之大,比之取必於一死者之所為,而未有深知其心者,此非意及也。
夫取必於一死者,大抵激發於意氣,蹙迫於利害,拚割於倉卒,而是三者又多繫其所遭。
謂非忠於事主,固不可概之,以大則未也。
功名滅性,忠孝勞生,非悟後語乎?必至於是,而後深達夫死生之故。
夫達死生之故者,生貴乎順,不以生自嫌;死貴乎安,不以死塞責;與人同情,而不為人情之所牽;人皆易從,而非示人以絕德。
此先生之大,所以能風萬世,而所在祠之者也。
神遊八極,無乎弗在,風馬雲車,亦或徘徊,先世丘壟,而欷歔過其故鄉,歲時蒸嚐,隨感而至,有不望之洋洋者乎!夫忘家而家存,捐其身而身乃萬世,同其姓者,鹹以不獲屬昭穆、效駿奔為深恥。
而當時赴難之人,竊伏鄉園,首鼠喙息,敢於負國者,抑亦何限?卒之煙沉澌盡,迄無噍類,使人入其裡,聞姓名則唾詈之。
即令子孫有遺,亦不敢直書為祖,故墅雖存,曾不得享麥盂之獻,其於得失何如哉!嗚呼!此亦萬世之鑒也,因太息而附於記。
《文丞相傳》序〈──許有壬〉 宋養士三百年,得人之盛,軼唐漢而過之遠矣。
盛時忠賢雜遝,人有餘力,及天命已去,人心已離,有挺然獨出於百萬億生民之上,而欲舉其已墜,續其已絕,使一時天下之人,後乎百世之下,洞知君臣大義之不可廢,人心天理之未嘗泯,其有功於名教,為何如哉!丞相文公,少年趠厲,有經濟之志,中為賈沮,徊翔外僚。
其以兵入援也,大事去矣;其付以鈞軸也,降表具矣;其往而議和也,冀萬一有濟耳。
平生定力,萬變不渝。
父母有疾,雖不可為,無不用藥之理。
公之語,公之心也。
是以當死不死,可為即為,逸於淮,振於海。
真不可為矣,則惟有死爾!可死矣而又不死,非有他也,等一死爾,昔則在己,今則在天。
一旦就義,視如歸焉。
光明俊偉,俯視一世,顧膚敏祼將之士,不知為何如也!推此志也,雖與嵩、華爭高可也。
宋之亡,守節不屈者有之,而未有有為若公者,事固不可以成敗論也。
然則收宋三百年養士之功者公一人耳! 孫富為湖廣省檢校官,始出遼陽儒學副提舉廬陵劉嶽申所為傳,將刻之梓,俾有壬序之。
有壬早讀《指南錄》、《吟嘯集》,見公自述甚明,三十年前遊京師,故老能言公者尚多。
而訝其傳之未見於世也,伏讀感慨,惜京師故老之不見及也。
公之事業,在天地間炳如日星,自不容泯。
而史之取信,世之取法,則有待於是焉。
若富也,可謂能後者也。
元統改元十二月朔,參議中書省相臺許有壬序。
《文山先生文集》序〈──韓雍〉 古今論文者僉曰觀文可以知人。
夫文者,言之精華,而言則心之聲也。
心之所存有邪正,則發言為文有純駁,而人之忠否見焉。
故讀出師二表,而知
文信國公祠堂祭田記〈──彭序〉 宋丞相文信國公祠,在廬陵文山之麓,舊有祭田,為豪強侵奪,世遠人亡,漫不可復。
成化丁酉春,一峰羅先生謁祠,聞而悵歎者累日。
時副憲洪君性萬善觀風至郡,一峰為書,令公九世孫繼宗馳達行臺,蓋欲求田以供祭也。
副憲嘉納,了無難色。
適萬安縣民蕭麗漢得無主古窯銀,遂獻於官,洪顧郡守曰:「此銀自天來也,得非信國之靈乎?不擾官,不病民,而田資已具。
有能以田售者,宜倍值以償。
」於是售者益眾。
乃得膏腴十畝,即公舊隱基也,元季兵燹,廢以為田。
洪益喜曰:「是田匪直得以供公之祭祀,抑且得以復公之舊基,一舉兩得,不可無文以示久遠。
」乃屬記於序。
序曰:「信國忠義,冠絕古今,顧序何人,而敢置喙其間?」洪曰:「以子之才,於性為同年,於信國為同鄉,是記義不容辭。
」 於乎!宋之不振,播遷嶺海,公起兵艱棘中,千挫百折,志不少衰,意圖恢復。
奈何天不助宋,宋運訖錄,公從容就義,視死如歸。
而忠肝義膽,昭天地,貫金石,與日月爭光,千萬世猶一日也。
後之論者謂:收有宋三百年養士之功,公一人耳!雖世享鄉邦之祀,理亦宜矣。
此一峰先生之悵歎,副憲太守之用心,非私於公,為世教慮、忠義勸也。
故今鄉有忠烈祠,四時之奠獻;官有忠節祠,春秋祭祀,享瞻其祠。
視其田,雖四方行道之人,猶將敬慕愛護之不暇,矧鄉邑裡鄰,可萌一毫慢侮侵奪之心乎?而華夏外夷,亦知公之孤忠大節者,猶能景仰師法其萬一,況子孫承祀,可不激昂奮發,襲芳趾美,以求無愧於其先乎!是記之作,非徒詔其後,亦以表勵鄉國雲。
重修富田祠堂記〈──羅洪先〉 文山先生生於廬陵富田,出而仕,回於臨安。
更歷筠、宣、洪、虔、湖南諸地,赴國之難,間關於平江、毗陵、真、揚、閩、浙,流離顛頓於空坑、五坡、嶺海之間,而死於燕京之柴市。
世以先生之死足以風萬世之人臣也,蹤跡所至,皆特祠嚴奉之。
而郡中祠故不特,其在富田則又隘迫,至無以布俎豆。
君子悲之,將毀淫祠以就其役,持議不果。
久乃特祠於郡東之螺山富田,去郡稍遠,無相念者。
夫先生功行應祭法,其缺典猶若此,今佛老之廬一郡至數十,而一廬值且千萬,獨不之厭,曷故耶?士庶服舍有定制,閭裡憑淩貲畜,居擬王者,而先生爵列上公,茅茨不掩,觀風者亦將謂何?今祠堂廣三十餘尺,後寢前廊,僅可旋武。
則嗣孫熙請於分守參政張公元衝,得廢永寧寺基而半給公帑。
始議而盡力者,富田巡檢蔡五美也。
蔡以微官,乃急其職之所不及,彼何求哉!議之始在某年某月,歷數年,重門猶不能備,蓋熙等之力也。
或言先生捐身死國,何有於家?炎社已屋,而故鄉乃享特祀,夫豈其所欲哉?嗚呼!是固先生之心而非所以風也。
宋室不綱,土宇崩裂,勢有緩急,此一時矣。
滄桑變革,骨肉仳離,善和之墟,若敖之鬼,亦豈其所欲哉?「猶子吾兒」之句,先生固已計之,而未嘗大遠於人情,此亦一時也。
當其在國也,國為重而身為輕,及其不救重其身者,亦所以重人之國,而豈悻悻於溝瀆之見哉!使元而果於不殺,則黃冠故裡,出備顧問,彼固以箕子之事自待。
而或摧殘以畢旦夕之謀,引決以絕飲食之奉,取必於一死而不免,矯俗以立異,宜其甚不屑矣。
惜也言不卒驗,使萬世之下徒仰其忠,而不見先生之大,比之取必於一死者之所為,而未有深知其心者,此非意及也。
夫取必於一死者,大抵激發於意氣,蹙迫於利害,拚割於倉卒,而是三者又多繫其所遭。
謂非忠於事主,固不可概之,以大則未也。
功名滅性,忠孝勞生,非悟後語乎?必至於是,而後深達夫死生之故。
夫達死生之故者,生貴乎順,不以生自嫌;死貴乎安,不以死塞責;與人同情,而不為人情之所牽;人皆易從,而非示人以絕德。
此先生之大,所以能風萬世,而所在祠之者也。
神遊八極,無乎弗在,風馬雲車,亦或徘徊,先世丘壟,而欷歔過其故鄉,歲時蒸嚐,隨感而至,有不望之洋洋者乎!夫忘家而家存,捐其身而身乃萬世,同其姓者,鹹以不獲屬昭穆、效駿奔為深恥。
而當時赴難之人,竊伏鄉園,首鼠喙息,敢於負國者,抑亦何限?卒之煙沉澌盡,迄無噍類,使人入其裡,聞姓名則唾詈之。
即令子孫有遺,亦不敢直書為祖,故墅雖存,曾不得享麥盂之獻,其於得失何如哉!嗚呼!此亦萬世之鑒也,因太息而附於記。
《文丞相傳》序〈──許有壬〉 宋養士三百年,得人之盛,軼唐漢而過之遠矣。
盛時忠賢雜遝,人有餘力,及天命已去,人心已離,有挺然獨出於百萬億生民之上,而欲舉其已墜,續其已絕,使一時天下之人,後乎百世之下,洞知君臣大義之不可廢,人心天理之未嘗泯,其有功於名教,為何如哉!丞相文公,少年趠厲,有經濟之志,中為賈沮,徊翔外僚。
其以兵入援也,大事去矣;其付以鈞軸也,降表具矣;其往而議和也,冀萬一有濟耳。
平生定力,萬變不渝。
父母有疾,雖不可為,無不用藥之理。
公之語,公之心也。
是以當死不死,可為即為,逸於淮,振於海。
真不可為矣,則惟有死爾!可死矣而又不死,非有他也,等一死爾,昔則在己,今則在天。
一旦就義,視如歸焉。
光明俊偉,俯視一世,顧膚敏祼將之士,不知為何如也!推此志也,雖與嵩、華爭高可也。
宋之亡,守節不屈者有之,而未有有為若公者,事固不可以成敗論也。
然則收宋三百年養士之功者公一人耳! 孫富為湖廣省檢校官,始出遼陽儒學副提舉廬陵劉嶽申所為傳,將刻之梓,俾有壬序之。
有壬早讀《指南錄》、《吟嘯集》,見公自述甚明,三十年前遊京師,故老能言公者尚多。
而訝其傳之未見於世也,伏讀感慨,惜京師故老之不見及也。
公之事業,在天地間炳如日星,自不容泯。
而史之取信,世之取法,則有待於是焉。
若富也,可謂能後者也。
元統改元十二月朔,參議中書省相臺許有壬序。
《文山先生文集》序〈──韓雍〉 古今論文者僉曰觀文可以知人。
夫文者,言之精華,而言則心之聲也。
心之所存有邪正,則發言為文有純駁,而人之忠否見焉。
故讀出師二表,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