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題跋 贊 銘 辭 說
關燈
小
中
大
為傑,謙而託諸樵。
今樵安得此可人?其古樵之流亞歟!抑君嘗從蔡覺軒學,庸齋復贈詩曰:「男兒不朽事,隻在自身心。
」君生武夷山下,此晦翁理窟。
山林之日長,學問之功深,君非徒言語之樵也,身心之樵。
何幸從君講之! 跋劉玉窗詩文 予嘗造玉窗之廬,環堵蕭然,青山滿戶,真詩人之資也。
唐人之於詩,或謂窮故工;本朝諸家詩,多出於貴人,往往文章衍裕,出其餘為詩而氣勢自別。
予觀玉窗,不特工於詩,諸所為文,皆嘗用意。
而其為人又魁梧端秀,疑非久於唐人之窮,其駸駸於本朝之風氣者乎!玉窗劉氏,名芳潤,字元方,五雲人。
跋周汝明《自鳴集》 天下之鳴多矣。
鏘鏘鳳鳴,雍雍雁鳴,喈喈雞鳴,嘒嘒蟬鳴,呦呦鹿鳴,蕭蕭馬鳴,無不善鳴者,而彼此不能相為,各一其性也。
其於詩亦然,鮑、謝自鮑、謝,李、杜自李、杜,歐、蘇自歐、蘇,陳、黃自陳、黃。
鮑、謝之不能為李、杜,猶歐、蘇之不能為陳、黃也。
吾鄉周君性初,善為詩,署其集曰《自鳴》。
予讀之,能知其激揚變動,音節之可愛而已。
予亦好吟者,然予能為予之言,使予仿佛性初一語,不可得也。
予以予鳴,性初以性初鳴,此之謂自鳴。
雖然,凡音生於人心,其所以鳴則固同矣。
跋胡琴窗詩卷 琴窗遊吾山,所為詩凡一卷。
或謂遊吾山如讀少陵詩,平淡奇崛,無所不有。
或謂讀琴窗詩如行山陰道中,終日應接不暇。
詩猶山邪?山猶詩邪?琴窗善鼓琴,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
然則觀琴窗詩,必如聽琴窗琴。
琴窗胡氏,名日宣。
跋趙靖齋詩卷 趙史君以靖名齋,其與世澹然相忘,而寄思於詩,有衝邃閑遠之韻,以靖為受用也。
公歿,其婿丞簿段君,裒其詩為帙,出示於人,而公之所以為靖者始復表暴。
由公之本心,豈計後人之知己哉?段君所為,其盛德之不可掩也;然則其翕也,固所以為張也歟! 跋王道州《仙麓詩卷》 讀《仙麓詩》,詩材政自滿天地間也。
杜太苦,李太放,變踔厲憀慓,從李、杜間分一段光霽,如《長慶集》中,君尊臣卑,賓順主穆,《仙麓》疑甚近之。
香山天資,倜儻樂易,其居又有疏泉鑿石之勝,與一時名輩為宮為商,《九老圖》中概可想見。
仙麓屋九仙下,其騎氣禦風,風流正自相接。
至其當舂陵龍蛇起陸之際,山窗晝永,石鼎茶香,微一日改其吟詠之度,是丸倒囊,矢破的,無地不然也。
神人瑞士,其氣為清淑者為一,故心常得其自律自呂之妙。
仙麓此集,宜與《長慶》並行無疑。
題勿齋《曾魯詩稿》 勿,夫子語顏以作聖工夫也。
作詩亦有待於此乎?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固出於性情之正而後可。
曾君魯擇言未為不精,尚勉之哉! 跋惠上人詩卷 齊己賦梅,鄭谷為改一字,師不覺下拜。
予材不及谷遠甚,讀惠上人編,不能措一辭。
然則谷不可於齊己之不可,予則可於惠之可。
跋道士婁君復詩卷 餘去年行嶽麓下,遇山人,譚彌明出處,謂八桂堯廟有彌明題墨在焉。
世見石鼎聯句,高古奇崛,謂是昌黎寓言。
今觀婁君三卷,則知彌明嫡孫正自堂堂也,何寓言之疑之有! 跋彭道士虛碧房 虛碧天,夢境也,黃州之夢遊於斯,夢夢境也。
志和結房於山,虛碧其顏,援黃州夢也,命予為之辭,記累夢也。
雖然,予焉得以為夢乎?夫有大夢,有大覺,君其問諸希夷先生。
跋番陽徐應明《梯雲帙》 《易》之《坎》為水,為雨,為雲,而雲之象獨著於《屯》與《需》。
《屯》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言陰陽始交而未暢,猶世道方險阻之日,時則君子奮其經綸,有亨屯之道焉。
《需》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言陰陽之氣交感而未成雨,猶君子蓄其才德而未施於用,時則君子養其氣體,和其心志而居易以俟命焉。
《易》象雲者二:一以為君子用世之象,一以為君子樂天之象。
《易》於進退行藏之義,各有攸當。
予聞之,聖賢畏天命而悲人窮,未嘗不皇皇於斯世。
然方其初也,守其義不隨世而變,晦其行不求知於人,修其天爵無所怨懟;一日達,可行之天下。
正己而物正,而所性不存焉。
嗚呼!聖賢非坐視民物之屯者而安於需若此,則其道之所存也,後之學古者宜可以觀矣。
讀豈華《梯雲帙》有感而書。
跋隆興王邦立所藏元祐關書 昔者,嘗讀《圬者王承福傳》,見其自言操镘以入貴富之家,有一至再至三至,而皆為墟焉。
問之,或刑戮也,或子孫不能有也,或歸之官也。
圬者棄官勳,喪其土田,手镘衣食,其色若自得,疑若貴富者不可常,而不如不有土田之愈也。
今觀王氏居豫章,世守先緒,保有元祐關書,以迄於今,子孫業詩書,其門且將有興者。
則圬者終身親歷之所感慨,豈真足以斷千古而信方來也邪?雖然,圬者為不克肖者言也,予為善繼者言也。
韓公存圬者之辭,戒也;予為王氏言,勸也。
題賈端老不忘室 凡道各有入處,凡學各有悟處。
程氏以敬,張氏以禮,示人以從入也。
而遊於程、張之門者,或得於靜坐,或得於主一,或得於去一矜字,悟之不必同也。
凡入皆以悟,凡悟皆可入。
鹿岩賈君,得「不忘」二字於水心先生之詩,以名其室。
先生之詩,崇好修而黜徇外,賤決科而尊天爵。
一則因言而有悟,一則因悟而示之以所入。
師友淵
今樵安得此可人?其古樵之流亞歟!抑君嘗從蔡覺軒學,庸齋復贈詩曰:「男兒不朽事,隻在自身心。
」君生武夷山下,此晦翁理窟。
山林之日長,學問之功深,君非徒言語之樵也,身心之樵。
何幸從君講之! 跋劉玉窗詩文 予嘗造玉窗之廬,環堵蕭然,青山滿戶,真詩人之資也。
唐人之於詩,或謂窮故工;本朝諸家詩,多出於貴人,往往文章衍裕,出其餘為詩而氣勢自別。
予觀玉窗,不特工於詩,諸所為文,皆嘗用意。
而其為人又魁梧端秀,疑非久於唐人之窮,其駸駸於本朝之風氣者乎!玉窗劉氏,名芳潤,字元方,五雲人。
跋周汝明《自鳴集》 天下之鳴多矣。
鏘鏘鳳鳴,雍雍雁鳴,喈喈雞鳴,嘒嘒蟬鳴,呦呦鹿鳴,蕭蕭馬鳴,無不善鳴者,而彼此不能相為,各一其性也。
其於詩亦然,鮑、謝自鮑、謝,李、杜自李、杜,歐、蘇自歐、蘇,陳、黃自陳、黃。
鮑、謝之不能為李、杜,猶歐、蘇之不能為陳、黃也。
吾鄉周君性初,善為詩,署其集曰《自鳴》。
予讀之,能知其激揚變動,音節之可愛而已。
予亦好吟者,然予能為予之言,使予仿佛性初一語,不可得也。
予以予鳴,性初以性初鳴,此之謂自鳴。
雖然,凡音生於人心,其所以鳴則固同矣。
跋胡琴窗詩卷 琴窗遊吾山,所為詩凡一卷。
或謂遊吾山如讀少陵詩,平淡奇崛,無所不有。
或謂讀琴窗詩如行山陰道中,終日應接不暇。
詩猶山邪?山猶詩邪?琴窗善鼓琴,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
然則觀琴窗詩,必如聽琴窗琴。
琴窗胡氏,名日宣。
跋趙靖齋詩卷 趙史君以靖名齋,其與世澹然相忘,而寄思於詩,有衝邃閑遠之韻,以靖為受用也。
公歿,其婿丞簿段君,裒其詩為帙,出示於人,而公之所以為靖者始復表暴。
由公之本心,豈計後人之知己哉?段君所為,其盛德之不可掩也;然則其翕也,固所以為張也歟! 跋王道州《仙麓詩卷》 讀《仙麓詩》,詩材政自滿天地間也。
杜太苦,李太放,變踔厲憀慓,從李、杜間分一段光霽,如《長慶集》中,君尊臣卑,賓順主穆,《仙麓》疑甚近之。
香山天資,倜儻樂易,其居又有疏泉鑿石之勝,與一時名輩為宮為商,《九老圖》中概可想見。
仙麓屋九仙下,其騎氣禦風,風流正自相接。
至其當舂陵龍蛇起陸之際,山窗晝永,石鼎茶香,微一日改其吟詠之度,是丸倒囊,矢破的,無地不然也。
神人瑞士,其氣為清淑者為一,故心常得其自律自呂之妙。
仙麓此集,宜與《長慶》並行無疑。
題勿齋《曾魯詩稿》 勿,夫子語顏以作聖工夫也。
作詩亦有待於此乎?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固出於性情之正而後可。
曾君魯擇言未為不精,尚勉之哉! 跋惠上人詩卷 齊己賦梅,鄭谷為改一字,師不覺下拜。
予材不及谷遠甚,讀惠上人編,不能措一辭。
然則谷不可於齊己之不可,予則可於惠之可。
跋道士婁君復詩卷 餘去年行嶽麓下,遇山人,譚彌明出處,謂八桂堯廟有彌明題墨在焉。
世見石鼎聯句,高古奇崛,謂是昌黎寓言。
今觀婁君三卷,則知彌明嫡孫正自堂堂也,何寓言之疑之有! 跋彭道士虛碧房 虛碧天,夢境也,黃州之夢遊於斯,夢夢境也。
志和結房於山,虛碧其顏,援黃州夢也,命予為之辭,記累夢也。
雖然,予焉得以為夢乎?夫有大夢,有大覺,君其問諸希夷先生。
跋番陽徐應明《梯雲帙》 《易》之《坎》為水,為雨,為雲,而雲之象獨著於《屯》與《需》。
《屯》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言陰陽始交而未暢,猶世道方險阻之日,時則君子奮其經綸,有亨屯之道焉。
《需》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言陰陽之氣交感而未成雨,猶君子蓄其才德而未施於用,時則君子養其氣體,和其心志而居易以俟命焉。
《易》象雲者二:一以為君子用世之象,一以為君子樂天之象。
《易》於進退行藏之義,各有攸當。
予聞之,聖賢畏天命而悲人窮,未嘗不皇皇於斯世。
然方其初也,守其義不隨世而變,晦其行不求知於人,修其天爵無所怨懟;一日達,可行之天下。
正己而物正,而所性不存焉。
嗚呼!聖賢非坐視民物之屯者而安於需若此,則其道之所存也,後之學古者宜可以觀矣。
讀豈華《梯雲帙》有感而書。
跋隆興王邦立所藏元祐關書 昔者,嘗讀《圬者王承福傳》,見其自言操镘以入貴富之家,有一至再至三至,而皆為墟焉。
問之,或刑戮也,或子孫不能有也,或歸之官也。
圬者棄官勳,喪其土田,手镘衣食,其色若自得,疑若貴富者不可常,而不如不有土田之愈也。
今觀王氏居豫章,世守先緒,保有元祐關書,以迄於今,子孫業詩書,其門且將有興者。
則圬者終身親歷之所感慨,豈真足以斷千古而信方來也邪?雖然,圬者為不克肖者言也,予為善繼者言也。
韓公存圬者之辭,戒也;予為王氏言,勸也。
題賈端老不忘室 凡道各有入處,凡學各有悟處。
程氏以敬,張氏以禮,示人以從入也。
而遊於程、張之門者,或得於靜坐,或得於主一,或得於去一矜字,悟之不必同也。
凡入皆以悟,凡悟皆可入。
鹿岩賈君,得「不忘」二字於水心先生之詩,以名其室。
先生之詩,崇好修而黜徇外,賤決科而尊天爵。
一則因言而有悟,一則因悟而示之以所入。
師友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