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講義 行狀 墓誌銘 祭文 祝文
關燈
小
中
大
曾祖緻道,妣周氏。
祖圭,妣李氏。
考次朔,累贈至奉直大夫;妣陳氏、熊氏,俱贈恭人。
妃塗氏,先十六年卒,贈安人。
子男三人,昌孫其長也,次信孫、愚孫,皆早世。
女長夭,次適太學生陳應發,又次適進士胡淵。
孫男一人,洵武;女一人,許適龍氏。
以某月某日葬某縣某鄉某裡之原。
遺墨有《詩》《書》《孝經》《論語》《孟子》演義若幹卷,《詞科類稿》若幹卷,《容齋雜著》若幹卷,《家庭謾錄》若幹卷。
任左藏日,以《孝經》《論語》《孟子》演義上進,有旨降付資善堂。
銘曰: 文彪彪,德恂恂,貴如單門,死如齊民。
約而家,豐而身,我作銘詩,永懷古人。
義陽逸叟曾公墓誌銘 公諱玨,字天錫,號義陽逸叟,天祥外王父也。
天祥不肖,賴公教誨,由記事以來,周旋三十年,於公無所不知。
蓋至於其處死生之變,然後知他日觀公者未盡,而公誠有大過人者焉。
嗚呼,異哉!公性穎悟,志不樂凡近,讀書百家,雖涉獵,靡不通達。
所自得往往於佛老氏,其見之服行,敬恭神天,一言動不輕,口不禦肉,月常十四五。
對人敷闡玄寂,四座輒悚然傾聽。
最後遇異人與語,幾欲棄人間事,求長生之術。
年逾六十,始聞正學,恍然自失,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講探幽眇,頓改吾意。
既臥疾,服藥外,無所問,戒左右勿以巫祝從事。
間祈禳厭勝,揜公不知,公覺,輒撫床怒呼。
病日久,骨立如束,聲吐精爽不變,冀猶足支歲月。
一日,召天祥至,公乃鉤稽蔔筮,指諸掌曰:「今日老夫當訣,故令爾來。
」時聞命震愕,止公勿易言。
公曰:「吾豈不省事哉?形神合則為人,吾形憊久矣。
今腰足如斷,心火益燥,神且遊散,居常謂不識死,死則如是。
」又曰:「始吾崇信異說,今且死,目中無怪見。
」顧二子令必不為佛事。
周身一切,雖絲縷亦公所處分,殯宮哭位,與凡喪葬祭具有成說。
天祥弟璧任京府尹掾,公口授數十言,令為書遺之。
強起,字紙尾,句讀筆畫,曾不顛錯。
集諸孫,各付謹飭語,令羅拜床下辭去。
眾泣漸揚,公曰:「死生如晝夜,不足多憾。
」麾止之。
索酒飲之三,連三言曰:「吾真去矣。
」聲脫口而逝。
嗚呼!陰陽魂魄,升降飛揚,氣之適至,雖夢寐莫適為主。
公幽明隔呼吸,而從容若此,世能言死者不少,此非嘗試事,臆度料想,靡所依據。
公去來一息,實天祥所親見,道之粲然,莫此深切。
嗚呼!異哉!嗚呼!異哉! 公事父母孝,待族姻以厚,與人交,久要不忘。
倜儻尚義,不事生產作業,惻隱貧困,能推食解衣。
議論剛正,好面折人,不藏怒宿怨,有古君子之風焉。
公有子有孫,早授家政,天祥既奉偏慈,迎公就養,居數年,甚適。
間出徐步,幅巾野服,人羨其優遊。
公亦論文賦詩,圍棋命酒,自謂天壤間陶陶人也。
得疾於景定辛酉二月九日,始復正寢,歿之日,壬戌二月癸醜,得年七十有二。
曾氏世家於江,徙吉之泰和梅溪,族號長者。
曾祖邦寧,祖知和,考昌權。
妃張氏,先公十九年卒。
子二:棐,榘。
女四,適錢光延,康師顏,於天秩;其仲,天祥母也。
孫男六:端孺,淳孺,文孺,俊孺,良孺,明孺。
女一,適郭泳。
曾孫甫申。
以次年九月丙午葬吉水縣永昌鄉藥陂之原,成公誌也。
初,公先世重蔔葬,葬師張為幻,封鬛無定居。
公憮然曰:「吾詎忍吾先至此?吾不可自求之乎!」乃從兄瑾載資越竟,旁參博扣,逾十年,得其說以歸。
由是高曾而下,一奠不再徙。
公對葬師言嘗斷斷不可,不售不傳,故秘莫得聞焉。
公命未革,命天祥曰:「老夫一日不起,無潛德傳世,記歲月非爾其誰屬?」臨終,申其詞再三,天祥泣不敢當。
重念靖節作《孟長史傳》,東坡書《程公逸事》,往跡漫滅,猶勤追述,矧公面命,惡得辭?顧方繫官於朝,不獲哭拜,填祖營,視丘窆,南望欷歔。
輒紀家世行實,而表其死生大事,為誌並為銘。
銘曰:維二氏之蔽於死生兮,小其用於一身。
一陷溺而忘返兮,鮮不惑於怪神。
公日昃之離兮,羌出駁而入純。
微臨絕之琅琅兮,公幾混於常人。
朝聞而夕死兮,何憾乎幽冥!藥陂之鬱鬱兮,遺躅之所經。
存而以為誌兮,歿將以為寧。
既固既安以利嗣人兮,萬古萬古如斯銘。
羅融齋墓誌銘 廬陵有隱君,曰融齋羅公。
嗚呼!可謂有德人矣!予嘗詣公,入其門肅肅如也,僮僕旐如也,公出雍雍如也,坐申申如也,語愉愉如也。
予聞公燕居之概,晨起盥櫛畢,正衣冠堂中,就胡床坐,不隋不倚,儼然終日,雖盛寒暑以為常。
不好狎,不侵侮,無易由言。
對賓客,賓客或不自持。
左右置司馬公《家訓》一通,保家擇婦,常自以為名言。
閨中無敢疾呼,女隸無敢近幾席,執事左右唯諾,無敢涕唾,諸子無敢晏起早臥,聞公攬衣聲咳,就學惟恐後。
夜至公所,各以所業次第誦說,獎掖磨厲,交發互出,凜然義方之意。
由是吾裡之言家法與善教子者,皆曰「羅公、羅公」雲。
公生而穎發,五歲即篤志強記,容止如成人。
既長,嗜書,忘寢食。
為文不事銛巧,惟意所到,自然成章。
學書入楷,得蔡氏風度。
早有意場屋,四詣京師試諸生,晚年始以此事付兒輩。
然公所為強學者,雖老且病不衰也。
公未弱冠而孤,經紀門戶,即不為細家迫速。
先世積逋券如疊,一日,悉畀炎火,曰:「是先人所親厚,其一切勿問。
」聞者義其勇。
宗族親黨孤子者,貧乏者,或給之田,或予之金,終其身恩意浹至,外內無間言。
四屨滿戶外,設榻無虛日,推食解衣,至者無不得分願而去。
歲青黃不接,會其閭裡,輟時直幾半,隆寒給散有差,環公之境,無以饑告。
鄉鄰有難,畢力排解,幾微不見顏面。
不摘抉人過,有負公者,未嘗示以聲色,其人久之自愧悔,有愧悔且死而恤其妻子益恩者。
與人語,傾盡肺腑,已諾必誠,不以利害為二三,其忠信如此。
戒庖廚勿殺,凡登諸俎者,悉自外緻;有生饋禽魚,必解放之,其仁厚如此。
自奉不逮中人,衣服十有餘年不改,亦不煩浣濯,其儉素如此。
裡之稱公,無大小必曰君子長者,有不善,相戒勿為公所知。
嗚呼!真可謂有德人矣! 公之中身,諸子各拔穎而起,其一兩名薦書,登開慶元年第,調臨江軍清江縣主簿。
公時敕簿君曰:「汝為廉吏,即不辱吾子。
」簿素修謹,聞訓益厲,有名聲於時。
生母蕭氏,以上壽錫封孺人。
諸孫競秀,長幼五葉,人世樂事,畢赴一門。
天之扶持,吉兇悔吝,先定如蓍龜。
以公平生,孰不可書?獨嚴重整肅,能使人鄙慢消去,福德莫盛於此。
昔伊川見人靜坐,輒歎其善學。
徐節孝因安定頭容直一語,自此不敢有邪心。
使公得二先生為之依歸,因其資以至於道,所成其可限量乎哉! 公諱士友,字熹善,一字晉卿,融齋所自號。
景定元年,該明堂恩告,授承務郎緻仕。
鹹淳二年二月十四日終於正寢,年六十有八。
遺文有《史編》十卷,《諸家詩體》十五卷。
羅氏由金陵徙吉之吉水,五世祖居廬陵之新安,曾祖暉,祖時英,考莘老,妣孫氏、趙氏。
妃蕭氏,封孺人。
子男五人:忞、煜、植、耕、垕。
耕,簿君也,再調贛州濂溪書院山長。
女一人,汝順,適今文林郎、新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司幹辦公事周壽申,先公卒。
孫男十人,女六人;曾孫男二人,女一人,俱幼。
蔔以四年某月某日歸於順化鄉三陂周家山之原,其孤前期請銘於予。
予視公丈人行也,公之子於予同充賦,於予弟璧同年進士,予之任江西臬事也,以公子上之公車,通家孰先焉。
矧公行誼著於鄉,則所欲稱美而論撰之者,豈獨孝子慈孫之心哉!銘曰:不言躬行萬石君,教子義方竇禹鈞。
行其庭,不見其人,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
封孺人羅母墓誌銘 乃鹹淳九年,廬陵融齋居士羅氏生母滿百歲,融齋之夫人時年七十六,白髮在堂,事百歲母如婦禮。
子孫孫子,環侍起居,為男女三十有奇。
予鄉稱慶門,必曰新安羅氏。
其年二月朔,予從裡中士奉幣載酒,拜百歲母堂上,母答拜,諸孫皆拜。
飲母,母釂酢賓,諸孫各執從。
既成禮,夫人視予年家子,不聽去,為之留三日,為詩以歌其事,好事者或為圖以傳。
國家承平,休養生息,用康於人眉壽,無有害。
傳曰:「豐水有芑,數世之仁」也。
夏,予將指於湘,未數月,聞夫人訃,欷歔失聲。
問「百歲母安乎?」曰:「安。
」母於今蓋百逾一矣。
夫人將葬,其孤以是母命來請銘。
予後母生六十三年,得載筆承命銘夫人,自昔能言所未有,乃敘次其凡繫之辭。
夫人姓蕭氏,吉水人,曾祖琢,祖曾。
父異,鄉貢進士。
妣廖氏,繼張氏、徐氏。
歸承務郎緻仕士友,是為融齋居士,先七年卒。
子男五:忞先五年卒;煜、植、耕,修職郎;前監行在奉口酒庫,顥。
女一,適儒林郎侍班周壽申,先二十九年卒。
孫男九:審、寯、宦、實、寓、宜、紹、顥、平。
女十一,長適張棟。
曾孫男七:舉孫,穎孫,元孫,滿孫,怡孫,真孫,復孫。
女二。
夫人以庚申明忞恩封孺人,卒之年七月十日,次年十二月某日,封於所居裡柘徑之原。
銘曰:昔唐夫人之為崔母兮,逮事長孫皇姑兮。
姑年高齒落以枯兮,升堂乳之劬劬兮。
姑曰婦恩之不可孤兮,願世世子孫之不渝兮。
夫人五世崔如兮,母年逾百崔所無兮。
胡不與壽為徒兮?為此母憮兮!為夫人籲兮! 鄒月近墓誌銘 廬陵南方之上遊,支水自贛興國而下,曰:富川,鄒氏族焉。
鄒故出範陽,五季始有籍斯土,有昶者,富而禮,瀘溪王公,平園周公,誠齋楊公,艮齋謝公,皆與之遊。
川流在門,能不愛重貲,疊石為屋,以脫往來於厄,周公記之,一時稱為長者。
其歿也,文敏洪公銘其墓。
鄒氏福祿方來而未艾,長者之所種植也。
昶生將仕郎時飛,嘗伏闕上裕民十策。
時飛生大淵,大淵生澹,是為月近君。
月近雲者,君以名亭,而鄉人因之以為號也。
君早孤,母張氏勤儉自樹立,紹定辛卯,該東朝恩,以壽封安人。
君於其時奉親愉愉,無子弟之失。
張氏歿,始經紀家事,循循如不勝衣,人不見其聲色,而充盈裕大之福,自然日進而不止。
族黨之不自給者,親戚之無所歸者,朋友之遠役而不能行者,君意性所到,皆能隨事為義。
若夫修浮梁,甃通逵,歲發廩以倡賑荒,守望有警,則裒丁以耀於眾,皆義之凡也。
俯仰三十年矣,君於其間無鄉曲之過。
君性最緩,或以佩弦進,曰:「吾豈不知出此?吾所見叫呼號呶,自取僨敗者眾,吾誠緩,不失事。
」蓋老而益審焉。
然君終身無惡名,變容動色之警不及乎其門,優遊和平,永保終吉。
嗚呼!真可謂長者孫矣! 君字次清,登仕郎,生嘉定元年六月丁酉,歿鹹淳元年九月己未。
配吳氏,迪功郎、江州司戶參軍懋之女。
子三:文孫,振孫,俱登仕郎;癸孫,幼。
蔔以四年正月葬於順化鄉新安社之原,其孤前期以奉議郎劉君惠祖狀來乞銘。
劉君,戚也,聞而知之;予,君鄰也,見而知之,敢無以銘?銘曰:長者之澤,子孫賴之。
去之百年,有以似之。
天
祖圭,妣李氏。
考次朔,累贈至奉直大夫;妣陳氏、熊氏,俱贈恭人。
妃塗氏,先十六年卒,贈安人。
子男三人,昌孫其長也,次信孫、愚孫,皆早世。
女長夭,次適太學生陳應發,又次適進士胡淵。
孫男一人,洵武;女一人,許適龍氏。
以某月某日葬某縣某鄉某裡之原。
遺墨有《詩》《書》《孝經》《論語》《孟子》演義若幹卷,《詞科類稿》若幹卷,《容齋雜著》若幹卷,《家庭謾錄》若幹卷。
任左藏日,以《孝經》《論語》《孟子》演義上進,有旨降付資善堂。
銘曰: 文彪彪,德恂恂,貴如單門,死如齊民。
約而家,豐而身,我作銘詩,永懷古人。
義陽逸叟曾公墓誌銘 公諱玨,字天錫,號義陽逸叟,天祥外王父也。
天祥不肖,賴公教誨,由記事以來,周旋三十年,於公無所不知。
蓋至於其處死生之變,然後知他日觀公者未盡,而公誠有大過人者焉。
嗚呼,異哉!公性穎悟,志不樂凡近,讀書百家,雖涉獵,靡不通達。
所自得往往於佛老氏,其見之服行,敬恭神天,一言動不輕,口不禦肉,月常十四五。
對人敷闡玄寂,四座輒悚然傾聽。
最後遇異人與語,幾欲棄人間事,求長生之術。
年逾六十,始聞正學,恍然自失,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講探幽眇,頓改吾意。
既臥疾,服藥外,無所問,戒左右勿以巫祝從事。
間祈禳厭勝,揜公不知,公覺,輒撫床怒呼。
病日久,骨立如束,聲吐精爽不變,冀猶足支歲月。
一日,召天祥至,公乃鉤稽蔔筮,指諸掌曰:「今日老夫當訣,故令爾來。
」時聞命震愕,止公勿易言。
公曰:「吾豈不省事哉?形神合則為人,吾形憊久矣。
今腰足如斷,心火益燥,神且遊散,居常謂不識死,死則如是。
」又曰:「始吾崇信異說,今且死,目中無怪見。
」顧二子令必不為佛事。
周身一切,雖絲縷亦公所處分,殯宮哭位,與凡喪葬祭具有成說。
天祥弟璧任京府尹掾,公口授數十言,令為書遺之。
強起,字紙尾,句讀筆畫,曾不顛錯。
集諸孫,各付謹飭語,令羅拜床下辭去。
眾泣漸揚,公曰:「死生如晝夜,不足多憾。
」麾止之。
索酒飲之三,連三言曰:「吾真去矣。
」聲脫口而逝。
嗚呼!陰陽魂魄,升降飛揚,氣之適至,雖夢寐莫適為主。
公幽明隔呼吸,而從容若此,世能言死者不少,此非嘗試事,臆度料想,靡所依據。
公去來一息,實天祥所親見,道之粲然,莫此深切。
嗚呼!異哉!嗚呼!異哉! 公事父母孝,待族姻以厚,與人交,久要不忘。
倜儻尚義,不事生產作業,惻隱貧困,能推食解衣。
議論剛正,好面折人,不藏怒宿怨,有古君子之風焉。
公有子有孫,早授家政,天祥既奉偏慈,迎公就養,居數年,甚適。
間出徐步,幅巾野服,人羨其優遊。
公亦論文賦詩,圍棋命酒,自謂天壤間陶陶人也。
得疾於景定辛酉二月九日,始復正寢,歿之日,壬戌二月癸醜,得年七十有二。
曾氏世家於江,徙吉之泰和梅溪,族號長者。
曾祖邦寧,祖知和,考昌權。
妃張氏,先公十九年卒。
子二:棐,榘。
女四,適錢光延,康師顏,於天秩;其仲,天祥母也。
孫男六:端孺,淳孺,文孺,俊孺,良孺,明孺。
女一,適郭泳。
曾孫甫申。
以次年九月丙午葬吉水縣永昌鄉藥陂之原,成公誌也。
初,公先世重蔔葬,葬師張為幻,封鬛無定居。
公憮然曰:「吾詎忍吾先至此?吾不可自求之乎!」乃從兄瑾載資越竟,旁參博扣,逾十年,得其說以歸。
由是高曾而下,一奠不再徙。
公對葬師言嘗斷斷不可,不售不傳,故秘莫得聞焉。
公命未革,命天祥曰:「老夫一日不起,無潛德傳世,記歲月非爾其誰屬?」臨終,申其詞再三,天祥泣不敢當。
重念靖節作《孟長史傳》,東坡書《程公逸事》,往跡漫滅,猶勤追述,矧公面命,惡得辭?顧方繫官於朝,不獲哭拜,填祖營,視丘窆,南望欷歔。
輒紀家世行實,而表其死生大事,為誌並為銘。
銘曰:維二氏之蔽於死生兮,小其用於一身。
一陷溺而忘返兮,鮮不惑於怪神。
公日昃之離兮,羌出駁而入純。
微臨絕之琅琅兮,公幾混於常人。
朝聞而夕死兮,何憾乎幽冥!藥陂之鬱鬱兮,遺躅之所經。
存而以為誌兮,歿將以為寧。
既固既安以利嗣人兮,萬古萬古如斯銘。
羅融齋墓誌銘 廬陵有隱君,曰融齋羅公。
嗚呼!可謂有德人矣!予嘗詣公,入其門肅肅如也,僮僕旐如也,公出雍雍如也,坐申申如也,語愉愉如也。
予聞公燕居之概,晨起盥櫛畢,正衣冠堂中,就胡床坐,不隋不倚,儼然終日,雖盛寒暑以為常。
不好狎,不侵侮,無易由言。
對賓客,賓客或不自持。
左右置司馬公《家訓》一通,保家擇婦,常自以為名言。
閨中無敢疾呼,女隸無敢近幾席,執事左右唯諾,無敢涕唾,諸子無敢晏起早臥,聞公攬衣聲咳,就學惟恐後。
夜至公所,各以所業次第誦說,獎掖磨厲,交發互出,凜然義方之意。
由是吾裡之言家法與善教子者,皆曰「羅公、羅公」雲。
公生而穎發,五歲即篤志強記,容止如成人。
既長,嗜書,忘寢食。
為文不事銛巧,惟意所到,自然成章。
學書入楷,得蔡氏風度。
早有意場屋,四詣京師試諸生,晚年始以此事付兒輩。
然公所為強學者,雖老且病不衰也。
公未弱冠而孤,經紀門戶,即不為細家迫速。
先世積逋券如疊,一日,悉畀炎火,曰:「是先人所親厚,其一切勿問。
」聞者義其勇。
宗族親黨孤子者,貧乏者,或給之田,或予之金,終其身恩意浹至,外內無間言。
四屨滿戶外,設榻無虛日,推食解衣,至者無不得分願而去。
歲青黃不接,會其閭裡,輟時直幾半,隆寒給散有差,環公之境,無以饑告。
鄉鄰有難,畢力排解,幾微不見顏面。
不摘抉人過,有負公者,未嘗示以聲色,其人久之自愧悔,有愧悔且死而恤其妻子益恩者。
與人語,傾盡肺腑,已諾必誠,不以利害為二三,其忠信如此。
戒庖廚勿殺,凡登諸俎者,悉自外緻;有生饋禽魚,必解放之,其仁厚如此。
自奉不逮中人,衣服十有餘年不改,亦不煩浣濯,其儉素如此。
裡之稱公,無大小必曰君子長者,有不善,相戒勿為公所知。
嗚呼!真可謂有德人矣! 公之中身,諸子各拔穎而起,其一兩名薦書,登開慶元年第,調臨江軍清江縣主簿。
公時敕簿君曰:「汝為廉吏,即不辱吾子。
」簿素修謹,聞訓益厲,有名聲於時。
生母蕭氏,以上壽錫封孺人。
諸孫競秀,長幼五葉,人世樂事,畢赴一門。
天之扶持,吉兇悔吝,先定如蓍龜。
以公平生,孰不可書?獨嚴重整肅,能使人鄙慢消去,福德莫盛於此。
昔伊川見人靜坐,輒歎其善學。
徐節孝因安定頭容直一語,自此不敢有邪心。
使公得二先生為之依歸,因其資以至於道,所成其可限量乎哉! 公諱士友,字熹善,一字晉卿,融齋所自號。
景定元年,該明堂恩告,授承務郎緻仕。
鹹淳二年二月十四日終於正寢,年六十有八。
遺文有《史編》十卷,《諸家詩體》十五卷。
羅氏由金陵徙吉之吉水,五世祖居廬陵之新安,曾祖暉,祖時英,考莘老,妣孫氏、趙氏。
妃蕭氏,封孺人。
子男五人:忞、煜、植、耕、垕。
耕,簿君也,再調贛州濂溪書院山長。
女一人,汝順,適今文林郎、新廣南東路提點刑獄司幹辦公事周壽申,先公卒。
孫男十人,女六人;曾孫男二人,女一人,俱幼。
蔔以四年某月某日歸於順化鄉三陂周家山之原,其孤前期請銘於予。
予視公丈人行也,公之子於予同充賦,於予弟璧同年進士,予之任江西臬事也,以公子上之公車,通家孰先焉。
矧公行誼著於鄉,則所欲稱美而論撰之者,豈獨孝子慈孫之心哉!銘曰:不言躬行萬石君,教子義方竇禹鈞。
行其庭,不見其人,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
封孺人羅母墓誌銘 乃鹹淳九年,廬陵融齋居士羅氏生母滿百歲,融齋之夫人時年七十六,白髮在堂,事百歲母如婦禮。
子孫孫子,環侍起居,為男女三十有奇。
予鄉稱慶門,必曰新安羅氏。
其年二月朔,予從裡中士奉幣載酒,拜百歲母堂上,母答拜,諸孫皆拜。
飲母,母釂酢賓,諸孫各執從。
既成禮,夫人視予年家子,不聽去,為之留三日,為詩以歌其事,好事者或為圖以傳。
國家承平,休養生息,用康於人眉壽,無有害。
傳曰:「豐水有芑,數世之仁」也。
夏,予將指於湘,未數月,聞夫人訃,欷歔失聲。
問「百歲母安乎?」曰:「安。
」母於今蓋百逾一矣。
夫人將葬,其孤以是母命來請銘。
予後母生六十三年,得載筆承命銘夫人,自昔能言所未有,乃敘次其凡繫之辭。
夫人姓蕭氏,吉水人,曾祖琢,祖曾。
父異,鄉貢進士。
妣廖氏,繼張氏、徐氏。
歸承務郎緻仕士友,是為融齋居士,先七年卒。
子男五:忞先五年卒;煜、植、耕,修職郎;前監行在奉口酒庫,顥。
女一,適儒林郎侍班周壽申,先二十九年卒。
孫男九:審、寯、宦、實、寓、宜、紹、顥、平。
女十一,長適張棟。
曾孫男七:舉孫,穎孫,元孫,滿孫,怡孫,真孫,復孫。
女二。
夫人以庚申明忞恩封孺人,卒之年七月十日,次年十二月某日,封於所居裡柘徑之原。
銘曰:昔唐夫人之為崔母兮,逮事長孫皇姑兮。
姑年高齒落以枯兮,升堂乳之劬劬兮。
姑曰婦恩之不可孤兮,願世世子孫之不渝兮。
夫人五世崔如兮,母年逾百崔所無兮。
胡不與壽為徒兮?為此母憮兮!為夫人籲兮! 鄒月近墓誌銘 廬陵南方之上遊,支水自贛興國而下,曰:富川,鄒氏族焉。
鄒故出範陽,五季始有籍斯土,有昶者,富而禮,瀘溪王公,平園周公,誠齋楊公,艮齋謝公,皆與之遊。
川流在門,能不愛重貲,疊石為屋,以脫往來於厄,周公記之,一時稱為長者。
其歿也,文敏洪公銘其墓。
鄒氏福祿方來而未艾,長者之所種植也。
昶生將仕郎時飛,嘗伏闕上裕民十策。
時飛生大淵,大淵生澹,是為月近君。
月近雲者,君以名亭,而鄉人因之以為號也。
君早孤,母張氏勤儉自樹立,紹定辛卯,該東朝恩,以壽封安人。
君於其時奉親愉愉,無子弟之失。
張氏歿,始經紀家事,循循如不勝衣,人不見其聲色,而充盈裕大之福,自然日進而不止。
族黨之不自給者,親戚之無所歸者,朋友之遠役而不能行者,君意性所到,皆能隨事為義。
若夫修浮梁,甃通逵,歲發廩以倡賑荒,守望有警,則裒丁以耀於眾,皆義之凡也。
俯仰三十年矣,君於其間無鄉曲之過。
君性最緩,或以佩弦進,曰:「吾豈不知出此?吾所見叫呼號呶,自取僨敗者眾,吾誠緩,不失事。
」蓋老而益審焉。
然君終身無惡名,變容動色之警不及乎其門,優遊和平,永保終吉。
嗚呼!真可謂長者孫矣! 君字次清,登仕郎,生嘉定元年六月丁酉,歿鹹淳元年九月己未。
配吳氏,迪功郎、江州司戶參軍懋之女。
子三:文孫,振孫,俱登仕郎;癸孫,幼。
蔔以四年正月葬於順化鄉新安社之原,其孤前期以奉議郎劉君惠祖狀來乞銘。
劉君,戚也,聞而知之;予,君鄰也,見而知之,敢無以銘?銘曰:長者之澤,子孫賴之。
去之百年,有以似之。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