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書
關燈
小
中
大
天下謂某當有重服,匿而不行,一時聞者為之疑惑。
後巽齋歐陽秘書守道為《或問》,衢州曾添教鳳為《詳目》,二先生發此精義,禮意昭然大明。
某竊聞《龍溪友議》印本以萬本,閩廣遐陬,莫不有之。
既不能家至戶曉,須得朝廷討論墳典禮意,播之邸報,著以為令,使天下知孝子慈孫之用心,而不至為謗者所惑。
是以拳拳緻請,乞下太常討究一番。
三月末旬,伏領鈞翰,特蒙先生照見曲折,謂其所遇在禮之變,所循為禮之正。
且如昨者,臬申已下禮寺,某以為定禮典、正流俗,在此舉矣。
四月三日,忽得承受人報,備至寺狀所申,乃引紹興休寧縣尉蔣永吉與寶元集賢校理薛紳為證,直指為某合持齊衰三年。
嘻!其誤矣!聖人制禮,自有隆殺,其隆殺本之人情。
切詳蔣永吉之祖妾,直下隻有蔣永吉,使蔣永吉而不服,則其祖妾為若敖氏之鬼矣,所以為孫者須持齊衰。
今先人之本生母自改適劉氏之家,有劉氏子孫持重服,則主祀固是他姓矣。
是以某體先人之心,則隻當承心制也。
況蔣永吉無祖母,今則某有正祖母在堂,何緣可為劉母持齊衰乎?劉母之子既持齊衰,某又自姓文,何緣兩姓俱有齊衰之服乎?又詳薛紳之母既稱為祖母,萬壽縣太君王氏則是嫡祖母也,當時朝廷止給假三日,隻從孫之本服。
所以薛紳再申指為先人所生母,謂服不可絕也,故有三年之制。
此正是承重孫,又自與蔣永吉者不同也。
禮官不讀書,不講義,不明先王隆殺之意,往往隻據吏人撿至故事,見有「父所生母」四字,便謂事體一般,鹵莽申上,更不曾子細緻辨於同異之間。
今且未須論某所得服如何,且隻論先人之服,先人之母改適劉氏,既有劉氏子為服,且先人系出繼別位,又非本位之比,先人隻當有心制,不當有齊衰明矣。
若先人有齊衰,則某當以齊衰;先人有心制,則某隻合承心制。
豈有先人本等止有心制,而某乃有齊衰之服乎?朝廷所行,便作萬世不刊之典,毫厘之間,所當緻辨。
矧禮意粲然,非有嫌疑,又何難辨之有?某承心制已一年矣,今非畏有齊衰,不願承服,但可惜禮官如此討論,萬一誤,朝廷備據行下,恐國朝《會要》上又錯添一典故,不免貽將來朝廷無人之誚耳!今看來禮官未必解事,先生揆之本心,若以為某見行之禮既安,徑乞從都省點對行。
萬一已照寺狀施行,亦乞改命,庶不悖於人心天理之正,而古聖人制禮之意得行於今,其於綱常豈曰小補之哉? 〈(後朝命下,許令承心制,仍著為令。
道體堂書。
)〉 通江參政古心 某即時甘雨,共惟宮使大參相公先生,芝山清逸,珍館宴超,天相有道,鈞候動止多福。
某昨歲獲走一介,詣舍人門下,伏蒙鈞念,勞苦有加,祗服訓辭,至今祇祇。
俯仰山林,感慨年歲,又若是其闊疏矣。
某官百年幾見,一代共宗,司馬居洛而相天子,活百姓,都人西其首而望。
張紫岩杜門白首,而嗣皇嗟歎用晚,倚之以向中原。
先生今其人也。
上方舉元祐故事,勤於夢蔔,旦夕爰立,言人人同。
先生不以此覬於當世,而當世以此祈於先生,惟先生重愛眠食,以幸世道。
某屏伏田野,蒙賴鈞天之庇,守先人墳墓,幸無闕狀。
追惟兩年間口語橫出,先生進而廟堂,退而江湖,德於其人,如出一日,《傳》所謂「生死肉骨」之情也。
報答已知,言語抑末,傾竭犬馬,尚庶幾於門牆。
專人上狀,百拜起居。
袞舄皇皇,未遑納拜;心之沄沄,如此江水。
仰乞鈞照! 通潭州安撫大使江丞相 某在門牆諸孫輩行中,而所以蒙鈞天造就,知愛綢繆,獨出乎諸生之右。
然號為登門垂二十年,而至今庭下無愈之跡。
古人負笈從師,不問道路之遠,某乃不能自拔如此,殆不可對人言也。
茲者,誠不自意先生手提玉鉞,作鎮於重湖以南,而某適以臬事一節,奔走於賜履之內。
昔者詹企台階,坐霄壤隔,今乃得以詣大府,受約束,有一日斂闆之便,豈天殆為小子計乎?某始以親老丐祠,既趣旨下,再請則瀆,於是姑以單車出門,蓋馳驅數旬,又須乞便郡歸養耳。
某四月八日辭膝下,留廬陵城中,始聞先生拜乾會節於清江,亟亟追逐牙纛,度宜春、醴陵,間所蹉跌,片雲間耳。
茲專布狀,重謝不敏,且緻恭先之悃。
參謁邇隻,溯風距踴。
與李復卿 〈(長弟初赴臨安府司戶日)〉 某比者吉蠲子墨,祗詗涓房,留連逾浹,甫拜答灑,蒙不彼外,感荷!感荷!茲專布區區之心:璧弟不穎,竊第奉常,受官京兆。
初欲鞭策向上工夫,故多求山林歲月,以自為地。
事不可料,欲緩得速,東行且有日矣。
此弟雅欲緻一朋友,相此遠役。
大冠峨如,大裙襜如,服斯服者不少也,而流俗薰蒸,靈龜磨蝕,區區所為,例指以為迂。
而他求所謂不迂者,抱膝長嘯,寡和奈何?執事氣藐餘子,言根古人,疇昔之日,幸接光塵,論議之末,共為慨然,其誠有得於同然者。
憑恃襟雅,僭欲屈緻崇峻,以副前所期。
此弟天資每與義理合,喪本心以求外物,則自保其決無也。
惟是閎深博邃之學,汪洋演迤之文,日力方來,正將從事。
執事與之處,公餘得商略上下,交闡互發,他日此弟其殆非吳下蒙乎!某敢不知自交際之道莫重乎其初?輒拜此紙,以將盟言。
聘資不腆,別箋並緻。
不敏萬萬,控謝不遠! 與孫子載 〈(季弟與從弟從學)〉 某聞古者家有塾,黨有庠,士生其時,而為師者非其家之父兄,則其鄉之所與也。
是以不獨屑屑於言語文字之末,而聖賢誠正修齊之學,蓋皆在所法焉。
小弟肩項相齊,學無以大相過,獨其性質之陋,而未有以開通,氣習之浮,而未有以檢束。
故修業一事也,進德又一事也。
某於古者父兄之教,既不克從事,則鄉評之峻卓,師範之尊嚴,是於執事乎歸焉。
區區所以屈緻之私,間嘗緻稟,千金之諾,敬聞命矣。
交遊之道,莫重乎其初,禮有聘,謹肅將以前,並令二學生俯伏再拜,以立庭下,俾之有敬也。
與胡觀洲季從 某童而習之,授業解惑,有所自來。
惟今父族、母族,衿佩而立,受道者七人焉。
將同堂合席以私淑之,輒恃鉗錘之舊,為此數字,以北面請。
歲以緡錢百,上之隸人。
禮有聘,奉芝楮二十千,明有初也。
吾未嘗無誨焉,惠徼福於夫子。
謹謹奉狀,伏乞台照。
與楊學錄懋卿〈(字景堯,太學前廊)〉 某比仆仆來京師,幸甚,得下膺龍之拜,辱賜之不鄙,軫顧稠厚。
關外之別,江臯之饋,所以緻繾綣者尤甚,感激不自勝!第恨匆匆聚會,不及為頃刻之情,以慰滿連年契闊之雅,回首天上,瞻企拳拳。
茲有稟事:朋友蕭丈名來新,新參之客也。
此丈可人,且身事端正,無復頂冒異同之弊。
揭揭而來,欲赴春參。
鄉同舍往往望白雲而歸,其巋然為遊學,瞻仰惟執事耳。
其所參務本,適在德星躔次之側,特來展先達之敬。
不揆遒瀆,道其至前,得蒙與進,稍與之溫存,使不緻落莫,區區之望也。
回秘書巽齋歐陽先生 某因朱月窗來,伏拜誨帖,辱問璧弟,意極拳拳。
近僥幸受縣,一出師門玉成之造。
後生從政,未知向風,惟先生終教之耳!金碗在質庫某處約之,甚恨未能自取之,乃勞先生厚費如此。
山林中亦無用此物,先生儻乏支遣,不妨更質錢用,第常使可贖足矣。
吉甫一去連旬,頗孤龍頭之約,時且向熱矣,奈何?因便介到城,伸紙行筆,向風馳情。
〈(金碗,乃先生為景獻太子府教授,講經徹章,上賜也。
巽齋借而質之,故先生雲然。
道體堂書。
)〉 與前人 某尋常於術者少所許可,而江湖之人登門者日不絕。
彼誠求飽暖於吾徒之一言,吾徒誠閔其衣食之皇皇,則來者必譽,是故不暇問其術之真何似也。
先生之於應酬也亦然。
今是書之作,為一星士,姓朱名元炳,
後巽齋歐陽秘書守道為《或問》,衢州曾添教鳳為《詳目》,二先生發此精義,禮意昭然大明。
某竊聞《龍溪友議》印本以萬本,閩廣遐陬,莫不有之。
既不能家至戶曉,須得朝廷討論墳典禮意,播之邸報,著以為令,使天下知孝子慈孫之用心,而不至為謗者所惑。
是以拳拳緻請,乞下太常討究一番。
三月末旬,伏領鈞翰,特蒙先生照見曲折,謂其所遇在禮之變,所循為禮之正。
且如昨者,臬申已下禮寺,某以為定禮典、正流俗,在此舉矣。
四月三日,忽得承受人報,備至寺狀所申,乃引紹興休寧縣尉蔣永吉與寶元集賢校理薛紳為證,直指為某合持齊衰三年。
嘻!其誤矣!聖人制禮,自有隆殺,其隆殺本之人情。
切詳蔣永吉之祖妾,直下隻有蔣永吉,使蔣永吉而不服,則其祖妾為若敖氏之鬼矣,所以為孫者須持齊衰。
今先人之本生母自改適劉氏之家,有劉氏子孫持重服,則主祀固是他姓矣。
是以某體先人之心,則隻當承心制也。
況蔣永吉無祖母,今則某有正祖母在堂,何緣可為劉母持齊衰乎?劉母之子既持齊衰,某又自姓文,何緣兩姓俱有齊衰之服乎?又詳薛紳之母既稱為祖母,萬壽縣太君王氏則是嫡祖母也,當時朝廷止給假三日,隻從孫之本服。
所以薛紳再申指為先人所生母,謂服不可絕也,故有三年之制。
此正是承重孫,又自與蔣永吉者不同也。
禮官不讀書,不講義,不明先王隆殺之意,往往隻據吏人撿至故事,見有「父所生母」四字,便謂事體一般,鹵莽申上,更不曾子細緻辨於同異之間。
今且未須論某所得服如何,且隻論先人之服,先人之母改適劉氏,既有劉氏子為服,且先人系出繼別位,又非本位之比,先人隻當有心制,不當有齊衰明矣。
若先人有齊衰,則某當以齊衰;先人有心制,則某隻合承心制。
豈有先人本等止有心制,而某乃有齊衰之服乎?朝廷所行,便作萬世不刊之典,毫厘之間,所當緻辨。
矧禮意粲然,非有嫌疑,又何難辨之有?某承心制已一年矣,今非畏有齊衰,不願承服,但可惜禮官如此討論,萬一誤,朝廷備據行下,恐國朝《會要》上又錯添一典故,不免貽將來朝廷無人之誚耳!今看來禮官未必解事,先生揆之本心,若以為某見行之禮既安,徑乞從都省點對行。
萬一已照寺狀施行,亦乞改命,庶不悖於人心天理之正,而古聖人制禮之意得行於今,其於綱常豈曰小補之哉? 〈(後朝命下,許令承心制,仍著為令。
道體堂書。
)〉 通江參政古心 某即時甘雨,共惟宮使大參相公先生,芝山清逸,珍館宴超,天相有道,鈞候動止多福。
某昨歲獲走一介,詣舍人門下,伏蒙鈞念,勞苦有加,祗服訓辭,至今祇祇。
俯仰山林,感慨年歲,又若是其闊疏矣。
某官百年幾見,一代共宗,司馬居洛而相天子,活百姓,都人西其首而望。
張紫岩杜門白首,而嗣皇嗟歎用晚,倚之以向中原。
先生今其人也。
上方舉元祐故事,勤於夢蔔,旦夕爰立,言人人同。
先生不以此覬於當世,而當世以此祈於先生,惟先生重愛眠食,以幸世道。
某屏伏田野,蒙賴鈞天之庇,守先人墳墓,幸無闕狀。
追惟兩年間口語橫出,先生進而廟堂,退而江湖,德於其人,如出一日,《傳》所謂「生死肉骨」之情也。
報答已知,言語抑末,傾竭犬馬,尚庶幾於門牆。
專人上狀,百拜起居。
袞舄皇皇,未遑納拜;心之沄沄,如此江水。
仰乞鈞照! 通潭州安撫大使江丞相 某在門牆諸孫輩行中,而所以蒙鈞天造就,知愛綢繆,獨出乎諸生之右。
然號為登門垂二十年,而至今庭下無愈之跡。
古人負笈從師,不問道路之遠,某乃不能自拔如此,殆不可對人言也。
茲者,誠不自意先生手提玉鉞,作鎮於重湖以南,而某適以臬事一節,奔走於賜履之內。
昔者詹企台階,坐霄壤隔,今乃得以詣大府,受約束,有一日斂闆之便,豈天殆為小子計乎?某始以親老丐祠,既趣旨下,再請則瀆,於是姑以單車出門,蓋馳驅數旬,又須乞便郡歸養耳。
某四月八日辭膝下,留廬陵城中,始聞先生拜乾會節於清江,亟亟追逐牙纛,度宜春、醴陵,間所蹉跌,片雲間耳。
茲專布狀,重謝不敏,且緻恭先之悃。
參謁邇隻,溯風距踴。
與李復卿 〈(長弟初赴臨安府司戶日)〉 某比者吉蠲子墨,祗詗涓房,留連逾浹,甫拜答灑,蒙不彼外,感荷!感荷!茲專布區區之心:璧弟不穎,竊第奉常,受官京兆。
初欲鞭策向上工夫,故多求山林歲月,以自為地。
事不可料,欲緩得速,東行且有日矣。
此弟雅欲緻一朋友,相此遠役。
大冠峨如,大裙襜如,服斯服者不少也,而流俗薰蒸,靈龜磨蝕,區區所為,例指以為迂。
而他求所謂不迂者,抱膝長嘯,寡和奈何?執事氣藐餘子,言根古人,疇昔之日,幸接光塵,論議之末,共為慨然,其誠有得於同然者。
憑恃襟雅,僭欲屈緻崇峻,以副前所期。
此弟天資每與義理合,喪本心以求外物,則自保其決無也。
惟是閎深博邃之學,汪洋演迤之文,日力方來,正將從事。
執事與之處,公餘得商略上下,交闡互發,他日此弟其殆非吳下蒙乎!某敢不知自交際之道莫重乎其初?輒拜此紙,以將盟言。
聘資不腆,別箋並緻。
不敏萬萬,控謝不遠! 與孫子載 〈(季弟與從弟從學)〉 某聞古者家有塾,黨有庠,士生其時,而為師者非其家之父兄,則其鄉之所與也。
是以不獨屑屑於言語文字之末,而聖賢誠正修齊之學,蓋皆在所法焉。
小弟肩項相齊,學無以大相過,獨其性質之陋,而未有以開通,氣習之浮,而未有以檢束。
故修業一事也,進德又一事也。
某於古者父兄之教,既不克從事,則鄉評之峻卓,師範之尊嚴,是於執事乎歸焉。
區區所以屈緻之私,間嘗緻稟,千金之諾,敬聞命矣。
交遊之道,莫重乎其初,禮有聘,謹肅將以前,並令二學生俯伏再拜,以立庭下,俾之有敬也。
與胡觀洲季從 某童而習之,授業解惑,有所自來。
惟今父族、母族,衿佩而立,受道者七人焉。
將同堂合席以私淑之,輒恃鉗錘之舊,為此數字,以北面請。
歲以緡錢百,上之隸人。
禮有聘,奉芝楮二十千,明有初也。
吾未嘗無誨焉,惠徼福於夫子。
謹謹奉狀,伏乞台照。
與楊學錄懋卿〈(字景堯,太學前廊)〉 某比仆仆來京師,幸甚,得下膺龍之拜,辱賜之不鄙,軫顧稠厚。
關外之別,江臯之饋,所以緻繾綣者尤甚,感激不自勝!第恨匆匆聚會,不及為頃刻之情,以慰滿連年契闊之雅,回首天上,瞻企拳拳。
茲有稟事:朋友蕭丈名來新,新參之客也。
此丈可人,且身事端正,無復頂冒異同之弊。
揭揭而來,欲赴春參。
鄉同舍往往望白雲而歸,其巋然為遊學,瞻仰惟執事耳。
其所參務本,適在德星躔次之側,特來展先達之敬。
不揆遒瀆,道其至前,得蒙與進,稍與之溫存,使不緻落莫,區區之望也。
回秘書巽齋歐陽先生 某因朱月窗來,伏拜誨帖,辱問璧弟,意極拳拳。
近僥幸受縣,一出師門玉成之造。
後生從政,未知向風,惟先生終教之耳!金碗在質庫某處約之,甚恨未能自取之,乃勞先生厚費如此。
山林中亦無用此物,先生儻乏支遣,不妨更質錢用,第常使可贖足矣。
吉甫一去連旬,頗孤龍頭之約,時且向熱矣,奈何?因便介到城,伸紙行筆,向風馳情。
〈(金碗,乃先生為景獻太子府教授,講經徹章,上賜也。
巽齋借而質之,故先生雲然。
道體堂書。
)〉 與前人 某尋常於術者少所許可,而江湖之人登門者日不絕。
彼誠求飽暖於吾徒之一言,吾徒誠閔其衣食之皇皇,則來者必譽,是故不暇問其術之真何似也。
先生之於應酬也亦然。
今是書之作,為一星士,姓朱名元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