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講義 行狀 墓誌銘 祭文 祝文
關燈
小
中
大
暇日相羊芳陰間。
雅嗜茶,煎瀹多手出。
時邀朋遊文字語移日,樂極浩歌縱奕,視世間融融沄沄,漠不介胸次。
性凱樂,惟恐咈人。
事經然諾,雖不利於己,不悔一言。
話傾盡肺腑,無留藏。
應酬一切任真,事不可直濟,或道以詭禦,寧事不濟,不為恥己勝。
語及不平,辭和氣舒,無忤色。
有以欺心至,知其私不發,且無章於人,欺者多愧悔感泣。
人皆歎為有德君子,謂當於古人中求之。
誄者曰:「我公之德,言矩行規。
世智黃間,我心坦夷。
市利血刃,我範驅馳。
生平所為事,皆可質鬼神而無疑。
」嗚呼!是得其概矣! 始,天祥兄弟幼且長,先君子不疾其不令昭蘇蒙滯納之義,方日授書,痛策礪,夜呼近燈誦日課。
誦竟,旁摘曲詰,使不早恬,以習於弗懈。
小失睡,即示顏色,雖盛寒暑,不縱檢束。
天祥兄弟栗栗擎忞水,無敢色於偷。
自此名師端友,招聘仍年。
至時,先疇給費,久之室罄,力弗逮。
乃率天祥兄弟藏修於竹居陳所,裒簽軸,俾抉精剔華,鉤索遐奧,董綱要,竟日夕弗倦。
雖貧,浩然自怡。
有未見書,輒質衣以市。
得書,注意鑽礪,又以授天祥,俾轉教諸弟。
繇是程督益峻,書警語遍窗壁,如三尺在目。
見為文章,撥正氣,輒不懌,必維以法度。
天祥兄弟奉嚴訓,早暮侍膝下,唯諾怡愉,不翅師友。
或書聲吾伊,或斂襟各靜坐潛諷,或掩卷相與戚嗟人情世道。
此時氣象,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天下之樂莫加焉! 歲乙卯,天祥、璧俱叨與計偕,時仲弟霆孫,年十有六,未試,墨於窗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竟以疾先撤棘一月卒。
先君子及是攬涕佇眙,悒悒痛悼。
天祥、璧將進禮部,欲董於征,顧先君子哭子方新,天祥、璧復去左右,恐益重哀。
出可寬襟抱,且旦夕定省得不缺,不敢辭,以臘月望行。
次年,天祥、璧俱僥幸奏名,夏五戊戌,廷對。
逾挾先君子病暑,投涼劑立蘇,方徙一靜室,規便攝理。
甲寅,集英賜第,天祥以不肖冒首唱。
歸拜寓館,移時,之期集所。
越一日,聞疾復侵,告於朝,不俟命,亟去侍藥。
省劄下,玉音給假三日。
時先君子雖病,神色不改,視脈者聚伺變候,僉曰:「無虞。
」戊午向申,忽病革,進藥,卻弗服,曰:「度吾不能起此疾,汝兄弟勉之!」天祥、璧震怖號慟,請命於天,祈促齡壽親算,不獲命。
椎心禱呼,冀殞滅以代,又不獲命。
入夜,寂然而逝。
嗚呼!痛哉!嗚呼!痛哉!厥明,畿漕聞於朝,朝命官吏來治喪事。
六月庚申朔,天祥、璧奉柩出國門以歸,鄉士庶人,無不失聲痛嗟,路祭巷哭,以返於先廬。
時七月癸醜也。
嗚呼!先君子一至此邪!不肖孤二十有一載,弟方冠且髫,承顏菽水,歲月幾何!天乎不使終養,而蹙之於中身邪!慘焉逆旅,昆親舍越在二千裡外,天乎不使終於正寢,而忍至於客斂邪!往時征衣拜堂上,舉觴飲餞,親賓祖道外,期向何許!天乎!遂以是為永訣邪?天祥、璧奉貢剡時,先君子已哀仲弟不見,孰謂方階祿釜,先君子才見而禍遄作!天乎!天祥、璧何以竊第為邪!嗚呼!不肖孤事先君子不孝,奉起居無狀,有疾病而忞不知,不能積忱衷臆,倉卒無以動天聽,罪生不贖,眥血被面,摧決肝胸,顛頓躑躅,裁以必死。
顧屬纊一語,忍痛受命,不敢不勉,恐無以祗訓於前人,以忝盛德。
乃相宅兆,筮曰:「吉。
」排土濡涕,墳以竣役,將奉體魄安焉。
嗚呼!渺音容,隔幽陰,終天而止矣!先君子妃曾氏,今男三人:天祥、璧、璋;女三人:懿孫、淑孫、順孫。
遺墨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
痛惟先君子,利澤不施於人,名聲不昭於時,匪石遺德,恐久遂沈泯。
天祥不揆不孝,裒錄事實,沉痛刺骨,荒忽惝恍。
世有大手筆,能表章幽潛,光昭於無窮,稽首百拜以請。
知潮州寺丞東岩先生洪公行狀 東岩先生洪公,蓋陽岩先生文毅公族諸弟也。
文毅公以孤忠遺直,著聞當世,其平生言論風旨,講切上下,公未嘗不在其間。
文毅公屢召不赴,公浸向用,輒落落不合去,時論稱為二洪。
文毅公既沒,泉南文獻之望盡屬公。
識者謂文毅公未為者將有為也,而公又不及大用以死。
天之生才,倏忽代謝,安得不深慨於此!敘次行事,諗諸方來,門人之責,奚以辭? 公諱天驥,字逸仲,自號東岩,世晉江縣人。
嘉定戊辰七月庚戌,公以生。
生有異質,沉靜專一,自少講求微言,通念曉析乃已。
故於經史諸子百家之辭,無不貫串,文章自成一家。
以紹定改元,薦於鄉,名聲振一時,學子蹐門願求模楷者日眾。
公坦明夷粹,專以宿於道為教。
逮事王太母,一夕疾甚殆,公不解帶,不交睫,至剔股肉,雜湯藥進。
公一念之切,通於神明,然終身不以語人。
登淳祐七年進士第,初筮邵武軍建寧縣尉,發奸伏,當官無所回撓。
時有劫寇王若曾,嘯聚千餘人,騷動兩路,諸所委捕,多畏沮。
公奮不顧身,提兵搗其巢,一舉空之。
偽造成風,為楮幣蠹,公密設方略,動中肯綮,李若聶凡三大黨與,無不各就縛忞獮之。
石壁胡公穎,秋崖方公嶽,交章以公善狀聞於朝。
十二年,循從政郎,調連州推官,未上。
寶祐改元,旨差監惠民南局。
四年,較藝南宮。
公考鏡詳密,精力不間晝夕,所賞拔士,多根柢理緻,當時號明有司。
公雖浸近周行,然無所附麗,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徐公清叟,吳公燧,馬公光祖,顏公頤仲,俱剡上其能,將用矣,會有言者,徒步西歸,泊如也。
六年,淮閫擇士自從,首辟緻公為屬。
景定二年,通班授宣教郎,知廣州香山縣。
至之日,以教養人才為第一義,修復大成殿,明倫有堂,主敬、美身、賓賢、登俊有齋,皆捐俸入為之,斂不及民。
其為政一裁於義,俗嘩健,戢其尤桀黠者,曰:「此囚牙訟師,去則吾民妥矣。
」邑以大治。
洪公勳,趙公汝,暨雷公宜中及倉憲,交以邑最上。
鹹淳元年,轉奉議郎。
二年,差監行在榷貨務都茶場。
四年,吳公革,馮公夢得,趙公順孫,劉公黻,皆以吏才為薦,差監都進奏院,轉朝奉郎。
馮公時為刑侍,及戶侍劉公應龍,交委以書,擬本部文字,公皆樂為知己盡。
於時上即位逾年,初政新美,公輪當陛對,宿齋豫戒,冀積忱意悟上心。
取虞廷君臣時幾之說寓規焉:其一曰君心勤怠之幾,二曰人心離合之幾,三曰君子小人消長之幾,四曰中國外夷強弱之幾,及朱文公天理人欲之辨,首尾二千餘言,其辭諄復懇切,深刺腧髓,玉音歎美。
又言泉有屯戍左翼一軍乏興之害,米舟搜糴生變之虞,而朝廷籍沒翁、林二氏之田,可歲得穀萬斛,以紓戍卒兩月廩食。
或有不濟,寺院及單丁住持,令本州核實區處,並撥為軍餉之助。
餉足則糴寬,糴寬則米通,民永無貴糴患矣。
朝論翕然,以為論事有陽岩風,除大理寺簿。
五年,轉朝散郎,知潮州。
公之在潮也,視民事如家,視敝政如己疾,捐金以裕學廩,傾囷以粟饑民,梁川以利病涉,知無不為,為無不盡。
潮與漳、汀接壤,鹽寇民郡聚,剽劫累政,以州兵單弱,山徑多蹊,不能討。
公應變設奇,降者相屬。
又欲於接境置屯,多者三百人,少者二百人,掎角為援,郡為創撙節庫以贍之。
具有條畫,悉以言於朝,並下之漳、汀仿此。
且嚴保伍之令,以澄其源。
大抵公智慮深達,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不以鄰為壑也。
又潮有護田舊堤,多齧於水,貤俸與民築石為堤,民號之曰洪公堤,且刻賦頌其旁,曰:「此我公東岩生佛所為也。
」去之日,垂髫戴白者擁車下,不忍去。
公雅意林壑,至是則曰:「吾可優遊樂吾真矣。
」九年,得旨主管華州雲台觀。
公時益暢於詩,數與姻族觴詠從容,而學徒有志於考德問業者,多授以外聲利及終身受用之要。
暇日登臨徜徉,愛南安之間風氣明秀,取所謂小陂山者,曰:「樂哉,斯丘!我死則葬焉。
」預飭美,治壽藏,澹然塵外蟬蛻之意。
十年正月,公始屬微疾,即乞以本官生前緻仕。
八日,忽索水自浴,衣冠休於正寢,翛然而逝。
嗚呼!若公者,可謂啟手足而不亂,其風流篤厚,真足以追配文毅公於九原而無怍者矣!某於公之門,實丙辰省屋諸生。
戊辰之春,待罪中朝,諗日拜公床下矣,未及而去國。
然於公之踐修出處之概,蓋心識之。
共惟穆陵豐芑菁莪之澤,涵育天下,天下士蝟然勃興;溫陵邈在海隅,人物相望。
陽岩之氣節,煥發乎其前;東岩之抱負,翼承乎其後,使二公誠得盡展拓,又未知孰後孰前也?嗚呼!今復見斯人哉! 曾祖遇,妣陳。
祖德明,妣李。
父伯道,贈宣教郎;妣陳,贈安人。
元妃陳,先二十六年卒,贈安人。
繼趙,封安人,先三年卒。
子男應午、應申、應壽,俱業進士。
女四,適胡登龍,丘公賜,王毓奇。
一尚幼。
應午力學克肖,收拾公遺稿若幹卷,曰《東岩集》,藏於家。
將以是年十月己未奉治命以葬,趙安人附殯。
應午千裡貽書,俾某狀行,姑序其本末,以俟立言之君子。
謹狀。
墓誌銘 知韶州劉容齋墓誌銘 鹹淳四年四月十二日,容齋先生劉公元剛卒於家,年八十有二。
先生官至郡守,死之日,幾無以為斂。
附於身者稱家之有無,鄉黨之士莫不高先生之風而哀其志焉。
其邑子文天祥,與人言欷歔慷慨,重懼前輩言行久遠沉泯,無以訓來者,會其子昌孫以先生狀來請銘,某雖不敏,其可以辭? 先生字南夫,一字南強,世為吉州吉水縣人。
治毛氏《詩》,早為鄉校知名士。
嘉定十年,入太學,後六年登進士第,授迪功郎,信州永豐縣主簿。
升從政郎,調靜江軍節度推官。
丁外艱,服除,差江州教授,兼濂溪書院山長。
自故丞相董公槐,今丞相江公萬裡以下,舉親民五員,淳祐五年班見,以通直郎知撫州崇仁縣。
縣政以理,民以佛子為謠。
先生奉母夫人在官,間日與其弟自提闆輿,相羊為娛,邑人化之。
以憂去。
十年,通判鄂州,以磨勘轉奉議郎、承議郎。
董丞相當國,入為左藏東庫。
時將薦先生試館職,會董丞相去,不果。
初,東庫日進會子紙若幹,丁丞相以趣辦為才,風有司頓增十萬。
先生以職力爭,忤其意,展磨勘兩年,出為泰州添差通判。
景定元年某月,差知昭州。
皇上登極,轉朝奉郎,適郡當次,稱疾,不果行,旨差主管建昌軍仙都觀。
居二年,再任。
自江上平,凡權奸用事所擯斥,朝廷獎拔殆盡,時論以先生為屈。
未幾,詔還磨勘月日,駸駸向用,而先生前一月逝矣。
嗚呼!豈非命邪! 早刻意詞科,書無不讀,其餘佛老精言,亦各深到。
平生居官,所至清謹,家無餘貲,蕭然環堵。
四方學者,執經問字相繼於門,先生誘掖懇懇,不啻父兄之遇子弟。
尤工為文章,雖遊戲之筆,鮮不奇古。
江湖之士,得品題一語,足自表於其徒。
與人盡恭應接,終日無倦意。
客至,雅言之外,談玄演空,聞者往往忘去。
世人以聲利為門戶,先生惡之如惡惡臭。
登第垂五十年,郡縣官吏知敬先生,不見其可畏。
出入不設車徒,間步行井陌中,不以為苦。
甘心屢空,以至死而不悔。
噫!此真所謂善人長者矣!
雅嗜茶,煎瀹多手出。
時邀朋遊文字語移日,樂極浩歌縱奕,視世間融融沄沄,漠不介胸次。
性凱樂,惟恐咈人。
事經然諾,雖不利於己,不悔一言。
話傾盡肺腑,無留藏。
應酬一切任真,事不可直濟,或道以詭禦,寧事不濟,不為恥己勝。
語及不平,辭和氣舒,無忤色。
有以欺心至,知其私不發,且無章於人,欺者多愧悔感泣。
人皆歎為有德君子,謂當於古人中求之。
誄者曰:「我公之德,言矩行規。
世智黃間,我心坦夷。
市利血刃,我範驅馳。
生平所為事,皆可質鬼神而無疑。
」嗚呼!是得其概矣! 始,天祥兄弟幼且長,先君子不疾其不令昭蘇蒙滯納之義,方日授書,痛策礪,夜呼近燈誦日課。
誦竟,旁摘曲詰,使不早恬,以習於弗懈。
小失睡,即示顏色,雖盛寒暑,不縱檢束。
天祥兄弟栗栗擎忞水,無敢色於偷。
自此名師端友,招聘仍年。
至時,先疇給費,久之室罄,力弗逮。
乃率天祥兄弟藏修於竹居陳所,裒簽軸,俾抉精剔華,鉤索遐奧,董綱要,竟日夕弗倦。
雖貧,浩然自怡。
有未見書,輒質衣以市。
得書,注意鑽礪,又以授天祥,俾轉教諸弟。
繇是程督益峻,書警語遍窗壁,如三尺在目。
見為文章,撥正氣,輒不懌,必維以法度。
天祥兄弟奉嚴訓,早暮侍膝下,唯諾怡愉,不翅師友。
或書聲吾伊,或斂襟各靜坐潛諷,或掩卷相與戚嗟人情世道。
此時氣象,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天下之樂莫加焉! 歲乙卯,天祥、璧俱叨與計偕,時仲弟霆孫,年十有六,未試,墨於窗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竟以疾先撤棘一月卒。
先君子及是攬涕佇眙,悒悒痛悼。
天祥、璧將進禮部,欲董於征,顧先君子哭子方新,天祥、璧復去左右,恐益重哀。
出可寬襟抱,且旦夕定省得不缺,不敢辭,以臘月望行。
次年,天祥、璧俱僥幸奏名,夏五戊戌,廷對。
逾挾先君子病暑,投涼劑立蘇,方徙一靜室,規便攝理。
甲寅,集英賜第,天祥以不肖冒首唱。
歸拜寓館,移時,之期集所。
越一日,聞疾復侵,告於朝,不俟命,亟去侍藥。
省劄下,玉音給假三日。
時先君子雖病,神色不改,視脈者聚伺變候,僉曰:「無虞。
」戊午向申,忽病革,進藥,卻弗服,曰:「度吾不能起此疾,汝兄弟勉之!」天祥、璧震怖號慟,請命於天,祈促齡壽親算,不獲命。
椎心禱呼,冀殞滅以代,又不獲命。
入夜,寂然而逝。
嗚呼!痛哉!嗚呼!痛哉!厥明,畿漕聞於朝,朝命官吏來治喪事。
六月庚申朔,天祥、璧奉柩出國門以歸,鄉士庶人,無不失聲痛嗟,路祭巷哭,以返於先廬。
時七月癸醜也。
嗚呼!先君子一至此邪!不肖孤二十有一載,弟方冠且髫,承顏菽水,歲月幾何!天乎不使終養,而蹙之於中身邪!慘焉逆旅,昆親舍越在二千裡外,天乎不使終於正寢,而忍至於客斂邪!往時征衣拜堂上,舉觴飲餞,親賓祖道外,期向何許!天乎!遂以是為永訣邪?天祥、璧奉貢剡時,先君子已哀仲弟不見,孰謂方階祿釜,先君子才見而禍遄作!天乎!天祥、璧何以竊第為邪!嗚呼!不肖孤事先君子不孝,奉起居無狀,有疾病而忞不知,不能積忱衷臆,倉卒無以動天聽,罪生不贖,眥血被面,摧決肝胸,顛頓躑躅,裁以必死。
顧屬纊一語,忍痛受命,不敢不勉,恐無以祗訓於前人,以忝盛德。
乃相宅兆,筮曰:「吉。
」排土濡涕,墳以竣役,將奉體魄安焉。
嗚呼!渺音容,隔幽陰,終天而止矣!先君子妃曾氏,今男三人:天祥、璧、璋;女三人:懿孫、淑孫、順孫。
遺墨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
痛惟先君子,利澤不施於人,名聲不昭於時,匪石遺德,恐久遂沈泯。
天祥不揆不孝,裒錄事實,沉痛刺骨,荒忽惝恍。
世有大手筆,能表章幽潛,光昭於無窮,稽首百拜以請。
知潮州寺丞東岩先生洪公行狀 東岩先生洪公,蓋陽岩先生文毅公族諸弟也。
文毅公以孤忠遺直,著聞當世,其平生言論風旨,講切上下,公未嘗不在其間。
文毅公屢召不赴,公浸向用,輒落落不合去,時論稱為二洪。
文毅公既沒,泉南文獻之望盡屬公。
識者謂文毅公未為者將有為也,而公又不及大用以死。
天之生才,倏忽代謝,安得不深慨於此!敘次行事,諗諸方來,門人之責,奚以辭? 公諱天驥,字逸仲,自號東岩,世晉江縣人。
嘉定戊辰七月庚戌,公以生。
生有異質,沉靜專一,自少講求微言,通念曉析乃已。
故於經史諸子百家之辭,無不貫串,文章自成一家。
以紹定改元,薦於鄉,名聲振一時,學子蹐門願求模楷者日眾。
公坦明夷粹,專以宿於道為教。
逮事王太母,一夕疾甚殆,公不解帶,不交睫,至剔股肉,雜湯藥進。
公一念之切,通於神明,然終身不以語人。
登淳祐七年進士第,初筮邵武軍建寧縣尉,發奸伏,當官無所回撓。
時有劫寇王若曾,嘯聚千餘人,騷動兩路,諸所委捕,多畏沮。
公奮不顧身,提兵搗其巢,一舉空之。
偽造成風,為楮幣蠹,公密設方略,動中肯綮,李若聶凡三大黨與,無不各就縛忞獮之。
石壁胡公穎,秋崖方公嶽,交章以公善狀聞於朝。
十二年,循從政郎,調連州推官,未上。
寶祐改元,旨差監惠民南局。
四年,較藝南宮。
公考鏡詳密,精力不間晝夕,所賞拔士,多根柢理緻,當時號明有司。
公雖浸近周行,然無所附麗,恂恂侃侃,望之山立。
徐公清叟,吳公燧,馬公光祖,顏公頤仲,俱剡上其能,將用矣,會有言者,徒步西歸,泊如也。
六年,淮閫擇士自從,首辟緻公為屬。
景定二年,通班授宣教郎,知廣州香山縣。
至之日,以教養人才為第一義,修復大成殿,明倫有堂,主敬、美身、賓賢、登俊有齋,皆捐俸入為之,斂不及民。
其為政一裁於義,俗嘩健,戢其尤桀黠者,曰:「此囚牙訟師,去則吾民妥矣。
」邑以大治。
洪公勳,趙公汝,暨雷公宜中及倉憲,交以邑最上。
鹹淳元年,轉奉議郎。
二年,差監行在榷貨務都茶場。
四年,吳公革,馮公夢得,趙公順孫,劉公黻,皆以吏才為薦,差監都進奏院,轉朝奉郎。
馮公時為刑侍,及戶侍劉公應龍,交委以書,擬本部文字,公皆樂為知己盡。
於時上即位逾年,初政新美,公輪當陛對,宿齋豫戒,冀積忱意悟上心。
取虞廷君臣時幾之說寓規焉:其一曰君心勤怠之幾,二曰人心離合之幾,三曰君子小人消長之幾,四曰中國外夷強弱之幾,及朱文公天理人欲之辨,首尾二千餘言,其辭諄復懇切,深刺腧髓,玉音歎美。
又言泉有屯戍左翼一軍乏興之害,米舟搜糴生變之虞,而朝廷籍沒翁、林二氏之田,可歲得穀萬斛,以紓戍卒兩月廩食。
或有不濟,寺院及單丁住持,令本州核實區處,並撥為軍餉之助。
餉足則糴寬,糴寬則米通,民永無貴糴患矣。
朝論翕然,以為論事有陽岩風,除大理寺簿。
五年,轉朝散郎,知潮州。
公之在潮也,視民事如家,視敝政如己疾,捐金以裕學廩,傾囷以粟饑民,梁川以利病涉,知無不為,為無不盡。
潮與漳、汀接壤,鹽寇民郡聚,剽劫累政,以州兵單弱,山徑多蹊,不能討。
公應變設奇,降者相屬。
又欲於接境置屯,多者三百人,少者二百人,掎角為援,郡為創撙節庫以贍之。
具有條畫,悉以言於朝,並下之漳、汀仿此。
且嚴保伍之令,以澄其源。
大抵公智慮深達,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不以鄰為壑也。
又潮有護田舊堤,多齧於水,貤俸與民築石為堤,民號之曰洪公堤,且刻賦頌其旁,曰:「此我公東岩生佛所為也。
」去之日,垂髫戴白者擁車下,不忍去。
公雅意林壑,至是則曰:「吾可優遊樂吾真矣。
」九年,得旨主管華州雲台觀。
公時益暢於詩,數與姻族觴詠從容,而學徒有志於考德問業者,多授以外聲利及終身受用之要。
暇日登臨徜徉,愛南安之間風氣明秀,取所謂小陂山者,曰:「樂哉,斯丘!我死則葬焉。
」預飭美,治壽藏,澹然塵外蟬蛻之意。
十年正月,公始屬微疾,即乞以本官生前緻仕。
八日,忽索水自浴,衣冠休於正寢,翛然而逝。
嗚呼!若公者,可謂啟手足而不亂,其風流篤厚,真足以追配文毅公於九原而無怍者矣!某於公之門,實丙辰省屋諸生。
戊辰之春,待罪中朝,諗日拜公床下矣,未及而去國。
然於公之踐修出處之概,蓋心識之。
共惟穆陵豐芑菁莪之澤,涵育天下,天下士蝟然勃興;溫陵邈在海隅,人物相望。
陽岩之氣節,煥發乎其前;東岩之抱負,翼承乎其後,使二公誠得盡展拓,又未知孰後孰前也?嗚呼!今復見斯人哉! 曾祖遇,妣陳。
祖德明,妣李。
父伯道,贈宣教郎;妣陳,贈安人。
元妃陳,先二十六年卒,贈安人。
繼趙,封安人,先三年卒。
子男應午、應申、應壽,俱業進士。
女四,適胡登龍,丘公賜,王毓奇。
一尚幼。
應午力學克肖,收拾公遺稿若幹卷,曰《東岩集》,藏於家。
將以是年十月己未奉治命以葬,趙安人附殯。
應午千裡貽書,俾某狀行,姑序其本末,以俟立言之君子。
謹狀。
墓誌銘 知韶州劉容齋墓誌銘 鹹淳四年四月十二日,容齋先生劉公元剛卒於家,年八十有二。
先生官至郡守,死之日,幾無以為斂。
附於身者稱家之有無,鄉黨之士莫不高先生之風而哀其志焉。
其邑子文天祥,與人言欷歔慷慨,重懼前輩言行久遠沉泯,無以訓來者,會其子昌孫以先生狀來請銘,某雖不敏,其可以辭? 先生字南夫,一字南強,世為吉州吉水縣人。
治毛氏《詩》,早為鄉校知名士。
嘉定十年,入太學,後六年登進士第,授迪功郎,信州永豐縣主簿。
升從政郎,調靜江軍節度推官。
丁外艱,服除,差江州教授,兼濂溪書院山長。
自故丞相董公槐,今丞相江公萬裡以下,舉親民五員,淳祐五年班見,以通直郎知撫州崇仁縣。
縣政以理,民以佛子為謠。
先生奉母夫人在官,間日與其弟自提闆輿,相羊為娛,邑人化之。
以憂去。
十年,通判鄂州,以磨勘轉奉議郎、承議郎。
董丞相當國,入為左藏東庫。
時將薦先生試館職,會董丞相去,不果。
初,東庫日進會子紙若幹,丁丞相以趣辦為才,風有司頓增十萬。
先生以職力爭,忤其意,展磨勘兩年,出為泰州添差通判。
景定元年某月,差知昭州。
皇上登極,轉朝奉郎,適郡當次,稱疾,不果行,旨差主管建昌軍仙都觀。
居二年,再任。
自江上平,凡權奸用事所擯斥,朝廷獎拔殆盡,時論以先生為屈。
未幾,詔還磨勘月日,駸駸向用,而先生前一月逝矣。
嗚呼!豈非命邪! 早刻意詞科,書無不讀,其餘佛老精言,亦各深到。
平生居官,所至清謹,家無餘貲,蕭然環堵。
四方學者,執經問字相繼於門,先生誘掖懇懇,不啻父兄之遇子弟。
尤工為文章,雖遊戲之筆,鮮不奇古。
江湖之士,得品題一語,足自表於其徒。
與人盡恭應接,終日無倦意。
客至,雅言之外,談玄演空,聞者往往忘去。
世人以聲利為門戶,先生惡之如惡惡臭。
登第垂五十年,郡縣官吏知敬先生,不見其可畏。
出入不設車徒,間步行井陌中,不以為苦。
甘心屢空,以至死而不悔。
噫!此真所謂善人長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