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指南錄

關燈
指南錄 自序 予自吳門被命入衛,守獨松關。

    乃王正二日,除浙西大制撫,領神臯。

    予辭尹,引帳兵二千人詣行在。

    日夕讚陳樞使宜中,謀遷三宮,分二王於閩廣。

    元夕後,予所部兵皆聚於富陽,朝廷擬除予江東西、廣東西制置大使,兼廣東經略,知廣州,湖南策應大使。

    未及出命,陳樞使已去國。

    十九日,太皇除予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時北兵駐臯亭山,距修門三十裡。

    是日,虜帥即引董參政以兵屯榷木教場,城中兵將官紛紛自往納降。

    予欲召富陽兵入城,已不及事,三宮九廟,百萬生靈,立有魚肉之憂。

    會使轍交馳,北約當國相見,諸執政侍從聚於吳左丞相府,不知計所從出,交讚予一行。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且意北尚可以口舌動也。

    二十日,至臯亭山,詰虜帥前後失信,虜帥辭屈,且謂決不動三宮九廟,決不擾京城百姓,留予營中。

    既而呂師孟來,予數罵其叔侄,愈不放還。

    賈餘慶者,逢迎賣國,乘風旨使代予位,於是北兵入城,所以誤吾國、陷吾民者。

    講行無虛日,北知賣國非予所容也,相戒勿令文丞相知。

    未幾,賈餘慶、吳堅、謝堂、家鉉翁、劉,皆以府第為祈請使詣北方,蓋空我朝廷,北將甘心焉。

     二月八日,諸使登舟,忽北虜遣館伴逼予同往。

    予被逼脅,欲即引決,又念未死以前,無非報國之日,姑隱忍就船。

    方在京時,富陽兵已退趨婺、處等州,予俟間還軍,苦不自脫。

    至是欲從道途謀遁,亦不可得。

    至京口,留旬日,始得鹽商小舟,於二月晦夜走真州。

    朔日,守苗再成相見,論時事慷慨流涕。

    予緻書兩淮閫合兵興復,苗讚之甚力。

    初三日早,制司人來,乃出文書,謂丞相為賺城,欲不利於我。

    苗不以為然,送予出門,勸奔淮西。

    予謂此北反間也,否則託辭以逐客也。

    李公仁人,使見予,必感動,遂之維揚。

    苗遣五十兵四騎從行,夜抵西門,欲待旦求見,嗬衛嚴密,鼓角悲慘。

    杜架閣謂李公必不可見,徒為矢石所陷,不如渡海,歸從王室,予然之。

    自是日夜奔南,出入北衝,犯萬萬死,道途苦難,不可勝述。

     嗚呼!予之得至淮也,使予與兩淮合,北虜懸軍深入,犯兵家大忌,可以計擒,江南一舉而遂定也。

    天時不齊,人事好乖,一夫頓困不足道,而國事不競,哀哉!予至通,聞二王建元帥府於永嘉,陳樞使與張少保世傑方以李、郭之事為己任,狼狽憔悴之餘,喜不自制。

    跋涉鯨波,將躡以從,意者,天之所以窮餓困乏而拂亂之者,其將有所俟乎!德祐二年閏月日,廬陵文天祥自序。

     後序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

    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衆謂予一行爲可以紓禍。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

    於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爲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

    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未幾,賈餘慶等以祈請使詣北。

    北驅予並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

    昔人雲:“將以有爲也”。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

    中興機會,庶幾在此。

    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後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天台,以至於永嘉。

     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餘裡,爲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爲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臯,凡三百裡,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嗚呼!死生,晝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

    道中手自抄錄。

    使北營,留北關外,爲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毗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爲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爲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爲一卷。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爲?所求乎爲臣,主辱,臣死有餘僇;所求乎爲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餘責。

    將請罪於君,君不許;請罪於母,母不許;請罪於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爲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於師,以爲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亦義也。

    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於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於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卷之一 赴闕 楚月穿春袖,吳霜透曉韉。

    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

    役役慚金注,悠悠歎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所懷 〈(予自臯亭山為北所留,深悔一出之誤。

    聞故人劉小村、陳蒲塘引兵而南,流涕不自堪。

    )〉 隻把初心看,休將近事論。

    誓為天出力,疑有鬼迷魂。

    明月夜推枕,春風晝閉門。

    故人萬山外,俯仰向誰言? 自歎 〈(正月十三夜,予聞陳樞使將以十五日會伯顏於長堰,予力言不可,陳樞使為尼此行。

    予自知非不明,後卒自蹈,殊不可曉也。

    )〉 長安不可詣,何故會高亭?倦鳥非無翼,神龜弗自靈。

    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飄零。

    回首西湖曉,雨餘山更青。

     鐵錯 貔貅十萬眾,日夜望南轅。

    老馬翻迷路,羝羊竟觸藩。

    武夫傷鐵錯,達士笑金昏。

    單騎見回紇,汾陽豈易言? 和言字韻 〈(予以議論大烈,北愈疑憚,不得歸闕。

    將校官屬,日有叛去,世道可歎。

    )〉 悠悠天地闊,世事與誰論?清夜為揮涕,白雲空斷魂。

    死生蘇子節,貴賤翟公門。

    前輩如瓶戒,無言勝有言。

     愧故人 九門一夜漲風塵,何事癡兒竟誤身?子產片言圖救鄭,仲連本志為排秦。

    但知慷慨稱男子,不料蹉跎愧故人。

    玉勒雕鞍南上去,天高月冷泣孤臣。

     求客 眼看銅駝燕雀羞,東風花柳自皇州。

    白雲萬裡易成夢,明月一間都是愁。

    男子鐵心無地著,故人血淚向天流。

    雞鳴曾脫函關厄,還有當年此客不? 紀事 〈(予詣北營,辭色慷慨。

    初見大酋伯顏,語之雲:「講解一段,乃前宰相首尾,非予所與知。

    今大皇以予為相,予不敢拜,先來軍前商量。

    」伯顏雲:「丞相來勾當大事,說得是。

    」予雲:「本朝承帝王正統,衣冠禮樂之所在,北朝欲以為國歟?欲毀其社稷歟?」大酋以虜詔為解說,謂:「社稷必不動,百姓必不殺。

    」予謂:「爾前後約吾使多失信,今兩國丞相親定盟好,宜退兵平江或嘉興,俟講解之說達北朝,看區處如何,卻續議之。

    」時兵已臨京城,紓急之策惟有款北以為後圖,故雲爾。

    予與之辨難甚至,雲:「能如予說,兩國成好,幸甚!不然南北兵禍未已,非爾利也。

    」北辭漸不遜。

    予謂:「吾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刀鋸鼎鑊,非所懼也。

    」大酋為之辭屈,而不敢怒,諸酋相顧動色,稱為丈夫。

    是晚諸酋議良久,忽留予營中。

    當時覺北未敢大肆無狀,及予既縶維,賈餘慶以逢迎繼之,而國事遂不可收拾。

    痛哉!痛哉!)〉 三宮九廟事方危,狼子心腸未可知。

    若使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

     春秋人物類能言,宗國常因口舌存。

    我亦瀕危專對出,北風滿野負乾坤。

     單騎堂堂詣虜營,古今禍福了如陳。

    北方相顧稱男子,似謂江南尚有人。

     百色無厭不可支,甘心賣國問為誰?豺狼尚畏忠臣在,相戒勿令丞相知。

     慷慨輕身墮蒺藜,羝羊生乳是歸期。

    豈無從吏私袁盎,恨我從前少侍兒。

     英雄未肯死前休,風起雲飛不自由。

    殺我混同江外去,豈無曹翰守幽州? 紀事 〈(正月二十日晚,北留予營中,雲:「北朝處分,皆面奉聖旨;南朝每傳聖旨,而使者實未曾得到簾前。

    今程鵬飛面奏大皇,親聽處分;程回日,卻與丞相商量大事畢,歸闕。

    」既而失信。

    予直前責虜,酋辭色甚厲。

    不復顧死,譯者再四失辭,予迫之益急。

    大酋怒且愧,諸酋群起嗬斥,予益自奮。

    文煥輩勸予去,虜之左右皆唶唶嗟歎,稱「男子心」。

    )〉 狼心那顧歃銅盤?舌在縱橫擊可汗。

    自分身為齏粉碎,虜中方作丈夫看。

     紀事 〈(正月二十日,至北營,適與文煥同坐,予不與語。

    越二日,予不得回闕,詬虜酋失信,盛氣不可止。

    文煥與諸酋勸予坐野中,以少遲一二日即入城,皆紿辭也。

    先是予赴平江,入疏言叛逆遺孽不當待以姑息,乞舉春秋誅亂賊之法。

    意指呂師孟,朝廷不能行。

    至是文煥雲:「丞相何故罵煥以亂賊?」予謂:「國家不幸至今日,汝為罪魁。

    汝非亂賊而誰?三尺童子皆罵汝,何獨我哉?」煥雲:「襄守六年不救。

    」予謂:「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

    汝愛身,惜妻子,既負國,又蒨家聲。

    今合族為逆,萬世之賊臣也。

    」孟在傍甚忿,直前雲:「丞相上疏欲見殺,何為不殺取師孟?」予謂:「汝叔侄皆降北,不族滅汝,是本朝之失刑也。

    更敢有面皮來做朝士?予實恨不殺汝叔侄。

    汝叔侄能殺我,我為大宋忠臣,正是汝叔侄周全我,我又不怕。

    」孟語塞,諸酋皆失色動顏。

    唆都以告伯顏,伯顏吐舌雲:「文丞相心直口快,男子心。

    」唆都間雲:「丞相罵得呂家好!」以此見諸酋亦不容之。

    )〉 不拚一死報封疆,忍使湖山牧虎狼?當日本為妻子計,而今何面見三光。

     虎頭牌子織金裳,北面三年蟻夢長。

    借問一門朱與紫,江南幾世謝君王。

     梟獍何堪共勸酬,衣冠塗炭可勝羞?袖中若有擊賊笏,便使兇渠面血流。

     麟筆嚴於首惡書,我將口舌擊奸諛。

    雖非周勃安劉手,不愧當年產祿誅。

     信雲父 〈(信世昌,字雲父,東平府人,公子無忌之後。

    嘗為虜太常丞,北方之儒也。

    隸唆都,唆都使之來伴予。

    雲父知古今,識道理可語,中原遺黎,甚惓惓於本朝,頗輸情焉。

    作詩見贈,內兩句雲:「宗廟有靈賢相出,黔黎無害大皇明。

    」京師為之傳誦。

    雲父大意以為,高麗地方數千裡,昨喪其半,遂稱藩。

    大元喜其不拒,並侵疆歸之,今傳國如故。

    大宋衣冠正統非高麗比,北必不敢無禮於吾社稷也。

    雲父念本朝,亦願望之辭。

    )〉 東魯遺黎老子孫,南方心事北方身。

    幾多江左腰金客,便把君王作路人。

     〈(信雲父好為詩,而辭極俚近。

    一日問予詩法,予因學宮詞數章,比興悠長,意在言外。

    雲父恍有所得,明日袖出一絕雲:「東風吹落花,殘英猶戀枝。

    莫怨東風惡,花有再開時。

    」言予之不忘王室,而王室之必中興也。

    雲甫居近闕裡,漸染孔氏之遺風,故其用意深厚,而超悟如此。

    )〉 肯從悟室課兒書?齧雪風流卻減渠。

    我愛信陵冠帶意,任教句法問何如。

     則堂 〈(北入京城,賈餘慶迎逢賣國,既令學士降詔,俾天下州郡歸附之;又各州付一省劄。

    惟樞密則堂家先生鉉翁,於省劄上不肯押號。

    吳丞相堅號老儒,不能自持,一切惟賈餘慶之命,其愧則堂甚矣!程鵬飛見則堂不肯奉命,堂中作色,欲縛之去。

    則堂雲:「中書省無縛執政之理。

    」歸私廳以待執,北竟不敢誰何。

    予在北以忠義孤立,聞其事以自壯雲。

    )〉 山河四塞舊甌金,藝祖高宗實鑒臨。

    一日盡將輸敵手,何人賣國獨甘心。

     中書堂帖下諸城,搖首庭中號獨清。

    此後方知樞密事,從今北地轉相驚。

     思蒲塘〈(陳)〉 揚旌來冉冉,卷旆去堂堂。

    恨我飛無翼,思君濟有航。

     麒麟還共處,熊虎已何鄉?南國應無恙,中興事會長。

     思方將軍 始興溪子下江淮,曾為東南再造來。

    如虎如熊今固在,將軍何處上金台? 唆都 〈(唆都為予言:「大元將興學校,立科舉,丞相在大宋為狀元宰相,今為大元宰相無疑。

    丞相常說『國存與存,國亡與亡。

    』這是男子心。

    天下一統,做大元宰相,是甚次第!『國亡與亡』四個字休道!」予哭而拒之。

    唆都常恐予之伏死節也。

    )〉 虎牌氈笠號公卿,不直人間一唾輕!但願扶桑紅日上,江南匹士死猶榮。

     二王 〈(唆都、忙右歹一日問:「度宗幾子?」答曰:「三子。

    」問:「皇帝是第幾子?」答曰:「第二子,立嫡也。

    」問:「第一子、三子封王乎?」曰:「一吉王,一信王。

    」問:「今何在?」曰:「大臣護之去矣。

    」駭雲:「去何處?」曰:「非閩則廣,宋疆土萬裡,盡有世界在。

    」雲:「既是一家,何必遠去?」曰:「何為恁地說?宗廟社稷所關,豈是細事?北朝若待皇帝好,則二王為人臣;若待皇帝不是,即便別有皇帝出來。

    」二酋為之愕眙不能對。

    )〉 一馬渡江開晉土,五龍夾日復唐天。

    內家苗裔真隆準,虜運從來無百年。

     氣概 〈(唆都一日問予何以去平江,予曰:「有詔趣入衛。

    」問予兵若幹,予對:「五萬人。

    」喟然歎曰:「天也!使丞相在平江,必不降。

    」予問何以知之,雲:「相公氣概,如何肯降?但累城內百姓。

    」予謂:「果廝打,亦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