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恺撒 奧古斯都 提比略

關燈
dquo,當時是在馬庫斯·維尼西亞斯執政期間(115)。

    他顯然沒有任何突出的建樹。

    這一年,提比略被從羅德召回,于公元4年被再次派往高盧(116)。

    他立即對萊茵河彼岸的民族采取一些強有力的手段。

    戰争初期,便征服了卡尼内費特人(theCanninefates)、阿土阿裡人(theAttuarii)、布魯克特裡人和切魯西人,并且打過威悉河(theWeser)。

    他的軍隊在利珀河(theLippe)上遊過冬。

    公元5年,羅馬艦隊駛入萊茵河,繼而向日德蘭(Jutland)沿岸航行。

    同時,提比略率軍隊到利珀河上的過冬營地,出發攻入喬西人領地。

    征服了喬西人之後,他又經越朗哥巴底人(theLangobardi)國土,使其歸降。

    接着他又向易北河進發,那裡的恰魯德人、塞姆農人(theSemnomes)及其他民族相處得十分融洽。

    提比略班師回到他的冬季營地,曾在返航中與他協同作戰的羅馬艦隊也回到了萊茵河。

     (十二) 公元6年對馬羅波杜斯的戰争及其結局 德魯蘇斯對日耳曼民族發動的戰争最顯著的結果便是馬可曼尼人的遷徙。

    公元前9年那次戰争之後,約在公元前8年,馬可曼尼人從緬因河(theMain)地區遷出,占據了波希米亞的一片土地。

    這次遷徙是由馬羅波杜斯(Marobduus)鼓動并領導進行的。

    他本人的青年時代是在羅馬度過的,而且很得奧古斯都的寵信。

    他回歸自己的部落後成為頭領人物。

     維裡亞斯·帕特庫魯斯說,&ldquo我們不可能忽視馬羅波杜斯這個人物而一點不提他。

    作為一個出身顯貴、體魄剛健、精力旺盛、雖有蠻族血統但智力開化的人,他不僅因為其部落内部情況的混亂、多變及對其人民随機應變的依靠而終于獲得領導地位,而且在他心中還抱有建立帝國和皇權的理想。

    他決心帶領他的部落遠遠離開羅馬人,遷到另一個地方去。

    由于他脫離了一個比他更強大的政權,因而在那裡他便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rdquo(117)。

    在這一新領地上,&ldquo那些反叛了我們的部落民衆給他提供了庇護。

    他于是在各個方面&mdash&mdash雖有收斂但十分有限&mdash&mdash同羅馬抗争匹敵。

    他一手培植組建的擁有7萬步兵和4000騎兵的軍隊,一直在進行有素的訓練,準備對鄰近的國家進行長期戰争,其目标也遠比他表面上說的大得多。

    但是,對于在他東部和北部的日耳曼右翼部落潘諾尼亞人及南部的諾裡克姆人還是不無畏懼的。

    他擔心這些民族任何時候都會向他發動襲擊。

    他也不允許意大利人無視他日益增長的勢力。

    從他的邊境到阿爾卑斯山的山峰還不足200英裡遠&rdquo。

    提比略在元老院宣稱&ldquo對雅典人(theAthens)最大的威脅不是菲利浦本人,對羅馬人民最大的威脅也不是皮魯斯(Pyrrhus)或安提俄庫斯(Antiochus),而是馬羅波杜斯&rdquo。

    他在演說中說,&ldquo是這個人權力的膨脹,是在他統治下的人民的兇險以及作為一個離意大利如此接近的仇敵&rdquo(118)。

     建立了自己的新國家後,馬羅波杜斯便開始向波羅的海北面以及由易北河到維斯圖拉河(theVistulaR.)的各部族征伐。

    斯特拉波提到,被馬羅波杜斯&ldquo獲取&rdquo的有盧吉人(theLugii)、祖米人(theZumi,或布裡Buri)、布通尼斯人(theButones或古通尼斯Gutones、哥特Gothi)、穆吉隆人(theMugilones,或布艮第Burgundiones)、西比尼人(theSibini,即托勒密所稱之西迪尼人Sidini,亦即後來的諾吉人theRugii)和賽姆農人(119)。

    公元5年,提比略在易北河進攻時,與馬羅波杜斯結成了聯盟。

    他回去以後,羅馬政府已做出消滅馬克曼尼王國的決定。

    為此,政府集中了12個軍團。

    這次侵略行動計劃由兩路大軍從多瑙河和萊茵河同時進發(120)。

    公元6年,提比略由卡倫土姆向馬可曼尼進發,同時,C.森梯亞斯·薩特尼努斯(C.SentiusSaturninus)大軍穿越恰提人領土。

    這兩路大軍各向前推進了一段距離。

    這時提比略得悉他後方的潘諾尼亞人起義,這使他立即決定撤軍。

    在返回之前,他與馬羅波杜斯達成了一項協定,後者堅持雙方軍隊在平等條件下脫離接觸。

     馬羅波杜斯很快就被推翻了。

    那是在他為了從潘諾尼亞及達爾馬特的起義和帕西亞人及薩爾馬特人的入侵中挽救他的王國免受吞并時意外地被推翻的。

    不過在論述有關的具體戰争情況之前,必須先考察羅馬東方的事态的發展。

     帕西亞、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 公元4~6年 公元4或公元5年,帕西亞人驅逐了弗雷塔西斯,擁立奧羅德三世繼位。

    公元6或公元7年,奧羅德被刺殺。

    于是帕西亞人要求奧古斯都派弗雷茨四世的四個兒子之一沃倫内斯(Vonones)前往登基。

    公元6~8年間,沃倫内斯開始了他的統治(121)。

     在亞美尼亞,阿塔瓦斯德三世在公元4年繼其父位之後,于公元6年被殺,梯格蘭四世(TigranesⅣ)代其位。

    他也同奧古斯都達成諒解。

    梯格蘭執掌王權不久即回到羅馬,而亞美尼亞人則擁立一位婦女&mdash&mdash梯格蘭三世的遺孀艾拉托(Erato)&mdash&mdash來統治他們,因為再也沒有合适的人選了(122)。

     在小亞細亞,公元6年,伊桑裡亞人(theIsaurians)發生叛亂,&ldquo他們開始是打劫騷擾,後來成了一場可怕的戰争,一直到他們被徹底征服&rdquo(123)。

     在博斯普魯斯王國,黛娜米絲王朝于公元7或公元8年結束。

    她死後似乎沒有發生什麼争鬥,因為沒有關于公元8(9)年或公元9(10)年繼位的國王發行鑄币的任何記載。

    曾參加黛娜米絲政府執政的阿斯普格斯(Aspurgus)直到公元10(11)年才登基繼位(124)。

     潘諾尼亞&mdash達爾馬特戰争 公元6~9年 狄奧說,在公元6年以前,發生了多次戰争,包括各方軍事頭領對日耳曼的征伐,尤其是提比略對馬可曼尼人的戰争(125)。

    對馬羅波杜斯的戰争并非由于發生蠻族的入侵,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這次戰争僅僅是羅馬政府認為&ldquo除了馬可曼尼人外,日耳曼不存在沒有被羅馬征服的地方了&rdquo(126)。

    換言之,這次戰争是羅馬人發起的,目的在于征服一個在鄰近帝國邊界處崛起的王國。

    前面已指出,羅馬軍隊實際上并沒有與馬可曼尼人有過交火,因為提比略不得不急促向多瑙河撤退,以便鎮壓達爾馬特和潘諾尼亞的起義。

    這裡還應注意到,戰争的爆發也是因為那些被歸并入羅馬帝國的民族乘着帝國軍隊撤離的機會,企圖恢複自己的獨立地位。

    這些反叛部落已經懂得羅馬語言,并且得到羅馬的戰略機密,例如馬羅波杜斯。

    另一個巴圖人(theBatos)阿米尼亞斯可能也在羅馬受過教育,這是當時戰局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次使羅馬政府大傷元氣的叛亂(127)起于一次達西提亞特人(Daesitiates,是住在薩拉熱窩Sarajevo的一個部落)的兵變。

    這次起義随後擴展到潘諾尼亞的布魯西人(thePannonianDreuci,在薩夫河上),這些布魯西人在另一個叫巴圖的人的率領下立即向瑟米爾姆(Sirmium)進攻。

    A.卡西納·塞維魯斯(A.CaecinaSeverus)和色雷斯王羅米塔西斯(Rhoemetalces)在伊利裡亞總督M.瓦裡魯亞斯·麥薩拉·麥薩裡努斯(M.ValeriusMessallaMessalinus)不在任的情況下,急速率兵西征,在德拉夫河(theDrave)上擊敗布魯西人。

    但後來潘諾尼亞和達爾馬特人聯合占領了一個威脅瑟米爾姆的據點,而卡西納卻無法從這裡将他們趕走。

    同時提比略和麥薩裡努斯抵達西斯西亞(在薩夫河上遊)。

    保衛西斯西亞對于意大利的安全是極為重要的。

    麥薩裡努斯的主力由波希米亞向南強行推進。

    經過一次挫敗之後,他在極為不利的形勢下擊敗了潘諾尼亞的巴托。

     當時提比略占據西斯西亞,卡西納·塞維魯斯則占據了瑟米爾姆。

    與當時(公元6年)東方發生的騷亂遙相呼應,密西亞也受到達西亞人和薩爾馬特人的侵犯(128)。

    在這種情況下,西斯西亞和瑟米爾姆這兩個地方對于控制潘諾尼亞的局勢是至關重要的。

    與此相類似的另一個戰例(公元13年),卡爾波尼亞斯·波索本來可以率軍由小亞細亞開往巴爾幹,但卻由于伊桑裡亞人戰争而使部隊無法調動。

    同樣,卡西納也不得不率領他的軍團從瑟米爾姆撤出,以将達西亞和薩爾馬特的入侵者從他的省份中趕出去。

    這次新的複雜戰争的結果是達爾馬特人得以肆意踐踏這片國土,并使騷亂擴展。

    相反,提比略卻隻能聽之任之,束手無策。

     公元7年,提比略得到來自意大利的援軍&mdash&mdash第一支是維裡亞斯·帕特庫魯斯率領的大軍。

    當多瑙河彼岸的入侵尚未再次發生,而伊索裡人已被平定,卡西納·塞維魯斯同M.普勞梯亞斯·西爾萬努斯率領的、由小亞細亞開來的兩個軍團一起再次向西進軍。

    在開往西西亞途中,卡西納遭到那兩個巴圖的進攻,損失慘重,盡管他最終還是同提比略會合了。

    公元8年,多瑙河聯盟發生内讧,這對羅馬人十分有利。

    潘諾尼亞人在巴錫努斯河(theBathinusR.,也可能是波斯尼亞河theBosinaR.)放棄了武裝。

    達西提亞特的巴圖懷疑潘諾尼亞的巴圖要叛變,于是将後者殺死,并退入達爾馬提亞東南部的山區。

    公元9年,三支大軍聯合進攻,以圖撲滅這次叛亂。

    由提比略領導的後期戰争矛頭是針對達西提亞特人和皮魯斯特人的。

    該年初,被任命為達爾馬提亞(伊利裡亞)總督的C.維比亞斯·波斯土姆斯被留下&ldquo以完成對其餘地區的征服&rdquo(129);維裡亞斯補充說,波斯土姆斯的成就是和盧西亞斯·阿普羅瓦亞斯共同取得的。

     瓦魯斯的失敗 公元9年 先後于公元前8年和公元5年被提比略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在切魯西人頭領阿米尼亞斯(Arminius)(130)領導下起兵反叛,這時多瑙河和德拉瓦河以南的各民族剛剛被&ldquo撫平&rdquo。

    當時在羅馬占領的土地上也發生了起義。

    值得一提的是阿米尼亞斯已在羅馬軍中服務,并被授予羅馬公民的榮譽。

    這次起義是以向羅馬三個軍團發起進攻的形式開始的。

    該三軍團系由P.奎克梯裡亞斯·瓦魯斯(P.QuinctiliusVarus)領導,于公元9年夏天駐紮在切魯西人領土上的。

    瓦魯斯戰死,軍隊也被殲滅。

    他的頭顱被砍下送到馬羅波杜斯那裡。

    日耳曼人攻克了萊茵河東岸除阿裡索以外的所有羅馬人的工事要塞。

    起義隊伍次年便從阿裡索(Aliso)撤走了。

    在瓦魯斯全軍潰敗的緊急情況下,提比略重新操持了萊茵河地區的事務。

     馬羅波杜斯當時仍控制着他的王國。

     (十三) 帕西亞和亞美尼亞 公元10~18年 由奧古斯都派往帕西亞并于公元8年以前就當上國王的沃倫内斯,并不受帕西亞的某些貴族的歡迎,這種不滿情緒招緻了密底亞的阿塞拜疆王阿塔巴努斯率軍入侵。

    但大多數帕西亞人還是站在沃倫内斯一邊的,阿塔巴努斯被擊潰了。

    但密底亞王第二次進攻終于得勝。

    沃倫内斯脫險逃往塞琉古,并在那兒維持自己的統治,直到公元11年。

    盡管他可能曾有幾個月的時間沒能守住城池(公元11~12年間),他在塞琉古的鑄币仍發行到公元12年。

    以後他逃往亞美尼亞,具體時間不詳(131)。

     亞美尼亞人對艾拉托的統治感到厭倦了,但當他們将她驅出國境後(似在公元11年),卻使國家陷入了無政府狀态,&ldquo動蕩不定、分崩離析的人民,與其說是解放了,倒不如說變成了一群無首領的烏合之衆。

    于是他們将流亡的沃倫内斯擁立為王&rdquo(132)。

    約在公元11年或公元12年,沃倫内斯到亞美尼亞避難,但由于奧古斯都之死,這個國家似乎一直沒有一個國王。

    不過,當沃倫内斯遣使到羅馬以求得到讓他當國王的任命時,卻遭到提比略的拒絕。

    阿塔巴努斯(Artabanus)也反對沃倫内斯的要求。

    當被他驅逐的敵手在王國的北部得以立足時,他發動了一場威脅性的戰争。

    羅馬也卷入了這場戰争。

    叙利亞總督Q.卡西裡亞斯·麥特路斯·克裡梯庫斯·西拉努斯(Q.CaeciliusMetellusCreticusSilanus)迫使沃倫内斯退入羅馬境内(公元16年),這使亞美尼亞再次淪為無政府狀态。

     公元17年,在提比略操縱下,元老院的目光轉到局勢動蕩不安的亞美尼亞地區,同時還有卡帕多西亞、柯馬吉尼、西裡西亞、叙利亞和朱底亞。

    提比略又撤換了克裡梯庫斯·西拉努斯,另派日曼尼庫斯(Germanicus)去恢複秩序。

    公元18年,日曼尼庫斯進入亞美尼亞,并在阿塔克薩塔将王冠授予蓬塔斯的波萊摩(Polemo)之子塞諾(Zeno)(133)。

    公元19年,日曼尼庫斯死于叙利亞。

    不久,在Cn.卡爾波尼亞斯·波索和Cn.森梯亞斯·薩特尼努斯之間爆發了争奪這個省份統治權的戰争,結果皮索戰敗,被俘送往羅馬(134)。

     多瑙河和萊茵河前線 公元10~20年 公元12年,達西人奪取了多布羅加的阿吉蘇斯(Aegissus),該地屬色雷斯王羅米塔爾西斯(Phometalces)所轄。

    在巴布裡亞斯·維特裡亞斯(PubliusVitellius)為首的羅馬軍隊支持下,這座城又為色雷斯人奪回(135)。

    公元14年,奧古斯都死後,色雷斯人爆發了戰亂。

    萊斯庫波裡斯(Rhecuporis)之兄羅米塔爾西斯死後,他奪得了色雷斯的北部領土。

    由于人們對他頗多微詞,使這次戰争的性質很難說清。

    根據塔西圖的看法,&ldquo萊斯庫波裡斯得知王位易人後,他便派遣部隊過境掠奪,破壞設防,播下戰争的種子&rdquo&mdash&mdash這些行動是針對他的侄子柯提斯(Cotys)的。

    柯提斯繼承了他父親領地中較繁榮富庶的那一部分(136)。

    公元15~16年冬,達西亞人再次侵入多布羅加,攻占了特羅斯密斯(Troesmis),該城又為萊斯庫波裡斯和L.波姆龐尼亞斯·夫拉庫斯(L.PomponiusFlaccus)的聯軍奪回。

    在談到這支軍隊時,奧維德(Ovid)說,除了光複特羅斯密斯外,他們還保衛了多瑙河沿岸,維持了密西的和平,并以武裝震懾了吉提人(137)。

     公元10年,提比略隻不過坐觀萊茵河的局勢,當時的情況讓他很滿意。

    日耳曼人方面有了一些新活動,大概是對此做出的反應,在日曼尼庫斯參與之下,他率軍渡過萊茵河,開進日耳曼(138)。

    公元12年,他仍從事于&ldquo日耳曼&rdquo戰争,直到公元13年初,才得以慶祝戰勝潘諾尼亞人和達爾馬特人。

    公元13年,萊茵河事務交給了日曼尼庫斯領導,他是奧古斯都派去&ldquo撲滅戰火餘焰&rdquo的(139)。

    提比略被調往伊利裡亞。

    他已經出發赴職,途中卻由于傳來奧古斯都臨終的消息,并出于對帝國統治權的關切,他領兵折回(140)。

     公元14年8月奧古斯都死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發生了軍事叛亂。

    塔西圖說,這些叛亂隻是由于帝位易主而發(141)。

    提比略之子德魯蘇斯(Drusus)成功地控制了多瑙河的局勢。

    日曼尼庫斯在萊茵河的處境并不妙,但他在困難之中使局勢恢複安定。

    然後,他率12000軍士渡河襲擊馬爾西人(theMarsi)。

    他的進攻大概缺乏口實,在劫掠這個國家時,他摧毀了塔姆發納(Tamfana)祭壇。

    羅馬軍隊在撤回途中,遭到布魯克特裡人、土班人和烏西皮人的攻擊(142)。

     公元15年,日曼尼庫斯得悉阿米尼亞斯和他嶽父、切魯西人頭領塞吉斯特(Segesters)之間發生糾葛,于是他抓住這個機會向日耳曼人進攻(143)。

    戰争是從緬因茨(Mainz)和維特拉(Vetera)兩大軍營開始的。

    戰争中恰提人臣服,馬爾西人被擊敗,而被阿米尼亞斯圍困的塞吉斯特終于得到營救。

    這使切魯西人和鄰近的部族合力支持阿米尼亞斯。

    日曼尼庫斯将他的軍隊分為三個師團渡過埃姆斯河(theEms)。

    這時局勢發生了變化,隊伍在埃姆斯河和利珀河之間倒是所向無阻,但随後就不太順利了,甚至在返回萊茵河的途中遭到嚴重挫折。

     日曼尼庫斯為了準備進行公元16年的戰争,建造了一大批戰艦。

    當這支艦隊在巴塔維(Batavi)的島上集結時,恰提人受到一次襲擊。

    日曼尼庫斯率6個軍團去奪回利珀河上的一個據點。

    經過以上初步準備之後,日曼尼庫斯率領8個軍團和後勤部隊乘船開往埃姆斯河口,并由這裡向威悉河地區進發。

    在那裡他與阿米尼亞斯兩次交戰,将他擊敗。

    在返回萊茵河的航程中,羅馬艦隊由于失事而造成巨大損失。

    日耳曼人因此決心卷土重來,并派了C.西裡亞斯·卡西拉·拉古斯(C.SiliusCaecinaLargus)重犯恰提人。

    日曼尼庫斯隻得又向馬爾西人進攻。

     公元16年的戰争結束後,日曼尼庫斯受提比略的邀請回到羅馬,接受了對他取得戰争勝利的慶功。

    之後,他又被派往東方,以解決那裡幾個省份和亞美尼亞發生的問題。

     馬羅波杜斯王國之滅亡 依塔西圖記載,當日曼尼庫斯撤回時,提比略曾說,&ldquo切魯西人和其他叛亂部落既然已經遭到羅馬的報複,那麼就讓他們自己去内讧吧&rdquo(144)。

    這顯然是對往事所做的回顧。

    但當阿米尼亞斯和馬羅波杜斯之間爆發戰争時,羅馬軍隊卻幾乎沒從日耳曼撤回一兵一卒。

    公元17年,賽姆農人和朗哥巴底人廢棄了馬可曼尼人的國王而并入切魯西。

    相反,阿米尼亞斯的叔父茵圭麥魯斯向馬羅波杜斯發起攻擊。

    這兩個頭領的軍隊打了一場一般性的戰争,地點大緻在薩勒河(theSaale)一帶。

    戰後,馬羅波杜斯撤回到波希米亞,接着向提比略求援,未果。

    不過皇帝還是派他的兒子德魯蘇斯到了潘諾尼亞前線(145)。

     公元18年或公元19年,一個被馬羅波杜斯流放後逃往哥特人(theGoths)那裡避難的年輕人卡圖阿爾達(Catualda)帶領一支勁旅侵入馬可曼尼人領土,并赢得貴族對他的支持。

    他奪取了王宮和附近的要塞,獲得馬可曼尼國王長期珍藏的全部财寶。

    被其臣民抛棄的馬羅波杜斯跑到諾裡克姆(Noricum),在德魯蘇斯的庇護下避難。

    提比略在拉文納(Ravenna)給了他一塊封地,他在那裡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18年(146)。

     馬羅波杜斯被驅逐後,公元19年阿米尼亞斯企圖在切魯西人中建立一個王國以替代馬可曼尼人的國家。

    可是他&ldquo在受到武裝進攻并且在複雜的形勢下艱苦奮戰時,卻由于他的親戚們的出賣而失敗&rdquo(147)。

    約公元20年,卡圖阿爾達又被赫爾門杜裡人王維比裡亞斯(Vibilius)趕過多瑙河,繼而被提比略派往弗雷儒斯(Frejus)。

    這個地方位于加利亞·納爾波楞西斯(GalliaNarbonensis)。

    他的屬下和馬羅波杜斯的士卒則被送過多瑙河,安置在馬爾赫河(MarchR.)和庫蘇斯河(CususR.)之間的一個誇提人(theQuadi)部落首領瓦尼亞斯(Vannius)的屬地上。

    塔西圖說,德魯蘇斯任命瓦尼亞斯為蘇比人(馬可曼尼和誇提人)的國王(148)。

    公元20年5月,德魯蘇斯受到了隆重的歡迎。

     (十四) 色雷斯和高盧的戰亂 公元21~28年 在提比略統治的早期,在羅馬統治的地區發生了許多戰亂。

    塔西圖将這些戰亂的發生歸咎于地方政府的嚴酷政策。

     公元21年,柯拉雷特人(theCoelaletae)、奧德裡薩人和狄依人(theDii)爆發起義,并在菲利波普利斯(Philippopolis)包圍了色雷斯的羅米塔爾西斯(RhoemetalcesⅡ)。

    起義為帕布裡亞斯·維拉尤斯(PubliusVellaeus)所平息。

    塔西圖說,&ldquo無論是戰争還是沖突,羅馬人都得以随心所欲地屠戮這些半武裝的人們以及難民,而他們自己卻滴血未流&rdquo(149)。

    公元25年,密西亞總督C.波佩斯·薩賓努斯(C.PoppaeusSabinus)摧毀性地打擊了色雷斯山區的一些部落,因為他們拒絕&ldquo派出精壯男子參加我們的隊伍&rdquo(150),勝利者因此受到慶功大獎。

     公元21年,高盧發生起義,特雷維裡人和埃德維人的起義最為壯大。

    領袖是朱裡亞斯·弗羅魯斯(JuliusFlorus)和朱裡亞斯·薩克羅維爾(JuliusSacrovir),據說起義是因為橫征暴斂、債台高築和高利盤剝引起的。

    C.西裡亞斯·卡西納·拉古斯經過許多波折才平息了這次暴動(151)。

    公元28年,弗裡西人因為一個百人隊隊長奧勒尼亞斯(Olennius)領導的貢稅機構的問題而發生起義。

    他們擊敗了統領下日耳曼軍團的盧西亞斯·阿普羅尼亞斯(LuciusApronius)而獲得獨立(152)。

     公元21~28年間的起義并沒有與羅馬直接相關的東方的騷亂作背景,但可以說,在阿塔班努斯三世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帕西亞境内發生過内戰。

    阿塔班努斯三世建立自己王室的局勢十分緊張,以緻他不得不與攻占了尼西比斯的流寇達成妥協,并清剿了他女婿當總督的省份。

    這個流寇組建的政權居然獨立地存在了15年(153)。

     (十五) 帕西亞、亞美尼亞和羅馬 公元34~37年 由于阿克塔西亞斯之死,造成了亞美尼亞王位的空缺。

    公元34年,帕西亞阿塔班努斯三世派他的兒子阿薩西斯(Arsaces)去奪王位,繼而又進攻卡帕多西亞(154)。

    這時兩個富豪辛納西斯(Sinnaces)和阿布杜斯(Abdus)蓄謀反對阿塔班努斯。

    他們派出說客到提比略那裡去要求派遣一位在羅馬的帕西亞王子擔任反抗運動的首領。

    提比略便先後派弗雷茨(Phraates)和阿塔班努斯同宗的梯裡代茨(TiridatesⅢ)去争奪帕西亞王位,并将東方事務委托給魯西亞斯·維特裡亞斯(LuciusVitellius)管理。

    公元35年,在羅馬政府援助下,伊伯利亞王、法拉斯曼内斯(Pharasmanes)的兄弟米特拉達悌(Mithridates)侵入亞美尼亞,攻占阿塔克薩塔,而阿薩西斯的被謀殺則促成了他的這一勝利。

    阿塔班努斯立即派出他的另一個兒子奧羅德斯(Orodes)率軍進攻伊伯裡亞人。

    而法拉斯曼内斯則與阿爾巴尼亞人結成聯盟,而且&ldquo使薩爾馬特人經由裡海之路以迅雷之勢推進到亞美尼亞&rdquo(155)。

    在這一支持下,伊伯裡亞人擊敗了奧羅德斯(公元36年)。

    于是阿塔班努斯&ldquo發動了全國的力量&rdquo投入戰争。

    這時維特裡亞斯則在準備侵入美索不達米亞,阿塔班努斯又不得不從亞美尼亞戰争中撤出。

    同年(公元36年),在帕西亞境内,辛納西斯(Sinnaces)和他父親阿布達吉西斯(Abdageses)計劃得逞。

    他們将梯裡代茨擁上王位,驅逐了阿塔班努斯。

    後者逃到西徐亞邊境,招募了達黑人和薩卡斯人。

    當年年底前,他便領軍打了回去。

    梯裡代茨逃往叙利亞。

    公元37年,維特裡亞斯恢複了和平局面。

     公元36年,納巴提亞人王阿裡塔斯四世(AretasⅣ)擊敗加裡克利(Galilee)和波拉亞(Peraea)地方長官赫羅德·安梯帕斯(HorodAntipes)。

    提比略命叙利亞總督路西亞斯·維特裡亞斯(LuciusVitellius)率兩個軍團進攻皮特拉。

    當維特裡亞斯正向南部進軍時,他得到提比略的死訊,便立即返回羅馬(156)。

     公元36年,維特裡亞斯發兵攻打陶魯斯山區(theTaurusMountains)中的西塔人(theCiatae)(157)。

     多瑙河和萊茵河前線 公元34~37年 蘇埃托尼亞斯說,在提比略統治末期,他聽任&ldquo亞美尼亞受到帕西亞人的侵擾,讓密西亞遭到達西亞人和薩爾馬特人的破壞,高盧諸省則仍為日耳曼人所占領&rdquo(158),這句話集中表達了羅馬民族的一貫經曆。

     觀察與評論 東西方事件的關聯 有關這一問題,上面已經詳細地羅列了一百年中已知的在羅馬帝國東部和北部邊疆上發生的入侵和戰争。

     為了避免誤解,這裡應指出,恺撒企圖對布勒比斯塔發動的戰争(公元前44年)及奧古斯都對馬羅波杜斯的戰争(公元6年)并非遏止蠻族的入侵。

    羅馬人之所以決心出戰是因為他們将達西亞人和馬可曼尼人諸國看成是對帝國安全構成威脅的政治勢力。

    同樣,公元前6年~公元9年潘諾尼亞人的起義和公元9年阿米尼亞斯領導的日耳曼人起義也不構成騷擾和入侵,因為起義發生在當時的羅馬境内。

    當然,公元21~25年間色雷斯和高盧的動亂及公元28年弗裡西人的起義也屬此類。

     因而可以說,這一段時間内,羅馬在多瑙河和萊茵河上進行的戰争都是始于蠻族的侵擾。

    自恺撒經營高盧起(公元前58年)至提比略死(公元37年)止,依文獻記載,每一次羅馬将領的出征邊塞部落,都是在受到這些部落直接挑釁的情況下進行的。

    當然這個論斷并不意味着帝國軍隊在戰争爆發以後所進行的防禦性戰争。

    當時的形勢恰如奧古斯都所雲,一方面他絕不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發動戰争。

    另一方面,他&ldquo将各個尚未臣服于我們的部族相鄰的所有省份的疆域都向前擴展了&rdquo。

    這個惹起事端在前,遭到征服在後的過程,便可解釋為什麼與邊塞地區特别是多瑙河地區騷亂有關的部落随時間推移而越來越少,并為其他民族所代替。

    另外應指出自公元前35~前33年奧克塔維安戰役之後,各民族的起義(如雅普德斯人)便不曾聽說了。

    自公元9年後,潘諾尼亞也不再被當做敵對民族而提及了。

     在曆史上,蠻族的入侵對羅馬的和平安定來說,是一種時而發生的、沒有意義的暴力行動,但卻有另外一層意義。

    從本書前面的叙述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那些蠻族侵擾僅僅是羅馬東部發生的戰亂的一種反映。

    當把帝國東部和北部邊境的戰争一件件地加以比較時,便可立即發現,在羅馬東部的戰争和多瑙河、萊茵河上蠻族暴亂中精确地包含着一個多次重複的規律。

    因此在研究恺撒、奧古斯都和提比略時期邊境戰事的曆史時,所考慮的&ldquo事件&rdquo并非發生在三四個相互隔離的地區且可以十分妥帖地、獨立成章地進行叙述。

    它們是一組相互聯系的事件,其中某些事件則直接表現為某一初始發生的騷亂的繼續。

    在上述時期中,羅馬東方發生的戰争沖突和騷亂,與多瑙河下遊及萊茵河地區的起義和入侵相關聯的事件,可能達二十次之多。

     研究這一百年間的曆史事件,不能指望可以在古典著作中發現的證據都具有相同的特點,或者隻要千篇一律地來一番調查便一定能得到這些證據。

    因此如果許多這類資料一時還得不到,特别是當尋找那些繼續發生在互不相聯系的廣大地區的某些具體戰争之後的許多争端的證據時,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考察研究。

    這是理所當然的。

    使人感到驚詫的倒是,每一次戰例中,都在許多(如果不是所有的)地方表現出某種相同的特點(根據本書已經建立的模式),而且,除了羅馬軍隊占領地區的起義外,在上述時期内已知的羅馬帝國東部和北部邊塞地區的全部戰亂,都屬于這種類型。

    這樣看來,歐洲所有的戰争,沒有一次不與羅馬東方的戰争有聯系。

    羅馬東方的戰争,也沒有一次沒有歐洲的騷亂相伴随。

    于是,研究蠻族不斷起義和入侵的背景所得的結果顯示,(公元前63年~公元37年)所有這些戰亂都是羅馬東方&mdash&mdash無論是博斯普魯斯、亞美尼亞或是北叙利亞&mdash&mdash發生的戰争的直接反映。

     東西方關系的紐帶&mdash&mdash黑海 如前所述,在恺撒、奧古斯都和提比略統治時期,歐洲的蠻族起義和入侵是羅馬帝國東部和東北部戰亂的内應,那麼,這些事件之間的關系如何呢? 研究這一問題應該指出,繼博斯普魯斯王國的沖突之後,多瑙河不止一次地發生戰争。

    那麼就不難看到這樣一條線索:亞速海地區的騷亂通過鄰近地區傳播到遠至密西亞一帶的地區。

    斯特拉波也說過(159),西徐亞人經由克裡米亞和第聶伯河地區、渡提拉斯河和多瑙河,強行占據了色雷斯人的居住地區。

    按照戰争導緻戰争的理論,則可認為南俄羅斯的戰争引起一系列的騷亂,這些騷亂終于使羅馬在萊茵河開展防禦性戰争。

    蠻族對羅馬國土的侵擾,最終導緻在各民族中傳播蔓延。

    這一觀念可以從馬庫斯·阿瑞裡亞斯的經曆中得到支持。

    &ldquo一些部落被另一些遠方來的蠻族驅趕敗退。

    &rdquo由此可看出,這些一片片的蠻族土地總是斷斷續續地、位置不定地受到攻擊,一直到馬斯塔尼人、潘諾尼亞人和日耳曼人越過羅馬邊境為止。

     但是,若以上述規律去描繪公元前17~前8年間博斯普魯斯王國戰争的局勢卻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當時博斯普魯斯人的敵對行動不是針對南俄羅斯民族,而是針對蓬塔斯的波萊摩的,他是羅馬政府特派的官員。

    所以若把博斯普魯斯内戰照例歸結為與多瑙河和萊茵河上的起義有關時,那就很難把這個内戰視為&ldquo遠方來的蠻族&rdquo挑起的騷亂和戰争。

    而當羅馬東方根源性的戰亂發生于亞美尼亞以及後來在遠離蠻族暴亂的裡海沿岸的另一地區也發生這種根源性戰亂時,這種看法就顯得難以成立了。

    因此,蠻族部落對帝國的歐洲邊境的攻擊,不能以那種由某個最初的動亂開始,再由一個部落到另一個部落地波及而來的說法來解釋。

    同樣,對這個現象的一種可以接受的理論,必須是那種能夠正确無誤地對發生于羅馬東方和歐洲的、波及許多不相鄰地區居民的相關戰亂事件做出說明的理論,在如此非常的要求之下,如果不是有關米特拉達悌大帝帝國的資料十分豐富的話,解決這個問題就會變得十分棘手。

     米特拉達悌帝國(160)的範圍,首先有黑海東南岸上的蓬塔斯王國,其次是包括菲西斯河流域盆地的高加索人南部的柯爾奇斯,再次是博斯普魯斯王國,它包括克裡米亞、塔曼半島和亞速海東岸直到頓河口一帶地區。

    米特拉達悌的統治還通過與他女婿梯格蘭占據的亞美尼亞的結盟而遠達上述地區之外:有從黑海西岸色雷斯的自奧爾比亞到阿波羅利亞的希臘城邦,有喀爾巴阡山東線的南俄羅斯部落,尤其是巴斯塔尼人,還有多瑙河地區的民族,且似乎一直包括了西邊的斯柯狄西人,他們位于薩夫河和多瑙河交彙處一帶地區。

    狄奧對米特拉達悌在巴爾幹的影響表示了特别的注意,他說在米特拉達悌的挑唆下,色雷斯人有一次&ldquo侵犯了伊皮魯斯和這個國家的其餘部分,一直到多多納,甚至洗劫了宙斯神廟&rdquo(161)。

     這個變幻不定的帝國的統一,完全建立在黑海的商業貿易上(162)。

    波裡比亞斯(此人死于米特拉達悌就任蓬塔斯王的前一年)曾說:&ldquo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基本上都是蓬塔斯人提供的。

    &rdquo(163)不過,他的這一說法未能體現出米特拉達悌統治的各個國度的不同情況和要求。

    在蓬塔斯王國,其國都辛洛普便是&ldquo那一帶最值得注意的一個城市&rdquo(164)。

    它通過海路,西與色雷斯并經過色雷斯博斯普魯斯人與羅德島(Rhodes)、德洛(Delos)和阿蒂卡(Attica)甚至與埃及進行貿易往來,東與阿米蘇斯(Amisus)、特拉皮祖斯和菲西斯等港口聯系,北則與刻赤海峽的潘提卡帕尤姆和法納戈裡亞及布格河(theBug)口上的奧爾比亞進行交往。

    由陸路,辛洛普這座城市通過一條古老而繁忙的道路與西裡西亞的塔爾蘇斯(Tarsus)聯系,又經另一條路線與&ldquo一個亞美尼亞人的重要貿易市場&rdquo(165)柯馬納·蓬提卡(ComanaPontica)進行交往。

    而與阿米蘇斯、特拉皮祖斯保持聯系的柯馬納則從那條由中亞經帕西亞、密底亞和亞美尼亞的著名商路上輸入所需的商品(166)。

    柯爾奇斯的菲西斯是東方貿易兩個輸出口岸的一個,東方來的商品由此沿庫拉河(theKura)而上,直到其發源地,然後經東路過山脈,到達菲西斯河谷,順流而下,直至黑海。

    柯爾奇斯的生産力十分發達。

    這個國家礦藏豐富,有金、銀、鐵、銅等礦藏,還能生産&ldquo造船所需的一切&rdquo,當地居民甚至以其紡織業而遠近聞名(167)。

     博斯普魯斯王國的地位也十分顯要。

    首先因為它是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地區以及羅馬軍隊在亞美尼亞作戰時的糧食基地。

    這個國家的首都兼主要港口就是潘提卡帕尤姆,它位于海峽的克裡米亞沿岸;在東岸的法納戈裡亞,則成為另一個商業中心。

    其次是商品&ldquo經亞速海和北岸的蠻族國家轉運入此地&rdquo,頓河上的塔納斯&ldquo鄰近潘提卡帕尤姆&rdquo,&ldquo是蠻族最大的商埠&rdquo,它是亞洲和歐洲遊牧部落的貿易市場。

    運輸幹線則是頓河&mdash&mdash蠻族的奴隸、皮毛等商品&ldquo在這裡交換文明生活所需的衣物、酒及其他東西&rdquo(168)。

     塔納斯與&ldquo歐洲人&rdquo的貿易并不比與亞洲蠻族的貿易少,不過這個城市被蓬塔斯的波萊摩所毀。

    也許由此之後,羅馬政府(于公元前14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