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恺撒 奧古斯都 提比略

關燈
元前39~前38年才被破壞這一重要情況考慮在内,從以上西塞羅的這一段重要講話中可以看出,恺撒雇傭的日耳曼騎兵當時已經将萊茵河彼岸各部落中的好戰之邦一掃殆盡(44),同時也扣留了部分人質,為留在故園的人民安分守己提供了保證。

     (五) 羅馬人和帕西亞人 公元前40~前38年 在準備對安東尼和奧克塔維安發起戰争的過程中,卡西烏斯派Q.拉比耶努斯(Q.Labienus)到帕西亞求援。

    在共和體制崩潰時,公元前42年,拉比耶努斯正流亡于帕西亞。

    但在公元前41年,他說服了帕西亞王奧羅德去征服叙利亞。

    該年末或次年初,拉比耶努斯和奧羅德的兒子帕柯魯斯率領一支軍隊渡過幼發拉底河(45),不久即擊敗叙利亞省總督德西迪亞斯·薩克撒(DecidiusSaxa)。

    奪取叙利亞之後,拉比耶努斯和帕柯魯斯兵分兩路;後者掉頭南下進入巴勒斯坦(Palestine),前者則占領西裡西亞(Cilicia)、小亞細亞,直到呂底亞(Lydia)和愛奧尼亞一帶。

     公元前39年春,安東尼派遣P.文提狄亞斯·巴蘇斯(P.VentidiusBassus)出戰拉比耶努斯及帕西亞人。

    這次戰鬥是在西裡西亞邊境上進行的。

    文提狄亞斯神速地大破拉比耶努斯。

    拉比耶努斯軍隊倉皇潰逃,他本人也陣亡。

    這一年,文提狄亞斯收複了西裡西亞,擊敗了帕西亞人,恢複了在叙利亞的羅馬政府。

    公元前38年,帕柯魯斯又集結了一支新軍,再渡幼發拉底河,但是在京達魯斯(Gindarus)附近的一次向文提狄亞斯的進攻中,他兵敗身亡。

    同年末,安東尼親自率軍包圍并占領了沙摩薩塔(Samosata),曾有一些潰散的帕西亞人逃到這裡向柯馬瓊(Commagene)的安提俄庫斯一世(AntiochusⅠ)尋求避難。

     公元前38年或前37年,奧羅德二世被其子弗雷茨四世(PhraatesⅣ)所殺,帕西亞境内陷入大亂(46)。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40~前38年 公元前40年,L.馬爾西亞斯·森索裡努斯(L.MarciusCensorinus)率六個軍團擊潰侵入馬其頓境的帕塞尼人(47)。

    可是公元前39年,帕塞尼人東山再起,C.阿西尼亞斯·波裡奧(C.AsiniusPollio)率領十一個軍團前去擊敗并降服之(48),随後該軍又向達達尼人開戰。

    在西方,公元前40年,依阿普德斯人摧毀波拉(Pola)城(49)。

     當安東尼于公元前39年因帕西亞戰争東進時,奧克塔維安則向局勢很糟的高盧進發(50)。

    該年底,由于意大利局勢的變化,使他不得不返師。

    他将M.維普桑流斯·阿格裡帕(M.VipsaniusAgrippa)留下繼續同阿基坦尼人(theAquitani)作戰。

    阿格裡帕于公元前38年獲勝。

    公元前38年冬,阿格裡帕率軍反擊侵入羅馬領土的日耳曼部落。

    在驅逐日耳曼人時,&ldquo羅馬人第二次渡過了萊茵河作戰&rdquo(51)。

    可能就是在這次戰後,阿格裡帕将烏比人安置在萊茵河左岸的科隆附近。

    塔西圖曾說:&ldquo在他們的誠意得到證明之後,他們就被安頓在那裡,但隻是讓他們負責守衛這個河岸地區的安全,以防外敵進擾,并非讓他們在此接受監管。

    &rdquo(52) (六) 羅馬人和帕西亞人 公元前37~前33年 在準備同帕西亞的戰争以前,安東尼于公元前37年派P.卡尼狄亞斯·克拉蘇(P.CanidiusCrassus)進軍亞美尼亞。

    他征服了亞美尼亞人,并迫使阿塔瓦斯德一世加入了他的同盟。

    公元前36年,他繼而進攻高加索山以南的民族,擊敗了依比利亞(theIberians)王法納巴蘇斯(Pharnabazus),并在他的參與下擊敗阿爾巴尼亞王佐伯(Zober)。

    公元前36年,安東尼由祖格馬(Zeugma)出發,向北挺進到亞美尼亞的卡拉納(Carana),又率領十萬大軍開入密底亞·阿特洛巴梯恩(MediaAtropatene,即阿塞拜疆&mdash&mdash譯注),并圍困了其都城弗雷斯帕(Phraaspa)。

    不過安東尼在途中有些過于急躁,他派奧皮亞斯·斯塔梯安努斯(OppiusStatianus)負責在後押運裝載攻城器械的300輛辎重車,而他卻在沒有炮械的情況下對弗雷斯帕進行毫無成效的攻堅。

    後來,帕西亞人襲擊了奧皮亞斯的辎重車隊,緻使羅馬軍隊狼狽潰逃(53)。

     公元前35年,安東尼感到必須派出在叙利亞的馬庫斯·梯梯亞斯(MarcusTitius)的軍團去攻打塞克斯圖斯·龐皮尤斯(SextusPompeius),因為後者在西西裡被奧克塔維安打敗之後,又在小亞細亞建立了政權。

    梯梯亞斯在弗裡吉亞(Phrygia)俘虜了塞克斯圖斯,并将他處死(54)。

     公元前34年,安東尼再度率軍進入亞美尼亞。

    這次他挺進阿塔克薩塔,在那裡俘獲了阿塔瓦斯德。

    安東尼罪之以圍攻帕西亞失利而将他關進監獄。

    同時,他對阿塞拜疆王要求結盟表示歡迎。

    公元前33年,安東尼由亞美尼亞班師,并開始準備對奧克塔維安進行戰争,終于在阿克提亞姆(Actium)将他擊敗,從而結束了這場戰争。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36~前33年 公元前36年,奧克塔維安同塞克斯圖斯·龐皮尤斯的戰争結束了。

    公元前36~前35年冬,在對羅馬進行了短期訪問之後,奧克塔維安懷着涉足非洲的企望,回到西西裡。

    這時,他得悉一度處于戰亂狀态的薩拉西人(theSalassi)、陶裡西人、裡波尼人和雅普德斯人已經公開反叛,甚至已經在劫掠意大利了。

    他便将征服非洲的計劃交給别人去執行,自己則奔赴伊利裡亞(55)。

     伊利裡亞戰争之初,奧克塔維安派出一支由C.安提斯提亞斯·維圖斯(C.AntistiusVetus)率領的軍隊去攻打薩拉西(56),派另一支由阿奎利亞來的隊伍攻打陶裡西,并指示他們要占領這個國家,一直到艾莫納(Emona)一帶。

    他本人則取道特爾捷斯特和賽尼阿(Senia)去進攻雅普德斯。

    他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開進了摩奈提姆(Monetium)、阿萬都(Avendo)和阿諾皮亞姆(Arupium)這三個位于賽尼阿東部的雅普德斯重鎮。

    特爾彭努斯(Terponus)則在一戰大敗之後向他投降。

    他們最關鍵的一個要塞地麥土魯姆(Metulum)也被攻克并遭拆毀。

    在這次戰鬥中奧克塔維安受了傷。

    麥土魯姆的攻克為争奪薩維河(theSave)谷的戰役開辟了道路。

    那裡首當其沖的據點是西斯西亞(Siscia),雖然潘諾尼亞人向那裡的守軍派出增援力量,但它還是失陷了。

    福費亞斯·傑米努斯(FufiusGeminus)的羅馬軍隊攻占了這座城。

     公元前34年,在高盧的奧克塔維安獲悉,一些新征服的民族和達爾馬特人發動了起義,西斯西亞的居民趕走了傑米努斯和他的軍隊。

    不過當奧克塔維安趕到西斯西亞時,傑米努斯已經鎮壓了薩維阿地區的叛亂,M.維普桑流斯·阿格裡帕已向達爾馬特人開戰。

    于是奧克塔維安向南進攻達爾馬特人國土,直搗普羅摩那,占領了辛洛底姆,包圍了塞托維亞(Setovia)。

    取得累累戰果之後,他将作戰任務交給了T.斯塔梯流斯·陶魯斯(T.StatiliusTaurus),而他自己則返回羅馬。

    公元前33年初,奧克塔維安又回到達爾馬特。

    這時塞托維亞的保衛者由于饑餓而被迫投降。

    這場戰争終于結束。

     羅馬史學家們對于奧克塔維安的伊利裡亞戰争記載很多,使它和同時代發生的安東尼在東方的戰争處于平等均衡的地位。

    把這兩個戰争相提并論,是為了證明正當羅馬向帕西亞進攻以實施恺撒計劃的同時,恺撒由于決心滅掉布勒比斯塔王朝而向伊利裡亞大舉進攻&mdash&mdash雖然布勒比斯塔政權已經于公元前44年瓦解而奧克塔維安并未涉足達西亞。

    因意大利北部各民族的起義,使公元前35年的戰争顯得十分重要,而比奧克塔維安發起這場戰争的誘導因素更直接、更重要的一點是強調這場戰争(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可以使同期發生于歐洲的其他事件顯得無足輕重。

    公元前35年的戰争之後,奧克塔維安被迫于公元前35~前34年的冬天越過阿爾卑斯山(57)。

    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既然他赴高盧的另外幾次曆程都是因為那裡發生了入侵或起義,那麼就有一切理由相信,這些動亂在公元前35年對高盧構成了威脅。

    再者,雖證據尚不足,但大約在同一時期,多瑙河下遊很可能發生過騷亂。

    應該看到,最經常騷擾馬其頓邊境的民族是比錫人和巴斯塔尼人。

    阿庇安在闡述伊利裡亞戰争時指出,戰争爆發的可能性不僅與達西亞人有關,還與巴斯塔尼人有關。

    他還說到比錫人對奧克塔維安的屈從聽命(58)。

    奧克塔維安在伊利裡亞曾苦心經營過對巴斯塔尼的征戰。

    考慮到當時的環境,這是十分可能的,而且完全可以作為多瑙河下遊地區發生戰亂的證據。

    公元前35年,馬其頓還是在安東尼的轄區裡,盡管他本人陷于同帕西亞和亞美尼亞的戰争冒險之中,而在阿庇安的著述中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出,奧克塔維安關注着馬其頓前線的形勢。

    雖然這一地帶是在安東尼境内,但留下戍邊的兩個軍團卻不受他的節制。

     (七) 帕西亞人和亞美尼亞人 公元前32~前24年 安東尼從亞美尼亞撤回,并未結束東方的反抗情緒。

    他剛一西撤,帕西亞的弗雷茨四世和亞美尼亞的阿塔克斯(Artaxes)就向安東尼的同盟、密底亞·阿特洛巴梯恩(阿塞拜疆)的阿塔瓦斯德發起了進攻。

    帕西亞軍初戰不利,但最終還是擊敗并俘獲了阿塔瓦斯德(公元前32年)(59)。

     同時在帕西亞也出現了反對弗雷茨的情緒。

    公元前31年,一個名叫梯裡代茨(Tiridates)的密謀分子篡權得逞,将弗雷茨驅趕出境。

    次年,這個流亡君主得到了西徐亞人的支持,返國複辟。

    梯裡代茨二世則出亡投奔叙利亞的奧克塔維安(60)。

    弗雷茨立即占領了阿塞拜疆,随後,他把亞美尼亞王位給了阿塔克斯(公元前30年)。

    這個新國王以族滅亞美尼亞全境内的羅馬人作為他登位的祭典。

     奧克塔維安并沒有立即對阿塔克斯采取什麼行動,隻是指命由帕西亞逃出去的阿塞拜疆的阿塔瓦斯德為小亞美尼亞王。

    不過,一定是在他的允諾之下,公元前27年梯裡代茨二世開始向美索不達米亞進攻,第二次試圖驅走弗雷茨四世,并大獲全勝,甚至在公元前26年和公元前25年發行了他的鑄币。

    但是以後他又被迫逃到叙利亞避難。

     同一時期,伽拉西亞(Galatia)王阿敏塔斯(Amyntas)正與托羅斯山裡好戰的霍曼内德人作戰。

    公元前25年,他戰敗被俘,被這些山裡人處死。

    其後奧古斯都吞并了迦拉西亞王國(61)。

     同在公元前25年,奧古斯都派埃流斯·伽路斯由埃及出發,去征服阿拉比亞·費利克斯(今也門)。

    伽路斯實際上是在公元前24年到達西南阿拉比亞的。

    不過此人一事無成,因為這個國家處于原始狀态,水源缺乏,他隻得退回(62)。

    在羅馬入侵阿拉比亞地區和當時造成這一入侵的形勢之間,可能存在着某種聯系。

    當時的情況是:叙利亞總督M.特倫梯亞斯·瓦羅(M.TerentiusVarro)率軍反擊進攻達馬斯庫斯的阿拉伯部落(63)。

     歐洲的事态 公元前31~前23年 東西方之間的戰争&mdash&mdash一方是安東尼和克雷歐帕特拉,另一方是奧克塔維安&mdash&mdash的最後階段是阿克提亞姆戰役(公元前31年)。

    馬其頓邊境上的各民族也參加了這次戰鬥。

    達西亞人加入安東尼一方。

    但是在阿克提亞姆戰役中,他們并未起什麼重要作用。

    這是因為&ldquo在他們内部發生了不和&rdquo(64)。

    布勒比斯塔的最重要的繼承人柯提索(Cotiso)也渡過多瑙河,但在一次記載不詳的戰争中被擊潰(65)。

     公元前29年,元老院下令關閉兩面神廟(TempleofJanus)的大門,&ldquo這象征着羅馬已經結束了一切戰争&rdquo,雖然實際上&ldquo各地仍然發生着數不清的騷亂&rdquo(66)。

    公元前30年,巴斯塔尼人軍隊渡過多瑙河,橫掃了穆西亞人、特利巴利人(theTriballi)和達爾達尼人的土地,又穿過希姆斯(Heamus),襲擊了登提裡特人。

    登提裡特王西塔斯(Sitas)是與羅馬結盟的。

    可是M.L.克拉蘇(67)&ldquo對馬其頓人毫不放在眼裡&rdquo。

    于公元前29年,率一支有四五個軍團的隊伍向入侵者發起攻擊,将他們趕過巴爾幹山脈,進入穆西亞。

    雖然克拉蘇一開始曾受到穆西亞人的抵抗,但他還是在塞布路斯河(theCebrus)和多瑙河交彙處擊敗了巴斯塔尼人。

    接着他掉頭對付穆西亞人,&ldquo除了極少數外,全部穆西亞人都被他降服了&rdquo。

    但在這一年晚些時候,他大敗于色雷斯人手下。

    公元前28年,巴斯塔尼人再渡多瑙河。

    但當他們重新向西塔斯和登提裡特人進攻時,又被克拉蘇擊敗。

    這位羅馬司令官決意要懲罰色雷斯人。

    他征服了馬底人(theMaedi)和色底人(theSerdi),盡管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其後,他以多布羅加的達西亞人國王為代價,抓住了一個機會,一直推進到多瑙河口。

    同年(公元前28年)鎮壓了穆西亞人的一次起義,完成了對馬其頓和多瑙河地區的征服。

     同一時期在高盧發生了起義,萊茵河前線燃起了戰火。

    約公元前29年,蓋烏斯·卡裡納斯(GaiusCarrinas)降服了莫瑞尼人及高盧東北部的其他部落,趕回了&ldquo渡過萊茵河參與戰亂&rdquo的蘇比人。

    同時,M.諾尼亞斯·伽魯斯(M.NoniusGallus)平息了一次特雷維裡人的起義,他們請日耳曼人來幫助他們(68)。

    公元前28年,M.V.M.柯文努斯(M.ValeriusMessallaCorvinus)在高盧擊敗阿奎塔尼人,接着又向薩拉西人發起進攻(69)。

     盡管取得了以上戰果,可是各地的戰亂依然數年不息,于是奧古斯都(70)來到了北阿爾卑斯山。

    據說他于公元前27年,後又于公元前26年曾準備涉足不列颠,但公元前26年和公元前25年兩年為征服西班牙的坎塔布裡人(theCantabri)和阿斯圖裡斯人(theAstures)就已經耗費了他的全部精力(71)。

    同在公元前25年,他派遣A.特倫梯亞斯·瓦羅·謬倫納(A.TerentiusVarroMurena)去攻打薩拉西人。

    瓦羅向薩拉西人領地的許多地方同時發起進攻,平息了他們的叛亂。

    打完最後一戰後,他将适戰年齡的男人統統賣為奴隸(72)。

    同一年(公元前25年),馬庫斯·維尼西亞斯(MarcusVinicius)渡過萊茵河&mdash&mdash這是第三個渡萊茵河的将領&mdash&mdash對某些日耳曼部落施行了一場報複性的征伐,因為這些部落俘虜并處死了羅馬商人(73)。

    公元前25年,兩面神廟再次關閉,當時正值龐培在位(74)。

     公元前22年,馬庫斯·普裡姆斯(MarcusPrimus)在元老院被指控他在擔任馬其頓總督時未經允許便向色雷斯的奧德裡賽人(theOdrysae)發動了戰争(75)。

    關于普裡姆斯任職期間的情況沒有更多的記載。

    他發動戰争的原因也不詳,隻是根據一般推測知曉,這次戰争發生于公元前23年。

     (八) 羅馬東方 公元前20年 公元前22~前19年間,奧古斯都在希臘和東方處理一些自公元前30年起就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

    他十分滿意地從帕西亞王手中恢複了克拉蘇在卡雷失去的控制和秩序。

    弗雷茨盡管遇到了困難,也付出了一些物質上的代價,但他仍感不無慶幸,因為他避免了預料會發生的帕西亞人的侵襲。

    奧古斯都于是将幼發拉底河邊區有關部落王國的領地加以重新分配。

    他又于公元前20年派遣提比略(Tiberius)(76)率一支從歐洲軍團中抽回的軍隊進入亞美尼亞,以解決與阿塔克斯的争端。

    但在提比略到達之前,亞美尼亞王已遭殺害,提比略遂将王權交給梯格雷恩二世(TigranesⅡ),使這個國家重新置于羅馬統治之下。

    後來奧古斯都曾揚言要使亞美尼亞成為他的一個省。

     多瑙河和萊茵河前線 公元前19年 公元前20年或前19年,巴爾幹山中的貝西人起義反抗色雷斯王萊斯庫波裡斯(Rhescuporis)。

    馬庫斯·羅裡亞斯(MarcusLollius)和萊斯庫波裡斯的叔父和監護人羅米塔西斯(Rhoemetalces)聯合鎮壓了這次起義(77)。

     在公元前19年末,潘諾尼亞戰争&mdash&mdash正如維裡尤斯·帕特庫魯斯(VelleiusPaterculus)所說的&mdash&mdash開始于阿格裡帕,時間是在馬庫斯·維尼西亞斯執政期内(公元前19年10月到12月),由此可推斷薩維河彼岸部落的一次入侵成了意大利混亂局面的禍根(78)。

     根據狄奧的記載,同一時期的高盧&ldquo不僅内部紛争不斷,而且外遭日耳曼人劫掠&rdquo(79)。

    奧古斯都派遣阿格裡帕去收拾殘局(時約公元前20年)。

    他解決了其内部的争端,恢複了萊茵河流域的和平,接着又平滅了一次西班牙坎塔布裡人的起義。

     (九) 博斯普魯斯王國 公元前17~前14年 在奧古斯都重新劃分羅馬東境的小王國時,他是否曾指定過一個叫斯克裡波尼亞斯(Scribonius)的博斯普魯斯王尚無法肯定。

    根據狄奧記叙,斯克裡波尼亞斯要求得到米特拉達悌·歐佩特(MithridatesEupator)的庇護,并宣稱他從奧古斯都那裡接收了這個王國。

    該情況大緻發生于阿桑德(當時已年逾九旬)授權由他的妻子黛娜米絲(Dynamis)攝政的時期。

    公元前17年,可能爆發了某些戰亂,阿桑德的臣民轉而擁護斯克裡波尼亞斯為王。

    阿桑德被迫自殺(80)。

    國王死後,黛娜米絲仍掌管國政(公元前17年或前16年),并與斯克裡波尼亞斯成婚。

    于是後者也實現了對博斯普魯斯的統治。

    當奧古斯都聞此訊後,便派阿格裡帕前往處理這一地區的事務(時約公元前17年末或16年初)。

     公元前16年,阿格裡帕到達小亞細亞,立刻派蓬塔斯王波萊摩一世(PolemoI)前往克裡米亞。

    博斯普魯斯人民聞此訊後,便處死了斯克裡波尼亞斯,但也抵抗了波萊摩,因為他們害怕他會成為他們的統治者。

    阿格裡帕的行動并未能使當地人民屈從于他(公元前16~前15年)。

    在公元前15年,阿格裡帕陷足于叙利亞和朱底亞。

    但這一年末以前,波萊摩由于不得不應付反對他的起義而回到愛奧尼亞,并着手準備向博斯普魯斯發起一次攻擊。

    公元前14年初,他派出一支艦隊前往辛洛普(Sinope),這一侵略威脅使得博斯普魯斯人屈服了。

    除了蓬塔斯國土之外,阿格裡帕又将博斯普魯斯交給了波萊摩治理,并且安排了他與黛娜米絲結婚,從而結束了這個王國混亂的經營。

    (公元前14年)&ldquo辛梅裡安的博斯普魯斯部落發生的起義被鎮壓了&rdquo(81)。

    這樣,阿格裡帕在完滿解決了黑海地區事務之後,他的勢力開始從辛洛普向四方大大擴展。

    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奧古斯都的話中反映出來:&ldquo巴斯塔尼人和西徐亞人,住在頓河兩岸的薩爾馬特人各部落的國王們,以及阿爾巴尼亞人、伊伯裡亞人和米底人的國王,都通過我們的使臣來和我們發展友好關系。

    &rdquo(82)公元前13年,阿格裡帕返回羅馬。

     多瑙河和萊茵河前線 公元前16~前14年 公元前16年,薩爾馬特人,估計是巴斯塔尼部落,渡過了多瑙河,但為盧西亞斯·蓋烏斯(LuciusGaius)(很可能是L.塔裡亞斯·盧夫斯L.TariusRufus)擊退。

    登提裡特人和斯科迪斯人(theScordisci)侵掠了馬其頓(若遇到反抗的話,也不見于記載)。

    達爾馬特人也舉行過一次起義,潘諾尼亞人和諾克裡人入侵伊斯特裡亞(Istria);他們都被伊利裡亞總督P.西裡亞斯·納瓦(P.SiliusNerva)擊敗。

    位于諾裡克姆及高盧以北的雷提亞人侵入了高盧和意大利一帶地區,并劫掠了通過阿爾卑斯山隘的商旅。

    溫德裡希人(theVindelici)起兵被L.卡爾普尼亞斯·皮索(L.CalpurniusPiso)由高盧出兵平定。

    卡姆裡(theCamunni)和維尼(theVennii)這些阿爾卑斯山的部落反對羅馬的兵變也都為塔裡亞斯所鎮壓(83)。

     關于L.塔裡亞斯·盧夫斯之名,見于RECA:李特靈:《萊吉奧》,第十二卷(1924年),1229頁;福拉斯:《穆西亞》,第十五卷(1932年),2371頁;格羅格:《塔裡亞斯》,3頁。

     公元前16年,在萊茵河彼岸,蘇加布裡人、烏希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俘獲了一些羅馬人并将他們處死。

    接着,在蘇加布裡人首領馬羅(Maelo)率領下,他們進入高盧,擊敗馬庫斯·羅裡亞斯,這次戰鬥使羅馬失去了它的第五軍團(84)。

    羅裡亞斯的失敗使奧古斯都震驚不已。

    他急忙和提比略趕到高盧。

    但當他到達時,蘇加布裡人及其盟軍早已撤離,局勢已趨平靜。

    提比略遂被指定掌管高盧事務(公元前16~前15年)。

    &ldquo由于蠻族的騷亂和各部首領的争端,使它成為一塊不甯靜的土地&rdquo。

    (85) 公元前15年,奧古斯都對雷提人和溫德裡希人發起決定性的進攻。

    提比略率一支大軍由高盧進發。

    同時德魯蘇斯由意大利出發從側面包抄。

    提比略指揮的軍事行動首先是針對溫德裡希人的(86)。

     公元前14年,潘諾尼亞人又爆發起義,但仍被鎮壓了。

    在這一時期,提比略好像還征服了斯科迪斯人。

    同時,CN.柯内裡烏斯·倫土魯斯(Cn.CorneliusLentulus)由于在多瑙河下遊擊退達西亞(吉提)人和薩爾馬特人(巴斯塔尼人)而赢得了極大聲譽。

    至此(公元前14年底)在東方的阿格裡帕和在西方的奧古斯都在恢複北疆秩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功。

     (十) 羅馬東方 公元前13~前7年 在博斯普魯斯,波萊摩和黛娜米絲的婚姻并不長久。

    從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黛娜米絲離開了由奧古斯都和阿格裡帕強加于她的丈夫,并成為反對派的頭目。

    當然,波萊摩成了不受歡迎的人。

    他在執政期間發動了一場從亞速海直到柯爾奇斯的戰争。

    戰争情況可以從他襲擊頓河地區的&ldquo拒不服從他的&rdquo塔納斯這一點上看出。

    約公元前9年,波萊摩攻擊了位于法納戈裡亞和戈吉皮亞(Gorgippia)之間的阿斯波吉阿尼人(theAspurgiani),可是反被擊敗,被俘囚禁後處死(87)。

    波萊摩倒台後,黛娜米絲重掌國政。

    她發行的鑄币的年代是公元前8年到公元8年。

    很顯然,公元前8年以後,奧古斯都默許了博斯普魯斯與蓬塔斯的分離,并承認它的人民有了一個合适的統治者。

     在帕西亞的弗雷茨四世執政期内(公元前37~前2年)遇到了重重困難。

    在公元前10年或公元前9年,他将自己的&ldquo全部子孫&rdquo都托付給了奧古斯都(88)。

    這足見他當時十分懼怕正在進行的一場内戰。

    有迹象表明在公元前12~前9年間某時,他曾與一個名叫米特拉達悌的篡位者交過戰(89)。

     公元前10年底或公元前9年初,朱底亞王赫羅德入侵納巴提亞人的國家。

    其後,在公元前12年到公元1年間某時,也許是公元前10~前7年間,更可能在公元前9~前8年間,P.薩爾皮西斯·奎裡努斯(P.SalpiciusQuirinus)在陶努斯人的土地上對霍曼内德人發起戰争(90)。

    據塔西圖說,他戰績輝煌,踏平了敵方國土上的四十四個要塞和據點(91)。

     多瑙河和萊茵河前線 公元前13~前7年 公元前13年,貝西人在狄歐尼蘇人(theDionysus)崇敬的一個祭司的領導下,遍掠了色雷斯,殺死國王萊斯庫波裡斯,并将他的叔父和監護人羅米塔西斯驅逐出境。

    同時,西阿來特人(theSialetae)入侵馬其頓。

    在這一次戰争中,貝西人向東進攻色雷西·切遜尼斯人(theThracianChersonese,屬阿格裡帕管轄)。

    為了抵抗貝西人,L.卡普尼亞斯從小亞細亞被調回。

    比索領兵與貝西人交戰。

    約在公元前12年,盡管(如狄奧所說)初戰不利,他仍堅持戰鬥達三年之久。

    最後終于&ldquo恢複了亞細亞的安甯和馬其頓的和平&rdquo(92)。

     公元前13年末,潘諾尼亞人起義。

    這次騷亂使得阿格裡帕急忙趕到伊利裡亞(93)。

    戰火很快熄滅了。

    阿格裡帕不久又回到意大利,于公元前12年3月底去世。

    這一年,由于又發生了新的戰亂,奧古斯都派提比略(他從公元前13年起一直擔任執政官)前往鎮壓。

    在斯科迪人幫助下,他橫掃了潘諾尼亞人的領土,并将其所有适合作戰的男人賣為奴隸(94)。

    公元前11年,達爾馬特人也反叛羅馬。

    提比略率領大部分軍隊去平息了這次新的起義。

    當他離開羅馬時,潘諾尼亞人再次起事,這使得他不得不同時對兩邊作戰。

    這次戰争使羅馬的前線推進到多瑙河岸(95)。

     公元前13年,日耳曼人那邊戰火紛紛。

    戰鬥部隊從内地調到萊茵河一線駐紮。

    公元前12年,蘇加布裡人和他們的同盟部落還是在馬羅的率領之下渡過萊茵河,但被等候在那裡的德魯蘇斯擊退。

    德魯蘇斯反渡萊茵河,洗掠了入侵者的本土。

    同年末,他開始前往征讨北海沿岸的部落。

    起初他攻克弗裡希人(theFrisii)、安普希瓦裡人(theAmpsivarii)和布魯克特裡人(theBructeri),但後來在喬西人(theChauci)的領地上陷入困境。

    隻是在弗裡希人的援助下,他的軍隊才得以解脫。

    公元前11年,德魯蘇斯再渡萊茵河。

    這次他降服了烏西皮人,順利地通過了蘇加布裡人的領地,進入切魯斯人的國土,直抵威悉河(theWeser)。

    這支羅馬軍回師途中,在一個稱為阿巴羅(Arbalo)的地方幾乎被殲滅(96)。

     公元前11年底,由于皮索、提比略和德魯蘇斯所經營的戰争皆告結束,元老院經表決通過,關閉兩面神廟。

    但是大門卻并未就此關閉,因為多瑙河和萊茵河上又發生了新的騷亂(97)。

     大約在公元前10年(依狄奧記載,在色雷斯大戰後)貝西人再次反叛,又被比索鎮壓(98)。

    該年初,達西亞人從冰面上渡過多瑙河,掠奪了潘諾尼亞。

    達爾馬特人也發生了起義。

    當時在高盧的提比略又被派往前線,擊潰了達西亞人的軍隊(99)。

    随後,一支由提比略率領的羅馬軍隊渡過多瑙河,深入敵方的領土。

    達西亞人隻得向羅馬稱臣納貢(100)。

    盡管潘諾尼亞和達爾馬特人曾經受到征讨,可是他們仍然在公元前9年又爆發了一次起義。

    提比略平息了這次起義。

    公元前8年,他返回高盧之後,動亂又起。

    這一次是由塞克斯圖斯·阿普利亞斯(SextusAppuleius)領兵鎮壓的。

     萊茵河上,德魯蘇斯于公元前11年受到蘇加布裡人的起兵反對,據說是因為恰提人拒絕與切魯西人、蘇比人和蘇加布裡人結盟反對羅馬,于是蘇加布裡人向恰提人發起攻擊。

    但在公元前10年,恰提人還是入了盟。

    德魯蘇斯發動了一次戰役,使&ldquo日耳曼人,特别是恰提人,不是遭劫掠便是被臣服&rdquo。

    公元前9年,德魯蘇斯攻擊了馬可曼尼人,然後穿過切魯西人國土,渡威悉河到易北河(theElbe),&ldquo此行一路劫掠&rdquo。

    在班師羅馬途中,德魯蘇斯從馬上跌落緻傷,又染疾病,終于死去(101)。

     德魯蘇斯死後,萊茵河上的治兵權移交給了提比略。

    公元前8年,他渡過萊茵河。

    這時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除蘇加布裡人外),都提出和平建議。

    提比略率軍橫掃日耳曼而未損一兵一卒,也未遇到任何抵抗。

    顯然,這個國家已經成為一個向羅馬稱臣納貢的省份了。

    這次征戰是以4萬蘇加布裡人和蘇比人被遷移到萊茵河左岸而告結束的。

    公元前7年,提比略平定了&ldquo日耳曼省内的一些騷亂之後&rdquo,和平終于得到恢複(102)。

     德魯蘇斯進行的戰争(公元前13~前9年)使日耳曼各部落離棄了他們居住的故土而遷移到羅馬軍隊侵占以外的地區。

    代表官方觀點的蘇埃托尼亞斯說,奧古斯都&ldquo迫使日耳曼人退回到易北河以遠的地方去,隻有蘇比人和蘇加布裡人除外。

    他們臣服于奧古斯都,并遷往高盧,居住在萊茵河附近地區&rdquo(103)。

    另一值得注意的事件發生在約公元前8年,馬可曼尼人由緬因河移至波希米亞(Bohemia,今捷克)。

     約公元前7年,L.多米西亞斯·阿赫諾巴布斯(L.DomitiusAhenobarbus)率多瑙河上遊的軍隊渡河一直進到易北河(或許是薩勒河),一路上沒遇到任何抵抗。

    狄奧說,這次征伐中,阿赫諾巴布斯&ldquo截取了赫爾門杜裡人(theHermunduri)。

    這個部落當時正因某種原因離開了故土,在四處流浪,尋找新居&rdquo。

    他們這個部落安置在馬可曼尼人空出的一部分領土上(104)。

     (十一) 羅馬人在亞美尼亞 公元前6~公元4年 約在公元前2年,帕西亞弗雷茨四世被他的(私生)兒子弗雷塔西斯(Phraataces)殺害。

    弗雷塔西斯統治時期之所以為後人所知,主要是因為他涉足了亞美尼亞,并被奧古斯都記入書中。

    在他當政後不久,即公元4年或公元5年,他即被廢黜,由奧羅德三世(OrodesⅢ)所取代(105)。

     在亞美尼亞,由提比略于公元前20年間扶植上台的梯格蘭二世,在公元前6年,為其子梯格蘭三世取代繼位。

    這個新國王是傾向于帕西亞一方的。

    由于&ldquo亞美尼亞變得與羅馬漸漸疏遠了&rdquo,所以奧古斯都決定(于公元前6年)派提比略前往東方。

    但提比略拒不執行這一指派,而是撤返羅德斯(Rhodes)(106)。

    奧古斯都于是又支持一個冒牌的阿塔瓦斯德二世(ArtavasdesⅡ),但不久(約公元前1年)即被亞美尼亞人趕走。

    塔西圖曾說,&ldquo這對我們的武裝力量是不無損毀的&rdquo(107)。

    這時亞美尼亞人開始了反叛,帕西亞立即響應。

    奧古斯都派蓋烏斯·恺撒(GaiusCaesar)去維護羅馬的利益(公元前1年)(108)。

    弗雷塔西斯獲悉羅馬皇帝的計劃後,即向朝廷派了一個使臣,卻被羅馬粗魯傲慢地告知,帕西亞人必須從亞美尼亞撤出。

    過了一些時候(約公元2年),弗雷塔西斯與蓋烏斯在幼發拉底河的一個島上舉行了一次會談,對雙方的歧見達成一項協議。

    同時,亞美尼亞執政者梯格蘭三世也在外交上向皇帝表示了歸服之意,遂被正式命為國王。

    但不久之後,梯格蘭&ldquo在一次同蠻族的戰争中&rdquo身亡。

    蓋烏斯指定國王的空缺由米底亞王阿塔巴祖斯(Artabazus)的兒子阿裡奧巴桑斯(Ariobarzanes)補替。

    這一行動激怒了亞美尼亞人,他們舉戈而起。

    蓋烏斯率軍開進亞美尼亞(公元2年),雖然他初戰得利,但公元3年,在阿塔克薩塔以西不遠的阿塔吉拉(Artagira)要塞前,他身受重傷,次年在返回意大利途中死去。

    阿裡奧巴桑斯的王位在羅馬政府的支持下,遂得穩固。

    他死後,他的兒子阿塔瓦斯德三世(ArtavasdesⅢ)繼位。

     多瑙河和萊茵河前線 公元前6~公元5年 維裡亞斯·帕特庫魯斯說,在提比略撤回羅德之後(公元前6年),&ldquo帕西亞人脫離了與我們的聯盟,攻占了亞美尼亞,而日耳曼部落也趁其征服者的目光旁顧之機,起而反叛&rdquo(109)。

    在狄奧·卡西亞斯的記載中提到蓋烏斯·恺撒被指派擔任多瑙河軍團的司令官。

    他在記載中還說,事實上,蓋烏斯本人并沒參戰&mdash&mdash并非因為沒有發生戰争,而是由于他(作為奧古斯都的後繼人)正在學習如何執政,至于危險的戰争,則另派他人去指揮了(110)。

    由此可見,約在公元前1年以前,多瑙河的各軍團均忙于作戰(111)。

     與此同時,日耳曼人那裡也發生了暴亂(公元前1年或公元1年),已經轉移到萊茵河去的多米西亞斯·阿赫諾巴布斯與切魯西人作戰中被挫敗;&ldquo這便使得其他蠻族部落因此而大為藐視羅馬人&rdquo,但&ldquo這時已經迫在眉睫的帕西亞戰争,日耳曼人卻并未理睬&rdquo(112)。

     約在公元2~3年,達西亞再次起亂。

    阿裡烏斯·卡圖斯(AeliusCatus)将五萬吉提人部落由多瑙河下遊彼岸遷移到色雷斯地區&mdash&mdash依斯特拉波說,在他當世之時,他們就是住在那裡的,并被稱為穆西亞人(113)。

    同時,一位名字以&ldquo××西亞斯(~cius)&rdquo結尾的人(不是M.維尼西亞斯)渡過多瑙河,擊潰一支巴斯塔尼人軍隊,并與柯提人(在格蘭河上)和阿納提人(theAnartii,在匈牙利東北部)達成聯系。

    這一事實是從斷裂的碑刻上得知的。

    但碑文卻沒有記載這次征伐的時間和當時所處的環境(114)。

     公元2年,萊茵河地區日耳曼部落爆發了&ldquo一場廣泛的戰争&r